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合模具传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85491发布日期:2019-02-01 19:23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扣合模具传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扣合模具传输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门盖采用压机扣合时,常见的自动送件方式为皮带传送式,滑杆传送式,机械手直接抓取等方式,通常采用多工位的持续作业,普通皮带传送将零件传送到位后,由机械手取件以及扣合作业,控制复杂且涉及工位的较长。因此,需要一种适用的扣合模具传输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扣合模具传输装置,从而实现快速稳定的进行零件的传输以及扣合作业。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扣合模具传输装置,包括顶升组件、对称设于顶升组件两侧的扣合组件,传输组件以及挡位组件,所述顶升组件包括固定板、设于固定板上的若干定位块,所述固定板内贯穿设有顶杆,所述扣合组件包括压合滑块、连接压合滑块的内传送带,所述传输组件包括分别设于内传送带两端的外传送带、连接外传送带的支架,所述挡位组件包括位于固定板一侧的可伸缩调节的挡件、设于挡件端部的传感器。

具体的,所述顶升组件还包括驱动固定板顶升的第一驱动装置。

具体的,所述固定板的两侧设有若干分支板,各分支板上设有定位块。

具体的,所述定位块的顶部开设有V型的凹槽或斜面。

具体的,所述扣合组件还包括驱动压合滑块移动的第二驱动装置。

具体的,所述支架连接有机械臂。

具体的,所述内传送带和所述外传送带的外部均连接有驱动各自转动的电机。

具体的,所述挡位组件包括立架、设于立架上同轴端的双折杆、连接双折杆的延伸气缸。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扣合模具传输装置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

通过顶升组件和挡位组件的配合对工件进行到位检测,同时将外传送带和内传送带进行有效运输,使得传输、扣合、检测一体化,减少工位设置,将压合滑块和内传送带连接设置,提高扣合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数字表示:

1固定板、11定位块、12顶升气缸、13顶杆、14分支板、2压合滑块、21 内传送带、22斜顶气缸、3外传送带、31支架、4挡件、41传感器、42立架、 43双折杆、44延伸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

参照图1-2所示,本实施例是扣合模具传输装置,包括顶升组件、对称设于顶升组件两侧的扣合组件,传输组件以及挡位组件;

顶升组件包括固定板1、设于固定板1上的若干定位块11、以及驱动固定板1顶升的第一驱动装置;

第一驱动装置为顶升气缸12,驱动装置连接至固定板1的底部,固定板1 内贯穿设有顶杆13;

固定板1的两侧设有若干分支板14,各分支板14上设有定位块11,部分定位块11的顶部开设有V型的凹槽,部分定位块11的顶部设有斜面,凹槽或斜面与待扣合工件(图中未示出)的边缘位置相对应匹配;

扣合组件包括压合滑块2、连接压合滑块2的内传送带21、驱动压合滑块2 移动的第二驱动装置;

第二驱动装置为斜顶气缸22;内传送带21上设有接近开关;

传输组件包括分别设于内传送带21两端的外传送带3、连接外传送带3的支架31;支架31连接有机械臂(图中未示出);

内传送带21和外传送带3的外部均连接有驱动各自转动的电机(图中未示出);

外传送带3上设有接近开关;

挡位组件包括位于固定板1一侧的可伸缩调节的挡件4、设于挡件4端部的传感器41;挡位组件包括立架42、设于立架42上同轴端的双折杆43、连接双折杆43的延伸气缸44;

延伸气缸44顶出带动双折杆43位移,双折杆43末端的挡件4同时移动。

应用本实施例时,顶升组件内顶升气缸12顶升,顶杆13顶出;挡位组件内挡件4支出;传输组件内一端的外传送带3将工件输出至扣合组件内的内传送带21上,工件在放入外传送带3前进行涂胶和预压作业,外传送带3内的接近开关检测到工件后,将工件送至内传送带21上,传感器41检测工件到位后,挡件4退回,顶杆13下降,工件放入固定板1上,当工件与凹槽和斜面到位后,压合滑块2下压对工件进行扣合压实作业;压合滑块2离开工件,顶杆13顶出检测工件是否扣合到位,若工件内待扣合位置顶起脱位,内传送带21取走工件,转送至传输组件内另一端的外传送带3上,重新进行加工再操作。

本实施例中通过顶升组件和挡位组件的配合对工件进行到位检测,同时将外传送带3和内传送带21进行有效运输,使得传输、扣合、检测一体化,减少工位设置,将压合滑块2和内传送带21连接设置,提高扣合的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