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漏袋及其制备方法和制备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18668272发布日期:2019-09-13 20:29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漏袋及其制备方法和制备设备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漏袋及其批量化生产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防水袋及其制备方法和制备设备。



背景技术:

已公知的防漏袋主要可分为薄膜塑料袋、用pvc料或夹网布通过高频焊接获得的塑胶袋、覆膜编织袋和由涂覆防水层的织物缝合并在袋内缝线上覆盖热封贴条的复合织物袋。其中,薄膜塑胶袋承重能力差,极易破裂;覆膜编织袋手感、观感均不好;高频焊接塑胶袋不但手感不好,而且夹网布等材料成本较高;带织物层的防漏袋装入物料后产生的内部重力主要被织物而非密封层所承担,因此可将密封层做得比较薄,既可降低材料成本,又可减轻整体重量和收纳体积,而且外裹的织物层还可以减少其内密封层被破坏的几率,起到保护作用,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到购物袋、防水袋、礼品袋、包装袋之类的产品上。但目前所有这类产品,为了保证不漏,必须在袋体内部的所有缝合线上逐一贴附热封贴条;不但热压贴条自身的成本高,而且要逐一覆盖和检查十分费工、效率低下,效果还不好,很容易出现泄漏点和漏检。因此,不但生产效率低、耗工、耗时、耗料(部分密封层不得不随织物层做为裁剪边角料被丢弃),而且人工操作制作出来产品一致性差、质量不稳定。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可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将此类防漏袋高效、快速、低成本、高质量地制造出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漏袋,包括:

至少一层密封层,所述密封层位于所述防漏袋内部,形成除开口部位之外全部被密封不会泄漏的袋体内胆;

至少一层织物层,所述织物层套设于所述密封层的外表面,形成袋套;

所述织物层与所述密封层共同形成袋体;

所述密封层能够从所述织物层内部被整体和完全地翻转至所述袋套的外部,且翻转后的所述织物层及所述密封层均可保持平整无褶皱(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完成贴合步骤后的袋体内胆在除开口部位外不会有任何泄漏点,否则褶皱、折叠、错位等会导致袋体内胆的周缘不能被完全贴合,留下泄漏点或易崩裂点);

优选地,所述织物层外侧也涂覆有防漏层或防漏膜。

进一步地,所述开口也可通过包括热封、胶黏、夹持、卡扣、绑扎和/或卷折条在内的一种或几种方式被完全密封。

所述防漏袋为包括覆膜编织袋、防水袋、收纳袋、购物袋、外卖袋、礼品袋、赠送袋在内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织物层除了包括编织袋编织布、涤纶布、尼龙布或印花布在内的本领域常用织物外,还可包括因囿于原来的高频或热合工艺导致在本领域内不常应用或不能应用的磨毛布、单面或双面绒布、冰丝巾布、发热纤维布、特种高强纤维布在内的体感/观感更好、强度更高和/或功能更多的丝织物、针织物或编织物。例如,因为极易由于织物表面不平整导致脱焊或欠焊,原来的高频或热合工艺无法贴合表面带有绒毛或颗粒的织物;而本发明中对织物层与贴合层的贴合牢度要求并不高,所以就是表面带有绒毛或颗粒的织物也能把绒毛或颗粒面翻转过去进行贴合(备注:为了避免繁琐,本说明书中有关织物层与密封层的“贴合”包括粘合、普通复合、无溶剂复合、压合、熔合、溶合、淋膜、贴裱、覆膜等各种不同的工艺,以“贴合”泛指),从而制得表面带有绒毛或颗粒防漏袋,这是原来的高频或热合工艺所根本无法做到的。

已公知的防漏袋在承受过大重力时,出现爆裂的部位一般都是在塑胶高频焊或薄膜热焊形成的焊缝处。因为密封层比较薄,密封层焊缝的结合牢度自然是远远小于织物或缝合线的撕裂强度。本发明中的防漏袋为了保证密封层不被撕裂,将密封层设置在织物层内部成为袋体内胆。这样,放入物体后产生的拉力就会被传导到织物层上而不是仅由密封层在抵抗拉力(此时,密封层主要是在起密封作用,而非抵抗袋体切向拉力;只要织物层不被撕裂,密封内胆就不会破裂,袋体就可以始终被使用)。而且由于本发明中的焊缝在使用状态会被紧紧压在抗拉能力更好的织物层上,因此这些焊缝本身并不需要承担过多的拉扯力,而已公知防漏袋的焊缝要100%承担袋体切向拉扯力,因此本发明中的防漏袋的抗撕裂强度会好很多。

以覆膜编织袋、防水袋为代表的防漏袋拥有以上技术特征后可获得以下诸多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中的防漏袋可实现在自动化流水线上连续性地生产,省工省时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优势十分明显。

2、本发明产品因为可自动化生产,比起人工生产,产品的一致性好,质量稳定、可靠、可控。传统人工操作高频机生产防漏袋质量主要依赖于工人的经验和手感,不同工人之间甚至是同一工人在不同时间生产出来产品的对位、熔融体吃进深度、熔融时间等均会不一致,产品质量稳定性差,而且还不易检查出质量问题。而本发明自动化流水线生产就可避免这些人工操作难以避免的问题,使产品的一致性好,质量稳定、可靠、可控。

3、本发明防漏袋在装入容盛物后,袋体上的切向拉力将全部被通过一次性织成或通过高强度缝合线被缝制在一起的织物层所承受和抵抗。这种一次性织成的织物结构或通过高强度缝合线被缝合在一起的结构的接缝牢度和撕裂牢度都要比通过薄薄的密封层被烫合在一起的粘合牢度要强很多。这是显而易见的:烫合在一起密封层如果没有织物层的限位或拉扯,将很容易被撕破、撕裂,而通过一体纺织而来的织物层(无缝合接缝)或通过高强度缝合线被缝制在一起的织物层接缝的抗拉强度和结合牢度将会比烫合在一起的薄薄一层粘合而来的密封层会好很多。因此,用同样密度的织物层和同样厚度的密封层一起制得的传统防漏袋和本发明防漏袋相比,本发明防漏袋的抗撕裂强度将明显优于传统防漏袋,接缝牢度和撕裂牢度都比传统防漏袋强很多。

4、传统防漏袋切裁断口要么靠薄薄的接合缝密封层的简单烫接、要么靠在缝纫得到的接合缝上再贴热封贴条获得密封性。这些方法都要靠人工操作,可靠性差,容易泄漏;传统防漏袋(尤其是热封贴条的防水袋)的退货率极高就是因为这个问题。而本发明中的切裁断口全部被自动化的覆膜机、贴裱机、贴条机和/或淋膜机等所完全、完整、压力均匀和结果可全程检测地制作而来,不但生产效率高,而且粘合效果好、覆盖完全、不易泄漏。

优选地,本发明中的织物层可以选用磨毛布,使所述防漏袋与人体接触时可以象传统的植绒pvc气床那样更柔顺、体感和观感更好。磨毛布由于在其至少一面存在蓬松的细毛,在传统的诸如高频焊接之类的“先贴后焊”成型工艺中无法掌握合适的压合力度,因此很难应用到面料复合型防漏袋上;而本发明中将成型工艺倒过来成为“先缝后贴”、甚至干脆让织物层与密封层处于完全可分离的形态下使用,既可用很大的力度压合二者、也可干脆不压合二者,因此此类拥有蓬松毛层的布料就可以轻松地应用到本发明的产品中且不会导致欠焊、脱焊和/或漏气问题。

同理,原来很难制成防漏袋的摇粒绒、长毛绒、麂皮绒、雪尼尔等各种表面带毛甚至带长毛的布料也可通过本发明所述方法制成防漏袋。由此制得的摇粒绒防漏袋保暖效果更好,适合冬季或气温低的时候使用;由此制得的长毛绒防漏袋不但保暖性更好,而且外观更加可爱,体感更好,更受妇女儿童的欢迎。这样一来,可以让原来一般主要用于市场容量较小的户外运动或水上嬉戏时用以储物的防水袋,成为市场容量巨大的家居用品,可明显扩大此类产品的销量。

进一步地,可以将袋体设置为带密封层的帆布、夹网布或编织袋等耐磨和/或耐刺产材料。

本发明所用的织物层既可为完全没有涂层或贴附层的纯织物,也可为已经预先做了涂层或贴附层的织物。有预涂涂层或预贴膜层的织物自身可以更挺刮,更易于处理;切裁断口散线或散纤的可能性更低;材料强度和承重能力会更好。而且,如果是将本发明中的密封层再次贴合到预涂涂层或预贴膜层上去时,有了预涂涂层或预贴膜层做为基底,密封层的贴合牢度会更好和/或更易于贴合;如果在预涂涂层或预贴膜层的反面贴合本发明中的密封层,则可获得两面都有涂层或膜层的成品,以适应承受力更高、外表面不亲水、耐磨/耐刺强度更好等不同的有益效果。也就是说,本发明成品的袋体截面由外往内可以是“织物层+密封层”,也可以是“预涂层/预贴层+织物层+密封层”,甚至还可以用多层复合,实现“织物层+密封层+织物层”、“预涂层/预贴层+织物层+密封层+织物层”、“织物层+密封层+织物层+密封层+织物层”等三明治夹层甚至多层夹层结构。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防漏袋的制备设备,至少包括缝纫装置、贴合装置和切裁装置。

所述缝纫装置缝出有序分布在织物幅面和长度方向上连接成一体的多个袋套(除开口部之外)摊平的外形轮廓。

所述裁切装置在预裁断口外形成宽度至少为2毫米的镂空切槽。

贴合装置将密封层贴合在袋套周缘、镂空切槽和/或袋套的两侧,其中袋套周缘和切槽处两侧的密封层透过被镂空的切槽被不留任何泄漏点地完全紧密贴合形成织物断口密封层,袋套处的贴合可为部分贴合也可为全部贴合。

终裁装置沿预裁断口外缘轮廓线以至少为1毫米宽度且大致平行地将被镂空切槽处形成的织物断口密封层切开,也就是说终裁装置将织物断口密封层沿织物断口轮廓线不留任何泄漏点地切开。同时,终裁装置也将暂接部切断成为完全裁断部。

最后,获得上下织物层缝合线或定织物上下层接合线外侧至少会有1毫米宽的织物层,且这些织物层断口外侧至少还有1毫米宽的没有任何泄漏点的织物断口密封层。这样,就可在袋体被内外翻转后,不会在除了开口部位的其他袋体上下层接合处存在泄漏点。当然,本发明中所指的1毫米为最小距离;实际生产中,为了避免切裁设备或被裁物料轻微的振动或位移等导致误切产生泄漏点,可采用比这个1毫米宽度大很多的、更加安全、可靠、更易于实施的宽度。我们不推荐1毫米以下的宽度,因为那样小的宽度对抗拉强度、抗撕裂能力、设备操作和产品质量的可靠性等,均是很大的挑战。

进一步地,本发明中的防漏袋的制备设备还可为定织装置、无纺制袋装置、操作机台、物料输送装置、中裁装置、吹扫装置、理布刷、内外翻转装置、零配件装配装置、拉布装置、验布装置、定位装置、固定结构、安全保护装置、印花/印标装置、绣花/绣标装置、缝标装置、自动剪线装置、包边装置、拷边装置、辊边装置、喷洒装置、涂层装置、复合装置、贴条装置、上提手装置、标记批次装置、折叠装置、质量检验装置、包装装置和/或其他处理装置等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缝纫装置设置在预裁装置之前,通过缝纫线缝合织物层制得连成一体的多个未贴合袋套。

所述缝纫装置包括用以将非接缝拉条缝到织物层上去的预缝装置、用以将包括卷折条/公扣/母扣在内的零配件缝到织物层上去的终缝装置、用以缝合织物层之间的接缝和/或接缝拉条的绗缝机、绗绣机、模板式缝纫机、甚至是普通缝纫机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定织装置为包括大圆机、横机、放大版的织手套机和/或织袜机等在内的一种或几种织机。

通过所述缝纫装置将织物缝合或通过所述定织装置整体定织获得有序排列在整个织物幅面和长度上连成一体的多个袋套,供同步输送入后续的预裁装置、贴合装置、终裁装置和/或其他各种装置进行处理。

所述物料输送装置可为表面带有一层弱粘力定位胶的粘附型输送带、负压吸附型输送带、输送链、轮辊组、输送网或夹持输送装置等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中裁装置在需要进行多道贴合时,将包括预贴袋体轮廓线外切槽在内的中间工序图案切出。

所述吹扫装置和/或理布刷设置于所述切裁装置之后、贴合装置之前,将切裁装置产生的切屑和/或线头在它们被送入贴合装置之前予以清除,防止因为它们夹在切裁断口密封层内形成泄漏点。

安装在滚动方向与物料输送方向正好相反的理布刷轮辊上并与预裁袋体紧密接触的理布刷在预裁袋体出现位移、错位、褶皱和/或折叠时,将预裁袋体这些褶皱或折叠部位刷拂抚平,实现预裁袋体的归位、定位并摊平。

所述内外翻转装置用于将位于密封层内的织物层翻出。

通过缝纫装置缝合或通过定织装置整体定织获得有序分布在织物幅面和长度方向上连成一体的多个袋套,摊开后被预裁装置在除开口部之外的外形轮廓切出,切出部位为有至少2毫米宽度的镂空切槽,且切裁断口大致平行地离开缝合线或定织物上下层交接缝形成的袋套轮廓线至少1毫米;再通过贴合装置将密封层贴合在袋套周缘、镂空切槽和/或袋套的两侧,其中袋套周缘和镂空切槽处两侧的密封层为不留任何泄漏点地紧密贴合,袋套处的贴合可为部分贴合也可为全部贴合;再通过中裁装置或终裁装置将被紧密贴合后的镂空切槽无任何泄漏点地切出(中裁和终裁也可同时进行,最后获得完全裁下的终裁袋体);再通过内外翻转装置或人工将袋体内外翻转,获得本发明所述防漏袋的成品或半成品;再通过其他处理装置进行包括提手、卷折条、公扣、母扣等在内的零配件装配、质量检验和/或最终产品包装。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防漏袋的制备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a)、制袋套步骤:先通过缝纫装置、定织装置或无纺制袋装置制得可完全平摊在一个平面上且不会产生褶皱或弯折的未贴合袋套;

(b)、密封贴合步骤:将步骤(a)中制得的未贴合袋套送入贴合装置,将未贴合袋套除开口外的所有切裁断口(如有)和袋套周缘、未贴合袋套的两侧(如织物本身未预先涂密封层或贴密封膜)和/或所有缝纫线(如有)的外侧贴合密封层,获得除开口外没有任何泄漏点且“织物层在内、密封层在外”的封边袋体;

(c)、内外翻转步骤:将步骤(b)中制得的封边袋体的内外翻转,获得“织物层在外、密封层在内”的翻转袋体。

进一步地,本发明中的防漏袋制备方法还可包括定织步骤、无纺制袋步骤、缝纫步骤(预缝步骤、中缝步骤、终缝步骤)、裁切步骤(预裁步骤、中裁步骤、终裁步骤)、吹扫步骤、定位步骤、理布步骤、零配件装配步骤(提手安装步骤)、拉布步骤、验布步骤、固定步骤、印花/印标步骤、绣花/绣标步骤、绗绣/绗缝步骤、多头缝合步骤、缝标步骤、自动剪线步骤、包边步骤、拷边步骤、辊边步骤、喷洒步骤、涂层步骤、复合步骤、贴条步骤、最终质量检验步骤、批次标记步骤、折叠步骤和/或最终包装步骤和/或其他处理步骤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定织步骤为用包括大圆机、横机、放大版的织手套机和/或织袜机在内的一种或几种织机将未贴合袋套定织出来的步骤。

所述缝纫步骤设置在预裁步骤之前,通过缝纫线缝合织物层制得连成一体的多个未贴合袋套。

所述缝纫步骤除了包括用以缝合织物层之间的接缝和/或接缝拉条的主缝纫步骤之外,还可包括用以将非接缝拉条缝到织物层上去的预缝步骤和/或用以将包括提手/卷折条/公扣/母扣在内的零配件缝到织物层上去的终缝步骤。

通过所述缝纫步骤将织物缝合或通过所述定织步骤整体定织获得有序排列在整个织物幅面和长度上连成一体的多个袋套,供同步输送入后续的预裁步骤、贴合步骤、终裁装置步骤和/或其他各种步骤进行处理。

所述预裁步骤为通过输送装置将连成一体的多个未贴合袋套送入预裁装置,预裁装置沿未贴合袋套的轮廓线外缘靠近并大致平行于所述的未贴合袋套上下织物层缝合缝纫线或定织物上下层交接缝,将除了暂接部之外的未贴合袋套切裁形成预裁袋体;此时,预裁袋体的外侧被裁切出贯通镂空切槽。

所述贴合步骤为将预裁袋体输送入贴合装置;同时密封层输出装置将两层密封层输送到预裁袋体的两侧;贴合装置将两层密封层分别贴合到所述预裁袋体的两侧并压入镂空的切槽内,使得所有镂空切槽内的所有部位均被这两层密封层无泄漏点地贴合形成织物断口密封层,获得预贴袋体。

所述中裁步骤为在需要进行多道贴合时,将预贴袋体轮廓线外的切槽或其他中间工序所需的图案切出。

所述终裁步骤为将封边袋体输送入终裁装置,终裁装置沿封边袋体轮廓线外缘靠近并大致平行于所述上下织物层缝合缝纫线或定织物上下层交接缝至少2毫米将织物断口密封层切开,获得做为本发明成品或半成品的终裁袋体。

所述吹扫步骤和/或理布定位步骤处于所述切裁步骤之后、贴合步骤之前,将切裁步骤产生的切屑和/或线头在被它们送入贴合步骤之前予以清除,以防止它们被夹入切裁断口密封层形成泄漏点。

所述理布定位步骤为通过安装在滚动方向与物料输送方向正好相反的理布刷轮辊上并与预裁袋体紧密接触的理布刷在预裁袋体出现位移、错位、褶皱和/或折叠时,将预裁袋体这些褶皱或折叠部位刷拂抚平,并实现预裁袋体的归位、定位并平摊。

所述内外翻转步骤将位于半成品密封层内的织物层翻出,包括全自动翻转步骤、机械辅助翻转步骤和/或人工翻转步骤中的一种或几种。

通过缝纫步骤缝合或通过定织步骤整体定织获得的有序分布在织物幅面和长度方向上连成一体的多个袋套,摊开后被预裁步骤在除开口部之外的外形轮廓切出,切出部位为有至少2毫米宽度的镂空切槽,且切裁断口大致平行地离开缝合线或定织物上下层交接缝形成的袋套轮廓线至少1毫米;再通过贴合步骤将密封层贴合在袋套周缘、镂空切槽和/或袋套的两侧,其中袋套周缘和镂空切槽处两侧的密封层为不留任何泄漏点地紧密贴合,袋套处的贴合可为部分贴合也可为全部贴合;再通过中裁步骤或终裁步骤将被紧密贴合后的镂空切槽无任何泄漏点地切出(中裁和终裁也可同时进行,最后获得完全裁下的终裁袋体);再通过自动或人工内外翻转步骤将袋体内外翻转,获得本发明所述防漏袋的成品或半成品;再通过其他处理步骤进行包括提手、卷折条、公扣、母扣等在内的零配件装配、质量检验和/或最终产品包装步骤等。

所述袋套可为先通过自动化流水线直接定织,也可为先通过自动化缝纫流水线将互相独立的复数层织物或是由单层织物折叠获得的至少两层织物缝合后获得未切裁、未翻转且具有连续性(连成一体)的很多个未贴合袋套;所述密封层与所述织物层可以预先完全不贴合,也可预先不完全贴合,还可预先完全贴合。

如果是通过定织获得所述袋套,则所述密封层与所述织物层是预先完全不贴合的,应先在定织所得的连在一起的众多未贴合袋套上下两侧复合密封薄膜和/或涂覆密封胶以获得密封层,然后再通过包括激光、振动刀、圆刀、发热电阻丝在内的切裁装置预裁出袋体轮廓,再通过包括贴条、涂覆密封胶、淋膜、贴裱、覆盖或复合密封薄膜等在内的方式将除开口之外的切裁断口全部密封完毕,再将所述袋体完全切下,再通过流水线上的翻转装置或人工将所述袋体完全翻转,再装提手或开口卷折条,即可获得本发明中所述的一种防漏袋。

如果所述密封层与所述织物层是预先完全贴合的,则应先通过包括绗缝机或绗绣机在内的自动化缝纫流水线先缝纫获得的连在一起的众多未贴合袋套形成的长织物卷,然后再通过切裁装置预裁出袋体,再通过包括贴条、淋膜、覆膜、涂覆密封胶或复合密封薄膜在内的方式将除开口之外的切裁断口全部密封完毕,再将所述袋体完全切下,再通过流水线上的内外翻转装置或人工将所述主袋体完全翻转,再装提手和/或开口卷折条,即可获得本发明中所述的一种防漏袋。由于现有公知技术中带织物层的防漏袋全部是先贴合再通过高频、超声波或热封焊接的,因此采用本段所述技术方案在原料可获得性和技术成熟性方面更具优势;而且,因为织物层事先已被密封层所贴合,其厚度更大一些,整体材料的强度和挺刮度更好,更便于生产;此外,应用现成的已贴合面料生产,不需要再用整张膜材料完整覆盖预裁袋体的整个幅面,而只要覆盖掉所有切槽、缝纫线迹和预裁断口即可制得封边袋体(也就是说可以用一般只有几厘米宽的热封贴条来代替宽度1米多甚至2米的整张密封膜层),可大幅节省成本。

如果所述密封层与所述织物层是预先完全不贴合的则还有以下几种可能:

如果所述密封层与所述织物层是预先完全不贴合但制成成品后要部分或完全贴合,则应先在包括绗缝机或绗绣机在内的自动化缝纫流水线先缝纫获得的连在一起的众多未贴合袋套形成的长织物卷,然后再在其上下表面涂覆密封胶或复合密封薄膜(密封薄膜可与织物层完全贴合,也可选择性或跳跃性地部分贴合)以获得密封层,然后再通过切裁装置预裁出袋套,再通过包括贴条、涂覆密封胶、覆膜或复合密封薄膜等在内的方式将除开口之外的切裁断口全部密封完毕,再将所述袋套完全切下,再通过流水线上的翻转装置或人工将所述袋套完全翻转,再装提手和/或开口卷折条,即可获得本发明中所述的一种防漏袋。

如果所述密封层与所述织物层是预先完全不贴合,制成成品也完全不贴合,则应在包括绗缝机或绗绣机在内的自动化缝纫流水线先缝纫获得的连在一起的众多未贴合袋套形成的长织物卷,然后再通过切裁装置切裁下未贴合袋套;另外,通过包括塑料袋生产线、乳胶气球生产线、铝膜气球生产线、安全套生产线、缓冲气柱袋生产线在内的自动化流水线获得袋体内胆以做为密封层使用;再通过流水线上的翻转装置或人工将所述未贴合袋套完全翻转;再通过流水线上的自动装置或人工将袋体内胆完好地塞入已翻转的所述未贴合袋套,再装提手和/或开口卷折条,即可获得本发明中所述的一种防漏袋。

以上说明中的未贴合袋套均是以连成一体的长织物卷出现。事实上,我们也可以利用本发明所示的设备和方法,将一个个互相独立完全不连接在一起的未贴合袋套单体进行覆膜、淋膜、复合等操作(也就是加附密封层和封边),然后将加附密封层和封边后的袋体内外翻转并进行其他诸如加装零配件等适当的操作,即可获得本发明中的一种防漏袋。该方法虽然在各个装置之间送料和转运可以以人工操作为主而降低了生产效率,其产品和制作方法仍然落入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防漏袋处于使用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防漏袋正在被内外翻转时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防漏袋被完全内外翻转后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种带提手的防漏袋在使用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防漏袋正在被内外翻转时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的防漏袋被完全内外翻转后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种防水袋被摊开时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的防水袋正在被内外翻转时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的防水袋在被内外翻转后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一种连成一体的袋套缝制方法示意图(即,在自动化缝纫流水线上将两层织物缝合为连成一体的袋套,此时尚未设置密封层);

图11为将图10中的袋体预切裁出切槽、留边和外形轮廓时的示意图;

图12为在图11中在连成一体袋套上下两侧、周缘、缝纫线以及切槽上下贴附密封层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中的一种织物层和密封层在自动化生产线上以串联方式生产防漏袋的方法和设备侧视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的设备在生产本发明的一种防漏袋时各工序物料表面的俯视示意图;

图15为图13和图14中的d1-d2截面示意图;

图16为图13和图14中的e1-e2截面示意图;

图17为图13和图14中的f1-f2截面示意图;

图18为图13和图14中的g1-g2截面示意图;

图19为图13和图14中的h1-h2截面示意图;

图20为图13和图14中的i1-i2截面示意图;

图21为图13和图14中从f1-f2截面前后到h1-h2截面前后经简化且放大了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的一种在自动化缝纫流水线上将接缝拉条缝合到织物层中去时的示意图;

图23为图22中的接缝拉条在所述织物袋体被内外翻转后的结构爆炸图;

图24为本发明一种接缝拉链的制作方法示意图(即,在自动化缝纫流水线上将接缝拉链缝合到织物层中去时的示意图);

图25为图24中的接缝拉链在袋体被内外翻转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发明的一种在自动化缝纫流水线上将接缝拉条或接缝拉耳缝合到织物层中去时的示意图;

图27为图26中的接缝拉条或接缝拉耳在所述织物袋体被内外翻转后的结构爆炸图;

图28为本发明的一种在自动化缝纫流水线上将折叠增强后的接缝拉条缝合到织物层中去时的示意图;

图29为图28中的折叠增强接缝拉条在所述织物袋体被内外翻转后的结构爆炸图;

图30为本发明的一种在自动化缝纫流水线上将进一步折叠增强后的接缝拉条缝合到织物层中去时的示意图;

图31为图30中的进一步折叠增强接缝拉条在所述织物袋体被内外翻转后的结构爆炸图;

图32为图30中左侧接缝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33为在图32基础上做出的一种增强接缝牢度的接缝拉条截面示意图;

图34为在图33基础上做出的一种进一步加强接缝牢度的截面示意图;

图35为本发明的几种设置在非接缝处的拉条在被缝合到织物层上去时的截面示意图;

图36为图35中的织物层被密封层所密封时的截面示意图;

图37为图38中的织物和密封层被内外翻转后的截面示意图;

图38为本发明的一种未设拉条而是设包边的接缝截面侧视图;

图39为本发明的另一种接缝牢度增强型包边接缝截面侧视图;

图40为本发明又一种接缝牢度被进一步增强的包边接缝截面侧视图;

图41为本发明的一种既未设拉条又未设包边的普通接缝截面侧视图;

图42为本发明的另一种接缝牢度增强型的普通接缝截面侧视图;

图43为本发明的又一种接缝牢度增强型接缝的截面侧视图;

图44为本发明的再一种接缝牢度增强型接缝的截面侧视图;

图45为本发明一种既增强接缝牢度又同时设置接缝拉条截面侧视图;

图46为本发明另一种在缝合接缝时同时又设置接缝拉条截面侧视图;

图47为本发明中的一种防水袋在内外翻转后开口接缝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8为本发明中的一种织物层在开口处的切缝设置示意图;

图49为图48中的织物层做为袋体下层时的开口翼片向上弯折示意图;

图50为图48中的织物层做为袋体上层时的开口翼片向下弯折示意图;

图51为将图49和图50中开口翼片弯折后的织物层叠加在一起的示意图;

图52为将图51中叠加的织物层缝合在一起后的示意图;

图53为在图52中所示叠加且缝合在一起后的织物层上下在贴合密封层时的示意图;

图54为将图53中贴合密封层后的织物层内外翻转后的开口处结构示意图;

图55为一种在贴附密封层的同时制作袋盖的方法示意图;

图56为图55中的r1-r2截面示意图;

图57为图55中的s1-s2截面示意图;

图58为将图57中防漏袋内外翻转后再将开口处伸出的密封膜层做为袋盖使用时的截面示意图(对应图55中的t1-t2截面);

图59为图58中的袋盖在实际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对应图55中的u1-u2截面);

图60为已公知的一种水平轮辊的示意图;

图61为本发明使用的另一种贴合辊的示意图;

图62为本发明使用的再一种贴合辊的示意图;

图63为本发明使用的一种贴合轮的示意图;

图64为本发明使用的另一种贴合轮的示意图;

图65为本发明使用的又一种贴合辊的示意图;

图66为本发明的一种紧凑式生产流水线布局的截面示意图。

其中:1-织物层,1a-上织物层,1a1-织物上折叠层,1a2-织物上延伸层、1a3-上织物层翼片、1b-下织物层,1b1-织物下折叠层,1b2-织物下延伸层、1b3-下织物层翼片、2-密封层,2a-上密封层,2a2-密封层上延伸层、2a4-未被贴合的上密封层、2b-下密封层,2b2-密封层下延伸层、2b4-未被贴合的下密封层,6-提手,7-开口,8-卷折条,9-公扣,10-母扣,12-拉链,12a-拉链条,12b-拉链头,13-非接缝拉条,13a-单层单针非接缝拉条,13b-双层单针非接缝拉条,13c-单层双针非接缝拉条,14-接缝拉条,14b-对折型接缝拉条,14c-双层内折包边拉条,14d-增强型双层内折包边拉条,14e-双层多折增强包边拉条,14f-包边布,14g-卷边增强型包边布,14h-多折卷边增强型包边布,15-缝纫线,16-拉耳,21-缝纫装置,22-贴合装置,22a-第一贴合装置,22b-第二贴合装置,22c-凸出型贴合辊,22d-倾角型贴合辊,22e-贴合轮,22f-倾角型贴合轮,22g-部分凹进型贴合轮辊;23-切裁装置,23a-预裁装置,23b-终裁装置,24-理布刷轮辊,25-理布刷,26-吹扫装置,27,27a,27b-断口密封层,28-内外翻转装置,29-其他处理装置,31-切槽,32-切屑,33-拉孔,35-贴条机,36-留边,37-完全裁断部,38-暂接部,39-未贴合袋套,40-预贴袋体,41-预裁袋体,42-封边袋体,43-终裁袋体,44-翻转袋体,45-成品,46-袋体内胆,47-支顶间隙,47a-膜间间隙,47b-厚度差间隙,48-预切孔洞,49-断口;50-凹陷部;51-切缝,52-定位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图1至图3所示为本发明的一种具有开口7的防漏袋。

图1所示为该实施例在一般使用状态时的示意图。其包括织物层1和密封层2,二者共同构成袋体;织物层1承受袋内容盛物的重力,密封层2确保液态或含有液体的袋内容盛物不会泄漏。

图2所示为使用者将手伸入袋体将密封层2从内侧翻转出来的过程,内外翻转完成后的效果如图3所示:所有织物层1均被翻入袋体的内侧,所有密封层2均被翻出到袋体的外侧。即,原来是如图1所示的“织物层1在外侧、密封层2在内侧”变成了如图3所示的“密封层2在外侧、织物层1在内侧”。

本说明书为方便理解,使用了从图1到图3的说明顺序;而实际上,我们是先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先获得如图3所示的“织物层1在内、密封层2在外”的防漏袋体,然后再按图2所示方法将图3中的防漏袋体内外翻转,才获得如图1所示的“织物层1在外、密封层2在内”的使用状态的袋体。正是因为既可按图1至图3的顺序内外翻转、又可按图3至图1的顺序内外翻转,所以本实施例中的防漏袋是可以视需要随时内外反转的,至于到底是按图1到图3的顺序予以说明还是按图3至图1的顺序予以说明,其制造原理在实质上并无区别。

本发明中的防漏袋区别于已公知防漏袋可实现自动化流水线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本实施例中按图1至图3的顺序被内外翻转之后(也就是在生产线上刚被生产出来的如图3所示状态)的防漏袋可被完全摊平成在机台平面或水平轮辊表面,且可以实现不在该防漏袋本体和周缘产生任何弯折或褶皱,以便可以进行密封膜层的贴合工序。这一特征是本产品能被铺设到自动流水线及其滚轮组上实现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和连续性生产的关键特征。

实施例2

图4至图6所示为本发明的一种具有提手6和开口7防漏袋。

其结构与实施例1所公开的结构相同,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中增加了提手6。

提手6可以通过包括预缝或终缝、超声波、胶水粘合、热烫、高频焊等在内的方式在贴合密封层2之前或之后附加上去。为了减少缝纫机针打穿防漏袋的可能,如采用缝纫方式,优选在贴合密封层2之前附加。

实施例3

图7至图9所示为本发明的一种户外活动中使用的防水袋(也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防漏袋,只不过该袋主要不是防止袋体内侧的容盛物泄漏出去,而是主要防止外界的雨或水在人们进行户外活动时渗漏到袋体内部去弄湿其内的容盛物)。

使用者在袋内放入容盛物后,通过收拢并卷紧开口7两侧的卷折条8实现对开口7的密封,再将卷紧的卷折条8弯折使连接在其两端的公扣9插入母扣10之内,实现该密封结构不会散开。

实施例4

图10至图21为本发明中一种只需进行一道贴合的防漏袋制造方法和设备的实施例。

如图13和图14各工序一一对应起来所示,成卷的至少两层物料上织物层1a和下织物层1b(或是通过折叠等方式将同一卷织物对折或多次折叠形成的双层或多层结构)被输送到缝纫装置21处进行缝制,得到内外未翻转、未贴密封层也未切裁而是全部连成一体的多个未贴合袋套39(其三个一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两个一排的截面图如图16所示);所述未贴合袋套39再被连续且一体地送入包括切裁激光头和/或振动刀在内的切裁装置23(预裁装置23a)被预裁成处于摊平状态的预裁袋体41(其三个一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两个一排的截面图如图17所示),这些预裁袋体41已经具有所需袋体摊平的主体形状,只是其开口7处尚未被切裁下来而是依旧连接在暂接部38处而已,连接在这些暂接部38处的预裁袋体41会随整体同步运动的留边36继续向前输送;为了防止预裁处产生的线头或切屑32等影响后续的贴合程序和气密性,可在预裁装置23a后设置吹扫装置26,将预裁装置23a产生的线头或切屑32等吹离流水线机台;同时,为了避免因吹扫导致已经不与暂接部38连接的预裁袋体41的中后端出现不必要的位移或错位等,还可在吹扫装置26之后、贴合装置22之前设置一道或多道理布刷轮辊24;理布刷轮辊24上设置有运动方向与物料运动方向正好相反的理布刷25;理布刷25确保通过其下方的预裁袋体41的中后端不会出现折叠、褶皱、位移或错位。因为预裁袋体在物料运动方向的前端为连接在留边36上的暂接部38,在留边36被绷紧的状态下不会出现折叠、褶皱、位移或错位,中后端才是因为预裁后与留边36被独立分开的部分,两侧没有了绷紧力的限制,容易出现折叠、褶皱、位移或错位。宽度覆盖整个物料门幅且运动方向与物料运动方向正好相反的理布刷25不断刷拂抚平经过其下的包括预裁袋体41在内的所有物料表面,因此预裁袋体41上产生的任何偏移端、折叠、褶皱都将都会被这些运动方向固定的刷子刷回其本来应在的位置和平摊状态,可避免折叠、褶皱、位移或错位(折叠和褶皱被刷平、位移或错位被刷回与理布刷25运动方向严格一致的排列方向、镂空切槽31和不镂空的留边36符合位置要求且整齐划一);经过一道或多道理布刷25刷平捋正后的预裁袋体41将随留边36同样被连续且一体地送入的贴合装置22中;贴合装置22将上密封层2a和下密封层2b分别贴合到所述预裁袋体41、切槽31甚至留边36的上下表面,获得封边袋体42(其三个一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两个一排的截面图如图19所示)。因为切槽31为被镂空的结构,密封层的上下层之间没有什么阻挡或隔离,所以在切槽31处被贴合时,上密封层2a和下密封层2b是被直接贴合在一起形成一层新的密封层(即织物断口密封层27),也就是图36中由上密封层2a和下密封层2b通过镂空的切槽31直接贴合后形成的织物断口密封层27,实现由织物断口密封层27对所有预裁断口49的密封。完成贴合后的封边袋体42(也就是未翻转的袋体内胆46)和切槽31同样被继续一体地送入终裁装置23b将暂接部38完全裁断成为完全裁断部37。同时,切槽31内的织物断口密封层27也在切槽中线位置被切分为大致均分的两半,获得被最终完全切裁下来的终裁袋体43(终裁袋体43除了开口之外所有切裁断口49都已被完全密封);所述终裁袋体43经过内外翻转装置28将其内外翻转,即可将原来密封层2暴露在外侧的袋体内胆46翻转入织物层1的内部。经过设置在所述内外翻转装置28的前道和/或后道工序的其他自动化或人工工序将包括提手6、卷折条8、公扣9、母扣10之类的零配件装配完毕,即可得到成品45。

以上各道工序和各种装置可在电脑的控制下完美配合、统一同步,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采用电脑进行控制的技术目前已经相当成熟,具体应用到本发明时并不需要进行计算机程序方面的大改进。各道送料机构(例如在机台上行进的表面对织物等具有一定粘附固定能力的输送带)、预处理工序(如预先缝制图35至图37中的非接缝拉条13)、缝纫装置21、预裁装置23a、吹扫装置26、理布刷轮辊24、贴合装置22、终裁装置23b、内外翻转装置28以及其他处理装置29均可在电子设备的控制下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和数控化的流水线生产,甚至在预算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将该生产线设计成“黑灯工厂”,实现全自动生产。当然,为减少机器设备的投资总额和/或考虑全自动化和部分自动化(部分工序用人工)的费效比,也可将部分工序摘出来用人工完成。

与上述各道工序对应地:

图15示出了图13和图14中的d1-d2截面,此时上织物层1a和下织物层1b尚未被缝合,所以其d1-d2截面还是未紧密缝合而是处于分离状态的两道平行或近似平行的线状截面。

图16示出了图13和图14中的e1-e2截面。此时e1-e2截面处的上织物层1a和下织物层1b已经经过缝纫装置21被缝纫线15缝合成未贴合袋套39,所以e1-e2截面上的上织物层1a和下织物层1b通过缝纫线15被紧密地缝合在一起(备注:在本说明书中如未特别说明或指出各相邻的织物层之间、织物层与密封层之间、密封层与封边层之间是分离的,则它们应该为紧密贴合在一起的结构;本说明书附图中仅仅是为了便于读者分辨和方便说明,才将这些实际贴合在一起的结构以稍加分离的方式示出。同理,本说明书的缝纫线15也是紧密贴合并锁住其所缝合织物的,我们也是为了便于读者辨识才将缝纫线15以离开织物层有较大距离或是将其线头故意画得长点的方式示出)。

图17为图13和图14中的f1-f2截面示意图。此时,e1-e2截面处的未贴合袋套39已被输送到预裁装置23a并由其做第一次裁切(预裁),成为预裁袋体41。经过预裁后的预裁袋体41,被切裁出镂空的切槽31、切屑32以及留边36。预裁装置23a可为激光切裁装置,也可为震动刀之类的机械式切裁装置。为减少或避免被切裁后各个部分可能产生的位移或错位,优选非接触式的激光切裁装置;为保证激光切裁装置可以快速、高效、高质量地实现对封边膜层的切裁,优选密封层为易于吸收激光能量的黑色或深色,而不是透明、无色或浅色。

图18所示为图13和图14中的g1-g2截面示意图,为即将贴合前的预裁袋体41。预裁袋体41中的切屑32已经被吹扫装置清除出切槽31,使切槽31成为镂空结构;而且,上密封层2a已经覆盖在上织物层1a之上、下密封层2b已经覆盖在下织物层1b之下。

图19所示为图13和图14中的h1-h2截面示意图,为已经贴合后的预裁袋体41,也就是封边袋体42。图19中的上图是为了方便理解而故意将密封层和织物层以分离状态画出的示意图,下图为根据密封层和织物层已经贴合成为一层的实际情况而画出的示意图。此时,上密封层2a已经贴合在上织物层1a之上、下密封层2b已经贴合在下织物层1b之下;上密封层2a和下密封层2b在镂空的切槽31处被贴合成为一层,成为织物断口密封层27。在此阶段,原来因镂空产生的所有切槽31周边的切裁断口49均已被织物断口密封层27所密封。也就是说,经过吹扫后的预裁袋体的预裁断口49上下两面均已被全面、连续地贴合上相应的上密封层2a和下密封层2b。上织物层1a和其上的缝纫线15均已被其外的上密封层2a所完全覆盖因而在将来内外翻转后不会让该密封层一侧的流体通过织物纤维间隙或针眼孔泄漏到该密封层的另外一侧去;同样地,下织物层1b和其上的缝纫线15也均已被其外的下密封层2b所完全覆盖因而在将来内外翻转后不会让该密封层一侧的流体泄漏到该密封层的另外一侧去;预裁袋体周围的所有切裁断口49也均已被织物断口密封层27所密封,因而在将来也不会让内外翻转后袋体内侧的流体通过切裁断口处原有空隙泄漏到外界去。也就是说,本实施例在此阶段已经通过仅仅一次的贴合,就获得了将来内外翻转后所需的袋体内胆46。

图20所示为图13和图14中的i1-i2截面示意图。图19中的封边袋体42被输送至终裁装置23b,将之完全和最终地切裁出来,获得终裁袋体43。图20中的上图是为了方便理解故意将密封层和织物层以分离状态画出的示意图,下图为根据密封层和织物层已经贴合成为一层的实际情况而画出的示意图。此时,从h1-h2截面处被输送过来的封边袋体42经过终裁装置23b将所有的暂接部38完全切断成为完全裁断部37,相应的袋体也完全从各自的留边36处完全脱落,成为终裁袋体43。终裁袋体43除开口处的裁断切口外,其他的所有切裁断口49均已被完全密封。

图21为图13和图14中的f1-f2截面前后到h1-h2截面前后的简化且放大了的示意图。通过该图不但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图14中限于篇幅有限而不能清楚画出的切屑32、切槽31和织物断口密封层27,而且也示出了切槽31和切屑32的产生过程(如f1-f2截面所示)、切屑32被吹扫清除后贴合上密封层2a的过程(如h1-h2截面所示)以及终裁袋体43的形成过程。

最后,终裁袋体43再被运送到内外翻转装置28和各种其他处理装置29(包括但不限于零配件装配装置/工序、质量检验装置/工序、包装装置/工序等)进行处理,做成成品并包装备售。

本发明中的内外翻转装置28可采用手套工厂已公知将近半个世纪且广泛采用的机械式手套翻转设备:先将未翻转的各袋体一一套在模拟人手指结构的刚性或半刚性柱状结构上,再将这些柱状结构顶到各袋体的末端为止(此时各手指结构在各袋体的内侧),再用另一套类似的手指结构在袋体外侧顶住各袋体的末端;然后用人手、机械手或其他夹持装置抓住开口,类似于抓住裤腰带脱裤子或翻猪肠那样将开口从一组柱状结构的末端拉到对顶着的另一组柱状结构的末端直到不能再拉为止。这样就实现了内外翻转。

除了采用上述两组立柱或横柱式的内外翻转机构,还可以采用诸如吹气式,甚至是如图2、图5和图8所示的手工方式实现翻转。吹气式内外翻转方法为用人手、机械手或其他夹持装置抓住开口7,在狭窄的通道状结构内先往未翻转袋体的开口端吹气使其鼓起,然后再调转气流方向,在鼓起袋体的末端吹气、并同时停止开口端的吹气,则袋体末端在转向后的气流的作用下沿新的气流方向运动,实现内外翻转和朝向调换。

本实施例所示的方法和设备在电脑和其他电子设备的控制下可以高速同步运转;生产效率高,人力成本低,产品质量稳定、一致、可调、可控,远胜现有的一道工序一道工序人工生产的方法和设备。

实施例5

图22至图23所示为本发明中的一种通过缝纫线15将袋体接缝拉条14直接缝纫在一起形成袋体附属机构的实施例。这些接缝拉条可用于固定或连接不同的袋体、缝制可以承受更大重量的织带(如吨袋结构)、供打眼、打扣、穿带和/或起装饰作用等。

如图22所示,在自动化流水线机台上,将接缝拉条14(布条)夹置于下织物层1b和上织物层1a之间的接缝处,由自动化缝纫装置通过缝纫线15将三者缝合在一起。完成缝制再在上织物层1a的上面和下织物层1b的下面贴附密封层即可获得所需的密封袋体(为避免画面过于繁琐,图22中未示出密封层;具体参见上述制造方法和设备实施例)。将密封袋体内外翻转后,其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关系爆炸图如图23所示。图23只是为了便于理解而采用爆炸图的表现方式,在实际上,上织物层1a、下织物层1b和接缝拉条14是被缝纫线15紧紧地缝合在一起的,彼此之间是互相紧贴在一起而不是如爆炸图中所示那样彼此分离。密封层2也是紧压上织物层1a、下织物层1b和接缝拉条14形成的接缝的。

接缝拉条14被紧紧缝合在织物层1内,不易脱落或散开;织物层1和接缝拉条14共同形成的缝纫接缝将被密封层2所紧密覆盖,不易漏气(如果织物层在被缝合之前已预贴防漏膜层或防漏涂层,则图23中的密封层2也可以用热风贴条所代替,其功能、原理和作用与图23中所示的贴合或不贴合的密封层2并无明显区别)。所述接缝拉条制作方法并不仅限于本实施所示的三层缝合方式,还可利用在长布条上先折出凸筋和/或凹槽等结构再加以缝合,以一种没有断口、结合牢度更好的方式制造。具体应视产品形状和应用场合等灵活选用。

尤为重要的是,如图23所示,在袋体内装入重物后,袋体内部的拉扯力主要是施加在织物层1、接缝、缝纫线15和/或接缝拉条14上,而不是在密封层2之上。因此只要织物层1、接缝、接缝拉条14和/或缝纫线15不被破坏,贴附在织物层和接缝内侧的密封层2就会将其受到的力完全同步和即时地传导给织物层1,一般不会转化为要其自身承受和抵抗的切向拉力,其自身所受的切向拉力很小或几乎没有。因此,只要织物层1和接缝等处不在切向拉力的作用下破裂,紧靠其上无需承受过多切向拉力的密封层2就不会破裂。而织物层1能承受和抵抗的切向拉力比由涂层胶和/或塑料薄膜制成的密封层2要强很多,因此此类防漏袋成品的承重能力可以提高很多。尤其是在织物层1和密封层2属于互相分离型而非贴合型的时候,相邻两个袋体之间的拉扯力是完全施加在织物层1之上而不是在密封层2之上。这样在防漏袋的使用过程中遇到猛烈冲击时候,对密封层2的拉扯力度和冲击力都会小很多。这种结构尤其适用于需要承受极重容盛物的防漏吨袋等产品。因此,本发明中的防漏袋不但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而且产品质量更好,可承载重量和耐冲击能力均可明显提高。

实施例6

图24至图25所示为本发明中的一种通过拉链12做为袋体连接结构的实施例。通过拉链12将袋体或与其他物体固定地结合在一起,扩大产品用途。

图24所示为在自动化流水线上将拉链12的拉链条12a夹置于上织物层1a和下织物层1b的缝合接缝中进行生产时的示意图。该生产方法与实施例5图22所示的生产方法并无太多区别,只是将图22中原来无拉齿的接缝拉条14替换成了图24中带有拉齿的拉链条12a而已。本实施例中用拉链固定的方式在贴附密封层2和完成袋体内外翻转后的接缝结构示意图如图25所示,与实施例4图23相比也仅仅是在拉链条12a的外边缘多了一排拉齿而已。通过拉链头12b拉合拉齿后即可发挥固定袋体的作用。而且,这种固定结构还是可开可合的,在需要的情况下,将拉链12拉开,即可获得互相独立的多个袋体,拉上即可获得多个固定在一起或被固定在诸如柱子、横梁、汽车座椅靠背之类的外界固定物上。

同样地,这类袋体在装入容盛物后,袋体上的拉扯力主要施加在织物层1及其接缝缝合线和拉齿之上,而不是在密封层2之上,因此本实施例中的袋状结构的承重能力同样也比传统的同类防漏袋可以提高很多,质量更好,耐冲击可明显提高。

实施例7

图26至图27所示为在实施例5中的接缝拉条14上设置拉孔33的实施例。图22与图26类似,图23与图27类似,无非就是在接缝拉条14上设置了拉孔33和/或如图27所示在接缝拉条14边缘切裁出了接缝拉耳16的形状而已。

通过绑绳穿过设置在接缝拉耳16处的拉孔33可以将袋体像系鞋带那样连接起来过绑缚到其他固定物处,且这种固定结构也是如系上和松开鞋带那样可开可合的。

同样地,袋体上的拉扯力同样主要施加在织物层1、接缝拉耳16和缝纫线15之上,而不是在密封层2之上;所以本发明中的防漏袋的质量更好,耐冲击和承重能力可明显提高。

实施例8

除了可以在上下面料层的接缝处设置接缝拉条14外,还可如图35至图37所示,在织物层的非接缝处设置非接缝拉条13。接缝拉条14必须位于上下织物层的接缝处,限制了其出现在其他位置的可能性。非接缝拉条13可设置在如图35至图37所示织物层上的任意非接缝位置,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扩展了拉条可设置的位置。如图35所示,可以设置在上织物层1a的左侧,也可设置在上织物层1a的右侧,还可设置在下织物层1b的中间,位置灵活机动。这些位置灵活的拉条在被缝合到上下织物层以后,如图36所示,其所附着的上下上织物层1a和下织物层1b及其侧边切裁断口49、各缝纫线15等均全部被上密封层2a和下密封层2b所覆盖或贴合,且上密封层2a和下密封层2b在织物层侧边切裁断口49的外侧形成了紧密贴合在一起可保证不漏气的织物断口密封层27,形成除预设的开口之外可完全密封的袋体内胆。经内外翻转后,即可得到如图37所示的各种非接缝拉条13。

根据非接缝拉条的缝合方式,如图35至图37所示,可设置成单层单针非接缝拉条13a(用单针缝制且制得的拉条也是一层织物)、双层单针非接缝拉条13b(用单针缝制且制得的拉条在折叠后为双层)、单层双针非接缝拉条13c(用双针缝制且制得的拉条是单层拉条)。以上仅是简单举例,在实际生产中,还可视具体产品的需要和工艺特点,使用多层叠加织物、各种卷边、包边、锁边、拷边等不同方式设置各种拉条。

而且相对于位置较为固定的接缝拉条14,非接缝拉条13甚至可以设置成各种各样的折线、曲线甚至不规则线。

实施例9

本实施例中的接缝拉条并不是必须的。在某些不需要设置固定结构的地方,如袋体外侧边缘,也可如图41所示,直接将上织物层1a和下织物层1b用缝纫线15进行简单缝合。当然,为了防止切裁断口49的散开和增加缝合部位的接缝强度,同样可以进行各种边缘折叠:图42所示为上下织物层叠加在一起形成织物上折叠层1a1和织物下折叠层1b1并朝一个方向折叠后进行缝合;图43所示为上下织物层分别各自折叠形成织物上折叠层1a1和织物下折叠层1b1并朝不同方向折叠后进行缝合;图44所示为上下织物层各自形成同一方向的织物上折叠层1a1和织物下折叠层1b1再叠加后进行缝合。

甚至还可在图44所示结构的基础上,让织物下折叠层1b1延伸形成诸如图45所示的结构,让延伸出来的织物下折叠层1b1直接充当接缝拉条14。这样的接缝拉条14由于减少了一道边沿切裁导致的织物纤维被裁断,不但节省了部分或全部的拉条裁切和对位工序,而且接合强度也会更好,成品的承重能力也会更加提高。当然,在接合强度要求不高或为了减少做工复杂性的情况下,也可如图46所示,设置延伸出来的织物下折叠层1b1直接充当接缝拉条14,但上织物层1a的边缘并不做折叠或卷边。

实施例10

如果缝纫线离切裁断口49较近,则切裁断口49在缝纫线的拉扯作用下就容易散开、脱落。尤其是在用未经涂层的织物制作时,断口49特别容易出现此类散线或散纤现象。

为防止此类不利现象的出现,可设置多种增强接缝和切裁断口49的折叠结构。部分例举如下:

1、可将接缝拉条14设置为如图28所示的对折型接缝拉条14b,其被缝纫线15锁定的边由实施例5中的一道变成两道,拉力或冲击力被均摊到两道锁定边上,因此其抗拉和抗冲击强度可以明显提高。而且,如内外翻转后的图29所示,在对折型接缝拉条14b的上下两面均可设置拉孔33;除了这个对折型接缝拉条14b两头的拉孔33之外,其他的拉孔33的外侧均不存在裁切断口,因此,穿上绑绳后,就不会出现散纤现象,拉孔33的抗拉强度可明显提高。

2、如图30所示,在对折型接缝拉条14b的基础上,还可将接缝拉条14设置为双层内折包边拉条14c;即,将对折型接缝拉条14b的切裁边延伸并包覆上织物层1a和下织物层1b的切裁断口49,并以包边的形式被同步缝合在上织物层1a和下织物层1b的边沿。这样做的效果如图30、图31和图32所示,被缝纫线15锁定的边为多道折叠,切裁断口49就不易散开(图30和图32所示其实为同一结构,只是为方便理解和减少附图篇幅,将图30立体图中左侧的接缝结构以横截面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3、尽管图30和图31中双层内折包边拉条14c设置了包边结构防止拉条的切裁边缘散开,但其上织物层1a和下织物层1b边沿的切裁断口49同样也可能容易散开。因此,可如图33所示,将上织物层1a和下织物层1b的边沿也做折叠,形成增强型双层内折包边拉条14d。这样一来,所有的边缘断口49处均形成了包边或折叠加强结构,接缝处的拉条和上下面料层边缘就均不易在拉扯力的作用下散开,使袋体的整体承重能力更加好。

4、进一步地,在图33的基础上,增强型双层内折包边拉条14d的边缘可进一步延伸并折叠到上下面料层边缘的折叠层之内,获得如图34所示的双层多折增强包边拉条14e。这种双层多折增强包边拉条14e各组成织物的切裁断口49处均有复杂的多次折叠结构被缝合在一起,抗拉扯能力可以十分强。以上这些边缘的折叠方式看似复杂,但在缝纫工业中,只要做好相应的卷边筒、定位装置和合理安排不同卷边筒的前后设置顺序,是很容易实现的。

实施例11

为了增强接合缝的牢度,还可在图41这种简单缝合的基础上设置如图38所示的接缝包边布14f。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接缝牢度,而且也可以使产品更美观。同上述各种拉条和织物层边缘的处理方式,包边内的结构可以是如图39所示的那样在折叠后在一次性缝制(卷边增强型包边布14g),也可以是如图40所示那样:包边布和上下织物层边缘都进行折叠后再套设在一起缝制(多折卷边增强型包边布14h)。这样的结构将非常牢固和可靠,切裁断口49散开的可能性就很小,制得成品的承重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拉条和拉耳等附属或增强结构的设置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拉耳、拉孔甚至可以采用烫孔而不是机械裁孔、设置类似鞋扣的鸡眼扣、加覆固定膜或刷涂层等以提高撕裂强度。

实施例12

已公知的防水袋需要通过pvc夹网布一道一道工序地高频焊接或先通过涂层布一道一道工序地缝纫后再将缝纫线迹一道一道地用热风贴条密封,费工费时且综合成本高。本发明中的防水袋可以通过流水线一次性地做出来,不但综合成本可以大幅降低,而且生产效率、产能、产量和质量稳定性均可获得极大提高。

如图47所示,本发明中防漏袋成品在内外翻转以后,同已公知的“缝纫+热封贴条”型的开口一样,在开口部位容易出现接合角落部位的支顶间隙47。例如,由上密封层2a与翻转折叠后在接缝处延伸出的密封层上延伸层2a2形成的膜间间隙47a、由下密封层2b与翻转折叠后在接缝处延伸出的密封层下延伸层2b2形成的膜间间隙47a、裁切断口密封层27包裹接缝处延伸出的织物上延伸层1a2和织物下延伸层1b2(即布头或布边)也具有一定的厚度,因此在贴合断口密封层27后,在布头或布边厚度因切裁断口突然变成零时,会产生厚度差间隙47b。这些空间在卷折封闭开口7时,如果使用的力度不够(如,体力较小的妇女儿童使用时)或是采用的上织物层1a或下织物层1b较厚(如,摇粒绒布),卷折完毕后的囊内气体就容易通过这些支顶间隙47形成的微小通道内渗漏进去。虽然渗漏量会很小,但是对于产品设计来说却是应该尽量予以避免的问题。其解决方法有很多,例如:在贴合密封层的时候尽量提高贴合辊轮的压合力度以减少甚至消除厚度差间隙47b、采用较厚且受压后形变量较大的上密封层2a和/或下密封层2b、在具有支顶间隙47的位置加设较厚且受压后形变量较大的密封层等(此类方案在中国专利申请号20181023922.5以及中国专利申请号20182034935.8中已有非常详细的说明和图解)。

在本实施例中,将利用本发明中的产品可在自动化流水线生产的特点,给出另外一种解决方案。

如图48所示,可以根据最终产品和开口7的尺寸,在织物层1的适当位置切裁出横向切缝51。设置横向切缝51后的下织物层1b的效果如图49所示,切缝51处可形成向上卷折的下织物层翼片1b3;设置横向切缝51后的上织物层1a的效果如图50所示,其切缝51处可形成向下卷折的上织物层翼片1a3。这些卷折的上织物层翼片1a3或卷折的下织物层翼片1b3在自动化流水线上可通过定位机构配合气流吹折、机械臂夹持或吸附弯折等常见方式实现。

然后再如图51所示,将设置横向切缝并弯折翼片后的上织物层1a和下织物层1b相向对扣(在流水线上为尚未被最终切裁的长布料被连续性地、周期性地设置切缝并弯折翼片后被对扣在一起)后,再如图52所示通过缝纫线15将上织物层1a和下织物层1b缝合完毕;然后再如图53所示在上织物层1a和下织物层1b外侧贴合相应的上密封层2a和下密封层2b;在安装各种配件配饰前/后,再内外翻转得到如图54所示的本实施例开口7。

最终如图5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开口7内接缝处的接缝延伸部上织物层翼片1a3、下织物层翼片1b3被翻转到了开口7之外,而不是被夹持在织物断口密封层27之内。最终在开口内接缝处获得的织物断口密封层27只是薄薄的膜层,而无织物层。这样在开口内接缝处形成的支顶间隙47就仅仅是膜间间隙47a,原来图47中的厚度差间隙47b就不存在了。由此获得开口接缝处在被卷折后织物接缝折叠处空隙形成贯通性细小渗漏通道的可能性就被大大降低或避免了。而织物断口密封层27为上密封层2a和下密封层2b压合在一起所得,因此其厚度和受压后的形变量本身就比较大,被卷折后膜间间隙47a存在的可能性就会被大大减少甚至被消除。

开口内接缝处的接缝延伸部上织物层翼片1a3、下织物层翼片1b3被翻转到了开口之外后,也可以做为缝上提手6或固定卷折条8等目的被使用。

至于织物断口密封层27在其自身被切裁处可能形成的支顶间隙或厚度差间隙,可以利用如图62或图64所示的带有一定倾角θ的倾角型贴合辊22d或倾角型贴合轮22f,予以最大程度的消除。即,通过这些倾角型贴合辊22d或倾角型贴合轮22f将织物断口密封层27自身的切裁断口压合成在截面上厚度逐渐由大变小、直至最后厚度变成零的楔形或尖锥形结构。具有此类结构的织物断口密封层27在卷折过程中可被紧压其上的上密封层2a和下密封层2b以没有任何空隙的方式存在,消除了织物断口密封层27在其自身被切裁处可能形成的支顶间隙或厚度差间隙,进一步避免了渗漏的可能。

优选的,还可将包括开口接缝切裁断口49和开口接缝织物断口密封层27在内各种切口或断口边缘轮廓线做成斜线、曲线而非直线,则这些斜线、曲线型切口和/或断口在被卷折后将不是被同一位置的密封层所挤压,而是被不同位置的密封层所挤压,因此其可能形成的支顶间隙和膜间间隙就会被分散到卷折条的不同位置上并被卷折条边角所切断,不易形成贯通型的泄漏/渗漏通道,可以进一步提高最终产品防泄漏和/或防渗漏性能。

实施例13

图60所示为织物涂层或膜材料贴合领域常见的贴合装置22的工作原理图:通过两个紧夹在一起或间距控制在很小范围内的圆柱形水平轮辊将涂层或上密封层2a、下密封层2b贴合到上织物层1a、下织物层1b上去(视具体被贴合材料的性质不同,有自发热型轮辊和不发热轮辊)。这样的圆柱形轮辊因为截面大小始终一致,所以对夹持在其间厚度和/或密度不一致的不同部位产生的压合力是不一样的。而在本发明中可能需要对不同部位施加不同的压合力,如前述实施例中在形成覆盖切槽31处被完全上下贴合密封的织物断口密封层27时,就需要在此部位施加较大的贴合压力和/或形成较小甚至是楔形的截面等。

为此,可将贴合装置中的贴合轮辊设置为如图61所示的凸出型贴合辊22c。在凸出型贴合辊22c下方的被贴合材料的被挤压程度较高(贴合空间较小),受到的挤压力就较大,最终获得的贴合材料的粘合力就会较强、贴合厚度就会较小。不凸出部分对应位置收到的贴合力或挤压力就会较小,甚至完全没有而导致不贴合。图61中所示为凸出筋沿径向分布,在实际生产中,凸出筋自然也是可以沿轴向分布,甚至是同时沿径向和轴向分布的复杂图案。

优选地,如图62所示,还可将凸出型贴合辊22c的突出部设置成有一定倾角θ的倾角型贴合辊22d。此类倾角θ可以做得比较小,也可以做得比较大甚至可以大到直至紧密咬合的辊轮将被压材料在其扩大的辊轮外缘被切裁下来(即,贴合装置同时发挥切裁装置的功能,如图62右侧同时具有两个扩大倾角θ的对顶轮辊所示)。

同理,既然可将贴合装置的辊轮设置为凸出型贴合辊22c,那将贴合装置的辊轮设置为如图65所示的凹进型贴合辊22g也是可行的。甚至这些凹、凸、倾角部位可以互相配合,制造出贴合力更强、形状更多样、可能的泄漏空隙更少甚至被消除的各种防漏袋。

实施例14

在某些应用场合,可以将实施例4中的各种贴合轮辊替换为如图63所示的贴合轮22e。此类贴合轮22e为热封贴条中普遍使用的技术方案,成本低廉、技术成熟,可以很容易地应用到本发明中。

相对于轮辊,此类贴合轮22e不但用料少、体积小、成本低,而且易于通过电脑控制其压合轨迹和进行转向。如果将此类贴合轮22e在电脑控制下与缝纫装置和/或切裁装置形成的各种缝合线轨迹、切裁轨迹、切槽等互相配合(包括覆压或保持固定距离),就可在电脑控制下做出各种相应复杂轨迹的贴合轮覆压轨迹。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贴合轮也可以做成如图64所示的倾角型贴合轮22f,其工作原理和用途与实施例13中所述的倾角型贴合辊22d一样或类似。而且,在倾角型贴合辊22d的基础上,还可增加诸如转弯、在运行过程中按需或周期性调节吃进深度等更多功能。

实施例15

图55至图59示出了一种可在生产本发明中防漏袋的同时同步制作出袋盖的实施例。

如图55所示,在制作未贴合袋套39的前后,可以通过激光或机械裁切方式在流水线上的织物层1a上切裁出被镂空的预切孔洞48(图中因上织物层1a的遮挡效应导致下织物层1b以及其上的预切孔未能示出,其位置、大小和形状应与上织物层1a上的预切孔洞48一致)。

该预切孔洞48在其后贴附密封层的工序中被上密封层2a所覆盖。为避免上密封层2a与透过镂空预切孔洞48的下密封层2b被贴合在一起,可以选用如图62所示直径较大的倾角型贴合辊22d、或如图65所示轮辊上具有凹陷部50的部分凹进型贴合轮辊22g、或电脑控制的可部分提起不压合的贴合轮辊或贴合滚轮,使所述轮辊或滚轮经过所述预切孔洞48上方时,刚好不压到所述预切孔洞48的位置,避免在所述预切孔洞48上密封层2a和下密封层2b被贴合在一起。

最后再在终裁装置处将所述预切孔洞48做为终裁袋体43的一部分予以裁断,即可获得自带袋盖的本实施例产品。

图56所示为图55中r1-r2截面的侧视图。此时上织物层1a和下织物层1b被缝纫线15缝合在一起,形成未贴合袋套39。在该未贴合袋套39前道或后道工序,可以切裁出镂空的预切孔洞48。然后在自动化流水线上进行前述密封层贴合过程,可获得如图57所示s1-s2截面:开口7处有未被贴合的上密封层2a4、未被贴合的下密封层2b4。在进行最终切裁、零配件装配、内外翻转等工序后,最终在开口7位置未被贴合的上密封层2a4和未被贴合的下密封层2b4就可以做袋盖使用。如图58的t1-t2截面所示,预切孔洞处形成的未被贴合的上密封层2a4和未被贴合的下密封层2b4就可以作为塞入袋体内部的袋盖使用。图59示出了密封层和织物层贴合为一体后的u1-u2截面及其中充当外盖袋盖的未被贴合的上密封层2a4和未被贴合的下密封层2b4。

为适应不同的袋盖形状要求,预切孔洞48可以镂空成矩形、图55中所示的梯形或其他合适形状。

当然,预切孔洞48也可以只设置在上织物层1a上而不设置在下织物层1b上。这样最终做出来的袋盖就既可以是密封层袋盖,也可以是透气的织物层袋盖。

而且,如果上下织物层1a、1b上都不设预切孔洞,但是终裁时依旧留出该预切孔洞的位置,则可获得由密封层和织物层同时贴合而成的袋盖。

实施例16

前述实施例中的袋体织物层,均是通过缝纫线缝合平面得来。事实上,缝纫并不是本发明必须的工序,还可通过如本实施例中的直接定织等其他非缝纫工序获得。

可采用大圆机、放大版的织手套机、放大版的织袜机等类似的定织装置,直接织出未贴合袋套,然后再在这些未贴合袋套上贴合密封层,再在内外翻转前后装配好其他零部件或配件制成成品,最后即可获得本发明所述的防漏袋。以上方法,除未贴合袋套是通过定织而不是通过缝纫所得,其他步骤与前述实施例基本相同。

当然,在定织获得未贴合袋套后,也不一定必须贴合密封层;也可袋体内胆与织物层不贴合,而是各自独立制作出后,再将独立制得的袋体内胆塞入内外翻转后的定织所得未贴合袋套之内,获得成品。

因防漏袋开口的存在,在结构上特别类似于手套或袜子在被穿着时用以伸入手或脚的手套/袜子开口,因此可以比较容易地用放大版的手套织机、放大版的织袜机或大圆机等设备织出。二者原理并无区别,只不过是织出产品的尺寸变大很多而已。

通过放大版的手套织机、放大版的织袜机或大圆机等设备整体定织出来未贴合袋套上没有切裁断口也没有定织物交织层,其织物纤维和纱线都是连续的,不存在大量切断织物纤维和纱线的过程,因此其成品耐受切向拉力的能力要明显比存在缝纫接缝的袋体要强得很多;最终获得的防漏袋的承重、耐冲击和耐用水平将明显高于有缝纫接缝的袋体。

此类定织袋体甚至可以不用自动化或流水线进行生产,而是用人工将一个一个将未贴合袋套喂入密封层贴合装置,再一个一个地获得封边袋体进行后续处理。此类生产方法虽然效率比起自动化流水线会低一些,但是由于其不需要传统缝制工艺中的熟练缝纫工和经验要求高的贴条工,其人工费用还是会低很多,其成品质量也会更一致、稳定和提高。

以上各缝合实施例所述缝纫装置可为包括单头单针绗缝机、单头多针绗缝机、多头单针绗缝机、多头多针绗缝机、单头单针绗绣机、单头多针绗绣机、多头单针绗绣机、多头多针绗绣机、绣花机等在内的缝纫装置中的一种或多种。

以上切裁(包括预裁和/或终裁)、吹扫、贴合、封边等各道工序并不仅仅只能设置成一道工序,而是可以视具体生产的需要,设置成有多道切裁(包括预裁、中裁和/或终裁)、多次贴合、多次吹扫、多次理布、多次封边等工序的流水线。

而且,在不影响生产和质量的情况下有些工序也可以适当地对调前后顺序。例如,在不影响生产和质量的情况下,将部分零配件装配装置设置在内外翻转装置之前还是之后,并无太多的区别,而是应该以方便内外翻转装置抓取、输送并翻转及其后的组装等为准。也就是说,在制作本发明中的防漏袋时,缝纫、切裁、割槽、内外翻转、装零配件等不同工序可以按“缝、割、贴、翻、装”、“缝、贴、割、装、翻”、“贴、割、翻、缝、装”、“割、贴、翻、缝、装”等不同顺序挑选最适合的方案。

当然,在考虑生产线成本和投资收益比要最优的情况下,除了几道核心工序最好为自动化流水线生产之外,其他的工序也可以是断续的或是人工操作。例如,最后的零配件装配往往为非标准化工艺且不同的产品零配件数量、材料、尺寸和形状等差异巨大。在此情况下,如要实现全自动化流水线生产能够全部适应这些巨大的差异,其投入的生产设备成本与能节省的人工费用相比,可能投入产出费效比并不高,因此也可以通过人工而不是机器执行此类的部分工序。

所述切裁装置、预裁装置、终裁装置等既可以选择激光等非接触式的切裁装置,也可选择诸如振动刀、圆刀、发热电阻丝甚至模切机等传统的机械接触切裁方式。在不考虑流水线成本的情况下,优先考虑使用激光切裁方式;因为激光切裁方式为非机械接触式的切裁方式,在没有外界过度振动和风吹等情况下,被裁下来的部分位置可以保持不变,有利于其后各道工序的定位、对位等。

为了更加精确地进行切裁等工序,还可使用在流水线上设置摄像投影定位装置、在织物表面预印定位标志或轮廓线进行识别等各种已经很成熟的定位和/或对位方法。当然,还可以利用不同颜色的线和布的颜色差异、对比度不同等供机器识别或定位;尤其是用颜色差异大的线作袋体缝合线时,机器识别、定位和对位将特别容易和精准,相应的预裁、压合、中裁、终裁、切槽分切等距离或宽度控制就可以更加精准。

此外,为了减少位移、错位、折叠或褶皱等不利现象的发生几率,除了设置各种智能识别、定位或对位系统外,上述各实施例中的缝纫装置、贴合装置、理布刷轮辊、吹扫装置、切裁装置等还可被设置得彼此非常靠近和紧凑,物料在前后道工序中的运送距离非常短、甚至接近没有,使得在机台或轮辊组上的物料被前道工序处理后还没来得及发生位移、错位、折叠或褶皱等就被贴合和/或切裁完毕了。

为方便理解,前述实施例中各种设备的工作面均是设置同一水平面上,但在实际生产中,为了节省机器设备的体积和成本,各个工作面往往是错开的。一般如图66所示,通过定位辊52不同空间位置组合(轮辊组)将各种不同的工作面紧凑嵌套在一起,使机器设备的体积和/或占地面积更小、设备耗料更少、成本更低,等等。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