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多腔体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26118阅读:287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模多腔体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也是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的工具,传统的注塑模具生产效率较低,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出一种一模多腔体注塑模具,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模多腔体注塑模具,不仅结构简单,而且装置中设置有多个腔体,提高了注塑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模多腔体注塑模具,包括固定端安装板、腔体Ⅰ、分流道Ⅰ、隔模、腔体Ⅱ、分流道Ⅱ、主流道、定位环、腔体Ⅲ、腔体Ⅳ、模芯、顶针、支撑板、隔片、移动端安装板和顶板,不仅结构简单,而且装置中设置有多个腔体,提高了注塑效率。

所述的定位环设置在固定端安装板上,定位环位于固定端安装板上的中心位置,定位环与固定端安装板通过螺钉相连接,隔模通过螺钉与固定端安装板相连接,定位环、固定端安装板和隔模之间设置有主流道,隔模与支撑板通过螺钉相连接,支撑板上设置有四个模芯,隔模、支撑板与模芯之间形成了腔体Ⅰ、腔体Ⅱ、腔体Ⅲ和腔体Ⅳ,主流道通过分流道Ⅱ连通至腔体Ⅱ和腔体Ⅲ中,腔体Ⅰ和腔体Ⅱ之间通过分流道Ⅰ相连通,腔体Ⅲ和腔体Ⅳ之间通过分流道Ⅰ相连通,四个模芯上均安装有顶针,顶针可以在模芯上滑动,顶针固定连接在顶板上,支撑板通过螺钉与隔片相连接,隔片上通过螺钉连接有移动端安装板。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模多腔体注塑模具所述的腔体Ⅰ、腔体Ⅱ、腔体Ⅲ和腔体Ⅳ形状相同。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模多腔体注塑模具所述的主流道由定位环处至隔模处逐渐变粗。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模多腔体注塑模具所述的顶板位于支撑板和移动端安装板之间。

本实用新型一模多腔体注塑模具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一模多腔体注塑模具,不仅结构简单,而且装置中设置有多个腔体,提高了注塑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法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模多腔体注塑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固定端安装板1;腔体Ⅰ2;分流道Ⅰ3;隔模4;腔体Ⅱ5;分流道Ⅱ6;主流道7;定位环8;腔体Ⅲ9;腔体Ⅳ10;模芯11;顶针12;支撑板13;隔片14;移动端安装板15;顶板16。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

下面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模多腔体注塑模具,包括固定端安装板1、腔体Ⅰ2、分流道Ⅰ3、隔模4、腔体Ⅱ5、分流道Ⅱ6、主流道7、定位环8、腔体Ⅲ9、腔体Ⅳ10、模芯11、顶针12、支撑板13、隔片14、移动端安装板15和顶板16,不仅结构简单,而且装置中设置有多个腔体,提高了注塑效率。

所述的定位环8设置在固定端安装板1上,定位环8位于固定端安装板1上的中心位置,定位环8与固定端安装板1通过螺钉相连接,隔模4通过螺钉与固定端安装板1相连接,定位环8、固定端安装板1和隔模4之间设置有主流道7,隔模4与支撑板13通过螺钉相连接,支撑板13上设置有四个模芯11,隔模4、支撑板13与模芯11之间形成了腔体Ⅰ2、腔体Ⅱ5、腔体Ⅲ9和腔体Ⅳ10,主流道7通过分流道Ⅱ6连通至腔体Ⅱ5和腔体Ⅲ9中,腔体Ⅰ2和腔体Ⅱ5之间通过分流道Ⅰ3相连通,腔体Ⅲ9和腔体Ⅳ10之间通过分流道Ⅰ3相连通,四个模芯11上均安装有顶针12,顶针12可以在模芯11上滑动,顶针12固定连接在顶板16上,支撑板13通过螺钉与隔片14相连接,隔片14上通过螺钉连接有移动端安装板15。使用一模多腔体注塑模具进行注塑时,坯料从主流道7进入,又从主流道7经过分流道Ⅱ6进入到腔体Ⅱ5和腔体Ⅲ9中,坯料又从腔体Ⅱ5和腔体Ⅲ9中经过分流道Ⅰ3进入到腔体Ⅰ2和腔体Ⅳ10当中,这样一次注塑形成了四个注塑件,提高了注塑效率,待注塑件冷却后,将隔模4与支撑板13分离,推动顶板16带动顶针12将注塑件顶出。

具体实施方式二:

下面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所述的腔体Ⅰ2、腔体Ⅱ5、腔体Ⅲ9和腔体Ⅳ10形状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

下面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所述的主流道7由定位环8处至隔模4处逐渐变粗。

具体实施方式四:

下面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所述的顶板16位于支撑板13和移动端安装板15之间。

本实用新型一模多腔体注塑模具的工作原理:使用一模多腔体注塑模具进行注塑时,坯料从主流道7进入,又从主流道7经过分流道Ⅱ6进入到腔体Ⅱ5和腔体Ⅲ9中,坯料又从腔体Ⅱ5和腔体Ⅲ9中经过分流道Ⅰ3进入到腔体Ⅰ2和腔体Ⅳ10当中,这样一次注塑形成了四个注塑件,提高了注塑效率,待注塑件冷却后,将隔模4与支撑板13分离,推动顶板16带动顶针12将注塑件顶出。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