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式可变间距袋转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37796发布日期:2021-01-15 11:40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直线式可变间距袋转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直线式可变间距袋转移装置,属于输液软袋生产线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翻转结构由翻转轴、口管夹、气缸组成,口管夹固定翻转轴上,口管夹从前车夹具上取下软袋后,气缸拉动翻转轴转动90°,翻转组件转移到后车夹具。仅仅是从前车夹具取下,软袋无法变间距,只适用于前后车袋间距相同的设备。对于软袋灭菌或其他生产工位需要较大的软袋间距设备,现有的翻转转移结构无法使用,需要采用人工转移,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直线式可变间距袋转移装置,能够适用于对软袋间距不同的设备之间软袋转移输送。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直线式可变间距袋转移装置,包括翻转夹持组件,翻转夹持组件上方设有推夹组件,翻转夹持组件下方设有上袋组件;

上袋组件,用于将前车夹具所夹持软袋推入翻转夹持组件;

翻转夹持组件,用于对所夹持软袋翻转;

翻转夹持组件包括翻转组件,翻转组件上设有间距调整组件,间距调整组件上方设有转移推送组件;

翻转组件包括翻转座,贯穿翻转座设有翻转轴,翻转轴通过翻转连杆连接翻转动力缸;

间距调整组件可以采用技术方案一:

间距调整组件包括两个口管夹,尾端的口管夹为固定口管夹,固定口管夹固定连接翻转轴;首端的口管夹为活动口管夹,活动口管夹连接拉板,拉板套装于拉杆上,拉板可沿拉杆滑动;拉杆固定连接翻转轴。

间距调整组件还包括间距调整动力缸,间距调整动力缸首端连接活动口管夹,间距调整动力缸尾端固定连接翻转轴。

间距调整组件还可以采用技术方案二:

间距调整组件包括两个活动口管夹,两个活动口管夹为首端活动口管夹和尾端活动口管夹;

还包括拉板,拉板包括首端拉板和尾端拉板;

还包括拉杆,拉杆包括首端拉板和尾端拉板;

首端活动口管夹连接首端拉板,首端拉板套装于首端拉杆上,首端拉板可沿首端拉杆滑动;

首端拉杆另一端连接尾端活动口管夹,尾端活动口管夹连接尾端拉板,尾端拉板套装于尾端拉杆上,尾端拉板可沿尾端拉杆滑动,尾端拉杆另一端固定连接翻转轴。

间距调整组件还包括间距调整动力缸,间距调整动力缸首端连接首端活动口管夹,间距调整动力缸尾端固定连接翻转轴。

间距调整组件还可以采用技术方案三:

在技术方案二的基础上,尾端活动口管夹另一侧增设固定口管夹,固定口管夹固定连接翻转轴。

间距调整组件还可以采用技术方案四:

间距调整组件至少包括三个活动口管夹,活动口管夹包括首端活动口管夹、尾端活动口管夹和中间活动口管夹;

还包括拉板,拉板包括首端拉板、中间拉板和尾端拉板;

还包括拉杆,拉杆包括首端拉杆、中间拉杆和尾端拉杆;

还包括间距调整动力缸,间距调整动力缸尾端固定于翻转轴上,间距调整动力缸首端连接首端拉板,首端拉板连接首端口管夹,首端拉板套装于首端拉杆上,首端拉杆另一端连接中间口管夹,中间口管夹连接中间拉板,中间拉板套装于中间拉杆上,中间拉杆另一端连接尾端口管夹,尾端口管夹连接尾端拉板,尾端拉板套装于尾端拉杆上,尾端拉杆固定连接翻转轴,中间活动口管夹、中间拉板和中间拉杆至少布置1组。

间距调整组件还可以采用技术方案五:

在技术方案四的基础上,尾端活动口管夹另一侧增设固定口管夹,固定口管夹固定连接翻转轴。

工作过程或工作原理:

前车夹具输送软袋到位后,翻转组件推动翻转轴转动,口管夹连同翻转轴翻转后与前车夹具对应布置,上袋夹具上袋,将前车夹具所夹持软袋转移到翻转夹持组件中的口管夹中,推夹组件推动翻转组件移动,留出翻转复位空间后,翻转组件带动翻转轴翻转复位,间距调整组件推动拉板沿拉杆移动,口管夹之间间距调整,推夹组件推动翻转夹持组件移动到后车夹具工位后,翻转夹持组件中的推送组件将软袋推送到后车夹具。

间距调整组件调整口管夹间距过程:以技术方案五为例:间距调整动力缸推动首端活动口管夹移动,首端拉杆带动中间活动口管夹和中间拉杆移动,中间拉杆带动尾端活动口管夹移动,从而实现了首端活动口管夹、中间活动口管夹、尾端活动口管夹和固定活动口管夹之间间距调整,从而调整了首端活动口管夹、中间活动口管夹、尾端活动口管夹和固定活动口管夹所夹持软袋的间距。

优选地,拉杆为台阶式拉杆,拉板套装于拉杆首端,拉杆首端直径小于拉杆尾端直径。

优选地,拉杆首端设有挡圈,挡圈与拉板之间设有缓冲垫。

优选地,尾端的拉杆通过三脚架连接翻转轴;间距调整动力缸通过三脚架连接翻转轴。

优选地,连接板通过耳板连接拉杆。

优选地,翻转连杆设为折弯式翻转连杆,翻转连杆包括固定板,固定板一端连接折弯杆,固定板固定连接翻转轴,折弯杆可转动连接翻转动力缸,翻转轴与翻转动力缸垂直布置。

优选地,活动口管夹上设有连接板,连接板通过滑轨滑块连接翻转轴。

优选地,上袋组件包括上袋动力缸,上袋动力缸缸体固定连接安装座板,上袋动力缸活塞杆通过上袋连接板连接上袋推嘴座。

优选地,上袋推嘴座包括座板,座板上部设有上袋推嘴,上袋推嘴顶端面开设大开口u型槽,座板一侧设有支撑板,支撑板顶端面开设内凹的支撑槽。

优选地,推夹组件包括滑动支架,滑动支架底部通过滑轨滑块连接滑块安装架,滑块安装架连接翻转座,滑动支架通过推板连接推夹动力缸;推夹组件还包顶板,顶板连接滑动支架,顶板连接移位动力缸。

优选地,推夹组件包括滑动支架,滑动支架包括滑动底板,滑动底板通过滑轨滑块连接滑块安装架,滑动底板两侧设有滑动支架侧板,滑动支架侧板连接顶板。

优选地,转移推送组件包括转移推嘴座,转移推嘴座一侧设有转移动力缸,转移动力缸可以采用转移气缸、转移液压缸或转移电缸。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相互配合的上袋组件、翻转夹持组件和推夹组件,通过间距调整组件,能够改变夹持软袋的口管夹之间的间距,从而实现了软袋之间间距的调整,从而适应了对于软袋间距要求不同的设备之间的转移,大输液软袋线中应用的直线式可变间距袋转移装置,可实现软袋的直线转移和软袋之间的间距变化。

2、通过设置拉板和拉杆相互配合滑动,通过设置连接板和滑轨滑块配合在翻转轴上滑动,实现了口管夹滑动,通过间距调整动力缸带动拉板沿拉杆滑动,拉杆在挡圈和拉杆台阶之间滑动,从而实现了口管夹之间间距调整,从而实现了软袋间距调整。

3、本实用新型通过推夹组件,适当移动翻转夹持组件,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完成翻转和间距调整,结构简单,位置紧凑但不紧张,结构稳定,动作简化,转移距离短,稳定性可靠。采用电缸转移位置更加精确。软袋间距可由115mm变为140mm,达到后车夹具140mm间距的要求,满足灭菌盘处需要增大软袋间距要求,能够更好的保证灭菌效果;或者满足后续工位生产调整间距的要求。具体软袋间距调整范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拉杆的长度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翻转轴翻转后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图1的俯视图,

图4:图1的右视图,

图5:翻转夹持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6:图5的右视图,

图7:翻转连杆结构示意图,

图8:图7的俯视图,

图9:拉杆结构示意图,

图10:图9中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图9的仰视图,

图12:上袋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3:图12的左视图,

图14:上袋推嘴座结构示意图,

图15:图14的俯视图,

图16:图15的左视图,

图17:推夹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8:图17的右视图。

图中:1、上袋组件2、翻转夹持组件3、推夹组件4、后车夹具5、前车夹具6、支架7、电缸;

1.1、上袋气缸1.2、安装座板1.3、上袋连接板1.4、上袋推嘴座;

1.41、支撑板1.42、底座1.43、上袋推嘴;

2.1、翻转座2.2、翻转轴2.3、翻转气缸2.4、转移气缸2.5、挡圈2.6、缓冲垫2.7、拉板2.8、三脚架2.9、口管夹2.10、间距调整气缸2.11、翻转连杆2.12、拉杆2.13、转移推嘴座2.14、连接板2.15、耳板2.16、翻转限位块;

2.51、首端挡圈2.52、中间挡圈2.53、尾端挡圈;

2.61、首端缓冲垫2.62、中间缓冲垫2.63、尾端缓冲垫;

2.71、首端拉板2.72、中间拉板2.73、尾端拉板;

2.91、固定口管夹2.92、尾端活动口管夹2.93、中间活动口管夹2.94、首端活动口管夹;

2.111、固定板2.112、固定孔2.113、折弯杆2.114、折弯连接孔;

2.121、首端拉杆2.122、中间拉杆2.123、尾端拉杆;

2.12-1、拉杆滑动段2.12-2、拉杆基本段;

3.1、推夹气缸3.2、推夹气缸安装板3.3、滑动支架3.4、顶板3.5、推夹支架3.6、推板3.7、滑块安装架;

3.31、第一滑动支架侧板3.32、滑动底板3.33、第二滑动支架侧板;

3.61、第一推板3.62、第二推板3.63、第三推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直线式可变间距袋转移装置,包括翻转夹持组件2,翻转夹持组件2上方设有推夹组件3,翻转夹持组件2下方设有上袋组件1;

上袋组件1,用于将前车夹具5所夹持软袋推入翻转夹持组件2;

翻转夹持组件2,用于对所夹持软袋翻转;

翻转夹持组件2包括翻转组件,翻转组件上设有间距调整组件,间距调整组件上方设有转移推送组件;

转移推送组件包括转移推嘴座2.13,转移推嘴座2.13一侧设有转移动力缸,转移动力缸可以采用转移气缸2.4、转移液压缸或转移电缸。

翻转组件包括翻转座2.1,贯穿翻转座2.1设有翻转轴2.2,翻转轴2.2通过翻转连杆2.11连接翻转动力缸;翻转连杆2.11设为折弯式翻转连杆,翻转连杆2.11包括固定板2.111,固定板2.111上可以开设固定孔2.112,固定板可以通过螺栓穿过固定孔2.112固定到翻转轴2.2上;固定板2.111一端连接折弯杆2.113,固定板2.111固定连接翻转轴2.2,折弯杆上开设折弯连接孔2.114,折弯杆2.113可转动连接翻转动力缸,翻转轴2.2与翻转动力缸垂直布置。固定孔和折弯连接孔的轴线相互垂直。翻转座上设有翻转限位块2.16,用于对翻转轴限位,确保翻转轴翻转角度为所需要的角度,通常为90度。翻转动力缸可以采用翻转气缸2.3、翻转液压缸或翻转电缸。

翻转组件也可以采用翻转气缸直接翻转90°实现。

间距调整组件至少包括三个活动口管夹,活动口管夹包括首端活动口管夹2.94、尾端活动口管夹2.92和中间活动口管夹2.93;

还包括拉板2.7,拉板2.7包括首端拉板2.71、中间拉板2.72和尾端拉板2.73;

还包括拉杆2.12,拉杆2.12包括首端拉杆2.121、中间拉杆2.122和尾端拉杆2.123;

还包括间距调整动力缸,间距调整动力缸可以采用间距调整气缸2.10、间距调整液压缸或间距调整电缸,间距调整气缸2.10尾端固定于翻转轴2.2上,间距调整气缸2.10首端连接首端拉板2.71,首端拉板2.71连接首端活动口管夹2.94,首端拉板2.71套装于首端拉杆2.121上,首端拉杆2.121另一端连接中间活动口管夹2.93,中间活动口管夹2.93连接中间拉板2.72,中间拉板2.72套装于中间拉杆2.122上,中间拉杆2.122另一端连接尾端活动口管夹2.92,尾端活动口管夹2.92连接尾端拉板2.73,尾端拉板2.73套装于尾端拉杆2.123上,尾端拉杆2.123固定连接翻转轴2.2,间距调整气缸尾端固定连接翻转轴2.2。

中间活动口管夹2.93、中间拉板2.72和中间拉杆2.122至少布置1组。尾端拉杆通过三脚架2.8连接翻转轴2.2;间距调整气缸通过三脚架2.8连接翻转轴2.2。三脚架设于尾端活动口管夹与固定口管夹之间,由此,尾端拉杆通常比首端拉杆以及中间拉杆短一些。

活动口管夹上设有连接板2.14,连接板2.14通过滑轨滑块连接翻转轴2.2。

连接板2.14通过耳板2.15连接拉杆。

拉杆2.12为台阶式拉杆,拉板套装于拉杆首端,拉杆首端直径小于拉缸尾端直径。拉杆包括两段,拉杆首端这一段设为拉杆滑动段2.12-1,拉杆尾端这一段设为拉杆基本段2.12-2;拉板可以在拉杆滑动段滑动,拉杆基本段的长度为口管夹基本间距要求,拉板受限于挡圈和拉杆基本段的拉杆台阶,拉板仅能在拉杆滑动段移动,因此软袋基本间距为拉杆基本段长度,到拉杆基本段+拉杆滑动段,之间调整。可以根据需要设计的软袋间距,相应地设置拉杆基本段长度,和拉杆滑动段长度。

拉杆2.12首端设有挡圈2.5,挡圈2.5与拉板2.7之间设有缓冲垫2.6。挡圈用于防止拉板与拉杆脱离,缓冲垫用于缓冲拉板与拉杆,减缓振动,确保间距调节精准。

挡圈包括首端挡圈2.51、中间挡圈2.52和尾端挡圈2.53;缓冲垫包括首端缓冲垫2.61、中间缓冲垫2.62和尾端缓冲垫2.63,首端拉板套装于首端拉杆上,首端拉板连接首端活动口管夹,首端拉杆端部设有首端挡圈,首端挡圈与首端拉板之间设有首端缓冲垫。

中间挡圈、中间缓冲垫和中间拉板顺次设于中间拉杆上;尾端挡圈、尾端缓冲垫和尾端拉板顺次设于尾端拉杆上。

上袋组件1包括上袋动力缸,上袋动力缸缸体固定连接安装座板1.2,上袋动力缸活塞杆通过上袋连接板1.3连接上袋推嘴座1.4。上袋动力缸可以采用上袋气缸1.1、上袋液压缸或上袋电缸。

上袋推嘴座1.4包括座板1.42,座板1.42上部设有上袋推嘴1.43,上袋推嘴1.43顶端面开设大开口u型槽,座板1.42一侧设有支撑板1.41,支撑板1.41顶端面开设内凹的支撑槽。支撑板1.41顶端面低于上袋推嘴1.43顶端面。

推夹组件3包括滑动支架3.3,滑动支架3.3底部通过滑轨滑块连接滑块安装架3.7,滑块安装架3.7连接翻转座2.1,滑动支架3.3通过推板3.6连接推夹动力缸;推夹动力缸可以采用推夹气缸3.1、推夹液压缸或推夹电缸,推夹组件还包顶板3.4,顶板3.4连接滑动支架3.3,顶板3.4连接移位动力缸。移位动力缸可以采用电缸7或移位气缸或移位液压缸,或采用无杆气缸限位实现转移。翻转夹持组件和推夹组件设于推夹支架3.5上。所述的直线式可变间距袋转移装置,设于支架6上。

推板3.6包括顺次设置的第一推板3.61、第二推板3.62和第三推板3.63,通过设置三块相互配合卡合的推板,推夹动力缸与推板连接更稳固,更容易拆装,操作方便。

推夹组件3包括滑动支架3.3,滑动支架3.3包括滑动底板3.32,滑动底板3.32通过滑轨滑块连接滑块安装架3.7,滑动底板3.32两侧设有滑动支架侧板,滑动支架侧板连接顶板3.4。滑动支架侧板包括第一滑动支架侧板3.31和第二滑动支架侧板3.33,第二滑动支架侧板3.33一侧设有推夹气缸安装板3.2,推夹气缸3.1安装于推夹气缸安装板3.2上。

实施例2

参照图1~图18,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尾端活动口管夹2.92另一侧增设固定口管夹2.91,固定口管夹2.91固定连接翻转轴2.2。

实施例3

参照图1~图18,间距调整组件包括两个口管夹2.9,尾端的口管夹为固定口管夹2.91,固定口管夹2.91固定连接翻转轴2.2;首端的口管夹为活动口管夹,活动口管夹连接拉板2.7,拉板2.7套装于拉杆2.12上,拉板2.7可沿拉杆2.12滑动;拉杆2.12固定连接翻转轴2.2。

间距调整组件还包括间距调整动力缸,间距调整动力缸首端连接活动口管夹,间距调整动力缸尾端固定连接翻转轴2.2。间距调整动力缸可以采用间距调整气缸2.10、间距调整液压缸或间距调整电缸。

实施例4

参照图1~图18,间距调整组件包括两个活动口管夹,两个活动口管夹为首端活动口管夹2.94和尾端活动口管夹2.92;

还包括拉板2.7,拉板2.7包括首端拉板2.71和尾端拉板2.73;

还包括拉杆2.12,拉杆2.12包括首端拉板2.121和尾端拉板2.123;

首端活动口管夹连接首端拉板,首端拉板套装于首端拉杆上,首端拉板可沿首端拉杆滑动;

首端拉杆另一端连接尾端活动口管夹,尾端活动口管夹连接尾端拉板,尾端拉板套装于尾端拉杆上,尾端拉板可沿尾端拉杆滑动,尾端拉杆另一端固定连接翻转轴。

间距调整组件还包括间距调整动力缸,间距调整动力缸首端连接首端的活动口管夹,间距调整动力缸尾端固定连接翻转轴2.2。间距调整动力缸可以采用间距调整气缸2.10、间距调整液压缸或间距调整电缸。

实施例5

参照图1~图18,实施例4基础上,尾端活动口管夹2.92另一侧增设固定口管夹2.91,固定口管夹2.91固定连接翻转轴2.2。

工作过程或工作原理:

前车夹具到位:翻转气缸通过翻转连杆推动翻转轴翻转,翻转轴翻转时,通过翻转限位块限位,确保翻转轴翻转角度为要求的翻转角度,通常翻转角度为90°。

上袋气缸推动上袋推嘴座上移,完成软袋从前车夹具到翻转夹持组件的口管夹的转移;推夹气缸带动翻转座沿滑动支架后退,保证口管夹在翻转过程中不碰到前车夹具5和后车夹具4,能够充分利用空间,不需要重新安装生产线增加额外空间,即完成翻转动作。翻转气缸带动翻转连杆复位。

推夹气缸带动翻转座沿滑动支架复位。

电缸带动翻转座从前车向后车移动,同时,间距调整气缸推动首端活动口管夹向外移动,首端拉杆带动中间活动口管夹通过中间拉板沿中间拉杆向外滑动,中间拉杆带动尾端活动口管夹通过尾端拉板沿尾端拉杆向外滑动,从而,实现了首端口管夹、中间口管夹、尾端口管夹和固定口管夹之间间距调整,即实现了软袋间距调整。实现了对软袋间距要求不同的生产线或生产设备之间的直线转移输送。

推夹气缸带动翻转座沿滑动支架复位;与电缸带动翻转座从前车向后车移动,可以同时进行。

电缸带动翻转夹持组件和推夹组件到达后车工位后,转移气缸2.4推动转移推嘴座2.13,将软袋推入后车夹具4。

本实用新型中对结构的方向以及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如前后左右上下的描述,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仅为描述方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