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取料治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61157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取料治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取料治具,包括治具板和设置于治具板上的至少一组夹料组件,治具板包括正面和反面,夹料组件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夹料板和第二夹料板;第一夹料板和第二夹料板均与治具板相垂直;第一夹料板设置于治具板的正面,第二夹料板从治具板的反面穿进并伸出治具板的正面;第一夹料板和第二夹料板能够逐渐靠近,之后能逐渐远离;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新型取料治具,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并且使得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得到保障。
【专利说明】一种新型取料治具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取料治具,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注塑机用的新型取料治具。

【背景技术】
[0002]注塑机又名注射成型机或注射机。它是将热塑性塑料或热固性塑料利用塑料成型模具制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型设备。分为立式、卧式、全电式。注塑机能加热塑料,对熔融塑料施加高压,使其射出而充满模具型腔。
[0003]目前,如打印机类外壳零配件,均采用注塑机一次注塑成型。但是传统的一些长条板状配件,在注塑完成后,一般采用手工将成品从模具内取出,由于手工取件用力不均衡,很有可能影响成品的质量,再者,手工取件的效率不高;另外,由于注塑机均是高温作业,即使产品已经加工完成,但是温度也不会瞬间降低,所以对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一定的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替代人工取件,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保障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新型取料治具。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取料治具,包括治具板和设置于所述治具板上的至少一组夹料组件,所述治具板包括正面和反面,所述夹料组件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夹料板和第二夹料板;所述第一夹料板和第二夹料板均与所述治具板相垂直;所述第一夹料板设置于所述治具板的正面,所述第二夹料板从所述治具板的反面穿进并伸出所述治具板的正面;所述第一夹料板和第二夹料板能够逐渐靠近,之后能逐渐远离。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料板连接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气缸和驱动板,所述驱动板连接所述第一夹料板。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夹料板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为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连接所述第二夹料板。
[0008]进一步地,所述治具板上,对应所述第二夹料板的位置设置有方形通槽,所述第二夹料板从所述方形通槽中穿过,并且在所述方形通槽内来回移动。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料板和第二夹料板的内表面均设置有弹性保护层。
[0010]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保护层的表面均布设置有栅格状的凸起。
[0011]进一步地,所述方形通槽上,与所述第二夹料板相对的内表面上嵌设有用于限位的传感器。
[00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取料治具上设置有第一夹料板和第二夹料板,同时两者可以逐渐靠近,靠近后可以逐渐远离,使得产品在注塑成型后,第一夹料板和第二夹料板可以自动将产品夹住,并且由治具板一起带出,直至到达指定存放地点,第一夹料板和第二夹料板再松开产品,让产品自然掉落即可;整个取件工作,替代了传统的人工取件,不会影响产品的生产质量;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也能够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取料治具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1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取料治具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0016]其中,1、治具板,11、正面,12、方形通槽,2、第一夹料板,3、第二夹料板,4、第一气缸,5、驱动板,6、弹性保护层,7、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8]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取料治具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其包括治具板I和设置于治具板I上的两组夹料组件,治具板I设置于注塑机的机械臂上,治具板I包括正面11和反面,夹料组件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夹料板2和第二夹料板3 ;第一夹料板2和第二夹料板3均与治具板I相垂直;第一夹料板2设置于治具板I的正面,第二夹料板3从治具板I的反面穿进并伸出治具板I的正面11 ;第一夹料板2和第二夹料板3能够逐渐靠近,之后能逐渐远离。其中,夹料组件可以是一组,也可以是三组,或其余的多组;另外,其排列方式可以是并排设置,也可以是相对交错设置,具体不限,视实际使用情况而定。
[0019]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取料治具上设置有第一夹料板2和第二夹料板3,同时两者可以逐渐靠近,靠近后可以逐渐远离,使得产品在注塑成型后,第一夹料板2和第二夹料板3可以自动将产品夹住,并且由治具板I 一起带出,直至到达指定存放地点,第一夹料板2和第二夹料板3再松开产品,让产品自然掉落即可;整个取件工作,替代了传统的人工取件,不会影响产品的生产质量;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也能够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0020]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取料治具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料板2连接有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包括第一气缸4和驱动板5,驱动板5连接第一夹料板2 ;工作时,第一气缸4带动驱动板5来回移动,进而实现第一夹料板2的同步动作,结构简单,且容易操控,成本低廉。
[0021]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取料治具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夹料板3包括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为第二气缸,第二气缸的活塞杆连接第二夹料板3 ;工作时第二气缸会驱动活塞杆带动第二夹料板3来回移动,再与第一夹料板2相配合,共同完成产品的夹取工作;动作简单,响应速度快,且成本低廉。
[0022]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取料治具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中,治具板I上,对应第二夹料板3的位置设置有方形通槽12,第二夹料板3从方形通槽12中穿过,并且在方形通槽12内来回移动;方形通槽12即能使第二夹料板2从治具板I中穿过,同时还为第二夹料板3提供运行通道,便于和第一夹料板2共同完成夹取工作,提高夹取效率。
[0023]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取料治具的第五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料板2和第二夹料板3的内表面均设置有弹性保护层6,能够保护产品在夹取过程中的接触面不被磨损,提高产品的表面质量。
[0024]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取料治具的第六种实施方式中,弹性保护层6的表面均布设置有栅格状的凸起,增强了摩擦力,进而提高夹紧力,产品在夹取过程中不易掉落。
[0025]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取料治具的第七种实施方式中,方形通槽12上,与第二夹料板3相对的内表面上嵌设有用于限位的传感器7,这样的设置,使得第二夹料板3在前进的过程中,当要碰上方形通槽12时,传感器7会给出信号,发出警报,第二夹料板3会停止前进,确保了工作的安全,不会因为超程而损坏治具。
[0026]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新型取料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治具板和设置于所述治具板上的至少一组夹料组件,所述治具板包括正面和反面,所述夹料组件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夹料板和第二夹料板;所述第一夹料板和第二夹料板均与所述治具板相垂直;所述第一夹料板设置于所述治具板的正面,所述第二夹料板从所述治具板的反面穿进并伸出所述治具板的正面;所述第一夹料板和第二夹料板能够逐渐靠近,之后能逐渐远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取料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料板连接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气缸和驱动板,所述驱动板连接所述第一夹料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取料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料板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为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连接所述第二夹料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取料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治具板上,对应所述第二夹料板的位置设置有方形通槽,所述第二夹料板从所述方形通槽中穿过,并且在所述方形通槽内来回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取料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料板和第二夹料板的内表面均设置有弹性保护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取料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保护层的表面均布设置有栅格状的凸起。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取料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通槽上,与所述第二夹料板相对的内表面上嵌设有用于限位的传感器。
【文档编号】B29C45/42GK204123624SQ201420440818
【公开日】2015年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6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6日
【发明者】张才力 申请人:亿和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