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模具气压顶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49684阅读:188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塑模具气压顶出结构,属于注塑模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塑料制品的广泛应用,其结构也越来复杂,对于一些薄壁或者大尺寸塑件,在注塑模具开模时,塑件很容易会吸附在模仁上,造成注塑件顶出时弯曲变形,甚至破裂。模具表面粗糙度对塑件顶出有很大影响,模具表面太粗糙,顶出时摩擦力大,顶出困难;模具表面太光滑,产品贴合模具表面,形成真空,顶出也困难,故模具表面的粗糙度需要严格控制,但仍有顶出困难的问题。

塑件顶出作为注塑过程的一个重要步骤,常用的顶出方式采用油压动力,多为顶针、顶杆、顶块等“硬顶”的方式,在顶针板作用下强制顶出塑件。此种顶出方式所需的油压系统结构复杂,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而且,对于顶出困难的塑件容易造成塑件顶碎。同时,顶针板的往复动作需要占用大量的模具空间,而且此种顶出方式只针对主模镶块适用,无法用于抽芯、斜顶等模具机构处。

此外,针对塑件的倒扣结构,在模具上设计抽芯、斜顶等机构,如果在塑件的内外侧均有倒扣结构,则模具的设计以及产品的脱模都会复杂很多,如果斜顶和抽芯机构不易于和塑件脱离,此时传统的顶出方式难以解决这种情况,这是由于顶针、顶杆、顶块等顶出结构所需的顶针板无法布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注塑模具气压顶出结构,采用气压替代油压实现工件的脱模顶出,模具无需顶针板,结构简单,对外部条件要求较低,使用面更广,脱模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注塑模具气压顶出结构,包括镶件2、顶块3、顶块连杆4、复位弹簧5、连杆后盖6;所述镶件2内部设有气路通道、顶块连杆移动通道;气路通道和顶块连杆移动通道设置在镶件2内部,顶块连杆4顶部与顶块3连接,底部与连杆后盖6连接,复位弹簧5的两端分别抵住连杆后盖6和顶块连杆移动通道的端面。

进一步的,还包括模框1,所述镶件2镶嵌安装在模框1上,所述气路通道延伸至模框1并与模框外部的气管7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气管7通过气管接口8连接在所述气路通道上。

更进一步的,所述顶块连杆4、气路通道、复位弹簧、均竖直向上设置。

更进一步的,镶件2置于模框1内,镶件2与模框1在顶块连杆孔处通过密封圈9密封联接。

更进一步的,顶块连杆4前后端通过螺纹分别与顶块3、连杆后盖6联接,连杆后盖6开内六角凹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进气管将气体吹入模具和塑件中间从而顶出塑件,克服了塑件与模具间真空吸附作用,通过气体柔性、均匀的作用于塑件,避免顶针直接顶塑件时易出现的顶碎、顶凸等现象。

2)避免了顶针板等外部复杂装置,只需通过气管联接需要顶出塑件的模具部件处,可应用于斜顶、抽芯等不便用顶杆的模具部件,具有应用广泛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注塑模具气压顶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模框,2.镶件,3.顶块,4.顶块连杆,5.复位弹簧,6.连杆后盖,7.气管,8.气管接口,9.密封圈,10.塑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一种注塑模具气压顶出结构,包括镶件2、顶块3、顶块连杆4、复位弹簧5、连杆后盖6;所述镶件2内部设有气路通道、顶块连杆移动通道;气路通道和顶块连杆移动通道设置在镶件2内部,顶块连杆4顶部与顶块3连接,底部与连杆后盖6连接,复位弹簧5的两端分别抵住连杆后盖6和顶块连杆移动通道的端面。

在此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1,还包括模框1,所述镶件2镶嵌安装在模框1上,所述气路通道延伸至模框1并与模框外部的气管7连接。

在此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1,所述气管7通过气管接口8连接在所述气路通道上。

在此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1,所述顶块连杆4、气路通道、复位弹簧、均竖直向上设置。

在此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1,镶件2置于模框1内,镶件2与模框1在顶块连杆孔处通过密封圈9密封联接。

在此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1,顶块连杆4前后端通过螺纹分别与顶块3、连杆后盖6联接,连杆后盖6开内六角凹槽。

当气体自气管进入气路通道内,达到一定压力后,连杆后盖6克服弹簧的弹力,带动顶块连杆4向上推移,顶块连杆4带动镶件3推动塑件10脱离镶件,实现脱模。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顶出装置不限于图1所述镶件,其还可以是应用于抽芯、斜顶等任意成型塑件的模具构件。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变换或改进,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总的构思的前提下,这些变换或改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