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脱模的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3464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便于脱模的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特别涉及一种便于脱模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塑料制品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量越来越高,由于其价格便宜、加工方便、重量轻、性能好的优点,我们的日用品大量的使用到塑料制品,而塑料制品的很多由注塑工艺加工形成的,注塑工艺是将熔融状态下的塑料通过注塑机注入到注塑模具的模腔内,塑料在模腔内冷却,进而成型。

现有如图1所示的茶杯,其杯体较深,而且表面有多个凹凸不平的结构。针对这种具有较深的杯体的茶杯,在注塑完毕的时候,通常都是利用顶针将产品从模具内顶出,这样就需要较长的顶杆才能够将茶杯完全顶出,较长的顶杆容易将模具的高度拔高,造成整体模具成本上的增加,而且也需要较大开模行程,对注塑机提出了大型化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脱模的注塑模具。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便于脱模的注塑模具,包括模架,所述模架内设置有定模、可相对定模运动的动模,定模上固定设置有型芯,所述动模上还设置有可左右张开的弹块,所述弹块将型芯包裹且弹块内设置有型腔,型芯与型腔之间形成的空间为与产品形状一致的模腔,所述型芯上设置有用于吹动产品与型芯外壁分离的第一吹气通道,所述第一吹气通道的端部设置有将第一吹气通道开口密封的挡块,所述第一吹气通道内设有用于驱动挡块复位的复位弹簧,所述定模上设置有可上下活动将产品顶动的脱料板,所述定模上面设置有第二吹气通道且第二吹气通道的开口对准型芯侧壁,所述脱料板上设置有供第二吹气通道的气体直接吹到型芯外壁产品的缺口。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脱模的时候,动模从定模上分离,进而带动弹块与产品分离,注塑完毕的产品停留在型芯上,第一吹气通道能够将气体吹入型芯与产品之间,进而克服产品与型芯之间的粘滞力。在不进气的状态下,挡块受到复位弹簧的驱动力,挡块将开口位置密封,保持型芯表面完整性。而在进气的过程中,气体的压力能够顶开挡块进而让产品与型芯之间能够充满气体,进而得到有效分离。由于有挡块的限制,第一吹气通道内的压力不能够上升的非常高,因此脱料板上升能够将产品顶动一段距离,产品在达到一定高度之后,第二吹气通道吹出高压气体,气体经过缺口将推力施加到产品上面,进而将产品从型芯上面吹开,完成脱模。

这脱模方式,先通过第一吹气通道将产品与型芯之间分离,然后脱料板将产品往上顶起一端距离,使得产品与型芯之间存在较多的空隙,第二吹气通道往上吹气,高压气体进入到产品与型芯之间,进而将产品从模具上吹离。这样整体下来模具不必设置比较长的顶针,减少了模具的体积,而且在开模过程中,动模与定模之间距离也不用开的特别大,只需要弹块张开,定模与动模分开小段距离即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型芯内部镂空,且型芯与定模上设置有与外界水源连接的通水管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水管路能够往内大量的进入冷却水,这样冷却水能够对型芯进行降温,进而附着在型芯上的产品能够快速的冷却成型,尽可能避免脱模时候产品没有冷却充分,而造成产品粘留在型芯上面,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型芯内的通水管路呈螺旋状分布。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螺旋状分布的通水管路结构能够增加冷却水在型芯内流动的距离,进而进一步提高冷却水对型芯的冷却充分程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模上设置有贯穿弹块的斜导柱,所述斜导柱上设置有驱动弹块往外弹动的驱动弹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斜导柱的结构能够限定弹块的活动轨迹,让弹块只能沿着斜导柱滑动即可,而驱动弹簧为弹块稳定弹开提供运动的动力,确保动模与定模分离的时候弹块会稳定张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模上设置有卡钩,所述弹块上设置有与卡钩卡接的卡块,所述卡钩与卡块的接触面为平面且所述卡块可通过滑动与卡钩分离。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开模之初,弹块上的卡块首先与卡钩的接触面平面滑动,直至卡块与卡钩分离之后弹块才顺着斜导柱斜向弹开,这样弹块在脱离的时候,首先平面移动一小段距离,然后再弹开。这样先平移的结构让型腔与产品分离的时候不会对产品造成破坏,否则斜往上的分离角度容易拉伤产品,等到型腔与产品完全分离之后,弹块即可自由的张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模底部设置有可上下活动的顶针板,所述顶针板与脱料板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的顶杆。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顶针板位于定模底部,便于外界的动力输入,顶杆杆能够让顶针板的运动与脱料板动作保持相互一致,这样只需要对外界顶针板进行驱动,即可带动内部的脱料板同步进行升降活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动模顶部设置有用于与注塑机连接的浇口,所述浇口与模腔连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浇口的结构能够供物料稳定的进入,注塑机的注塑头直接插入到浇口内即可完成注塑加工,简单快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模架内设置有两对定模与动模,两对定模的结构一致,两对动模上弹块的型腔分别为用于形成产品内层的第一型腔与第二型腔,用于在产品内层外部形成外层的第二型腔,第二型腔容积大于第一型腔且第二型腔可将第一型腔完全覆盖。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模架内设置有两对定模与动模,进而让产品能够进行双色加工,首先第一型腔与定模的型芯相互扣合,在模腔内注塑出产品的内层之后,然后定模的型芯连带产品与第二型腔配合,进行二次注塑,最后加工出外层,形成双色产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模架包括上模板与下模板,上模板与动模固定连接,定模固定在下模板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定模与动模均分别固定在下模板与上模板上,这样只需要转动上模板或者下模板即可完成产品的切换,切换起来较为迅速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上模板与下模板之间设置有用于固定两者之间间距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两端分别通过螺钉与上模板、下模板连接,连接杆上设置用于吊模的吊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连接杆能够通过螺钉保持固定,这样也就让定模与动模之间的间距保持固定了。这样产品在运输的过程中内部保持紧密,不易出现晃动,模具不易被磕坏。而且将吊环设置在连接杆上也不破坏模具的其他结构,便于行车直接将模具吊起。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中的杯子的结构图

图2为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3为实施例中除去上模板之后的结构图;

图4为图3中A-A处的剖视图;

图5为图3中B-B处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I处的放大图;

图7为图5中J处的放大图;

图8为图3中C-C处的剖视图;

图9为图8中K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1、模架;11、上模板;12、下模板;13、吊环;14、连接杆;21、定模;22、动模;23、斜导柱;24、驱动弹簧;25、浇口;31、型芯;32、弹块;34、模腔;35、第一型腔;36、第二型腔;41、卡块;42、卡钩;43、顶针板;44、顶杆;51、第一吹气通道;52、挡块;53、复位弹簧;54、脱料板;55、缺口;56、第二吹气通道;6、通水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一种便于脱模的注塑模具,包括模架1,模架1包括上模板11与下模板12,上模板11下方固定设置有动模22,下模板12上固定设置有定模21,定模21与动模22的数量分别为两对,且其中一对定模21、动模22用于注塑产品的内色,另一对定模21、动模22用于注塑产品的外色。

上模板11与下模板12之间设置有用于固定两者间距的连接杆14,连接杆14两端分别通过螺钉与上模板11、下模板12连接。当连接杆14与上模板11与下模板12固定的时候,正好定模21与动模22合模,连接杆14将模具合并,避免模具在搬运中出现晃动。同时,连接杆14上设置有用于吊模的吊环13,行车的吊钩能够卡在吊环13上面,进而将模具吊起。

如图3与图4所示,每个动模22上设置有两个弹块32,且每个动模22上设置有多根斜导柱23,斜导柱23往左右两侧倾斜,每一个斜导柱23穿入弹块32,弹块32沿着斜导柱23滑动。斜导柱23上套设有驱动弹块32往外弹动的驱动弹簧24,驱动弹簧24一端与动模22抵触,另一端与动模22抵触。在不受外力的状态下,驱动弹簧24驱动弹块32外做张开运动。

如图5、图8所示,两个弹块32内壁设置有型腔,定模21上设置有突出的型芯31,当弹块32合拢且定模21与动模22贴合,型芯31位于型腔内,型芯31与型腔之间形成密封的空间,该空间为与产品形状一致的模腔34,每一对弹块32上设置有两个模腔34。动模22上面还设置有与模腔34连通的浇口25,在注塑加工的时候,熔融状态的塑料从浇口25进入到模腔34内部。

如图5、图6、图7所示,两对动模22的区别仅在于弹块32上型腔形状,其中一个为第一型腔35,另一个为第二型腔36,第一型腔35的形状与产品的内层结构一致。而第二型腔36体积大于第一型腔35,第一型腔35可以完全重叠在第二型腔36内部,且第二型腔36还能够空出一部分空间,多出来的空间与产品的外层形状一致,进而能够实现二次注塑。

两对定模21的结构一致,定模21上设置有定模21上设置有卡钩42,弹块32上设置有与卡钩42卡接的卡块41,卡钩42与卡块41相互扣合的时候,其相互之间的接触面为平面。卡块41可以沿着卡钩42做往外的一端距离平移,该平移的距离能够让弹块32正好与型芯31上面的产品分离。

如图8、图9所示,定模21的型芯31内设置有第一吹气通道51,第一吹气通道51与外界的气泵连接。第一吹气通道51的开口位于型芯31的顶部,第一吹气通道51的开口位置设置挡块52,且挡块52上连接有用于将挡块52复位的复位弹簧53。当挡块52不收外力作用时候,复位弹簧53内设有用于驱动挡块52将第一吹气通道51的开口密封,且此时,挡块52的顶部与型芯31顶部齐平。

如图5所示,定模21上还设置有嵌设有一个脱料板54,脱料板54可以上下活动。当定模21与定模21合模的时候,脱料板54嵌入到定模21内的时候且弹块32抵触在脱料板54上方。动模22与定模21分离的时候,脱料板54可以通过上升顶动产品,进而让产品脱模。

定模21下方设置有一个顶针板43,顶针板43上面垂直设置有多根顶杆44,顶杆44连接顶针板43与脱料板54,外界可以推动顶针板43进而带动脱料板54上下运动。

定模21上还设置有第二吹气通道56,第二吹气通道56的一个开口位于脱料板54下方,且脱料板54上面设置有一个缺口55,供第二吹气通道56吹出的气体从缺口55位置出来。第二吹气通道56的开口在型芯31边缘,可通过吹气吹动产品。

如图6、图8所示,型芯31内部设置有镂空部位,型芯31与定模21上设置有与外界水源连接的通水管路6,型芯31内的通水管路6呈螺旋状分布,外界的冷却水能够流过通水管路6,在型芯31内螺旋流动,然后从定模21上流出。

在注塑加工的时候,定模21与动模22合模,注塑机的注塑头插入到浇口25内,熔融状态的塑料注入到一侧动模22的第一型腔35内,形成产品的内层,完成第一次注塑。等到内部产品冷却完成的时候,定模21与动模22分离。在动模22与定模21分离的时候,由于卡块41受到卡钩42的卡接,进而弹块32首先随着卡钩42与卡块41的接触面往外侧滑动一端距离,这样产品与型腔分离,然后卡钩42与卡块41分离,动模22带动弹块32移开。

之后,注塑机带动下模板12旋转,使得两个定模21的位置相互对调,之前注塑好的产品与第二型腔36对准,此时,定模21与动模22合模,合模的时候,弹块32与定模21接触,弹块32受到挤压沿着斜导柱23缓缓回缩,第二型腔36形成,产品与型芯31也插入到第二型腔36内,最终合模完成。此时,第二型腔36的浇口25与第一型腔35的浇口25同时注入不同的材料在两副模具内分别成型,这样第二型腔36内形成完整的产品,完成产品的第二次注塑,而第一型腔35内是进行第一次注塑。

第二型腔36对应的定模21在完成二次注塑之后,定模21与动模22分离,同时,第一吹气通道51首先进气,气体顶动挡块52上升,进而让型芯31与型腔之间充满气体,产品与型芯31分离,使产品不再粘结在型芯31上。之后脱料板54上升,上升的过程中,脱料板54带动产品上升,上升到一定距离之后,第二吹气通道56吹气,使得产品与从型芯31上分离出来。完成产品的脱模。等到产品脱模完成之后,下模板12继续翻转,第一型芯31内注塑出来的产品继续插入到第二型腔36内,可以进行下个产品的二次注塑,如此循环往复进行注塑加工。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