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D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69570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3D打印机。



背景技术:

3D打印机是可以“打印”出真实的3D物体的一种设备,把数据和原料放进3D打印机中,机器会按照程序把产品一层层造出来。打印出的产品,可以即时使用,学名为“快速成型”。利用3D打印机打印物品,先通过计算机建模软件建模,如果有现成的模型也可以,比如动物模型、人物、或者微缩建筑等等。然后通过SD卡或者USB优盘把它拷贝到3D打印机中,进行打印设置后,打印机就可以把它们打印出来。

3D打印机的工作原理和传统打印机基本一样,都是由控制组件、机械组件、打印头、耗材和介质等架构组成的,打印原理是一样的。3D打印机主要是在打印前利用绘图软件设计一个完整的三维立体模型,然后再进行打印输出。3D打印与激光成型技术一样,采用了分层加工、叠加成型来完成3D实体打印。每一层的打印过程分为两步,首先在需要成型的区域喷洒一层特殊胶水,胶水液滴本身很小,且不易扩散。然后是喷洒一层均匀的粉末,粉末遇到胶水会迅速固化黏结,而没有胶水的区域仍保持松散状态。这样在一层胶水一层粉末的交替下,实体模型将会被“打印”成型,打印完毕后只要扫除松散的粉末即可“刨”出模型,而剩余粉末还可循环利用。现有的3D打印机,在打印完成后需要手动将松散的粉末清理掉,粉末容易飘散在空气中,影响操作者的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3D打印机,打印后能够自动地将粉末清理掉,防止粉末进入空气中。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3D打印机,包括打印机本体,所述打印机本体包括打印支撑架以及联动的X轴、Y轴和Z轴,所述X轴、Y轴和Z轴上均设置有喷头,

所述打印机本体设置于一透明的保护罩的内部,所述保护罩设置有开关门;

所述保护罩内设置有气源,所述X轴、Y轴和Z轴上均设置有喷气头,每个所述喷气头通过气管与气源相连接,每个所述气管上设置有电磁阀。

进一步地,保护罩由底板、顶板和四块侧板围成空腔,所述顶板和四块侧板均包括内层和外层,所述内层和外层之前设置有间隙且间隙为真空。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罩内设置有集气罩,保护罩外设置有吸气风机和除尘布袋,所述集气罩、吸气风机和除尘布袋依次通过管道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罩为钢化玻璃罩。

进一步地,所述气源为氮气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X轴、Y轴和Z轴三轴联动,带动喷头沿着程序设定的轨迹运动,喷头喷出粉末和胶层,完成打印,之后,启动电磁阀,高压气体通过气管和喷气头吹向打印完成后的物品,利用X轴、Y轴和Z轴带动喷气头运动,将打印物品上松散的粉末全部吹掉,得到成品。由于整个过程都是在保护罩内完成,粉尘不会飘散到空气中,避免空气污染,保证操作者的健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3D打印机,包括打印机本体,所述打印机本体包括打印支撑架6以及联动的X轴1、Y轴2和Z轴3,所述X轴1、Y轴2和Z轴3上均设置有喷头4,

所述打印机本体设置于一透明的保护罩5的内部,所述保护罩5设置有开关门;

所述保护罩5内设置有气源52,所述X轴1、Y轴2和Z轴3上均设置有喷气头53,每个所述喷气头53通过气管54与气源52相连接,每个所述气管54上设置有电磁阀55。

X轴1、Y轴2和Z轴3的驱动、喷头4的安装以及打印机本体的其他结构采用现有技术即可,支撑架6用于支撑被打印的物品。X轴1、Y轴2和Z轴3三轴联动,带动喷头4沿着程序设定的轨迹运动,喷头4喷出粉末和胶层,完成打印,之后,启动电磁阀55,高压气体通过气管54和喷气头53吹向打印完成后的物品,利用X轴1、Y轴2和Z轴3带动喷气头53运动,将打印物品上松散的粉末全部吹掉,得到成品。由于整个过程都是在保护罩5内完成,粉尘不会飘散到空气中,避免空气污染,保证操作者的健康。

保护罩5由底板、顶板和四块侧板围成空腔,所述顶板和四块侧板均包括内层和外层,所述内层和外层之前设置有间隙且间隙为真空。真空具有隔音的作用,能够阻止打印产生的噪音传递至保护罩5外造成噪音污染。

所述保护罩5内设置有集气罩51,保护罩5外设置有吸气风机56和除尘布袋57,所述集气罩51、吸气风机56和除尘布袋57依次通过管道相连接。启动吸气风机56,将飘散在保护罩5内的粉尘随着气体吸出,经过除尘布袋57后,粉尘存储在除尘布袋57中,气体得到净化可直接排空,避免了原料的浪费。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罩5为钢化玻璃罩。

进一步地,所述气源52为氮气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