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咀无加热器的热流道系统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46123发布日期:2018-08-24 19:04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热咀无加热器的热流道系统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中国市场塑胶产品的成型中注塑已经占有非常重要位置,而注塑主要分为冷流道和热流道。热流道有针阀和开放两种形式。在注塑过程中,注塑机炮咀通过注射咀使得胶料进入热流道系统,现有技术中的热流道系统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容易出现胶料堵塞现象,从而给生产作业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热咀无加热器的热流道系统结构,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热流道系统容易出现胶料堵塞现象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热咀无加热器的热流道系统结构,包括有码模板、分流板、注射咀、封胶套以及咀尖;该分流板叠设在码模板的底部,分流板内设置有流道,分流板的底部设置有固定孔;该注射咀安装于码模板上,注射咀的内端周侧面凹设有用于安装加热器元件的环形凹位,注射咀连通前述流道的入口;该封胶套固定在前述固定孔中,封胶套内具有一孔位,该咀尖嵌于孔位中并连通前述流道的出口,咀尖为铍铜材料。

优选的,所述分流板上设置有发热元件。

优选的,所述码模板的底部固定有隔热垫,该隔热垫将发热元件与码模板隔开。

优选的,所述码模板的底面凹设有嵌槽,该隔热垫嵌于嵌槽中,且隔热垫通过螺钉与码模板固定。

优选的,所述流道的出口为两个,针对每一流道出口均分别设置有一前述封胶套和一咀尖。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本实用新型注射咀可根据模板高度决定是否采用加热器元件,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并且咀尖采用铍铜材料制成,能有效加快热传递,配合咀尖在封胶套的孔位中,有效减少了热损失,保证咀头部分上的胶料不易被冷却,避免出现胶料堵塞现象,确保热咀的正常工作,大大提高工作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注塑效率,多用于多腔系统、模架小及小间距产品,极易控制温度且成本较低而且整体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成本低,利于广泛推广应用。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码模板 11、嵌槽

20、分流板 21、流道

22、固定孔 30、注射咀

31、环形凹位 40、封胶套

41、孔位 50、咀尖

61、螺栓 62、加热器元件

63、发热元件 64、隔热垫

65、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码模板10、分流板20、注射咀30、封胶套40以及咀尖50。

该分流板20叠设在码模板10的底部,分流板20内设置有流道21,分流板20的底部设置有固定孔22;在本实施例中,该分流板20通过螺栓61锁固在码模板10的底部,固定孔22为至少两个。

该注射咀30安装于码模板10上,注射咀30的内端周侧面凹设有用于安装加热器元件62的环形凹位31,注射咀30连通前述流道21的入口。

该封胶套40固定在前述固定孔22中,封胶套40内具有一孔位41,该咀尖50嵌于孔位41中并连通前述流道21的出口,咀尖50为铍铜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分流板20上设置有发热元件63,并且,所述码模板10的底部固定有隔热垫64,该隔热垫64将发热元件63与码模板10隔开。并且,所述码模板10的底面凹设有嵌槽11,该隔热垫64嵌于嵌槽11中,且隔热垫64通过螺钉65与码模板10固定。

另外,所述流道21的出口为两个,针对每一流道21的出口均分别设置有一前述封胶套40和一咀尖50。

详述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使用时,先将分流板20固定在码模板10的底部,然后根据码模板10的高度决定是否采用加热器元件62,当码模板10高度较高时,需要在注射咀30上安装加热器元件62,接着将注射咀30安装在码模板10上,使得注射咀30连通流道21的入口,接着,将咀尖50嵌于孔位41中,并将封胶套40固定在固定孔22中。注塑过程中,熔融胶料经过注射咀30然后进入流道21中,接着,经过咀尖50和封胶套40射出。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是:本实用新型注射咀可根据模板高度决定是否采用加热器元件,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并且咀尖采用铍铜材料制成,能有效加快热传递,配合咀尖在封胶套的孔位中,有效减少了热损失,保证咀头部分上的胶料不易被冷却,避免出现胶料堵塞现象,确保热咀的正常工作,大大提高工作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注塑效率,多用于多腔系统、模架小及小间距产品,极易控制温度且成本较低而且整体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成本低,利于广泛推广应用。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