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59503发布日期:2018-08-24 21:19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塑模具,且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形成载盘的吸塑模具。



背景技术:

在一般的工业工艺中,为要有效地大量生产相同的制品,模具的应用是常用的手段。而且,随着目前科技的急速发展,模具在质量上的要求以及其使用量也与日俱增。

其中,为了增加生产的效率,如何把制品从模具安全及快速地脱离,无疑是业界一个重要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吸塑模具,其能使具有倒扣形状的载盘,可以在不变形的状况下从吸塑模具脱离,使得脱模过程变得较简单容易。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吸塑模具,包含固定臂、第一连杆以及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具有相对的第一端、第二端以及枢接部,第一端枢接于固定臂,枢接部位于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第二连杆具有相对的第三端以及第四端,第三端枢接于第二端,第四端能相对固定臂沿路径移动。枢接部随着第四端移动而移动,使得第一连杆折弯。

其中,该固定臂具有垂直于该路径的一距离,该距离小于该第二连杆的一长度。

其中,该第一连杆包含一第一子连杆以及一第二子连杆,该第一端位于该第一子连杆,该第二端位于该第二子连杆,该第一子连杆与该第二子连杆枢接于该枢接部。

其中,该第一子连杆具有一第一凸出部,该第二子连杆具有一第二凸出部,当该第一子连杆与该第二子连杆之间形成一第一预设角度时,该第一凸出部与该第二凸出部彼此抵压。

其中,该固定臂具有一第三凸出部,该第一子连杆具有一第四凸出部,该第四凸出部位于该第一端,当该固定臂与该第一子连杆之间形成一第二预设角度时,该第三凸出部与该第四凸出部彼此抵压。

其中,该第二子连杆比该第一子连杆长。

其中,更包含与该固定臂相同的另一固定臂、与该第一连杆相同的另一第一连杆、以及与该第二连杆相同的另一第二连杆,其中所述第二连杆的所述第四端彼此枢接,并位于所述第一连杆之间。

其中,每一所述第二连杆具有一第五凸出部,位于对应的该第四端,当所述第二连杆之间形成一第三预设角度时,所述第五凸出部彼此抵压。

其中,更包含:一伸缩结构,连接该第四端,该伸缩结构配置以带动该第四端沿该路径移动。

其中,该伸缩结构包含一弹簧。

其中,该伸缩结构包含一气缸。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借由第一连杆于枢接部的位置折弯,以及枢接部朝向载盘的内部中央处移动,即使载盘具有倒扣的形状,使用者仍然可以在维持载盘不变形的状况下,把载盘从吸塑模具脱离,使得脱模过程变得较简单容易。

(2)由于把载盘从吸塑模具脱离,并不需要使用额外的工具,因此,脱模过程能够较简单容易地完成。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吸塑模具的示意图。

图2为绘示图1的吸塑模具的示意图,其中第一连杆于枢接部的位置折弯。

图3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吸塑模具的示意图。

图4~图6为绘示图3的吸塑模具的脱模过程示意图。

图7为绘示图3的吸塑模具所形成的载盘的迭置示意图。

图8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吸塑模具的示意图,其中伸缩结构包含弹簧。

图9为绘示图8的吸塑模具的脱模状态示意图。

图10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吸塑模具的示意图,其中伸缩结构包含弹簧。

图11为绘示图10的吸塑模具的脱模状态示意图。

图12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吸塑模具的示意图,其中伸缩结构包含气缸。

图13为绘示图12的吸塑模具的脱模状态示意图。

图14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吸塑模具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吸塑模具

110:固定臂

110a:第三凸出部

120:第一连杆

121:第一端

122:第二端

123:枢接部

124:第一子连杆

124a:第一凸出部

124b:第四凸出部

125:第二子连杆

125a:第二凸出部

130:第二连杆

130a:第五凸出部

131:第三端

132:第四端

140:伸缩结构

141、142:弹簧

143:拉杆

144:气缸

200:载盘

d:距离

l:长度

p:路径

x:范围

α:倒扣角度

θ1:第一预设角度

θ2:第二预设角度

θ3:第三预设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且若实施上为可能,不同实施例的特征可以交互应用。

请参照图1~图2。图1为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吸塑模具100的示意图。图2为绘示图1的吸塑模具100的示意图,其中第一连杆120于枢接部123的位置折弯。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一种吸塑模具100例如用以形成载盘(图1~图2未示载盘)的内部轮廓,吸塑模具100适于被载盘塑料包覆,以形成载盘,然本发明不限于此,亦可以塑料形成其它元件。吸塑模具100包含固定臂110、第一连杆120以及第二连杆130。第一连杆12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121以及第二端122,并具有枢接部123,第一连杆120的第一端121枢接于固定臂110,第一连杆120的枢接部123位于第一端121与第二端122之间。第二连杆130具有相对的第三端131以及第四端132,第二连杆130的第三端131枢接于第一连杆120的第二端122,第二连杆130的第四端132可相对固定臂110沿路径p移动。第一连杆120的枢接部123随着第二连杆130的第四端132移动而移动,使得第一连杆120于枢接部123的位置折弯。因此,可借由第一连杆120的枢接部123随着第二连杆130的第四端132移动而移动,使得第一连杆120于枢接部123的位置折弯,即使载盘具有倒扣的形状,使用者仍然可以在维持载盘不变形的状况下,把载盘从吸塑模具100脱离,使得脱模过程变得较简单容易,后面将再细述。

于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固定臂110沿平行于路径p的方向延伸,而固定臂110具有垂直于路径p的距离d,可小于第二连杆130的长度l。也就是说,当第二连杆130如图1所示呈水平设置时,第二连杆130的第三端131比固定臂110更远离路径p,让吸塑模具100能够使塑材形成倒扣形状的载盘。形成倒扣形状的载盘200可参照图3~图7。

于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第一连杆120例如包含第一子连杆124以及第二子连杆125,第一端121位于第一子连杆124,第二端122位于第二子连杆125,第一子连杆124与第二子连杆125枢接于枢接部123。也就是说,当第一连杆120于枢接部123的位置折弯时,第一子连杆124与第二子连杆125之间的角度会改变。另外,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子连杆125的长度可比第一子连杆124的长度长,如此,可避免第一连杆120折弯时会受到第二连杆130的干涉。

于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第一子连杆124例如具有第一凸出部124a,第二子连杆125具有第二凸出部125a,第一凸出部124a与第二凸出部125a分别背向载盘(示于图3~图7)凸出。当第一子连杆124与第二子连杆125之间的角度形成第一预设角度θ1时,第一子连杆124的第一凸出部124a与第二子连杆125的第二凸出部125a彼此抵压。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预设角度θ1为第一子连杆124与第二子连杆125面向载盘之间的预设角度,举例而言,第一预设角度θ1可设定为180度。当第一子连杆124的第一凸出部124a与第二子连杆125的第二凸出部125a彼此抵压时,第一子连杆124与第二子连杆125之间往外朝向载盘的角度不会超过第一预设角度θ1,可用以限制第一子连杆124第二子连杆125折弯的角度与方向。

于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固定臂110具有第三凸出部110a,第一子连杆124具有第四凸出部124b,第四凸出部124b位于第一端121,第三凸出部110a与第四凸出部124b分别背向载盘凸出。当固定臂110与第一子连杆124之间形成第二预设角度θ2(请见图5)时,固定臂110的第三凸出部110a与第一子连杆124的第四凸出部124b彼此抵压。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预设角度θ2为固定臂110与第一子连杆124之间面向载盘的预设夹角,举例而言,第二预设角度θ2可设定为180度。当固定臂110的第三凸出部110a与第一子连杆124的第四凸出部124b彼此抵压时,固定臂110与第一子连杆124之间往外朝向载盘的角度不会超过第二预设角度θ2,可用以限制第一子连杆124与固定臂110折弯的角度与方向。

请参照图3,其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吸塑模具100的示意图。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吸塑模具100被载盘200包覆,而吸塑模具100的固定臂110、第一连杆120、第二连杆130的数量例如分别为两个,且此些第二连杆130的此些第四端132彼此枢接,并位于第一连杆12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预设角度θ1设定为180度。

于一实施例中,两个第二连杆130可分别具有第五凸出部130a,此些第五凸出部130a位于对应的第四端132,且背向载盘200凸出。当两个第二连杆130之间形成第三预设角度θ3时,此些第二连杆130的此些第五凸出部130a彼此抵压。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预设角度θ3为两个第二连杆130之间面向载盘200的预设角度,举例而言,第三预设角度θ3可设定为180度。如图3所示,当两个第二连杆130之间形成第三预设角度θ3,亦即180度时,此些第二连杆130的此些第五凸出部130a彼此抵压。当第二连杆130的第五凸出部130a彼此抵压时,第二连杆130之间往外朝向载盘的角度不会超过第三预设角度θ3,可用以限制第二连杆130之间折弯的角度与方向。

可塑性的塑料例如通过真空方式吸附于吸塑模具100上,如图3所示,再将吸塑模具100移除可得到载盘200。请参照图4~图6,其为绘示图3的吸塑模具100的脱模过程示意图。当载盘200成形后,如图4所示,第二连杆130的第四端132相对固定臂110沿路径p往下移动,而两个第二连杆130之间的角度逐渐少于第三预设角度θ3(如少于180度),第五凸出部130a亦不再彼此抵压。此时,第一连杆120于枢接部123的位置折弯,使得枢接部123朝向载盘200的内部中央处移动,而第一子连杆124与第二子连杆125之间面向载盘的角度也变得少于第一预设角度θ1(如少于180度)。

如图5所示,当第二连杆130的第四端132继续相对固定臂110沿路径p往下移动时,第一连杆120的枢接部123亦继续朝向载盘200的内部中央处移动,使得第一连杆120的第一子连杆124相对固定臂110转动至固定臂110的第三凸出部110a与第一子连杆124的第四凸出部124b彼此抵压时,从而使得固定臂110与第一子连杆124之间往外朝向载盘的角度形成第二预设角度θ2。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二预设角度θ2可设定为180度。

随着第二连杆130的第四端132相对固定臂110沿路径p往下移动,第一连杆120的第二子连杆125亦相对第一子连杆124转动,使得第二子连杆125的第二端122的位置朝上移动,而第二端122把载盘200往上推动,如图5所示。如上所述,由于固定臂110与第一子连杆124之间形成设定为180度的第二预设角度θ2,亦即固定臂110与第一子连杆124均直立地设置,因此,当第二子连杆125的第二端122把载盘200往上推动时,载盘200不会受到第一子连杆124的阻挡。

如图6所示,当第二连杆130的第四端132继续相对固定臂110沿路径p往下移动时,第一子连杆124与第二子连杆125之间形成例如设定为180度的第一预设角度θ1,亦即第一子连杆124与第二子连杆125均直立地设置,因此,当第二子连杆125的第二端122继续把载盘200往上推动时,载盘200不会受到第二子连杆125的阻挡。

借由上述的机制,把载盘200从吸塑模具100脱离,并不需要使用额外的工具,因此,脱模过程能够简单容易地完成。

而且,借由第一连杆120于枢接部123的位置折弯,以及枢接部123朝向载盘200的内部中央处移动,即使载盘200具有倒扣的形状,使用者仍然可以在维持载盘200不变形的状况下,把载盘200从吸塑模具100脱离,使得脱模过程变得简单容易。

请参照图7,其为绘示图3的吸塑模具100所形成的载盘200的叠置示意图。在实务的应用中,具有倒扣形状的载盘200,可以便于叠置,从而提高空间利用率。如图7所示,载盘200的倒扣角度α越大,载盘200之间彼此抵接的范围x也越大。

请参照图8~图9。图8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吸塑模具100的示意图,其中吸塑模具100可更包含伸缩结构140,伸缩结构140例如包含弹簧141。图9为绘示图8的吸塑模具100的脱模状态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6及图8~图9所示,吸塑模具100可更包含伸缩结构140。伸缩结构140连接第二连杆130的第四端132,并配置以带动第四端132沿路径p移动。于一实施例中,伸缩结构140包含弹簧141,弹簧141的一端连接第四端132,另一端连接固定结构300,固定结构300相对固定臂110固定。借由弹簧141相对固定结构300的收缩,第二连杆130的第四端132沿路径p往下移动,而吸塑模具100可从如图8所示的形成载盘200的状态,改变而成为如图9所示的脱模状态。

请参照图10~图11。图10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吸塑模具100的示意图,其中伸缩结构140例如包含弹簧142。图11为绘示图10的吸塑模具100的脱模状态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图11所示,伸缩结构140例如包含弹簧142与拉杆143,弹簧142的一端借由拉杆143连接第二连杆130的第四端132,另一端连接固定结构300,固定结构300相对固定臂110固定。借由弹簧142相对固定结构300的收缩,第二连杆130的第四端132沿路径p往下移动,而吸塑模具100可从如图10所示的形成载盘200的状态,改变而成为如图11所示的脱模状态。

请参照图12~图13。图12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吸塑模具100的示意图,其中伸缩结构140例如包含气缸144。图13为绘示图12的吸塑模具100的脱模状态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图13所示,伸缩结构140包含气缸144。气缸144的伸缩杆连接第二连杆130的第四端132,气缸144的外壳连接固定结构300,固定结构300相对固定臂110固定。借由气缸144的伸缩杆的收缩,第二连杆130的第四端132沿路径p往下移动,而吸塑模具100可从如图12所示的形成载盘200的状态,改变而成为如图13所示的脱模状态。

请参照图14,其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吸塑模具100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吸塑模具100的固定臂110可以根据实际状况,朝垂直并远离于路径p的方向延伸。

综上所述,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借由第一连杆于枢接部的位置折弯,以及枢接部朝向载盘的内部中央处移动,即使载盘具有倒扣的形状,使用者仍然可以在维持载盘不变形的状况下,把载盘从吸塑模具脱离,使得脱模过程变得较简单容易。

(2)由于把载盘从吸塑模具脱离,并不需要使用额外的工具,因此,脱模过程能够较简单容易地完成。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