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塑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9821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吹塑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吹塑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吹塑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塑料制品,成型的方式包括注塑成型或吹塑成型。注塑成型的过程是将热塑性塑料或热固性料利用塑料成型模具制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型设备,注射成型是通过注塑机和模具来实现的。而吹塑时将液体塑胶挤出来之后,利用机器吹出来的风力,将塑体吹附到一定形状的模腔,从而制成产品。

相较于注塑,吹塑的效率较高,且吹塑的成本较低。但吹塑仅适用于厚度较小的塑胶制品,且吹塑成型的塑胶制品一般硬度较低,无法满足硬度要求。而注塑由于成本较高,效率低下,无法满足生产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吹塑设备热性塑料由于无法快速成型,导致吹塑成型的塑料制品厚度较小,硬度较低的缺陷,提供一种吹塑机。

一种吹塑机,包括:吹气机构、挤出机构、第一模具、第一驱动器、第二模具、第二驱动器和冷却机构;

所述吹气机构包括气泵和输气管,所述气泵与所述输气管连接;

所述挤出机构包括加热器、料筒和挤出筒,所述加热器与所述料筒的一端连接,所述挤出筒包括内筒和外筒,所述内筒设置于所述外筒内,且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间隔设置,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之间形成出料通道,所述出料通道与所述料筒远离所述加热器的一端连通,所述输气管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内筒内;

所述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一驱动器驱动连接;

所述第二模具与所述第二驱动器驱动连接;

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模具在朝向所述第二模具方向设置有第一抵接面,所述第二模具在朝向所述第一模具的方向上设置有第二抵接面,所述第一抵接面和所述第二抵接面活动抵接;

所述冷却机构包括冷却器和冷却管,所述冷却器与所述冷却管连接,所述冷却管与所述输气管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器为第一气缸。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器为第二气缸。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管设置有截止阀。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管的内径大于所述输气管的内径。

上述吹塑机,当热性流体塑料经出料通道中挤出时,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合模,将热性流体塑料夹紧,输气管吹气将热性流体塑料吹胀并抵接于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的内侧表面,冷却机构为输气管降温,使得输气管能够对塑料快速降温,使得该塑料能够快速成型,进而使得较厚的热性流体塑料能够快速成型为具有较大厚度的塑料成品,进而有效提高塑料成品的硬度。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吹塑机的一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的输气管与挤出筒的一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的吹气机构和冷却机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另一实施例的吹塑机的一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例的输气管与套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另一实施例的套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例如,一种吹塑机,包括:吹气机构、挤出机构、第一模具、第一驱动器、第二模具、第二驱动器和冷却机构;所述吹气机构包括气泵和输气管,所述气泵与所述输气管连接;所述挤出机构包括加热器、料筒和挤出筒,所述加热器与所述料筒的一端连接,所述挤出筒包括内筒和外筒,所述内筒设置于所述外筒内,且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间隔设置,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之间形成出料通道,所述出料通道与所述料筒远离所述加热器的一端连通,所述输气管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内筒内;所述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一驱动器驱动连接;所述第二模具与所述第二驱动器驱动连接;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模具在朝向所述第二模具方向设置有第一抵接面,所述第二模具在朝向所述第一模具的方向上设置有第二抵接面,所述第一抵接面和所述第二抵接面活动抵接;所述冷却机构包括冷却器和冷却管,所述冷却器与所述冷却管连接,所述冷却管与所述输气管连通。

本实施例中,当热性流体塑料经出料通道中挤出时,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合模,将热性流体塑料夹紧,输气管吹气将热性流体塑料吹胀并抵接于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的内侧表面,冷却机构为输气管降温,使得输气管能够对塑料快速降温,使得该塑料能够快速成型,进而使得较厚的热性流体塑料能够快速成型为具有较大厚度的塑料成品,进而有效提高塑料成品的硬度。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其为一实施例的吹塑机10,包括:吹气机构100、挤出机构200、第一模具310、第一驱动器410、第二模具320和第二驱动器420;所述吹气机构100包括气泵150和输气管110,所述气泵150与所述输气管110连接;所述挤出机构200包括加热器(图未示)、料筒210和挤出筒220,所述加热器与所述料筒210的一端连接,所述挤出筒220包括内筒221和外筒222,所述内筒221设置于所述外筒222内,即所述外筒222包覆所述内筒221;且所述内筒221和所述外筒222间隔设置,所述内筒221和所述外筒222之间形成出料通道223,例如,所述外筒和所述内筒均为圆筒,且两者具有同一中心轴线;所述出料通道223与所述料筒210远离所述加热器的一端连通,即,所述料筒210的一端连接所述加热器,另一端连接所述出料通道,并且,所述料筒210的一端与所述加热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料通道连通;所述输气管110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内筒221内;所述第一模具310与所述第一驱动器410驱动连接;所述第二模具320与所述第二驱动器420驱动连接;亦即,所述第一驱动器410与所述第一模具310驱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器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模具朝向所述第二模具方向运动,所述第二驱动器420与所述第二模具320驱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器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模具朝向所述第一模具方向运动,所述第一模具310和所述第二模具320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模具设置有第一抵接面,所述第二模具设置有第二抵接面,所述第一抵接面和所述第二抵接面活动抵接;例如,所述第一模具310在朝向所述第二模具320方向设置有第一抵接面311,所述第二模具320在朝向所述第一模具310的方向上设置有第二抵接面321,所述第一抵接面311和所述第二抵接面321活动抵接。

本实施例中,吹塑机10还包括储料容器,储料容器与储料通道连通,具体地,塑料原料在储料容器内在加热器的加热下,形成热性流体塑料,该热性流体塑料即呈熔融状态可流动的塑料液体,热性流体塑料沿着料筒210挤出,并流通至内筒221和外筒222之间的出料通道223并挤出。例如,所述加热器为电加热器,例如,所述加热器为电阻加热器,又如,所述加热器为电磁加热器。例如,吹塑机10还包括电机和螺杆,电机和螺杆驱动连接,螺杆设置于料筒210内,电机驱动螺杆转动,进而带动料筒210内的热性流体塑料挤出至内筒221和外筒222之间的出料通道223。

由于输气管110设置于内筒221内,而出料通道223位于内筒221的外侧,这样,经出料通道223挤出的热性流体塑料则套设于内筒221外侧,挤出的热性流体塑料套设于内筒221外,也就是该热性流体塑料套设于输气管110外侧。例如,该输气管110还穿设于所述料筒210内。

例如,第一模具310和第二模具320设置于所述挤出筒220的下方,又如,第一模具310和第二模具320活动设置于所述挤出筒220的下方,例如,所述第一模具310和第二模具320对称设置于所述挤出筒220的下方,例如,所述第一模具310和第二模具320关于所述挤出筒220的轴心对称设置于所述挤出筒220的下方,例如,所述第一抵接面311的中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面321的中部凹陷设置,使得第一模具310和第二模具320内部形成合模腔体,这样,当热性流体塑料被挤出后,第一驱动器410和第二驱动器420分别驱动第一模具310和第二模具320相向运动,使得第一模具310和第二模具320合模。

当第一模具310和第二模具320合模时,第一抵接面311和第二抵接面321相互抵接,使得热性流体塑料密封在第一模具310和第二模具320内,热性流体塑料远离挤出筒220的一端在第一模具310和第二模具320的合模下密封,而靠近挤出筒220的一端则与输气管110连通,气泵150工作,输气管110向热性流体塑料内吹气,使得热性流体塑料膨胀并抵接于第一模具310和第二模具320的内侧表面,进而使得热性流体塑料膨胀为与第一模具310和第二模具320相匹配的形状,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热性流体塑料具有流动性,因此,在较热的状态下,其难以定型,而为了使得热性流体塑料能够快速冷却定型,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吹塑机10还包括冷却机构500,所述冷却机构500包括冷却器510和冷却管520,所述冷却器510与所述冷却管520连接,所述冷却管520与所述输气管110连通。本实施例中,当热性流体塑料经出料通道223中挤出时,第一模具310和第二模具320合模,将热性流体塑料夹紧,输气管110吹气将热性流体塑料吹胀并抵接于第一模具310和第二模具320的内侧表面,冷却机构500为输气管110降温,使得输气管110能够对塑料快速降温,使得该塑料能够快速成型,进而使得较厚的热性流体塑料能够快速成型为具有较大厚度的塑料成品,进而有效提高塑料成品的强度。

为了为输气管110提供冷却提气体,例如,所述冷却器510为蒸发器,例如,所述蒸发器设置有若干翅片,例如,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冷却管520的一端,例如,所述吹塑机10还包括压缩机和冷凝器,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冷凝器以及所述蒸发器依次连通,且所述蒸发器还与压缩机连通,例如,所述压缩机内设置有冷媒,通过压缩机使得冷媒压缩,压缩后的冷媒在蒸发器内蒸发,吸收大量的热,使得蒸发器上的翅片温度急剧下降,进而使得与蒸发器连接的冷却管520内气体的温度得到降低,随后将冷却后的气体输送至输气管110,使得输气管110将冷却气体吹入热性流体塑料内,使得热性流体塑料能够快速冷却成型。

例如,该冷却器510为冷却发生器,例如,该冷却器510包括液氮供应容器,该液氮容器内灌注了液态氮,该液氮供应容器与冷却管520连通,该液氮在气化过程中在吸收大量的热,进而具有快速降温冷却的效果,这样,当液氮流通至输气管110内,输气管110温度急剧下降,使得输气管110向热性流体塑料吹出的气体温度非常低,进而使得塑料能够快速冷却成型,进而使得塑料成品能够在较厚的厚度下成型,有效提高了塑料成品的硬度。

例如,请再次参见图3,所述输气管110包括第一管体111、第二管体112和第三管体113,所述第一管体111、所述第二管体112和所述第三管体113依次连通,所述第三管体113远离所述第二管体112的一端与所述气泵150连通,所述第一管体111设置于所述内筒221内,例如,所述第二管体112与所述冷却管520连通,例如,所述第二管体112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管体111,例如,所述第二管体112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三管体113,例如,所述第二管体112的内径由靠近所述第三管体113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管体111的一端逐渐减小,例如,所述第二管体112具有圆台形结构,例如,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管体112为内部空心的圆台形。气泵150吹出的气通过第三管体113输送至第二管体112,并由第二管体112集中向第一管体111吹出,由于第二管体112的内径由靠近所述第三管体113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管体111的一端逐渐减小,使得气体能够更为集中的吹向第一管体111,且由于该第二管体112呈圆台形,有利于冷却管520将冷却气体输送至第二管体112内,冷却气体随着第二管体112内的气体流动方向流通至第一管体111,并由第一管体111吹入热性流体塑料内,进而使得冷却管520内的冷却气体能够高效地吹出至热性流体塑料,使得热性流体塑料迅速冷却成型。

为了驱动第一模具310和第二模具320,使得第一模具310和第二模具320合模,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器410为第一气缸,例如,所述第二驱动器420为第二气缸,第一气缸用于驱动第一模具310朝向第二模具320运动,第二气缸用于驱动第二模具320朝向第一模具310运动,第一模具310和第二模具320相向运动,进而合模,第一模具310和第二模具320相互远离运动,使得第一模具310和第二模具320打开。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器410为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器420为第二驱动电机,第一驱动电机通过第一丝杆与所述第一模具310连接,第二驱动电机通过第二丝杆与第二模具320连接,第一驱动电机用于驱动第一模具310朝向第二模具320运动,第二驱动电机用于驱动第二模具320朝向第一模具310运动,通过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的驱动,使得第一模具310和第二模具320能够紧密贴合,使得合模效果更佳,进而使得热性流体塑料的端部的密封效果更佳。

应该理解的是,当热性流体塑料在从挤出筒220中挤出时,温度较高,有利于热性流体塑料的流动,此时不宜对热性流体塑料进行降温,避免热性流体塑料凝固,为了合理控制冷却管520对输气管110的降温,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管520设置有截止阀,例如,所述截止阀用于开启或封闭所述冷却管520,当截止阀开启时,冷去管内部相互连通,经冷却器510冷却后的气体能够输送至输气管110,随着输气管110吹出至热性流体塑料内,当截止阀关闭时,冷却管520内截止封闭,冷却器510冷却后的气体被截流,无法输送至输气管110内,当热性流体塑料在从挤出筒220中挤出时,为了使得热性流体塑料流动性更佳,关闭截止阀,避免冷却气体吹出,进而使得热性流体塑料能够高效流动。这样,合理控制截止阀的开启和关闭,能够使得热性流体塑料的吹塑效果更佳。

为了避免冷却管520的冷却气体由于输气管110的气体流向而倒流入冷却器510内,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冷却管520的内径大于所述输气管110的内径,具体地,由于冷却管520的内径较大,而输气管110的内径较小,这样,便于冷却管520内的气体向输气管110内流通,而输气管110由于在气泵150的作用下,其内部的气体流速较快,容易沿着输气管110流通,而不会引流至冷却管520内,因此,能够有效使得冷却管520的气体输送至输气管110内,为了进一步提高冷却管520对输气管110的气体的输送效率,例如,所述冷却管520内设置有风轮,在风轮的带动下,冷却管520内的气体能够高效地输送至输气管110,且有效避免输气管110的气体流通至冷却管520。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输气管110吹出的气体压强较大,能够很好地将热性流体塑料吹胀并贴覆于第一模具310和第二模具320的内侧表面,但由于输气管110进气方式较为单一,使得气体压强分布不均,进而造成热性流体塑料的厚度不一致,且无法形成较厚的厚度,为了使得热性流体塑料受到均匀的压力,进而使得厚度均匀,且使得热性流体塑料能够有效提高厚度,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吹塑机10还包括柔性薄膜610,所述柔性薄膜610密封套设于所述输气管110远离所述加热器的一端,所述输气管110部分突出于所述内筒221,且所述柔性薄膜610外露于所述内筒221,即该柔性薄膜610整体位于内筒221之外,这样,柔性薄膜610能够不受内筒221的限制而膨胀,例如,该柔性薄膜610为气球状,例如,该柔性薄膜610为球状结构,例如,该柔性薄膜610为具有气嘴的球状结构,例如,所述输气管110远离所述加热器的一端具有管口115,该柔性薄膜610的气嘴包覆于该输气管110的管口115。

这样,热性流体塑料沿着挤出筒220挤出时,该热性流体塑料呈圆筒状,且套设于柔性薄膜610的外侧,随后第一模具310和第二模具320合模,将热性流体塑料末端夹紧并封闭,随后输气管110吹气时,气体将吹入柔性薄膜610内,柔性薄膜610在气体压力下膨胀,并抵接于热性流体塑料,热性流体塑料随着柔性薄膜610而膨胀并抵接于第一模具310和第二模具320的内侧表面,柔性薄膜610内气体的压强随着输气管110吹出的气体的增大而增大,进而使得柔性薄膜610能够充分抵接于热性流体塑料,并挤压热性流体塑料,由于柔性薄膜610能够包覆气体,进而使得气体压强能够均匀地沿着柔性薄膜610而分布,进而使得对热性流体塑料的挤压效果更佳,柔性薄膜610与第一模具310以及第二模具320共同作用,柔性薄膜610由于气体压强而极度膨胀,相当于一个内置的模具,柔性薄膜610压向该热性流体塑料,使得该热性流体塑料被固定成型,这样,使得该热性流体塑料能够以较厚的厚度成型,并在成型后具有较强的硬度。

本实施例中,当热性流体塑料经出料通道223中挤出时,第一模具310和第二模具320合模,将热性流体塑料夹紧,输气管110吹气将柔性薄膜610吹胀,并抵接于热性流体塑料的内侧,使得柔性薄膜610和第一模具310以及第二模具320共同固定热性流体塑料使之成型,进而使得较厚的塑料能够得以成型,有效了提高了塑料成品的硬度。

例如,所述输气管110具有圆形截面,例如,所述第一管体111具有圆形截面,例如,所述第三管体113具有圆形截面,而为了使得气体能够集中吹向柔性薄膜610,进而增强吹向柔性薄膜610的压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气管110的内径由靠近所述加热器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加热器的一端逐渐减小,例如,所述第三管体113的内径由靠近所述加热器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加热器的一端逐渐减小,例如,所述第一管体111的内径由靠近所述第二管体112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二管体112的一端逐渐减小,即所述输气管110总体的内径是由靠近气泵150的一端向靠近柔性薄膜610的一端逐渐减小,有利于气泵150的气体集中吹向柔性薄膜610,进而使得输气管110吹出的气体的压强更大,进而使得柔性薄膜610对热性流体塑料的压力更大。

值得一提的是,当完成一个塑料制品的吹塑后,需要将塑料制品取出,并将贴覆于该塑料制品内的柔性薄膜610取出,为了便于柔性薄膜610的取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气管110靠近所述柔性薄膜610的一端套设有套圈700,例如,所述套圈可拆卸设置于所述输气管的外侧;例如,所述柔性薄膜设置于所述输气管与所述套圈之间。例如,所述套圈700可拆卸设置于所述输气管110的外侧,且所述柔性薄膜610设置于所述输气管110与所述套圈700之间,该套圈700用于将柔性薄膜610固定,例如,该套圈700夹紧,进而将柔性薄膜610的气嘴固定在输气管110的管口115,而将该套圈700拆卸后,柔性薄膜610能够从该输气管110上取下,进而使得柔性薄膜610能够从塑料制品中取出。

为了便于套圈700拆卸和安装,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套圈700具有一开口701,所述套圈700靠近所述开口701的两端分别沿所述套圈700的径向外侧凸起设置有第一连接部710和第二连接部720,所述第一连接部710和所述第二连接部720通过螺钉750螺接,本实施例中,该套圈700并不是封闭的环状,而是具有开口701的环状,位于开口701位置设置有第一连接部710和第二连接部720,例如,第一连接部710上设置有第一螺孔(图未示),第二连接部720上设置有第二螺孔(图未示),第一螺孔和第二螺孔内螺接一螺钉750,该螺钉750螺接一螺母760,这样,通过螺钉750和螺母760将第一连接部710和第二连接部720紧密固定,进而使得套圈700能够紧密套设于输气管110的管口115位置,进而将柔性薄膜610固定在输气管110的管口115。

为了使得该柔性薄膜610的密封效果更佳,例如,该套圈700的材质为金属材质,例如,该套圈700的材质为不锈钢,这样,该套圈700具有较强硬度,能够很好地固定柔性薄膜610,为了避免套圈700损伤柔性薄膜610,造成柔性薄膜610漏气,例如,如图6所示,所述套圈700内侧设置有压垫层702,例如,所述套圈700的圆周内设置有压垫层702,例如,该压垫层702为橡胶层,具体地,该压垫层702材质较为柔软,能够有效避免对柔性薄膜610造成损坏,此外,该橡胶制成的压垫层702具有良好韧性和弹性,在套圈700挤压下能够产生形变,进而充分压贴于柔性薄膜610上,具有良好的气密性,进而使得该柔性薄膜610的密封效果更佳。

为了使得挤出的塑料更为均匀,例如,外筒222的内壁设置有第一螺纹结构,又如,内筒221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螺纹结构,例如,所述第一螺纹结构设置为螺旋状,又如,所述第二螺纹结构设置为螺旋状,又如,所述第一螺纹结构和所述第二螺纹结构的螺旋方向相同,这样,使得热性流体塑料在内筒221和外筒222之间的出料通道223流通时,收到第一螺纹结构和第二螺纹结构的挤压,使得热性流体塑料得到很好的搅拌,进而使得挤出的热性流体塑料更为均匀。

为了为柔性薄膜610提供进气通道,避免由于第一模具310和第二模具320合模而使得柔性薄膜610的进气被封阻,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模具310开设有第一进气槽,所述第二模具320开设有第二进气槽,例如,所述第一进气槽具有半圆形截面,例如,第二进气槽具有半圆形截面,例如,所述第一进气槽与所述第二进气槽形状匹配,这样,第一进气槽和第二进气槽能够在第一模具310和第二模具320合模时,合成一个圆形槽,该圆形槽用于穿设柔性薄膜610,以供输气管110的气体吹入柔性薄膜610内,这样,当第一模具310和第二模具320合模时,该柔性薄膜610位于圆形槽的部分能够快速通过气体,使得输气管110能够高效地往柔性薄膜610内部吹气,进而使得柔性薄膜610能够快速膨胀,并对热性流体塑料充分施加压力,使得热性流体塑料的成型效果更佳。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