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0053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一种隔膜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隔膜装置。



背景技术:

在热压设备进行加工时,需要热压装置直接压向产品,通过高温使得产品融化后根据热压装置的形状来重新成型。但是,需要热压加工的产品大多都是非常薄的产品,若热压装置在下压时下降的距离稍大一些,都会把产品压坏;除此以外,由于热压时热压装置的温度非常高,因此产品很可能被高温烫坏。因此,热压加工的产品的报废率一直都居高不下。

基于上述原因,目前急需一种装置,能够起到缓冲作用,防止产品被热压装置压坏或者烫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隔膜装置,设置于产品与热压装置之间,避免热压装置直接接触产品,从而避免产品在热压加工时被压坏或者烫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隔膜装置,包括收膜机构和放膜机构,所述收膜机构包括支承架、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和第一辊轮,所述第一辊轮用于绕接隔膜,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固定件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承架;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固定件分别插接于所述第一辊轮的两侧;所述第一固定件装设有阻力调节部件,所述阻力调节部件包括两个阻力片以及用于控制两个阻力片之间的间隙的调节片,其中一阻力片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承架。

其中,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杆头、第一连接杆以及阻力调节部件,所述第一杆头插接于所述第一辊轮,所述第一连接杆穿过所述支承架并插接于所述第一杆头;所述调节片与两个阻力片均套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杆。

其中,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杆头、第二连接杆、弹簧、限位套以及拉块,所述第二杆头插接于所述第一辊轮,所述第二连接杆穿过所述支承架并连接于所述第二杆头,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杆,所述限位套套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杆,所述拉块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杆。

其中,所述放膜机构包括第二辊轮、第三固定件、第四固定件、支撑架以及两根销钉,所述第二辊轮用于绕接隔膜,所述第三固定件与所述第四固定件分别装设于所述支承架,所述第三固定件与所述第四固定件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辊轮的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固定件与所述第四固定件分别设有销孔,所述第二辊轮的两端分别设有销槽,所述销钉穿过所述销孔插接于所述销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固定件包括拉动把手、第三连接杆、第三连接套以及限位弹簧,所述第三连接杆的两端分别插接于所述拉动把手以及第三连接套,所述销孔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套;所述第三连接套与所述第三连接杆之间设有限位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辊轮套接有两个定位环,两个定位环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隔膜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隔膜以及阻力调节机构,当安装了本实用新型的热压设备在工作时,热压装置通过隔膜与产品接触,避免了因高温的热压装置直接与产品接触而导致的产品烫坏;同时,本实用新型设有阻力调节机部件,用于调节隔膜的张力来防止热压装置下压过深而压坏产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收膜机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固定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固定件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放膜机构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放膜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固定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隔膜,2—收膜机构,3—放膜机构,21—支承架,22—第一固定件,23—第二固定件,24—第一辊轮,221—第一杆头,222—第一连接杆,223—阻力片,224—调节片,231—第二杆头,232—第二连接杆,233—复位弹簧,234—限位套,235—拉块,31—第二辊轮,311—销槽,312—定位环,32—第三固定件,33—第四固定件,34—支撑架,35—销孔,36—销钉,321—限位弹簧,322—拉动把手,323—第三连接杆,324—第三连接套,325—第三杆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隔膜装置,包括有外接的隔膜1、收膜机构2和放膜机构3,所述隔膜1分别连接于所述收膜机构2与所述放膜机构3;所述收膜机构2包括支承架21、第一固定件22、第二固定件23和第一辊轮24,所述隔膜1绕接于所述第一辊轮24,所述第一固定件22与所述第二固定件23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承架21;所述第一固定件22与所述第二固定件23分别插接于所述第一辊轮24的两侧;所述第一固定件22装设有阻力调节部件,所述阻力调节部件包括两个阻力片223以及用于控制两个阻力片223之间的间隙的调节片224,其中一阻力片223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承架21。当安装了本实用新型的热压设备在工作时,热压装置通过隔膜1与产品接触,避免了因高温的热压装置直接与产品接触而导致的产品烫坏;同时,本实用新型设有阻力调节机部件,通过转动调节片224来传动第一固定件22前后移动,从而带动另一阻力片223,以此来调节两个阻力片223之间的间隙。当两个阻力片223之间的间隙减小时,第一固定件22转动时所需客服的阻力增大,使得第一辊轮24转动所需客服的阻力增大,从而使得热压装置下压时需要更大的力才能够带动隔膜1下压,提高了隔膜1的张力,除了能够通过调节隔膜1的张力保证热压装置不会下雨过深以外,还能够通过增大隔膜1的张力,在热压装置复位时隔膜1可以自行恢复形变,从而避免因隔膜1贴在产品上而影响了产品的出料。

其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固定件22包括第一杆头221、第一连接杆222以及阻力调节部件,所述第一杆头221插接于所述第一辊轮24,所述第一连接杆222穿过所述支承架21并插接于所述第一杆头221;所述调节片224与两个阻力片223均套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杆222。通过第一连接杆222插接于支承架21,使得第一固定件22转动时不会脱离支承架21,从而保证了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的稳定性。作为优选,调节片224设置在支承架21的外侧,用于方便使用者转动;两个阻力片223设置在支承架21的内侧,用以与调节片224分开。

其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固定件23包括第二杆头231、第二连接杆232、弹簧、限位套234以及拉块235,所述第二杆头231插接于所述第一辊轮24,所述第二连接杆232穿过所述支承架21并连接于所述第二杆头231,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杆232,所述限位套234套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杆232,所述拉块235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杆232。当需要拆下第一辊轮24进行维修或者换卷时,往远离第一辊轮24的方向拉动拉块235,由于限位套234固定连接于支承架21,因此拉块235会脱离限位套234,并通过第二连接杆232带动第二杆头231脱离第一辊轮24,复位弹簧233被压缩而形变,从而可以拿下第一辊轮24,此时松开手,在复位弹簧233恢复性变的作用下拉块235、第二连接杆232会恢复本来的状态;当需要装上第一辊轮24时,拉开拉块235,安装上第一辊轮24以后松开拉块235,在复位弹簧233的作用下第二固定件23恢复原来的状态,从而使得第一辊轮24在第一固定件22与第二固定件23的作用下恢复悬空状态。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二固定件23设有快拆结构,实现了对第一辊轮24的快拆效果,从而便于拆下第一辊轮24进行维护或者更换,节省了维护成本。

其中,如图5至图6所示,所述放膜机构3包括第二辊轮31、第三固定件32、第四固定件33、支撑架34以及两根销钉36,所述隔膜1绕接于所述第二辊轮31,所述第三固定件32与所述第四固定件33分别装设于所述支承架21,所述第三固定件32与所述第四固定件33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辊轮31的两侧。通过第三固定件32和第四固定件33来连接第二辊轮31,可以保证第二辊轮31的平衡,避免第二辊轮31在工作时因失去平衡而掉落。

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所述第三固定件32与所述第四固定件33分别设有销孔35,所述第二辊轮31的两端分别设有销槽311,所述销钉36穿过所述销孔35插接于所述销槽311。当把第二辊轮31分别连接于第三固定件32和第四固定件33以后,往销孔35中插入销钉36,使得销钉36穿过销孔35并插入销钉36中,能够保证第二辊轮31不会脱离第三固定件32或者第四固定件33。

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所述第三固定件32包括拉动把手322、第三连接杆323、第三连接套324、第三杆头325以及限位弹簧321,所述第三连接套324包裹于所述第三连接杆323,所述第三连接杆323的两端分别插接于所述拉动把手322以及第三杆头325,所述销孔35设置于所述第三杆头325;所述第三连接套324与所述第三连接杆323之间设有限位弹簧321。在第三固定件32设有限位弹簧321,可通过拉开拉动把手322实现第二辊轮31的快拆,其原理与第二固定件23的原理一样,在此不再赘述。通过快拆结构,使得能够更加快速、简单地取下第二辊轮31,节省了维护和更换第二辊轮31所需的时间。

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辊轮31套接有两个定位环312,两个定位环312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隔膜1的宽度。当把隔膜1绕接于第二辊轮31时,隔膜1只能绕接在两个定位环312之间,保证了隔膜1能够整齐地绕接于第二辊轮31,保证了隔膜1伸张时第二辊轮31受到的拉力的均匀程度,避免了第二辊轮31因受力不均而发生偏斜甚至变形。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是指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