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30158发布日期:2019-01-16 06:29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注塑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成型品进行成型的注塑机。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特开2006-007472号公报中公开如下的技术:在安全门被打开的情况下,通过设置在后台板上的安全闩锁来卡止与可动台板一体移动的安全杆,由此限制可动台板的移动。



技术实现要素:

在日本专利特开2006-007472号公报所记载的技术中,在可动台板移动到后台板侧时,由于安全杆相对于后台板向可动台板的相反侧突出,因此存在注塑机的大型化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注塑机的大型化的注塑机。

本发明的注塑机具有:可动台板,其经由肘杆与后台板连接,并相对于固定台板进行接近以及分离;引导杆支承件,其设置于所述后台板和所述可动台板之间,并支承对所述肘杆的十字头进行引导的引导杆;安全杆,其被固定于所述可动台板,并延伸至所述引导杆支承件侧;以及安全闩锁,其被设置于所述引导杆支承件,通过与所述安全杆卡合来限制所述可动台板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注塑机的大型化。

根据参照附图加以说明的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容易了解上述的目的、特征以及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注塑机的合模装置的概略性的外观构成的图。

图2是表示注塑机的合模装置的概略性的外观构成的图。

图3是安全闩锁附近的放大图。

图4是表示比较例的合模装置的概略性的外观构成的图。

图5是表示比较例的合模装置的概略性的外观构成的图。

图6是比较例的后台板的立体图。

图7是注塑机的合模装置的概略性的外观构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注塑机的构成]

图1以及图2是表示注塑机10的合模装置12的概略性的外观构成的图。图1是表示关闭了模具的状态的图。图2是表示打开了模具的状态的图。合模装置12被设置在底座18上。合模装置12具有固定台板20、后台板22以及4根系杆24。系杆24连结固定台板20和后台板22。系杆24以彼此平行的方式配置。在固定台板20和后台板22之间设置有可动台板26。在图1中,将系杆24延伸的方向作为x轴方向,将固定台板20侧作为正方向。

可动台板26经由滑动板26a而被设置在底座18上。滑动板26a卡合到底座18的未图示的引导槽中。可动台板26被设置为可以沿着引导槽在底座18上沿x轴方向移动。固定台板20和可动台板26之间成为合模空间。在固定台板20的x轴负方向侧安装有固定模具14。在可动台板26的x轴正方向侧安装有可移动模具16。

系杆24被贯穿后台板22地设置。在系杆24的x轴负方向的端部设置有模厚调整螺母28。通过调整模厚调整螺母28的旋转量,根据固定模具14以及可移动模具16的厚度使后台板22朝前方或者后方(x轴正方向或者x轴负方向)移动。通过未图示的模厚调整马达等使模厚调整螺母28旋转。

在后台板22和可动台板26之间设置有肘杆30。肘杆30经由交叉连杆32与十字头34连接。在x轴方向,在十字头34和可动台板26之间设置有引导杆支承件36。引导杆支承件36被固定到系杆24。以从引导杆支承件36朝向x轴负方向侧延伸的方式设置引导杆38。引导杆38被配置为与系杆24平行。引导杆38的x轴正方向侧通过螺母39被固定至引导杆支承件36,x轴负方向侧通过螺母40被固定至固定台板20。

十字头34设有未图示的滚珠丝杠螺母,并且滚珠丝杠轴42被螺合至滚珠丝杠螺母。滚珠丝杠轴42由后台板22旋转自如地支承。滚珠丝杠轴42被设置为贯穿后台板22,并延伸到后台板22的x轴负方向侧。在滚珠丝杠轴42的x轴负方向侧端部,能够与滚珠丝杠轴42一体地旋转地设置有从动带轮44。在与从动带轮44平行的轴上设置有模具开闭用马达46,在模具开闭用马达46的驱动轴46a上设置有与驱动轴46a一体旋转的驱动带轮48。在从动带轮44和驱动带轮48之间卷绕有皮带50。

通过驱动模具开闭用马达46,滚珠丝杠轴42旋转(正转或反转)。利用滚珠丝杠轴42的旋转,与滚珠丝杠螺母连结的十字头34在滚珠丝杠轴42上向前或向后(x轴正方向或x轴负方向)移动。利用十字头34的移动,可动台板26经由交叉连杆32及肘杆30而沿着系杆24向前或向后(x轴正方向或x轴负方向)移动。当可动台板26向前方移动时,可移动模具16抵接固定模具14,模具关闭。当可动台板26向后方移动时,可移动模具16离开固定模具14,模具打开。

合模装置12具有脱模机构52。脱模机构52是用于从可移动模具16取出成型品的机构。脱模机构52具有脱模用马达54、驱动带轮56、皮带58、从动带轮60、滚珠丝杠螺母62以及滚珠丝杠轴64。

在脱模用马达54的驱动轴54a上设置有与驱动轴54a一起一体地旋转的驱动带轮56。在驱动带轮56和从动带轮60之间卷绕有皮带58。在从动带轮60的内周侧设置有与从动带轮60一体旋转的滚珠丝杠螺母62。滚珠丝杠螺母62与滚珠丝杠轴64螺合。在滚珠丝杠轴64的顶端连接有未图示的顶针。顶针的顶端侧的一部分被插入至可移动模具16内。

通过驱动脱模用马达54,经由驱动带轮56、皮带58、从动带轮60使得滚珠丝杠螺母62旋转(正转或反转)。利用滚珠丝杠螺母62的旋转,滚珠丝杠轴64向前或向后(x轴正方向或x轴负方向)移动,并且随着滚珠丝杠轴64移动,顶针向前或向后移动(x轴正方向或x负轴方向)。当顶针向前方移动时,成型品被从可移动模具16中推出,成型品被从可移动模具16中取出。

[安全机构的构成]

合模装置12具有在未图示的安全门打开的情况下限制可动台板26的运动的安全机构66。安全机构66具有安全杆68和安全闩锁70。

安全杆68是沿x轴方向延伸的棒状部件,x轴正方向端部由可动台板26支承。由此,安全杆68与可动台板26一体地向前或向后(x轴正方向或x轴负方向)移动。另外,碟形弹簧74介于安全杆68和可动台板26之间,并且可动台板26设置为相对于安全杆68可以一定程度地在x轴方向上相对移动。

在安全杆68的中间部分形成有多个卡止部68a。卡止部68a形成为从x轴正方向侧向x轴负方向侧外径逐渐减小。卡止部68a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在与x轴负方向侧邻接的卡止部68a之间具有与x轴方向大致垂直的面即台阶部68b。另外,最位于x轴负方向侧的卡止部68a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在与形成于安全杆68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的大径部68c之间形成有台阶部68b。

图3是安全闩锁70附近的放大图。在图3中用实线表示的安全闩锁70的位置表示安全门打开时的位置,并且由单点划线表示的安全闩锁70的位置表示安全门关闭时的位置。引导杆支承件36设置有安全杆68穿过的贯通孔36a。安全闩锁70设置在引导杆支承件36的贯通孔36a的附近。安全闩锁70沿着安全杆68的卡止部68a的小径部分而被形成为钩形。安全闩锁70通过螺栓70a可旋转地支承在引导杆支承件36上。

安全闩锁70连接有与安全门的开闭联动的安全线72。当安全门打开时,安全线72向下方移动,安全闩锁70与安全杆68的卡止部68a卡止。由此。安全闩锁70限制可动台板26的x轴正方向的移动。由于卡止部68a形成为从x轴正方向侧朝x轴负方向侧外径逐渐减小,所以即使在安全闩锁70与卡止部68a卡止的情况下,安全闩锁70也允许可动台板2的去往x轴负方向的动作。

如上所述,在安全杆68与可动台板26之间设置有碟形弹簧74。在可动台板26朝x轴正方向侧移动的过程中,在安全闩锁70与安全杆68卡止时,碟形弹簧74吸收作用于可动台板26的冲击。

[作用效果]

图4及图5是表示比较例的合模装置12的概略性的外观构成的图。图4是表示关闭了模具的状态的图。图5是表示打开了模具的状态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安全闩锁70被设置于引导杆支承件36,相对于此,在比较例中,安全闩锁70被设置于后台板22。在比较例中,由于安全杆68的长度必须根据可动台板26与后台板22的距离来设定,所以当可动台板26向后方移动时,如图5所示,安全杆68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相比于设置于后台板22的x轴负方向侧的从动带轮44等,更加在x轴负方向侧突出。因此,覆盖合模装置12整体的未图示的盖也需要覆盖安全杆68从后台板22突出的区域,存在注塑机10整体大型化的问题。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安全闩锁70被设置在设于可动台板26和后台板22之间的引导杆支承件36上。由此,根据可动台板26与引导杆支承件36的距离来设定安全杆68的长度即可。因此,与比较例相比能够缩短安全杆68,并且即使当可动台板26向后方移动时,如图2所示,安全杆68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不会比后台板22更向x轴负方向侧突出。因此,能够抑制注塑机10的大型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在引导杆支承件36上设置安全闩锁70,引导杆38的x轴正方向侧通过螺母39被固定至引导杆支承件36,并且x轴负方向侧通过螺母40被固定至后台板22。当可动台板26向x轴正方向移动时,若安全闩锁70卡止安全杆68,则x轴正方向的力作用于引导杆支承件36。经由引导杆38将引导杆支承件36固定至后台板22,由此,能够使作用在引导杆支承件36上的力可被后台板22承受。

图6是比较例的后台板80的立体图。比较例的后台板80具有向x轴正方向延伸的延伸部80a,并形成为引导杆82从延伸部80a的x轴正方向侧端部朝向x轴负方向侧延伸。即,引导杆82与后台板80一体地形成。在比较例的后台板80处,通过在延伸部80a设置未图示的安全闩锁,能够谋求未图示的安全杆的缩短化。但是,在进行合模时,力在从未图示的肘杆朝上下方向外侧打开的方向作用于后台板80的杆连接部80b。此时,从x轴正方向观察,延伸部80a的x轴正方向侧在朝横向内侧关闭的方向变形。因此,引导杆82变形,未图示的十字头有不能平稳地移动之虞。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杆38的x轴正方向侧被固定于引导杆支承件36,引导杆38的x轴负方向侧为后台板22的x轴负方向侧,并固定在上下方向中央部附近。由此,即使在力朝上下方向打开的方向作用于后台板22的杆连接部22a时,上下方向中央部附近的变形比其他部分小,从而能够抑制固定于此的引导杆38的x轴负方向侧端部的变形。此外,由于引导杆支承件36与后台板22分开形成,因此可以抑制引导杆38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的变形。

〔第2实施方式〕

图7是表示注塑机10的合模装置12的概略的外观构成的图。后台板22具有朝x轴正方向侧延伸的延伸部22b。此外,引导杆支承件36具有朝x轴负方向侧延伸的延伸部36b。后台板22的延伸部22b和引导杆支承件36的延伸部36b被配置为在x轴方向上一部分重叠,并且后台板22的延伸部22b与引导杆支承件36的延伸部36b相比被配置在更靠近内侧。

延伸部22b和延伸部36b通过销78连结,销78相对于可动台板26的移动方向(x轴方向)垂直、且从x轴方向观察横向地配置。销78以不从延伸部22b及延伸部36b脱出的方式设置有未图示的止动件,但销78的长度被形成为相比于延伸部22b及延伸部36b的厚度更长,并且销78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延伸部22b及延伸部36b在销78的轴向上能够移动一定程度。

另外,尽管在图7中引导杆38不可见,但其设置在图7中延伸部22b及延伸部36b的里侧。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引导杆38通过螺母39等被固定至引导杆支承件36,但也可以不被固定至后台板22。此外,引导杆38相对于引导杆支承件36的固定力是在十字头34沿着引导杆支承件36移动时引导杆38不移动程度的力即可。

[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在进行合模时,力在从肘杆30朝上下方向外侧打开的方向作用于后台板22的杆连接部22a。此时,从x轴正方向观察,延伸部22b的x轴正方向侧在朝横向内侧关闭的方向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部22b和延伸部36b通过相对于x轴方向垂直、且从x轴方向观察横向地配置的销78连接。由此,x轴方向的力可以在引导杆支承件36和后台板22之间传递。因此,当可动台板26朝x轴正方向移动时,在利用安全闩锁70卡止安全杆69时,作用于引导杆支承件36的可动台板26的移动方向(x轴正方向)的力可以由后台板22承受。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后台板22的延伸部22b与引导杆支承部36的延伸部36b相比被配置在更靠近内侧,销78被设置为相对于延伸部22b和延伸部36b能够在销78的轴向上移动一定程度。由此,朝向后台板22的延伸部22b的内侧关闭方向的力不会传递至引导杆支承件36的延伸部36b,可以抑制引导杆支承件36的变形,并可以抑制引导杆38的变形。

(变形例1)

在第一实施例中,引导杆38被固定至引导杆支承件36和后台板22。但是,如果以其他方式来固定引导杆支承件36从而能够承受作用于安全闩锁70的力,则引导杆38也可以不固定至引导杆支承件36和后台板22这两者。

例如,引导杆支承件36也可以被固定到系杆24。在这种情况下,和第二实施例相同,引导杆38由螺母39等被固定至引导杆支承件36,但也可以不被固定至后台板22。引导杆38相对于引导杆支承件36的固定力是在十字头34沿着引导杆支承件36移动时引导杆38不移动程度的力即可。

(变形例2)

在第二实施例中,后台板22的延伸部22b与引导杆支承件36的延伸部36b相比被配置在更靠近内侧。但是,后台板22的延伸部22b和引导杆支承件36的延伸部36b的配置只要是作用于后台板22的延伸部22b的向内侧关闭方向的力不传递至引导杆支承件36的延伸部36b的配置即可,并没有特别限定。

例如,也可以以如下方式进行配置:后台板22的延伸部22b与引导杆支承件36的延伸部36b相比被配置在更靠近外侧,并且在延伸部22b和延伸部36b之间设置有间隙。

(从实施方式获得的技术构思)

下面将记述可以从上述实施方式掌握的技术构思。

注塑机(10)具有:可动台板(26),其经由肘杆(30)与后台板(22)连接,并相对于固定台板(20)进行接近及分离;引导杆支承件(36),其设置于后台板(22)和可动台板(26)之间,并支承对肘杆(30)的十字头(34)进行引导的引导杆(38);安全杆(68),其被固定于可动台板(26),并延伸至所述引导杆支承件(36)侧;以及安全闩锁(70),其被设置于引导杆支承件(36)上,通过与安全杆(68)卡合来限制可动台板(26)的移动。由此,能够抑制注塑机(10)的大型化。

在上述注塑机(10)中,引导杆支承件(36)也可以经由引导杆(38)而被固定至后台板(22)。由此,作用于引导杆支承件(36)的力能够被后台板(22)承受。

在上述注塑机(10)中,引导杆支承件(36)经由相对于可动台板(26)的移动方向垂直地配置的销(78),以在销(78)的轴向能够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后台板(22)。由此,作用于引导杆(36)的、可动台板(26)的移动方向的力可以被后台板(22)承受。另一方面,后台板(22)的变形引起的相对于可动台板(26)的移动方向的垂直方向的力不传递至引导杆支承件(36),从而能够抑制引导杆(38)的变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