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杆式挤塑机的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16824发布日期:2018-11-13 22:20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一种螺杆式挤塑机的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缆料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螺杆式挤塑机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挤塑机工作时料筒中的原料为高温熔融状态的胶体,而永磁电机又直接与挤塑机螺杆连接,这会对电机的温升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永磁电机在进行机电能量转换时又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各种损耗,这些损耗最终都以热的形式散发到电机和周围冷却介质中,冷却系统是保证永磁电机的可靠运行和挤出的电缆料不产生焦粒、焦块的重要环节,目前使用的挤塑机冷却系统采用冷却水池,冷却塔以及连接的循环水路进行水冷却,冷却塔需要安装在高于挤塑机1米以上的位置,冷却塔体积较大,安装有难度,占用空间大,且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不能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二级冷却,冷却效率高,效果好的螺杆式挤塑机的冷却装置。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螺杆式挤塑机的冷却装置,包括一级循环水箱,二级循环水箱、一级冷却器、二级冷却器、机筒冷却套和出口端冷却套,所述一级循环水箱、一级冷却器和二级循环水箱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所述二级冷却器包括第一冷却器和第二冷却器,所述第一冷却器一端与二级循环水箱连通,另一端与机筒冷却套连通,所述第二冷却器一端与二级循环水箱连通,另一端与出口端冷却套连通。

作为优选,在所述一级循环水箱上设置有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在所述第一进水管上设置有第一水泵。

作为优选,在所述二级循环水箱上设置有冲洗进水管和冲洗出水管,在所述冲洗进水管上设置第二水泵。

作为优选,所述一级冷却器和二级冷却器为列管式冷却器。

作为优选,在所述列管式冷却器上设置有电动排污阀,所述电动排污阀设置在冷却器后端,在所述冷却器前端设置有三通阀和连接在三通阀上的排污管。

作为优选,所述机筒冷却套套接在螺杆挤塑机的机筒外周,所述出口端冷却套套接在螺杆机的出料口外周。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采用冷却器对循环水进行冷却,替代以往使用的冷却塔,卧式的列管式冷却器体积小,安装方便,且冷却效率高,满足螺杆式挤塑机长时间的工作的冷却需求;本实用新型采用两级冷却,一套冷却系统同时对螺杆机本身的机筒和螺杆机生产出的电缆料进行冷却,效率高,节约能源支出。

附图说明

图1是螺杆式挤塑机的冷却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螺杆式挤塑机的冷却装置,包括一级循环水箱1,二级循环水箱2、一级冷却器3、二级冷却器、机筒冷却套4和出口端冷却套5,机筒冷却套4套接在螺杆挤塑机的机筒6外周。出口端冷却套5套接在螺杆机的出料口7外周。一级循环水箱1、一级冷却器3和二级循环水箱2通过管道依次连接,二级冷却器包括第一冷却器8和第二冷却器9,第一冷却器8的一端与二级循环水箱2连通,另一端与机筒冷却套4连通,第二冷却器9的一端与二级循环水箱2连通,另一端与出口端冷却套5连通。

在一级循环水箱1上设置有第一进水管10和第一出水管11,在第一进水管10上设置有第一水泵12,利用第一进水管10、第一出水管11和第一水泵12进行定期更换一级循环水箱1内的循环水,防止杂质残留过多。在二级循环水箱2上设置有冲洗进水管21和冲洗出水管22,在冲洗进水管21上设置第二水泵23,定期清理二级循环水箱2,防止水中杂质残料在箱体内。

一级冷却器3和二级冷却器均采用列管式冷却器,并且采用卧式列管式冷却器,冷却效率高,节约能源,且安装方便,节约安装空间。由于冷却水中含有杂质,在冷却器工作一定时间后,需要对附着在冷却器内部的污垢和杂质进行排出,在列管式冷却器上设置有电动排污阀31,电动排污阀31设置在冷却器后端,在冷却器前端设置有三通阀32和连接在三通阀上的排污管33。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器利用冷却器两端的进出水管之间差压信号来反冲洗排污,控制机构打开电动排污阀31,电动减速机以每分钟3-6转的转速运转,水流对附着在冷却器网芯内侧壁面上的杂质污物反向冲洗,经由三通阀32和排污管33排出,延长冷却器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采用冷却器对循环水进行冷却,替代以往使用的冷却塔,卧式的列管式冷却器体积小,安装方便,且冷却效率高,满足螺杆式挤塑机长时间的工作的冷却需求;本实用新型采用两级冷却,循环水首先在一级冷却器内进行初次冷却,初次冷却后的冷却水机内二级循环水箱和二级冷却器,二级冷却器采用两个冷却器,分别连接挤塑机的机筒和出料口除的冷却套,一套冷却系统同时对螺杆机本身的机筒和螺杆机生产出的电缆料进行冷却,效率高,节约能源支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