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升降座椅发货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71309发布日期:2020-09-18 19:35阅读:67来源:国知局
复式升降座椅发货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座椅机械输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式升降座椅发货平台。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现有的汽车座椅发货方式通常是单层发货平台,此种方式不仅发货数量少,而且不能预防客户产量剧增对发货效率的要求,另外,随着运输行业的不断进步,双层运输车辆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而目前的发货平台无法满足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式升降座椅发货平台,用于对座椅进行发货运输,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式升降座椅发货平台包括:双层线体平台、设置在双层线体平台出货口处的车底定位导向机构,设置在双层线体平台的下层线体平台上的下层出库线体、设置在双层线体平台的上层线体平台上的上层出库线体和空托盘储存线线体,设置在双层线体平台附近用于与上层出库线体对接的排序升降机和满载托盘转运车衔接输送机构,设置在双层线体平台附近用于与空托盘储存线线体对接的空托盘升降机和空托盘转运车衔接输送机构;

下层出库线体包括至少两条第一传送带、驱动第一传送带的驱动电机,第一传送带的首端与满托盘转运车对接,第一传送带的尾端与双层线体平台出货口处对接;

上层出库线体包括:两条第二传送带、驱动第二传送带的驱动电机、分别设置在两条第二传送带下方位置的第一侧向位移机构,第一侧向位移机构与排序升降机的位置对应,第一侧向位移机构包括:由一组主动轮和多组从动轮组成的传送机构、驱动主动轮的驱动电机,第一侧向位移机构用于将排序升降机传送上来的满载托盘在两条第二传送带之间互相传送;

空托盘储存线线体包括:第三传送带、驱动第三传送带的驱动电机,上层出库线体中靠近空托盘储存线线体的第二传送带与第三传送带的下方位置设置有第二侧向位移机构,第三传送与空托盘升降机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三侧向位移机构,第二侧向位移机构和第三侧向位移机构分别包括:由一组主动轮和多组从动轮组成的传送机构、驱动主动轮的驱动电机,第二侧向位移机构用于将第二传送带的空托盘转动到第三传送带上,第三侧向位移机构用于将空托盘运输至空托盘升降机上;

满载托盘转运车衔接输送机构包括:支架、安装在支架上的第四侧向位移机构,第四侧向位移机构用于将满载托盘传输至排序升降机上,第四侧向位移机构包括:由一组主动轮和多组从动轮组成的传送机构、驱动主动轮的驱动电机,排序升降机用于将满载托盘传输至上层出库线体上;

空托盘升降机用于从空托盘储存线线体上运回的空托盘转运至空托盘转运车衔接输送机构上,空托盘转运车衔接输送机构包括:第四传送带、驱动第四传送带的驱动电机,空托盘转运车衔接输送机构用于将空托盘传到空托盘转运车上。

作为优选,空托盘转运车衔接输送机构与空托盘升降机之间设置有拆垛机,拆垛机用于将空托盘升降机上的多组空托盘进行分拆转运。

作为优选,空托盘升降机和排序升降机的驱动装置采用带刹车电机,带刹车电机安装在空托盘升降机和排序升降机的顶部,空托盘升降机和排序升降机的传送机构采用强制滚轮式输送机构。

作为优选,车底定位导向机构用于发货车与双层线体平台出货口处进行精准定位,车底定位导向机构包括:第五传送带、驱动第五传送带的驱动电机。

作为优选,第二侧向位移机构设置在靠近双层线体平台出货口处的空托盘储存线线体和上层出库线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双层发货平台提高了发货效率和安全性,以及产品质量稳定性,即使客户的产量大幅增加,此发货平台的发货效率也完全可以满足,另外,双层发货平台相对于传统的单层平台增加了工厂面积利用率,也增强了工厂科技化管理。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以下结合附图的说明,并且随着对本实用新型的更全面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及结果将更加明白及易于理解。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排序升降机和满载托盘转运车衔接输送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托盘升降机和空托盘转运车衔接输送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侧向位移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侧向位移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底定位导向机构与货车车厢结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双层线体平台1、出货口处2、上层出库线体3、空托盘储存线线体4、排序升降机5、满载托盘转运车衔接输送机构6、空托盘升降机7、空托盘转运车衔接输送机构8、第二传送带9、第一驱动电机10、第一侧向位移机构11、第一传送机构12、第三传送带13、第三驱动电机14、第二侧向位移机构15、第三侧向位移机构16、第二传送机构17、第四驱动电机18、支架19、第四侧向位移机构20、第三传送机构21、第五驱动电机22、第四传送带23、第六驱动电机24、车底定位导向机构25、第五传送带26、第七驱动电机27。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出于说明的目的,为了提供对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全面理解,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然而,很明显,也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现这些实施例。在其它例子中,为了便于描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公知的结构和设备以方框图的形式示出。

图1-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复式升降座椅发货平台包括:双层线体平台1、设置在双层线体平台1的出货口处2的车底定位导向机构,设置在双层线体平台1的下层线体平台上的下层出库线体、设置在双层线体平台1的上层线体平台上的上层出库线体3和空托盘储存线线体4,设置在双层线体平台1附近用于与上层出库线体3对接的排序升降机5和满载托盘转运车衔接输送机构6,设置在双层线体平台1附近用于与空托盘储存线线体4对接的空托盘升降机7和空托盘转运车衔接输送机构8;

下层出库线体包括至少两条第一传送带、驱动第一传送带的驱动电机,第一传送带的首端与满托盘转运车对接,第一传送带的尾端与双层线体平台出货口处2对接;

参阅图1、图2,上层出库线体3包括:两条第二传送带9、驱动第二传送带9的第一驱动电机10、分别设置在两条第二传送带9下方位置的第一侧向位移机构11,第一侧向位移机构11与排序升降机5的位置对应,第一侧向位移机构11包括:由一组主动轮和多组从动轮组成的第一传送机构12、驱动主动轮的第二驱动电机13,第一侧向位移机构11用于将排序升降机5传送上来的满载托盘在两条第二传送带9之间互相传送;

参阅图1、图3、图5,空托盘储存线线体4包括:第三传送带13、驱动第三传送带13的第三驱动电机14,上层出库线体3中靠近空托盘储存线线体4的第二传送带9与第三传送带13的下方位置设置有第二侧向位移机构15,第三传送13与空托盘升降机7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三侧向位移机构16,第二侧向位移机构15和第三侧向位移机构16分别包括:由一组主动轮和多组从动轮组成的第二传送机构17、驱动主动轮的第四驱动电机18,第二侧向位移机构15用于将第二传送带9的空托盘转动到第三传送带13上,第三侧向位移机构16用于将空托盘运输至空托盘升降机7上;

参阅图1、图2、图4,满载托盘转运车衔接输送机构6包括:支架19、安装在支架19上的第四侧向位移机构20,第四侧向位移机构20用于将满载托盘传输至排序升降机5上,第四侧向位移机构20包括:由一组主动轮和多组从动轮组成的第三传送机构21、驱动主动轮的第五驱动电机22,排序升降机5用于将满载托盘传输至上层出库线体3上;

参阅图1、图3,空托盘升降机7用于从空托盘储存线线体4上运回的空托盘转运至空托盘转运车衔接输送机构8上,空托盘转运车衔接输送机构8包括:第四传送带23、驱动第四传送带23的第六驱动电机24,空托盘转运车衔接输送机构8用于将空托盘传到空托盘转运车上。

参阅图1、图3,空托盘转运车衔接输送机构8与空托盘升降机7之间设置有拆垛机,拆垛机用于将空托盘升降机7上的多组空托盘进行分拆转运,拆垛机:此机构用于把返回的摞放空托盘进行拆分,到出口重叠的摞放托盘会分成单独一个,由传送轨道传出机构。

参阅图1-3,空托盘升降机7和排序升降机5的驱动装置采用带刹车电机,带刹车电机安装在空托盘升降机7和排序升降机5的顶部,空托盘升降机7和排序升降机5的传送机构采用强制滚轮式输送机构。

参阅图1、图6,车底定位导向机构25用于发货车与双层线体平台1的出货口2处进行精准定位以及将满载托盘输送至车厢内,车底定位导向机构25包括:第五传送带26、驱动第五传送带26的第七驱动电机27,第二侧向位移机构15设置在靠近双层线体平台1的出货口处2的空托盘储存线线体4和上层出库线体3上。

工作原理:双层线体平台1的下层出库线体运输满载托盘时,直接由传送链条与车底定位导向机构25对接,将满载托盘上的座椅运输到车厢内,双层线体平台1的上层出库线体3运输托盘时,满载托盘转运车衔接输送机构6将满载托盘通过排序升降机5运输到上层出库线体3上,在通过第一侧向位移机构11将满载托盘卸载到两条第二传送带9上,第二传送带9与车底定位导向机构25对接,将满载托盘上的座椅运输到车厢内;

下层出库线体反向运动将空托盘运输到托盘转运车上,上层出库线体3反向运动将空托盘运输到第二侧向位移机构15的位置,第二侧向位移机构15将空托盘运输到空托盘储存线线体4上,空托盘储存线线体4将空托盘运输到第三侧向位移机构16的位置,第三侧向位移机构16将空托盘运输到空托盘升降机7上,拆垛机将空托盘升降机7上的空托盘运输到空托盘转运车衔接输送机构8上,空托盘转运车衔接输送机构8将空托盘运输到托盘转运车上。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