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水环切粒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23422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水环切粒的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现有的用于水环切粒的模具;一般与换网装置连接的模体多为整体式安装,其缺点为设备类型多样、通用性、标准化程度较低、能耗高、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水环切粒的模具,其性能可靠、通用性、标准化程度较高,能耗及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水环切粒的模具,包括轴向安装的模体和口模板,所述的模体的轴心为中空的结构,与所述的口模板轴向连接设置有一分流锥,所述的分流锥位于所述的模体的轴心的中空位置,所述的模体的内壁与所述的分流锥的外壁之间形成供物料运行的流道,所述的口模板上开设有若干个挤出成型孔,这些所述的挤出成型孔沿圆环方向排列,任一所述的挤出成型孔与所述的流道相贯通,所述的模体的外周壁设置有第一加热部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加热部件为环形套的结构,其通过周向分布的多个第一连接件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的模体上,所述的第一连接件沿径向延伸。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的模体的远离所述的口模板的一端周向向外延伸形成凸缘,一过渡板轴向连接在所述的模体的远离所述的口模板的端面上,所述的过渡板的外壁面与所述的凸缘的外壁面位于同一圆周面内,所述的过渡板的外周壁与所述的凸缘的外周壁设置有第二加热部件。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二加热部件为环形套的结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凸缘与所述的过渡板之间通过多个轴向延伸内六角螺钉相连接,这些所述的内六角螺钉在所述的凸缘上沿周向排列。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的口模板包括内圈、外圈及连接在内圈与外圈之间的连接部,所述的内圈与所述的分流锥轴向连接,所述的外圈与所述的模体轴向连接,所述的挤出成型孔开设在所述的连接部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设计的结构是涉及一种用于水环切粒的模具,其在进料端和模体主体部分分别设置加热部件,并在进料口端设置过渡板,用于与多种不同型号的换网装置进行连接,从而大大提高了适应性,也可以直接或间接的与挤出设备连接;从而达到挤出模具部分的标准化。本实用新型的塑料再生设备部件的结构简单实用,其性能可靠、通用性、标准化程度较高,能耗及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水环切粒的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0、模体;20、口模板;201、内圈;202、外圈;203、连接部;30、分流锥;40、流道;50、挤出成型孔;60、第一加热部件;70、第一连接件;80、凸缘;90、过渡板;100、第二加热部件;110、内六角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以下详细描述:

如附图1所示,一种用于水环切粒的模具,包括轴向安装的模体10和口模板20,所述的模体10的轴心为中空的结构,与所述的口模板20轴向连接设置有一分流锥30,所述的分流锥30位于所述的模体10的轴心的中空位置,所述的模体10的内壁与所述的分流锥30的外壁之间形成供物料运行的流道40,所述的口模板20上开设有若干个挤出成型孔50,这些所述的挤出成型孔50沿圆环方向排列,任一所述的挤出成型孔50与所述的流道40相贯通,流道40的另一端对应于进料端,所述的模体10的外周壁设置有第一加热部件60,该第一加热部件60为环形套的结构,其通过周向分布的多个第一连接件70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的模体10上,所述的第一连接件70沿径向延伸,其中第一连接件70选择内六角螺钉,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选择螺栓;上述模体10的远离所述的口模板20的一端周向向外延伸形成凸缘80,一过渡板90轴向连接在所述的模体10的远离所述的口模板20的端面上,所述的过渡板90的外壁面与所述的凸缘80的外壁面位于同一圆周面内,所述的过渡板90的外周壁与所述的凸缘80的外周壁设置有第二加热部件100,该第二加热部件100为环形套的结构,而所述的凸缘80与所述的过渡板90之间通过多个轴向延伸内六角螺钉110相连接,这些所述的内六角螺钉110在所述的凸缘80上沿周向排列,上述的口模板20包括内圈201、外圈202及连接在内圈201与外圈202之间的连接部203,所述的内圈201与所述的分流锥30轴向连接,所述的外圈202与所述的模体10轴向连接,所述的挤出成型孔50开设在所述的连接部203上。

本设计的结构在进料端和模体10主体部分分别设置加热部件,并在进料口端设置过渡板90,用于与多种不同型号的换网装置进行连接,从而大大提高了适应性,也可以直接或间接的与挤出设备连接;从而达到挤出模具部分的标准化。本实用新型的塑料再生设备部件的结构简单实用,其性能可靠、通用性、标准化程度较高,能耗及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