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货物的装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74733发布日期:2020-04-03 19:30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一种货物的装卸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货物运输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货物的装卸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陆地上的货物运输大都采用运输货车。如果货物是由大型工厂或者大型公司等大地方向外运输时还尚可使用传送带等装卸装置将货物运输至车厢内,再由工作人员将货物堆放整齐。同样的,如果货物的抵达地是大型工厂或者大型公司等大地方时也同样可以使用传送带等装卸装置将货物输出至车外。但是,如果货物是由小地方向外运输或者抵达地是小地方时,往往都只能依靠人力将货物装进车厢内或者卸出车外。如此不仅费时费力,还影响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货物的装卸装置,以便于将货物运至车厢内或者运出车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货物的装卸装置,包括底座框架、升降机构、载货平台、导向轮组件、第一绳索、第二导向轮和第二绳索,所述底座框架的两端分别转动设置有第一卷筒和第二卷筒,所述升降机构的一端与所述底座框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载货平台连接,所述载货平台包括导轨和承重板,所述导轨与所述升降机构的所述另一端连接,所述承重板的两侧与所述导轨连接,所述导向轮组件与货车车尾可拆卸连接,所述导向轮组件包括第一导向轮,所述第一绳索的一端与所述承重板的远离所述第一卷筒的一端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导向轮后与所述第一卷筒连接,所述第二导向轮设置在所述载货平台的靠近所述第二卷筒的一端并与所述载货平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绳索的一端与所述承重板的远离所述第二卷筒的一端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导向轮后与所述第二卷筒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轮组件还包括u形件、传动轴、楔形块、两个夹紧爪、第一弹簧,所述u形件与其u形开口相对的一端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传动轴穿设在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传动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向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楔形块连接,所述楔形块滑动设置在所述u形件内,两个所述夹紧爪相对设置在所述u形件的u形开口的一端,且所述夹紧爪的中部与所述u形件铰接,所述夹紧爪的一端向所述u形件内延伸并与所述楔形块的斜面抵触、另一端延伸至所述u形件的u形开口之外的适当位置,所述第一弹簧套设在所述传动轴上、其两端分别与所述u形件和所述楔形块抵触。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轮组件还包括摇臂和第二弹簧,所述u形件的侧部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楔形块的侧部设置有棘齿,所述摇臂穿设在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摇臂的中部与所述u形件铰接,所述摇臂的一端与所述棘齿抵触、另一端延伸至所述u形件外面适当位置,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摇臂的所述另一端和所述u形件抵接。

所述夹紧爪与所述楔形块抵触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滚轮,所述夹紧爪通过所述滚轮与所述楔形块的斜面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两个剪叉机构和升降气缸,所述剪叉机构由多个剪叉单元依次铰接而成,两个所述剪叉机构平行相对设置,且两个所述剪叉机构的剪叉单元的两侧相互之间用连接杆连接,所述升降气缸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杆铰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设置升降机构、第一绳索、第二绳索、导向轮组件、第二导向轮、第一卷筒和第二卷筒,以便于将货物运至车厢内或者运出车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货物的装卸装置的立体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装卸装置的导向轮组件的剖面立体图。

附图标记:

底座框架1、第一卷筒11、第二卷筒12、第一脚轮13、可调节支撑装置14、升降机构2、剪叉机构21、剪叉单元211、连接杆212、升降气缸22、载货平台3、导轨31、轨道311、承重板32、第二脚轮321、插销孔301、插销302、导向轮组件4、第一导向轮41、u形件42、第一通孔421、第二通孔422、传动轴43、楔形块44、棘齿441、两个夹紧爪45、第一弹簧46、摇臂47、第二弹簧48、滚轮49、第一绳索5、第二导向轮6、第二绳索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货物的装卸装置,包括电源接口(附图未示出)和控制器(附图未示出),所述电源接口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的输入端进行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通过导线分别与装置上的电气元件进行电连接或者电气连接。

还包括底座框架1、升降机构2、载货平台3、导向轮组件4、第一绳索5、第二导向轮6和第二绳索7。

所述底座框架1的两端分别转动设置有第一卷筒11和第二卷筒12,所述第一卷筒11和所述第二卷筒12可以是在电机的驱动下转动,也可以是在人力驱动下转动。所述底座框架1的底部还设置有第一脚轮13,以便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装卸货装置的转移,所述底座框架1上还设置有可调节支撑装置14,以便于通过调节可调节支撑装置14,使得第一脚轮13脱离或者接触地面,从而有助于装卸货。所述可调节支撑装置14可以是支撑气缸或者可调节支撑脚架等。

所述升降机构2的底部与所述底座框架1连接、顶部与所述载货平台3连接。

所述载货平台3包括导轨31和承重板32,所述导轨31与所述升降机构2的顶部连接,所述导轨31设置有轨道311,所述承重板32的两侧与所述导轨31连接并可沿着所述轨道311移动,所述承重板32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脚轮321,以便于承重板32向车内移动一定的距离后时,第二脚轮321与车厢接触而受力,从而保持承重板32的平衡,且第二脚轮321在车厢底板上滑动,也有助于承重板32在车厢内的移动,所述导轨31和所述承重板32分别设置有相互配合插销孔301,插销孔301中设置有插销302,以防止承重板32在上升和下降的过程中发生偏移。

所述导向轮组件4与货车车尾可拆卸连接。所述导向轮组件4包括第一导向轮41,所述第一绳索5的一端与所述承重板32的远离所述第一卷筒11的一端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导向轮41后与所述第一卷筒11连接。所述第二导向轮6设置在所述载货平台3的靠近所述第二卷筒12的一端并与所述载货平台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绳索7的一端与所述承重板32的远离所述第二卷筒12的一端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导向轮6后与所述第二卷筒12连接。

使用时,在装货过程中,首先将本装卸货装置移动至车尾的合适位置,并将导向轮组件4安装在货车尾部。将货物装载承重板32上,升降机构2驱动载货平台3上升,然后拔掉插销302、转动第一卷筒11,收拢第一绳索5从而使得承重板32向车内移动,并将货物运送至车内,然后由车内工作人员卸下货物并摆放整齐。

在卸货的过程中,首先将本装卸货装置移动至车尾的合适位置,并将导向轮组件4安装在货车尾部。升降机构2驱动载货平台3上升,然后拔掉插销302转动第一卷筒11,收拢第一绳索5从而使得承重板32向车内移动。车内工作人员将货物放上承重板32。转动第二卷筒12,收缩第二绳索7。带动承重板32向车外移动至承重板32完全位于导轨31上,插上插销302。再由升降机构2驱动载货平台3下降,之后由地面工作人员将货物卸下。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轮组件4还包括u形件42、传动轴43、楔形块44、两个夹紧爪45和第一弹簧46,所述u形件42与其u形开口相对的一端开设有第一通孔421,所述传动轴43穿设在所述第一通孔421内,所述传动轴4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向轮4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楔形块44连接,所述楔形块44滑动设置在所述u形件42内,所述楔形块上设置有两个相对的斜面,倾斜方向相反,即一端相互远离,另一端相互靠近。

两个所述夹紧爪45相对设置在所述u形件42的u形开口的一端,且所述夹紧爪45的中部与所述u形件42铰接,所述夹紧爪45的一端向所述u形件42内延伸并与所述楔形块44的斜面抵触、另一端延伸至所述u形件42的u形开口之外的适当位置,夹紧爪的另一端设置有增加摩擦力的橡胶层(附图未示出)。

所述第一弹簧46套设在所述传动轴43上、其两端分别与所述u形件42和所述楔形块44抵触,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弹簧46承受压力,以保持所述第一导向轮41与所述u形件42抵触。

使用时,由工作人员扶着u形件42,当第一导向轮41受力时,第一导向轮41通过传动轴43带动楔形块44克服第一弹簧46的弹力先前移动,两个夹紧爪45与楔形块44的斜面相抵触的一端在楔形块44的斜面上滑动,并绕着各自的铰接中心线向相互背离的方向转动,从而使得两个夹紧爪45的另一端相互靠近,进而实现夹紧。此结构,不仅可以实现自动夹紧固定,而且第一导向轮41受力越大,夹得越紧,越稳固。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轮组件4还包括摇臂47和第二弹簧48,所述u形件42的侧部设置有第二通孔422、优选为两侧以增加摇臂47的数量,所述楔形块44的侧部设置有多个棘齿441,优选为两侧以增强单向限位能力,所述摇臂47穿设在所述第二通孔422内,所述摇臂47的中部与所述u形件42铰接。所述摇臂47的一端与所述棘齿441抵触、另一端延伸至所述u形件42外面适当位置。所述第二弹簧48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摇臂47的所述另一端和所述u形件42抵接,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二弹簧48承受压力,以保持摇臂47与棘齿441抵触。

当楔形块44因第一导向轮41受力而向前移动时,摇臂47与楔形块44抵触的一端在棘齿441的斜面上滑动,从而不会阻止楔形块44的向前移动,但是当撤去第一导向轮41所受的力时,摇臂47与棘齿441的断面相抵触,从而阻止楔形块44的向后移动,使得夹紧爪45保持在夹紧状态。当不需要夹紧时,按下摇臂47的另一端,使摇臂47与棘齿441分开,楔形块44在第一弹簧46弹力的作用下后退,夹紧爪45松开,放弃夹紧。此结构,通过摇臂47与棘齿441的配合从而实现楔形块44的单向运动,有助于夹紧爪45保持在夹紧状态。

所述夹紧爪45与所述楔形块44抵触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滚轮49,所述夹紧爪45通过所述滚轮49与所述楔形块44的斜面抵接。当楔形块44移动时,滚轮49在楔形块44的斜面上滚动,从而带动夹紧爪45的另一端张开或者闭合。此结构,将夹紧爪45与楔形块44的滑动摩擦力转变成了滚轮49与楔形块的转动摩擦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机构2包括两个剪叉机构21和升降气缸22,所述剪叉机构21由多个剪叉单元211依次铰接而成,两个所述剪叉机构21平行相对设置,且两个所述剪叉机构21的剪叉单元211的两侧相互之间用连接杆212连接,所述升降气缸2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杆212铰接,所述升降气缸22用于改变所述剪叉单元211的夹角,从而实现剪叉机构21的收缩与展开,进而实现升降平台的上升和下降。优选地,所述升降机构2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升降平台的两端,此结构有助于承重板32横向移动时,升降机构2仍能对其很好地支撑。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装货过程:装货前,先将本装卸装置移动至货车尾部合适的位置,调解可调节支撑装置14,使得第一脚轮13脱离地面,从而稳固本装卸装置。而后将电源与电源接口接通。然后将导向轮组将安装在货车尾部。之后将待装货物放到承重板32上,开启升降气缸22,使之伸长以使得剪叉机构21展开,从而带动载货平台3上升,上升到合适位置后,转动第一卷筒11,收缩第一绳索5,使得承重板32向车内移动,最后由车内工作人员将货物取下并摆放整齐。之后转动第二卷筒12,收缩第二绳索7,将承重板32从车内拉回至导轨31上,插上插销302。收缩升降气缸22,使得检查机构合拢,从而使载货平台3下降。如此即完成一个装货工作的循环。

卸货过程:卸货前,先将本装卸装置移动至货车尾部合适的位置,调解可调节支撑装置14,使得第一脚轮13脱离地面,从而稳固本装卸装置。而后将电源与电源接口接通。然后将导向轮组将安装在货车尾部。之后开启升降气缸22,使之伸长以使得剪叉机构21展开,从而带动载货平台3上升,上升到合适位置后,转动第一卷筒11,收缩第一绳索5,使得承重板32向车内移动。之后由车内工作人员将待卸货物放上承重板32,转动第二卷筒12,收缩第二绳索7,将承重板32从车内拉回至导轨31上,插上插销302。收缩升降气缸22,使得检查机构合拢,从而使载货平台3下降。最后由地面工作人员将承重板32上的货物取下并堆放整齐。如此完成一个卸货循环。

本发明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