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用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42197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轮胎用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轮胎的硫化工序中所使用的模具。
背景技术
在轮胎的硫化工序中通常使用模具。片模和两半模具被用于该硫化工序。在硫化 工序中,预成形的生胎被放入模具中。该生胎在被模具和气袋所包围的型腔中被加压并且 加热。通过加压和加热使生胎的橡胶组成物在型腔内流动。通过加热橡胶产生交联反应而 得到轮胎。在加压时,一旦在模具的型腔面与生胎之间残留有空气,则在轮胎的表面形成剥 落。剥落使轮胎的质量降低。一般的模具具有排气孔。经过该排气孔来排出空气。片模具有圆弧状的胎面组合模。通过排列多个组合模而形成环状的型腔面。组合 模借助使用铸模的重力铸造或低压铸造而获得。有时也借助使用金属制铸模的精密铸造 (所谓的压铸)来获得组合模。组合模的与相邻的组合模相对置的面被称为“分割面”。在分割面和与该分割面相 邻的另一分割面之间产生微小的间隙。经过该缝隙排出空气。借助该排出来防止剥落。图7是表示以往的组合模2的剖视图。该图7中X方向是径向,Y方向是轴向。周 向与X方向和Y方向垂直。该组合模2具备型腔面4。该型腔面4具备凸部6和凹部8。该 凸部6对应于轮胎胎面的沟。借助该凸部6和凹部8在轮胎上形成胎面花纹。组合模2具备基部10和芯部12。芯部12被固定于基部10。芯部12包括沿轴向 并排排列的多个片14。在该模具中通过将上述片14组合而在芯部12的内表面形成型腔面 4。虽未图示,但在相邻的两个片14之间夹着垫片。垫片能够在上述片14之间形成 缝隙16。缝隙16沿周向延伸。缝隙16能够有助于空气的排出。这样的模具在日本特开 2009-23231公报中被公开。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9-23231号公报在具有排气孔的模具中,橡胶组成物流入该排气孔中而产生挤出胶。挤出胶损害 轮胎的外观。虽然通过切削能够除去挤出胶,然而该切削需要花费工夫。发生了交联反应 的橡胶组成物有时会残存于排气孔中。由于残存而阻碍空气的排出,从而产生剥落。出于 抑制剥落的目的而进行排气孔的清洗。该清洗需要花费工夫。在经过分割面彼此的间隙来排出空气的模具中,分割面附近的空气被充分地排 出。然而,在距离分割面较远的位置由于空气的残留而易产生剥落。在图7表示的组合模2中,离分割面(未图示)较远的位置存在的空气通过缝隙 16而移动。空气到达分割面后被排出。组合模2的与外气连通的部分只限于该分割面。在 该模具中提高空气的排出性能受到限制。如上所述,在该模具中是通过垫片在相邻的两个片14之间形成有缝隙16。通过该 垫片控制缝隙16的宽度。由于缝隙16的宽度很微小,因此该控制是极其困难的。有时相 邻的两个片14在其局部产生接触。该接触会影响空气的排出。在该模具中有时因空气的残留而发生剥落。上述芯部12有时是用材质不同的多个片14构成的。在该模具中是利用各个片14 热膨胀的差异,来控制缝隙16的宽度。然而由于缝隙16的宽度很微小,因此该控制是极其 困难的。有时相邻的两个片14在其局部产生接触。该接触会影响空气的排出。在该模具 中有时因空气的残留而发生剥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难以产生剥落的轮胎用模具。本发明涉及的轮胎用模具具备基部、内表面形成型腔面的芯部、以及能够使空气 流通的槽。上述芯部被固定于上述基部。在上述芯部与上述基部之间形成有空隙。上述芯 部具备并排排列的多个片。在相邻的两个片之间形成有缝隙。该缝隙从上述型腔面朝向背 面延伸。上述槽将上述空隙与外气连通。优选地,该轮胎用模具还具备沟状的排气线。该排气线与上述槽连结。优选地,在该轮胎用模具中,上述槽是非贯通的孔。上述槽也可以做成贯通上述多 个片的孔。优选地,在该轮胎用模具中,上述排气线从上述槽朝向径向外侧延伸。本发明涉及的轮胎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1)通过预成形而获得生胎的工序;(2)在轮胎用模具中放入上述生胎的工序,其中,轮胎用模具具备基部、内面形 成型腔面的芯部、以及能够使空气流通的槽,上述芯部被固定于上述基部,在上述芯部与上 述基部之间形成有空隙,上述芯部具备并排排列的多个片,在相邻的两个片之间形成有缝 隙,该缝隙从上述型腔面朝向背面延伸,上述槽将上述空隙与外气连通;(3)上述生胎在模具内被加压和加热的工序。在本发明涉及的轮胎用模具中,槽将芯部与基部之间形成的空隙与外气连通。该 槽能够有助于空气的排出。在该模具中不易使轮胎产生剥落。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轮胎用模具的局部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图1的模具的组合模的俯视图。图3是沿着图2的III - 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图3的局部的放大剖视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轮胎用模具的组合模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图5的局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表示以往的组合模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2、20、56…组合模;4、36、66…型腔面;10、28、58…基部;12、30、 60…芯部;14、42、72…片;16、44、74…缝隙;18、54…模具;22…侧板;24…胎唇环;32、62、 62a、62b…槽;34、34a、34b、64、64a、64b…排气线;52、82、82a、82b...空隙。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适合的附图基于优选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图1表示的轮胎用模具18具备胎面组合模20、上下一对侧板22和上下一对胎唇 环24。用符号R表示的是生胎(未交联轮胎)。组合模20与生胎R抵接能够形成轮胎的胎 面。侧板22实质上是环状。侧板22与生胎R抵接能够形成轮胎的胎侧部。胎唇环24实 质上是环状。胎唇环24与生胎R抵接能够形成轮胎的胎圈。该模具18是所谓的“片模”。 在图1中X方向是径向、Y方向是轴向。周向与X方向和Y方向垂直。图2表示构成图1的模具18的组合模20的俯视图。在该图2中,相对于纸面垂 直的方向是轴向。用双箭头A表示的方向是周向。组合模20的平面形状实质上为圆弧状。在该模具18中多个组合模20被配置成 环状。组合模20的数量通常为3以上且20以下。在该组合模20被装入模具18时,该组 合模20的侧面26与其相邻配置的另一组合模20相对置。该侧面26被称为分割面。图3表示沿着图2的III - III线的组合模20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该图3的组合 模20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在该图3和图4中,X方向是径向、Y方向是轴向。周向与X方向 和Y方向垂直。组合模20具备基部28、芯部30、槽32以及排气线34。基部28围绕在芯部30的 周围。基部28由金属材料构成。代表性的金属材料是铝合金。芯部30被固定于基部28。在芯部30的内表面形成有型腔面36。型腔面36具备 凸部38和凹部40。凸部38与轮胎胎面的沟对应。借助该凸部38和凹部40在轮胎上形成 胎面花纹。凸部38和凹部40的形状是根据胎面花纹而适宜地决定。另外,图1中省略了 凸部38和凹部40的图示。芯部30具备多个片42。上述片42沿轴向并排排列。各片42是板状。片42由金 属材料构成。代表性的金属材料是铝合金。如图所示,在该模具18中,芯部30由23枚片 42构成。该片42的数量可适宜地决定。在该模具18中,相邻的两个片42之间形成有缝隙44。缝隙44是微小的间隙。缝 隙44 一直到达型腔面36。由于芯部30由23枚片42构成,因此在该芯部30上形成有22 条缝隙44。虽未图示,然而该芯部30还具备被相邻的两个片42夹持的垫片。由该垫片形 成缝隙44。另外,也可以不在该芯部30中设置垫片而形成缝隙44。槽32沿轴向延伸。在组合模20的上表面46a和下表面46b分别设置有槽32的 口部48。槽32将组合模20贯通。槽32是贯通孔。槽32的截面形状是圆形。在该模具 18中可以将该截面形状做成三角形,也可以做成四边形。该截面形状可适宜地决定。槽32 能够使空气流通。排气线34是沟状。排气线34的截面形状是半圆形。该截面形状可适宜地决定。 排气线34能够使空气流通。排气线34与槽32的口部48的局部连结。位于上侧的排气线34a(上部排气线)沿着组合模20的上表面46a。如图2所示, 上部排气线34a从槽32朝向径向外侧延伸。位于下侧的排气线34b (下部排气线)沿着组 合模20的下表面46b。虽未图示,但下部排气线34b是从槽32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如图2所示,在该模具18中,在一个组合模20上设置有四个槽32。设置在一个组 合模20上的槽32的数量可适宜地决定。上述槽32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这些槽32位于同一圆周上。上述上部排气线34a和下部排气线34b分别与该槽32连结,因此在该组合 模20上设置有四个上部排气线34a和四个下部排气线34b。另外,在该模具18中,设置于 组合模20的多个槽32可以以同心圆状配置成两列。上述槽32还可以以同心圆状配置三 列以上。上述槽32可以任意配置。在使用该模具18的轮胎制造方法中,通过预成形能够获得生胎R(未硫化轮胎)。 该生胎R在打开模具18且气袋收缩的状态下被放入模具2。关闭模具2并使气袋膨胀。生 胎R被气袋按压于模具18的型腔面36而被加压。图1表示该状态的生胎R。同时生胎R 被加热。通过加压和加热使橡胶组成物流动。通过加热使橡胶产生交联反应而获得轮胎。 生胎R加压加热的工序被称为硫化工序。也可以代替气袋而使用型芯。该模具18中,在芯部30的上表面50a与基部28之间存在有微小的间隙。在芯部 30的背面50b与基部28之间存在有微小的间隙。芯部30的下表面50c与基部28之间存 在有微小的间隙。在本说明书中,将该微小的间隙称为空隙52。换而言之,该组合模20在 芯部30与基部28之间具备空隙52。该空隙52的构成包括沿着上表面50a延伸的空隙 52a、沿着背面50b延伸的空隙52b、沿着下表面50c延伸的空隙52c。在该模具18中,形成于芯部30的缝隙44从型腔面36朝向芯部30的背面50b延 伸。在硫化工序中,生胎R与型腔面36之间的空气通过缝隙44而移动,并被导入空隙52。 空气通过该空隙52而移动。空气到达分割面26后被排出。缝隙44沿周向延伸。虽未图示,但缝隙44 一直到达分割面26。在缝隙44中移动 的空气的一部分未被导入空隙52而是到达分割面26而被排出。在该模具18中,槽32将芯部30贯通。换而言之,使该槽32整体干涉芯部30。该 槽32将空隙52与外气连通。在空隙52中移动的空气的一部分被导入槽32。空气通过槽 32而移动。空气到达槽32的口部48后被排出。槽32能够有助于空气的排出。该模具18 的空气排出性能优越。借助该模具18能够有效地防止剥落。另外,也可以以使该槽32的 局部干涉芯部30的方式设置于该组合模20。在该模具18中是将槽32配置在不干涉型腔面36的位置。优选地,从型腔面36到 位于槽32径向内侧的边缘的长度(图4中用双箭头LA表示的长度)为Imm以上。从促进 空气排出的观点出发,槽32优选配置在型腔面36与空隙52b之间。根据该观点,优选为, 以使上述长度LA小于或等于从型腔面36到空隙52b的长度(图4中用双箭头LB表示的 长度)的方式配置槽32。该模具18中,槽32将构成芯部30的多个片42贯通。槽32将缝隙44与外气连 通。在缝隙44中移动的空气的一部分被导入槽32。空气通过槽32而移动。空气到达槽32 的口部48而被排出。槽32能够有助于空气的排出。该模具18的空气排出性能优越。借 助该模具18能够有效地防止剥落。在该模具18中,除分割面26以外空气也能从槽32排出。通过分割面26和槽32 的协同作用,该模具18能够将空气充分地排出。该模具18的空气排出性能优越。借助该 模具18能够有效地防止剥落。 如上所述,排气线34与槽32的口部48的局部连结。该排气线34向径向外侧延 伸。该排气线34能够有助于将到达槽32的口部48的空气的排出。该模具18能够进一步 提高空气的排出性能。借助该模具18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剥落。
在该模具18中,上部排气线34a是沟状,因此即使组合模20的上表面46a被构成 扇形体(未图示)的部件覆盖也能够排出空气。下部排气线34b是沟状,因此组合模20的 下表面46b被构成扇形体的部件覆盖也能够排出空气。该模具18的空气排出性能优越。借 助该模具18能够有效地防止剥落。 图4中双箭头S表示槽32的大小。如上所述,槽32的截面形状是圆形。该大小 S表示槽32的直径。双箭头D表示排气线34的深度。该深度D用从排气线4的边缘E至 底部B的距离表示。从促进空气排出的观点出发,在该模具18中,槽32的大小S优选为0. Imm以上, 更优选为5mm以上。从能够适宜地保持组合模20的强度的观点出发,该槽32的直径S优 选为IOOmm以下,更优选为50mm以下。从促进空气排出的观点出发,在该模具18中,排气线34的深度D优选为0. Imm以 上,更优选为5mm以上。从能够适宜地保持组合模20的强度的观点出发,该排气线34的深 度D优选为IOOmm以下,更优选为50mm以下。从促进空气排出的观点出发,在该模具18中,该槽32的截面积优选为 7. 9 X IO-W以上,更优选为20mm2以上。从能够适宜地保持组合模20的强度的观点出发, 该槽32的截面积优选为7900mm2以下,更优选为2000mm2以下。从促进空气排出的观点出发,在该模具18中,设置在一个组合模20上的槽32的 数量优选为1以上,更优选为2以上。从能够适宜地保持组合模20的强度的观点出发,该 槽32的数量优选为10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下。从排出空气的观点出发,优选该槽32上 连结有排气线34。如上所述,在该模具18中,设置于组合模20的四个槽32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 在该模具18中,在组合模20的内部移动的空气的流动状态是稳定的。上述槽32的配置能 够促进空气的排出。该模具18的空气排出性能优越。利用该模具18则难以产生剥落。图2中双箭头L表示相邻的两个槽32的间隔。用点P表示的是槽32的中心。该 间隔L通过测量两个槽32的中心P之间的距离而获得。具有适宜的间隔L的组合模20除 了具有适度的强度外,还能够有助于空气有效地排出。根据该观点,该间隔L优选为Imm以 上,更优选为5mm以上。该间隔L优选为IOOOmm以下,更优选为IOOmm以下。图5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轮胎用模具54的组合模56的剖视图。图 6是表示该图5的组合模56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在该图5和图6中,X方向是径向,Y方向 是轴向。周向与X方向和Y方向垂直。虽未图示,然而该模具54除了该组合模56以外,还 具备上下一对侧板、和上下一对胎唇环。该模具54除了组合模56以外,其余构成与图1表 示的模具18的构成相同。组合模56的平面形状实质上是圆弧状。组合模56具备基部58、芯部60、槽62以 及排气线64。基部58围绕在芯部60的周围。基部58由金属材料构成。代表性的金属材 料是铝合金。芯部60被固定于基部58。在芯部60的内表面形成有型腔面66。型腔面66具备 凸部68和凹部70。凸部68与轮胎胎面的沟对应。借助该凸部68和凹部70,在轮胎上形 成胎面花纹。芯部60具备多个片72。上述片72沿轴向并排排列。如图所示,在该模具54中,芯部60由23枚片72构成。各片72是板状。片72由金属材料构成。代表性的金属材料
是招合金。在该模具54中,在相邻的两个片72之间形成缝隙74。缝隙74是微小的间隙。缝 隙74 —直到达型腔面66。缝隙74沿周向延伸。芯部60由23枚片72构成,因此在该芯部 60上形成有22条缝隙74。槽62沿轴向延伸。槽62不贯通组合模56。槽62具有底76。槽62是非贯通的 孔。虽未图示,但该槽62的截面形状是圆形。该槽62能够使空气流通。在该模具54中 设置有从组合模56的上表面78a向轴向下方延伸的上部槽62a、从该组合模56的下表面 78b向轴向上方延伸的下部槽62b。排气线64是沟状。虽未图示,然而该排气线64的截面形状是半圆形。在该组合 模56上设置有沿着上表面78a延伸的上部排气线64a、和沿着下表面78b延伸的下部排气 线64b。上部排气线64a与上部槽62a的口部80的局部连结。上部排气线64a从上部槽 62a向径向外侧延伸。下部排气线64b与下部槽62b的口部80的局部连结。下部排气线 64b从下部槽62b向径向外侧延伸。虽未图示,但在该模具54中,在一个组合模56上设置有四个上部槽62a。上述上 部槽62a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这些上部槽62a位于同一圆周上。上述上部排气线64a 与上部槽62a连结,因此在该组合模56上设置有四个排气线64a。另外,该模具54中是在 组合模56上设置多个上部槽62a,然而也可以以同心圆状配置成两列。上述上部槽62a还 可以以同心圆状配置三列以上。上述上部槽62a可以任意配置。虽未图示,但在该模具54中,在一个组合模56上设置有四个下部槽62b。上述下 部槽62b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这些下部槽62b位于同一圆周上。上述下部排气线64b 与下部槽62b连结,因此在该组合模56上设置有四个下部排气线64b。另外,也可以在该模 具54中,在组合模56上设置多个下部槽62b,并以同心圆状配置成两列。上述下部槽62b 还可以以同心圆状配置三列以上。上述下部槽62b可以任意配置。在使用该模具54的轮胎的制造方法中,与使用图1表示的模具18的轮胎的制造 方法相同,进行轮胎制造。通过预成形获得的生胎R(未硫化轮胎)在打开模具54且气袋 收缩的状态下被放入模具54。关闭模具54并使气袋膨胀。生胎R被气袋按压于模具54的 型腔面66而被加压。同时生胎R被加热。通过加压和加热使橡胶组成物流动。通过加热 使橡胶产生交联反应而获得轮胎。在该模具54中,组合模56在芯部60与基部58之间具备作为微小的间隙的空隙 82。形成于芯部60的缝隙74从型腔面66朝向芯部60的背面84延伸。在硫化工序中,生 胎R与型腔面66之间的空气通过缝隙74而移动,并被导入到空隙82中。空气通过该空隙 82而移动。空气到达分割面(未图示)后被排出。缝隙74沿周向延伸。虽未图示但缝隙74—直到达分割面。在缝隙74中移动的 空气的一部分未被导入空隙82而是到达分割面并被排出。 在该模具54中,槽62的局部干涉芯部60。该槽62将空隙82与外气连通。在空 隙82中移动的空气的一部分被导入到槽62中。空气通过槽62而移动。空气到达槽62的 口部80并被排出。槽62能够有助于空气的排出。该模具54的空气排出性能优越。借助 该模具54能够有效地防止剥落。另外,还可以构成为通过调整该槽62的长度能够使该槽62将缝隙74与外气连通。在该模具54中,空隙82的构成包括位于芯部60的背面84与基部58之间的空隙82a、位于该芯部60的侧面与基部58之间的空隙82b。在该模具54中,从促进空气排出 的观点出发,优选槽62干涉空隙82b。优选该槽62干涉多枚片72。在该模具54中,空气从分割面和槽62排出。通过分割面与槽62的协同作用,该 模具54能够将空气充分地排出。该模具54的空气排出性能优越。借助该模具54能够有 效地防止剥落。如上所述,上部排气线64a与上部槽62a的口部80的局部连结。下部排气线64b 与下部槽62b的口部80的局部连结。各排气线64向径向外侧延伸。该排气线64能够有 助于将到达槽62的口部80的空气排出。在该模具54中,能够进一步提高空气的排出性能。 借助该模具54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剥落。在该模具54中,上部排气线64a是沟状,因此即使组合模56的上表面78a被构成 扇形体(未图示)的部件覆盖也能够排出空气。下部排气线64b是沟状,因此即使组合模 56的下表面78b被构成扇形体的部件覆盖也能够排出空气。该模具54的空气排出性能优 越。借助该模具54能够有效地防止剥落。图6中双箭头S表示槽62的大小。如上所述,槽62的截面形状是圆形。该大小 S用槽62的直径表示。双箭头D表示排气线64的深度。该深度D用从排气线64的边缘E 至底部B的距离表示。从促进空气排出的观点出发,在该模具54中,上部槽62a的大小S优选为0. Imm以 上,更优选为5mm以上。从能够适宜地保持组合模56的强度的观点出发,该上部槽62a的 大小S优选为IOOmm以下,更优选为50mm以下。根据同样的观点,下部槽62b的大小S优 选为0. Imm以上,更优选为5mm以上。该下部槽62b的大小S优选为IOOmm以下,更优选为 50mm以下。从促进空气排出的观点出发,在该模具54中,上部排气线64a的深度D优选为 0. Imm以上,更优选为5mm以上。从能够适宜地保持组合模56的强度的观点出发,该上部 排气线64a的深度D优选为IOOmm以下,更优选为50mm以下。根据同样的观点,下部排气 线64b的深度优选为0. Imm以上,更优选为5mm以上。该下部排气线64b的深度D优选为 IOOmm以下,更优选为50mm以下。从促进空气排出的观点出发,在该模具54中,设置于一个组合模56的上部槽62a 的数量优选为1以上,更优选为2以上。从能够适宜地保持组合模56的强度的观点出发, 该上部槽62a的数量优选为10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下。从空气排出的观点出发,优选地, 在该上部槽62a上连结有上部排气线64a。从促进空气排出的观点出发,在该模具54中,设置于一个组合模56的下部槽62b 的数量优选为1以上,更优选为2以上。从能够适宜地保持组合模56的强度的观点出发, 该下部槽62b的数量优选为10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下。从空气排出的观点出发,优选地, 在该下部槽62b上连结有下部排气线64b。如上所述,在该模具54中,设置于组合模56的四个上部槽62a沿周向隔开间隔地 配置。在该模具54中,在组合模56的内部移动的空气的流动状态是稳定的。上述上部槽 62a的配置能够促进空气的排出。该模具54的空气排出性能优越。利用该模具54则难以产生剥落。根据该观点,相邻的两个上部槽62a的间隔优选为Imm以上,更优选为5mm以上。该间隔优选为IOOOmm以下,更优选为IOOmm以下。该间隔以与图1表示的模具18的间隔 L同样的方式测量。如上所述,在该模具54中,设置于组合模56的四个下部槽62b沿周向隔开间隔地 配置。在该模具54中,在组合模56的内部移动的空气的流动状态是稳定的。上述下部槽 62b的配置能够促进空气的排出。该模具54的空气排出性能优越。利用该模具54则难以 产生剥落。根据该观点,相邻的两个下部槽62b的间隔优选为Imm以上,更优选为5mm以上。 该间隔优选为IOOOmm以下,更优选为IOOmm以下。该间隔以与图1表示的模具18的间隔 L同样的方式测量。产业上的可利用性以上说明的模具适于各种轮胎的制造。
权利要求
1.一种轮胎用模具,具备基部、内表面形成型腔面的芯部、以及能够使空气流通的 槽,其中,上述芯部被固定于上述基部, 在上述芯部与上述基部之间形成有空隙, 上述芯部具备并排排列的多个片, 在相邻的两个片之间形成有缝隙, 上述缝隙从上述型腔面朝向背面延伸, 上述槽将上述空隙与外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用模具,其中, 还具备沟状的排气线,上述排气线与上述槽连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用模具,其中, 上述槽是非贯通的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用模具,其中, 上述槽是贯通上述多个片的孔。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轮胎用模具,其中, 上述排气线从上述槽朝向径向外侧延伸。
6.一种轮胎的制造方法,其中,包括以下工序 通过预成形而获得生胎的工序;在轮胎用模具中放入上述生胎的工序,其中,轮胎用模具具备基部、内面形成型腔面 的芯部、以及能够使空气流通的槽,上述芯部被固定于上述基部,在上述芯部与上述基部之 间形成有空隙,上述芯部具备并排排列的多个片,在相邻的两个片之间形成有缝隙,该缝隙 从上述型腔面朝向背面延伸,上述槽将上述空隙与外气连通; 上述生胎在模具内被加压和加热的工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轮胎用模具,使用该模具则难以产生剥落。该模具(18)具备基部(28)、内表面形成型腔面(36)的芯部(30)、以及能够使空气流通的槽(32)。上述芯部(30)被固定于上述基部(28)。在上述芯部(30)与上述基部(28)之间形成有空隙(52)。上述芯部(30)具备并排排列的多个片(42)。在相邻的两个片(42)之间形成有缝隙(44)。该缝隙(44)从上述型腔面(36)朝向背面(50b)延伸。上述槽(32)将上述空隙(52)与外气连通。优选地,该轮胎用模具(18)还具备沟状的排气线(34)。该排气线(34)与上述槽(32)连结。
文档编号B29C33/10GK102107472SQ20101053373
公开日2011年6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28日
发明者小寺崇雄 申请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