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料发泡挤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97293发布日期:2019-04-13 00:55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塑料发泡挤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泡生产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塑料发泡挤出装置。



背景技术:

塑料发泡成型过程中,将塑料融化并在塑料发泡挤出前加入发泡剂与塑料混合,发泡剂在反应后,熔融塑料内形成蜂窝状或多孔状结构,再通过发泡挤出装置将带有多孔结构的熔融塑料通过挤出模挤出,塑料成型冷却后即形成塑料发泡。现有技术中的塑料发泡在挤出过程中需要添加大量的发泡剂,增加了生产成本,并且气孔分布不均匀,塑料发泡质量低。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塑料发泡挤出装置,设置独特的结构,可省去发泡剂的添加,节省生产成本,发泡上气孔分布均匀。

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塑料发泡挤出装置,包括机座,机座上固定连接有机筒,机筒顶部固定连接有水泵,水泵输出口与机筒一端连通,水泵输入口一端连接有入料管道,入料管道顶端固定连接有与入料管道连通的料斗,入料管道内并列设置有若干电热网,机筒内旋转连接有推进螺杆,推进螺杆包括轴芯、螺旋式绕接在轴芯外沿的螺旋片,机筒一端固定连接有电机,轴芯一端与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螺旋片上贯穿设置有若干通孔,机筒一端固定连接有挤出模,挤出模中部贯穿设置有挤出型面,机筒一端贯穿设置有与挤出型面相连的出料口。

优选地,通孔直径为1mm。

优选地,轴芯为电热杆,螺旋片为铜片。

优选地,机座一侧设置有装料盒,装料盒包括装料槽、与装料槽一侧相连的卸料斜板,卸料斜板一端与挤出模一侧相邻接。

优选地,装料盒内设置有腔体,腔体中灌注有冷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塑料发泡挤出装置,设置独特的结构,在料斗上装入塑料母粒,塑料母粒将进入入料管道内并被通电发热的电热网加热融化,熔融塑料将被水泵抽入机筒内。推进螺杆在电机的驱动下带动熔融塑料旋转式向前推进,推进过程中,熔融塑料在多次经过通孔时被连续分解,熔融塑料桨上形成大量微细气泡并均匀分布于熔融塑料桨上,熔融塑料桨将经过出料口并在挤出型面上脱落。其结构简单,可省去发泡剂的添加,节省生产成本,发泡上气孔分布均匀,提升塑料发泡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发泡挤出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机座1、机筒2、出料口20、水泵3、入料管道4、料斗5、电热网6、推进螺杆7、轴芯70、螺旋片71、通孔710、电机8、挤出模9、挤出型面90、装料盒10、装料槽100、卸料斜板101、腔体102。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考图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塑料发泡挤出装置,包括机座1,机座1上固定连接有机筒2,机筒2顶部固定连接有水泵3,水泵3输出口与机筒2一端连通,水泵3输入口一端连接有入料管道4,入料管道4顶端固定连接有与入料管道4连通的料斗5,入料管道4内并列设置有若干电热网6,机筒2内旋转连接有推进螺杆7,推进螺杆7包括轴芯70、螺旋式绕接在轴芯70外沿的螺旋片71,机筒2一端固定连接有电机8,轴芯70一端与电机8输出轴固定连接,螺旋片71上贯穿设置有若干通孔710,机筒2一端固定连接有挤出模9,挤出模9中部贯穿设置有挤出型面90,机筒2一端贯穿设置有与挤出型面90相连的出料口20。

具体使用时,在料斗5上装入塑料母粒,塑料母粒将进入入料管道4内并被通电发热的电热网6加热融化,熔融塑料将被水泵3抽入机筒2内。推进螺杆7在电机8的驱动下带动熔融塑料旋转式向前推进,推进过程中,熔融塑料在多次经过通孔710时被连续分解,熔融塑料桨上形成大量微细气泡并均匀分布于熔融塑料桨上,熔融塑料桨将经过出料口20并在挤出型面90上脱落。其结构简单,可省去发泡剂的添加,节省生产成本,发泡上气孔分布均匀,提升塑料发泡质量。

为提升熔融塑料上气泡产生效率,基于上述实施例,通孔710直径为1mm。

基于上述实施例,轴芯70为电热杆,螺旋片71为铜片,轴芯70通电后发热并将热量传递到螺旋片71上,推进螺杆7在电机8的驱动下推动熔融塑料前进,同时可对机筒2内塑料进行再次加热,提升发泡成型质量。

基于上述实施例,机座1一侧设置有装料盒10,装料盒10包括装料槽100、与装料槽100一侧相连的卸料斜板101,卸料斜板101一端与挤出模9一侧相邻接。熔融塑料桨将经过出料口20并在挤出型面90上脱落后,将沿着卸料斜板101滑落装料槽100内,减小发泡出模时冲击力,减小发泡变形。

基于上述实施例,装料盒10内设置有腔体102,腔体102中灌注有冷水。熔融塑料桨将经过出料口20并在挤出型面90上脱落后落入装料盒10上,利用腔体102中冷水降温加速产品冷却成型。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1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