舱内顶欠专用吊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06148发布日期:2018-06-30 03:43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舱内顶欠专用吊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卸工属具,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舱内顶欠专用吊具。



背景技术:

在用门机对货物从船上进行装卸的作业中,船舱两侧甲板以下离船舱口较远,被称为船舱欠里的地方比较深,一些船舱的欠里深达4米,将货物装运到船舱欠里或者将货物从船舱欠里卸载出来的作业叫做顶欠作业。对于舱内欠里比较深的装卸作业环境,现有的普通吊具无法实现一次性装卸货物,需要挖掘机下舱二次顶杆作业;同时,现有的普通吊具一次最多只能吊装6件货物,达不到门机的满负荷作业。导致装卸效率低、能耗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舱内顶欠专用吊具,当舱内欠里比较深时,可以实现一次性装卸货物,提高装卸效率,减少作业环节,降低能耗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舱内顶欠专用吊具,包括上吊系和下吊系,所述上吊系包括上吊板、所述上吊板上对称设置的至少两个上吊点及分别与每个所述上吊点对应连接的上吊绳,所述下吊系包括下吊板、所述下吊板上对称设置的下吊点及分别与所述下吊点对应连接的下吊绳,所述上吊板与所述下吊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吊点的数量为两个。

进一步的,所述上吊绳的上端与门机的钩头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下吊点的数量为6-26个。

进一步的,所述上吊板与所述下吊板T字形焊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吊板和所述下吊板的材质为刚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舱内顶欠专用吊具由上吊系和下吊系两部分组成,其中上吊系由上吊绳、上吊点和上吊板组成,下吊系由下吊绳、下吊点和下吊板组成,通过两个吊系的设置,当舱内欠里比较深时,可以实现一次性装卸货物,提高装卸效率,减少作业环节。同时,下吊绳和下吊点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多设置,比如20个或30个,一次吊装货物的重量远远高于现有的普通吊具的吊装重量,提高装卸效率,降低能耗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处局部放大图;

其中, 1-上吊板,2-下吊板,3-上吊点,4-下吊点,5-上吊绳,6-下吊绳,7-吊环,8-货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舱内顶欠专用吊具包括上吊系和下吊系,上吊系包括上吊板1、上吊板1上对称设置的至少两个上吊点3及分别与每个上吊点3对应连接的上吊绳5,下吊系包括下吊板2、下吊板2上对称设置的下吊点4及分别与下吊点4对应连接的下吊绳6,上吊板1与下吊板2连接。具体而言,上吊点3数量优选为两个,且两个上吊点3之间的间距为3m,每个上吊点3距靠近其的上吊板1的一端的距离为4m。通过合理设置上吊点3,无需挖掘机的二次作业,只需一次作业即可完成船舱内欠货物的装卸,提高装卸效率,减少作业环节。当然,上吊点3的数量也不局限于两个,也可以设置为四个或多个,只要在上吊板1上对称设置,能够保证吊具在起吊过程中的平衡和安全负荷即可。上吊点3与下吊点4处的细节图如2所示。

为了与门机配合作业,上吊绳5的上端通过吊环7与门机的钩头(未图示)连接。

为了提高单次装卸重量,提高装卸效率,下吊点4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如6-26个,本实施例中下吊点4的数量为26个,远远高于现有的普通吊具的6个。26个下吊点4在下吊板2上一字均匀排开,保证了货物起吊过程中的平衡,分散了下吊板2的承重点,提高设备使用寿命。在图1中,26个下吊点4没有全部利用,只利用了其中的24个下吊点4,起吊24件货物8。

为了提高设备的安全负荷,上吊板1和下吊板2都采用钢板,将钢板切割成条状,然后T字形焊连接。

本实施例舱内顶欠专用吊具的自重为2吨,安全负荷为28吨,每个下吊点4的安全负荷为3吨,可以实现门机的满负荷作业,提高装卸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