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产品顶出的斜顶复合运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08676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产品顶出的斜顶复合运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板及仪表板注塑模具结构,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产品顶出的斜顶复合运动结构。
背景技术
由于产品结构的限制,在门板和仪表板注塑模具中需要有大角度走下坡的退斜顶结构,即在顶出阶段,斜顶头在斜顶杆的导向和驱动下,沿产品开口方向做退出运动。如图1所示,现有的斜顶运动结构包括动模板5、动模侧固定板9、支撑于动模板5 和动模侧固定板9之间的模角6、位于动模板5和动模侧固定板9之间的可沿着竖直方向移动的顶针板13,14以及斜顶杆1,该斜顶杆1穿过固定在动模板5中的斜顶杆导套2并可相对该斜顶杆导套2运动。该斜顶杆1的顶端设有斜顶头4,该斜顶头4具有与产品10相适配的上表面,通过该上表面与产品10直接接触,以便于在斜顶1的导向和驱动下将产品10 从动模板5上顶出。该斜顶杆1的底端容置于斜顶座3内并可沿着所述斜顶座3的底面相对运动;该斜顶座3与第一顶针板13和第二顶针板14固定连接。根据产品结构要求,斜顶座3需要有与退斜顶角度α (斜顶块退出运动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相同的走下坡角度,即斜顶座3的底面与水平方向呈α角。α角越大则使得斜顶杆1产生的扭矩越大,越容易导致斜顶杆1弯曲或折断。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产品顶出的斜顶复合运动结构,利用小角度的走下坡运动实现产品大角度下坡的倒扣的脱模。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产品顶出的斜顶复合运动结构,包括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动模板和动模侧固定板;位于所述动模板和所述动模侧固定板之间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至少一块沿着竖直方向移动的顶针板;设于所述至少一块顶针板内并相对所述至少一块顶针板水平移动的滑动座;位于所述动模板内的至少一个斜顶杆导套;位于所述滑动座内的至少一个反向导杆导套;套设于所述斜顶杆导套内的在第一顶端和第一底端之间延伸的向右倾斜的斜顶杆,所述第一顶端穿过所述动模板与产品接触,而所述第一底端容置于与所述滑动座固定连接的斜顶座内,该斜顶座与水平方向具有第一夹角;套设于所述反向导杆导套内的在第二顶端和第二底端之间延伸的向左倾斜的反向导杆,所述第二顶端与所述动模板固定连接,而所述第二底端与所述动模侧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至少一块顶针板内固设有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耐磨板,所述滑动座沿着所述耐磨板水平移动。所述第一顶端设有与所述产品形状适配的斜顶头。所述第一底端沿着所述斜顶座的底面相对运动。所述斜顶杆与竖直方向之间的角度在1-15度之间。[0012]所述斜顶杆与竖直方向之间的角度为1-15之间的整数。所述反向导杆与竖直方向之间的角度在1-20度之间。所述反向导杆与竖直方向之间的角度为1-20之间的整数。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只需在斜顶座上设定相对较小的“下坡角度”就能实现产品上大角度下坡的脱模,同时这也给产品设计带来更大的自由度。斜顶座的倾斜度变小,斜顶杆所受的支撑力增加,顶出运动平稳,从而可实现最大可达50度的大角度走下坡动作。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单一斜顶运动结构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用于产品顶出的斜顶复合运动结构的顶出前状态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用于产品顶出的斜顶复合运动结构的顶出后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予以详细描述,使能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功能、特点。如图2-3所示,门板及仪表板注塑模具结构主要包括斜顶运动结构包括动模板 5’、动模侧固定板9’、支撑于动模板5’和动模侧固定板9’之间的模角6’、位于动模板5’ 和动模侧固定板9’之间的可沿着竖直方向移动的至少一块顶针板(此处示出为第一顶针板13’和第二顶针板14’ )以及向右倾斜的斜顶杆1’。该斜顶杆1’穿过固定在动模板5’中的斜顶杆导套2’并可相对该斜顶杆导套2’ 运动。该斜顶杆1的顶端设有斜顶头4’,该斜顶头4’具有与产品10’相适配的上表面,通过该上表面与产品10’直接接触,以便于在斜顶1’的导向和驱动下将产品10’从动模板5’ 上顶出。该斜顶杆1的底端容置于斜顶座3’内并可沿着所述斜顶座3’的底面相对运动。该至少一块顶针板上设有朝向动模板5’开口的槽,在所述槽内设有滑动座8’,该滑动座8’在所述槽内沿着水平方向左右移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该槽的底部设有耐磨板7’,滑动座8’可沿着该耐磨板7’相对该槽在水平方向上移动。该滑动座8,与斜顶座3’固定连接,且该斜顶座3’的底面与水平面维持第一角度 β。该滑动座8’内固定设有反向导杆导套12’,向左倾斜的反向导杆11’套设于该反向导杆导套12’内并可相对该反向导杆导套12’运动。该反向导杆11’的顶端与动模板5’ 固定连接,而反向导杆11’的底端与动模侧固定板9’固定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斜顶杆1’与竖直方向之间的角度优选为在1-15度之间,更优选为1-15之间的整数。如果该角度设置过大,将使得斜顶杆1’产生的扭矩增大,从而容易导致斜顶杆1’弯曲或折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反向导杆11’与竖直方向之间的角度优选为在1-20度之间,更优选为1-20之间的整数。如果该角度设置过大,将使得反向导杆 11’产生的扭矩增大,从而容易导致反向导杆11’弯曲或折断。[0027]该模具的脱模过程如下在模具开始顶出时,第一顶针板13’和第二顶针板14’做纵向向上(如图2和3所示的Z方向)运动;位于第一顶针板13’和第二顶针板14’内的滑动座8,随着第一顶针板13’和第二顶针板14’向Z方向运动。在向上运动的同时,该滑动座8’受到反向导杆11’的导向,相对于第一顶针板13’和第二顶针板14’做横向向外(如图2和3所示的X方向)运动。由于斜顶座3’与滑动座8,相对固定,从而驱使斜顶座3’ 沿X方向运动,从而向上推动斜顶杆1’并使斜顶杆1’的底端沿斜顶座3’的底部滑动。因此斜顶杆1’及斜顶头4’受到斜顶座3’的推动和斜顶杆导套2’的导向做斜向前进;这样斜顶头4’在复合运动中完成走下坡动作以使产品10’从动模板5’上脱模。本实用新型利用了工程力学原理,“绝对运动=相对运动+牵连运动”,在传统的单一斜顶结构上,增加了反向导杆11’的驱动结构,使得滑动座8’在沿模具顶出方向运动的同时也在顶出方向的垂直面上移动,这样就加速了斜顶头4’和斜顶杆1’走下坡运动。因此,只需在斜顶座3’上设定相对较小的“下坡角度” β就能实现产品上大角度α下坡的脱模,同时这也给产品设计带来更大的自由度。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即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等效变化与修饰,皆落入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产品顶出的斜顶复合运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动模板和动模侧固定板;位于所述动模板和所述动模侧固定板之间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至少一块沿着竖直方向移动的顶针板;设于所述至少一块顶针板内并相对所述至少一块顶针板水平移动的滑动座;位于所述动模板内的至少一个斜顶杆导套;位于所述滑动座内的至少一个反向导杆导套;套设于所述斜顶杆导套内的在第一顶端和第一底端之间延伸的向右倾斜的斜顶杆,所述第一顶端穿过所述动模板与产品接触,而所述第一底端容置于与所述滑动座固定连接的斜顶座内,该斜顶座与水平方向具有第一夹角;套设于所述反向导杆导套内的在第二顶端和第二底端之间延伸的向左倾斜的反向导杆,所述第二顶端与所述动模板固定连接,而所述第二底端与所述动模侧固定板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产品顶出的斜顶复合运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块顶针板内固设有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耐磨板,所述滑动座沿着所述耐磨板水平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产品顶出的斜顶复合运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端设有与所述产品形状适配的斜顶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产品顶出的斜顶复合运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端沿着所述斜顶座的底面相对运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产品顶出的斜顶复合运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杆与竖直方向之间的角度在1-15度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产品顶出的斜顶复合运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杆与竖直方向之间的角度为1-15之间的整数。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产品顶出的斜顶复合运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向导杆与竖直方向之间的角度在1-20度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产品顶出的斜顶复合运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向导杆与竖直方向之间的角度为1-20之间的整数。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产品顶出的斜顶复合运动结构,包括动模板;动模侧固定板;至少一块顶针板;设于顶针板内相对顶针板水平移动的滑动座;动模板内的斜顶杆导套;位于滑动座内的反向导杆导套;套设于斜顶杆导套内的在第一顶端和第一底端之间延伸的斜顶杆,第一顶端穿过动模板与产品接触,第一底端容置于与滑动座固定连接的斜顶座内,该斜顶座与水平方向具有第一夹角;套设于反向导杆导套内的在第二顶端和第二底端之间延伸的反向导杆,第二顶端与动模板固定连接,第二底端与动模侧固定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斜顶复合运动结构只需在斜顶座上设定相对较小的下坡角度就能实现产品上大角度下坡的脱模,同时这也给产品设计带来更大的自由度。
文档编号B29C45/40GK202106519SQ20112017683
公开日2012年1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27日
发明者徐先兵 申请人:延锋伟世通汽车模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