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盘释放装置、盘车装置、电梯救援套件和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126728发布日期:2019-11-13 02:12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制动盘释放装置、盘车装置、电梯救援套件和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电梯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电梯救援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电梯在紧急制动时,制动盘将与电机主轴上的摩擦盘接合以制停电梯。在这种紧急制动的情况中,电梯轿厢可能会制停在两个楼层之间,导致乘客无法快速地从轿厢中疏散出。此时,如期望释放制动盘将轿厢移动至安全楼层,则需对制动盘施加较大的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或至少缓解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一些特征,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制动盘释放装置、盘车装置和电梯救援套件。

根据一些特征,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简单且有效的电梯救援方法。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电梯的制动盘释放装置,其包括:

促动机构,所述促动机构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

与所述促动机构的第一端连接的齿轮;

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可沿第一导向件滑动,所述第一滑块具有与所述齿轮配合的齿条部分以及第一楔形部分;

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可沿第二导向件滑动,所述第二滑块具有与所述第一滑块的第一楔形部分配合的第二楔形部分;

牵引绳,所述牵引绳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滑块,所述牵引绳的第二端连接至制动盘;

其中,转动所述促动机构将带动所述齿轮转动;并借助于所述齿轮与所述第一滑块的齿条部分的配合,带动所述第一滑块沿第一方向移动;并借助于所述第一滑块的第一楔形部分与所述第二滑块的第二楔形部分的配合,带动所述第二滑块沿第二方向移动;由此带动所述牵引绳,拉动所述制动盘。

可选地,在所述制动盘释放装置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可选地,在所述制动盘释放装置中,所述制动盘释放装置还包括壳体,所述齿轮,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处于所述壳体内,所述促动机构和所述牵引绳部分处于所述壳体内。

可选地,在所述制动盘释放装置中,所述壳体由下壳体和上壳体连接形成。

可选地,在所述制动盘释放装置中,所述制动盘释放装置还包括与所述下壳体连接的脚踏板。

可选地,在所述制动盘释放装置中,所述促动机构包括所述壳体两侧的一对促动杆,所述一对促动杆的第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齿轮连接,所述一对促动杆的第二端相连形成手柄。

可选地,在所述制动盘释放装置中,所述第一导向件为横向布置在所述壳体中的第一导向柱,所述第一导向柱穿过所述第一滑块的齿条部分和第一楔形部分。

可选地,在所述制动盘释放装置中,在所述制动盘释放装置置于地面上时,所述第一导向柱呈水平定向。

可选地,在所述制动盘释放装置中,所述第二导向件为竖向布置在所述壳体中的多个第二导向柱,所述多个第二导向柱从周围穿过所述第二滑块。

可选地,在所述制动盘释放装置中,在所述制动盘释放装置置于地面上时,所述多个第二导向柱呈竖直定向。

可选地,在所述制动盘释放装置中,所述制动盘释放装置包括多条牵引绳,所述多条牵引绳的第二端均布地连接至所述制动盘的圆周位置上。

可选地,在所述制动盘释放装置中,所述制动盘释放装置具有40倍以上的力放大能力。

可选地,在所述制动盘释放装置中,所述牵引绳的第一端通过螺栓连接至所述第二滑块,并且所述牵引绳的第二端通过螺栓连接至所述制动盘。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盘车装置,其包括:

手盘,所述手盘与输入轴联接;

减速齿轮组,所述减速齿轮组容纳在壳体中并与所述输入轴和输出轴连接;以及

轴连接器,所述轴连接器连接所述输出轴与电机主轴。

可选地,在上述盘车装置中,所述减速齿轮组包括与所述输入轴联接的第一齿轮以及与输出轴连接的第二齿轮。

可选地,在上述盘车装置中,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的齿轮比大于4:1。

可选地,在上述盘车装置中,所述壳体通过多个长螺栓连接至电机主轴机构壳体。

可选地,在上述盘车装置中,所述轴连接器的第一端通过螺栓连接至所述电机主轴,所述轴连接器的第二端的外形与所述输出轴的对应端槽口匹配并能够传递扭矩。

可选地,在上述盘车装置中,所述轴连接器的第二端具有正方形,正五边形或正六边形的截面形状。

可选地,在上述盘车装置中,所述手盘具有大于300mm的直径。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梯救援套件,其包括: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制动盘释放装置;以及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盘车装置。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梯救援方法,包括:

将盘车装置连接至电机主轴,并握紧盘车装置的手盘;

将制动盘释放装置的牵引绳连接至制动盘;

转动所述的制动盘释放装置的促动机构,拉开所述制动盘,由此释放电机主轴;以及

缓慢转动所述盘车装置的手盘,使电梯轿厢停靠至安全楼层。

根据本发明的装置和方法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操作人员在紧急状况下能够及时将电梯轿厢停靠至安全楼层,疏散被困在轿厢中的乘客。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本发明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此外,图中类似的数字用以表示类似的部件,其中:

图1示出了电机主轴以及其一端的根据实施例的盘车装置的截面图;

图2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盘车装置以及与其连接的电机的立体图;

图3示出了电机主轴以及其另一端的根据实施例的制动盘释放装置的截面图;以及

图4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制动盘释放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发明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提出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发明的全部或者视为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参考图1和图2,其示出了电机主轴2的截面图以及连接至电机主轴2的第一端21的盘车装置1。电机主轴2由电机主轴机构支架5支撑,并可设置在电梯井道顶部的机房中。电机主轴2包括与电机3联接的部分20、以及其两侧的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电机3驱动电机主轴2转动并带动绳索,牵引电梯轿厢上升或下降。电机主轴2的第二端22与下文将详述的制动装置4关联。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制动装置4将制停电机主轴2,使电机主轴2无法旋转,而此时轿厢可能停在两层之间,导致轿厢中的乘客无法撤离。在该情况下,可利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制动盘释放装置6和盘车装置1来方便地使轿厢停靠至安全楼层,并疏散轿厢中的乘客。

盘车装置1作用于电机主轴2的第一端21,其目的在于:在释放制动装置前掌控电机主轴2,使得释放制动装置后电机主轴2不会失控。盘车装置1例如包括:手盘19,手盘19与输入轴11联接。手盘19呈盘状并由操作人员握持,手盘19可具有较大的尺寸,例如大于300mm的直径,使得操作人员仅需较小的握持力即可控制住电机主轴2。盘车装置1还包括减速齿轮组,减速齿轮组容纳在壳体中并与输入轴11和输出轴14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减速齿轮组包括与输入轴11联接的第一齿轮12以及与输出轴14连接的第二齿轮1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齿轮13与第一齿轮12的齿轮比例如可大于4:1。应当理解,减速齿轮组可包括更多的齿轮。壳体例如由前盖15和后盖16共同构成,它们通过周围的螺栓17连接并且它们之间的空间用于容纳减速齿轮组。盘车装置1还包括轴连接器10,轴连接器10用于将输出轴14与电机主轴2连接。在由操作人员握持下的盘车装置1与电机主轴2连接后,可释放制动装置4,此时电机主轴2不会失控旋转,而可由操作人员缓慢转动手盘19,控制电梯轿厢平稳移动至安全楼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盘车装置1晃动,盘车装置1的壳体通过多个螺栓18(如两个螺栓18)连接至电机主轴机构支架5,具体而言电机3的壳体部分,由此提供了附加连接点。这样盘车装置1与电机主轴机构之间存在三个连接点,包括输出轴14与电机主轴2的连接点以及上述附加连接点,这确保盘车装置1的稳定。在一些实施例中,轴连接器10连接在输出轴14和电机主轴2的第一端21之间,例如,电机主轴2的第一端21的端面上可设置有螺栓孔,轴连接器10的第一端101通过螺栓103连接至电机主轴2的第一端21上,轴连接器10的第二端102的外形与输出轴14的对应端141槽口142匹配以传递扭矩。在一些实施例中,轴连接器10的第二端102可的截面形状可为正方形,正五边形或正六边形,而输出轴14的对应端141槽口142可具有匹配的形状。在备选实施例中,轴连接器10的第二端102和输出轴14的对应端141槽口142可具有其他任何适合的匹配形状。

继续参考图3和图4,其中示出了电机主轴2的第二端22处的结构以及根据本发明的制动盘释放装置。电机主轴2的第二端22由电机主轴机构壳体5和轴承支撑。摩擦盘45固定连接至电机主轴2的第二端22上。制动装置4包括制动盘46,制动盘46一侧面向摩擦盘45,另一侧面向电磁铁41。此外,制动盘46和电磁铁41之间还设置了一组弹簧装置42,该弹簧装置42趋于将制动盘46推向摩擦盘45。电磁铁41、制动盘46上具有开孔以便通过螺栓43固定至电机主轴机构壳体5上。在电磁铁41通电时,制动盘被吸引而压缩弹簧装置42,由此与摩擦盘45间隔开,不会妨碍电机主轴2的转动。在紧急情况,如电梯超速发生时,限速器将触发电气开关,使得电磁铁41断电,制动盘46不再受到电磁铁41的吸引力而在弹簧装置42的作用下与摩擦盘45接合,以制停电机主轴2,由此制停轿厢。如此时电梯轿厢处在两层之间,则需释放制动盘46而使得电机主轴2转动直至电梯轿厢停靠至安全楼层。由于弹簧装置42施加至制动盘46的力较大,需特殊工具来拉开制动盘46,例如根据本发明的制动盘释放装置6。

制动盘释放装置6可包括促动机构61;与促动机构61的第一端612连接的齿轮62;第一滑块63,第一滑块63具有与齿轮62配合的齿条部分631以及第一楔形部分632;第二滑块64,第二滑块64具有与第一滑块的第一楔形部分632配合的第二楔形部分641;以及牵引绳651,652,牵引绳651,652的一端6511,6521连接至第二滑块64,牵引绳651,652的第二端6512,6522连接至制动盘46;其中,转动促动机构61将带动齿轮62转动;并借助于齿轮62与第一滑块63的齿条部分631的配合,带动第一滑块63沿第一方向移动;并借助于第一滑块的第一楔形部分632与第二滑块64的第二楔形部分641的配合,带动第二滑块64沿第二方向移动;由此带动牵引绳651,652,拉开制动盘4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块移动的第一方向可垂直于第二滑块移动的第二方向。尽管如图所示,第一滑块63布置在齿轮62的下方,第二滑块64布置在第一滑块63的上方,但第一滑块63和第二滑块64也可以其他任何适合的方式布置,如第一滑块63可布置在齿轮62上方,左侧或右侧,第二滑块64的位置可对应地调节。应当理解,尽管图中第一滑块63的齿条部分631与第一楔形部分632的坡面并列布置在同一侧,具体而言,第一滑块63的上方,在备选实施例中,第一滑块63的齿条部分631与第一楔形部分632的坡面可位于第一滑块63的不同侧。

根据一些实施例中,制动盘释放装置还包括壳体,齿轮62,第一滑块63和第二滑块64可处于壳体内,而促动装置以及牵引绳则部分地处于壳体内侧。如图4所示,壳体可由下壳体662和上壳体661构成,下壳体662和上壳体661例如可通过周围的螺栓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壳体662进一步可例如通过支脚671,672连接的脚踏板68,操作人员可依靠脚踩脚踏板来固定制动盘释放装置6,当然,也可通过其他方式将制动盘释放装置6固定至地面。在一些实施例中,促动机构包括壳体两侧一对促动杆61,一对促动杆61的第一端612连接至轴613,该轴613与齿轮62连接,一对促动杆61的第二端611相连形成手柄。当然,促动机构也可包括一根促动杆,促动杆的第二端可设置把手。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向件为横向布置在壳体中的第一导向柱633,第一导向柱633穿过第一滑块63的齿条部分631和第一楔形部分632。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制动盘释放装置6置于地面上时,第一导向柱633呈水平定向。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向件为竖向布置在壳体中的多个第二导向柱642,该多个第二导向柱642从周围穿过第二滑块64。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制动盘释放装置6置于地面上时,该多个第二导向柱642呈竖直定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动盘释放装置6包括多条牵引绳,如图4所示,共包括四条牵引绳。该四条牵引绳651,652的第二端6512,6522均布地连接至制动盘的圆周位置上,例如制动盘46的相同半径且相互间隔90度的位置上,由此牵引力均匀地施加至制动盘46。在一些实施例中,牵引绳651,652的第一端6511,6521通过螺栓连接至第二滑块641,牵引绳的第二端6512,6522通过螺栓连接至制动盘46,从图3中可见,电磁铁41具有允许这些螺栓穿过的通孔。在备选实施例中,牵引绳也可通过其他适合的方式来与第二滑块64或制动盘46连接。牵引绳例如可为包括保护层的钢索,其可承受大的拉力。通过根据本发明的制动盘释放装置,操作人员的作用于促动装置61的力f0可放大40倍以上。举例而言,作用于促动装置61的力可为400n,该力通过杠杆机构放大例如5倍,使得作用于第一滑块631的力f1例如可为2000n,该力通过楔形滑块机构进一步放大例如10倍,使得作用于第二滑块的力f2例如为20000n,由此使操作人员能够提供足以拉开制动盘46的力。

此外,还提供了一种电梯救援套件,其包括:根据各个实施例所述的制动盘释放装置;以及根据各个实施例所述的盘车装置。

此外,还提供了一种利用该类型的电梯救援套件的电梯救援方法,包括:

将盘车装置连接至电机主轴,并握紧所述手盘;

将制动盘释放装置的牵引绳连接至制动盘;

转动所述的制动盘释放装置的促动机构,拉开所述制动盘,由此释放电机主轴;以及

缓慢转动所述盘车装置的手盘,使电梯轿厢停靠至安全楼层。

所述盘车装置和制动盘释放装置可由两名操作人员操作,通过上述电梯救援套件,操作人员可从容应对电梯制停在两层间的紧急状况,及时将电梯轿厢停靠至安全楼层,疏散被困在轿厢中的乘客。

以上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发明的原理,其中清楚地示出或描述了各个部件而使本发明的原理更容易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容易地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或变化。故应当理解的是,这些修改或者变化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