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69584发布日期:2019-08-31 01:07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浸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复合材料生产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浸胶装置。



背景技术:

拉挤工艺是一种生产复合材料的方法之一,它是在牵引装置的带动下,将纤维和其他连续增强材料进行胶液浸渍、预成型,然后通过加热成型设备固化成型。拉挤工艺中的浸胶装置多是敞口开放式,树脂不间断的注入浸胶装置的浸胶槽内,纤维丝束在牵引力作用下通过浸胶槽内的树脂,完成浸胶操作。

传统的敞式树脂浸胶装置多设计为“凹形”结构,树脂体系在常温下一般不会发生变化,纤维可完全浸胶槽内浸渍。采用聚氨酯双组份体系,传统浸胶槽形式将会在底部残余树脂,纤维带不走的部分将会固化,使得纤维丝束有效限浸润大幅度降低,并致使浸胶槽预留孔阻塞,不但影响纤维丝束的浸胶效果,也为后续清理增加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浸胶装置,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浸胶装置容易发生竖直固化在浸胶装置内,进而造成纤维丝束浸润效果差,浸胶装置清理难度大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浸胶装置,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穿纱板和第二穿纱板以及两个成夹角设置的导流板;

所述第一穿纱板和所述第二穿纱板之间形成浸胶槽,两个所述导流板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穿纱板的两端封闭连接,两个所述导流板的另一端通过密封板封闭连接,所述密封板设有刮胶孔。

进一步的,还包括约束管,所述第一穿纱板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二穿纱板设有通孔,所述安装孔、所述通孔和所述刮胶孔同轴心设置;

所述刮胶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约束管的外径,所述约束管穿设所述安装孔、所述通孔和所述刮胶孔,并与所述第一穿纱板相对固定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约束管与所述安装孔和所述通孔过盈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穿纱板设有多个第一穿纱孔,所述第二穿纱板设有多个与所述第一穿纱孔对应设置的第二穿纱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穿纱孔的数量与所述第二穿纱孔的数值之比为2:1,两个所述第一穿纱孔对应一个所述第二穿纱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穿纱孔和所述第二穿纱孔成排设置,所述第一穿纱孔排数等于所述第二穿纱孔排数。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穿纱板包括三排所述第一穿纱孔,每排包括30个所述第一穿纱孔,所述第二穿纱板包括三排所述第一穿纱孔,每排包括15个所述第一穿纱孔。

进一步的,位于最下排的所述第一穿纱孔的下沿高度不高于所述浸胶槽的底面高度,位于最下排的所述第二穿纱孔的下沿高度不高于所述浸胶槽的底面高度。

进一步的,还包括喷射杆,所述浸胶槽为上端开口结构,所述喷射杆可移动的安装在所述浸胶槽的上端开口处。

进一步的,还包括盖板,所述导流板和所述第一穿纱板均为高度相同的竖直板,所述盖板能够与两个所述导流板和所述第一穿纱板封闭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浸胶装置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浸胶装置,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穿纱板和第二穿纱板,第一穿纱板和第二穿纱板之间形成浸胶槽,浸胶槽用来盛放树脂,纤维丝束从第一穿纱板进入浸胶槽,并在牵引装置的牵引下从第二穿纱板抽出;还包括两个成夹角设置的导流板,两个导流板一端通过密封板封闭连接,两个导流板另一端又与第二穿纱板两端封闭连接,进而使第二穿纱板后方形成梯形的封闭区域,纤维丝束从第二穿纱板穿过后进入该梯形封闭区域,并最终从刮胶孔汇集成束脱出浸胶装置。

具体的,多束纤维丝束从第一穿纱板进入浸胶槽进行浸胶处理,随后从第二穿纱板进入梯形封闭区域,纤维丝束进入梯形封闭区域时,会将部分树脂带入梯形封闭区域,而当纤维丝束继续前进穿过密封板上的刮胶孔时,会将梯形封闭区域中的树脂汇聚载两个导流板载密封板的相交位置处,随着纤维丝束穿过刮胶孔,汇集成束的纤维丝束会将梯形封闭区域的树脂逐渐带出浸胶装置,保证了树脂不会残留在浸胶装置内,避免了树脂固化在浸胶装置上而影响纤维丝束的浸润效果和浸胶装置的清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浸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浸胶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第一穿纱板;200-第二穿纱板;300-导流板;400-密封板;500-约束管;600-浸胶槽;101-第一穿纱孔;102-安装孔; 201-第二穿纱孔;202-通孔;401-刮胶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浸胶装置,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穿纱板100和第二穿纱板200以及两个成夹角设置的导流板300;第一穿纱板100和第二穿纱板200之间形成浸胶槽600,两个导流板300的一端分别与第二穿纱板200的两端封闭连接,两个导流板300的另一端通过密封板400封闭连接,密封板400设有刮胶孔40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浸胶装置,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穿纱板100和第二穿纱板200,第一穿纱板100和第二穿纱板200 之间形成浸胶槽600,浸胶槽600用来盛放树脂,纤维丝束从第一穿纱板100进入浸胶槽600,并在牵引装置的牵引下从第二穿纱板 200抽出;还包括两个成夹角设置的导流板300,两个导流板300 一端通过密封板400封闭连接,两个导流板300另一端又与第二穿纱板200两端封闭连接,进而使第二穿纱板200后方形成梯形的封闭区域,纤维丝束从第二穿纱板200穿过后进入该梯形封闭区域,并最终从刮胶孔401汇集成束脱出浸胶装置。

具体的,多束纤维丝束从第一穿纱板100进入浸胶槽600进行浸胶处理,随后从第二穿纱板200进入梯形封闭区域,纤维丝束进入梯形封闭区域时,会将部分树脂带入梯形封闭区域,而当纤维丝束继续前进穿过密封板400上的刮胶孔401时,会将梯形封闭区域中的树脂汇聚载两个导流板300载密封板400的相交位置处,随着纤维丝束穿过刮胶孔401,汇集成束的纤维丝束会将梯形封闭区域的树脂逐渐带出浸胶装置,保证了树脂不会残留在浸胶装置内,避免了树脂固化在浸胶装置上而影响纤维丝束的浸润效果和浸胶装置的清理。

值得注意的,本实施例中,第一穿纱板100和第二穿纱板200 通过与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侧板封闭连接,同时,第一穿纱板100、第二穿纱板200、两侧板、两导流板300和密封板400的下端面均与一个底板密封连接,以形成能够盛装树脂的浸胶槽600和梯形封闭区域(这里的梯形封闭区域指的是封闭区域为四棱柱体形,两端面为梯形形状)。

此时,第二穿纱板200上供纤维丝束穿过的多个第二穿纱孔201 (穿纱槽)中,需要有第二穿纱孔201的下沿高度不低于底板上端面高度,保证位于浸胶槽600底部的树脂也可以浸润纤维丝束,同时也会被带入梯形的封闭区域内,避免底部树脂长时间不被使用而固化。同理,刮胶孔401的下沿高度不得超过底板上端面的高度,保证封闭区域内的树脂能够被全部带出。

本实施例中的密封板400在两个导流板300之间的宽度优选小于等于刮胶孔401的直径,以免密封板400与倒流板相交位置处的树脂不易被纤维丝束带出。或者,在导流板300足够厚的情况下,本实施例也可以设置两个导流板300直接相互焊接固定,然后在焊接位置处钻出刮胶孔401,此时形成三角形的封闭区域,同样满足需求。

具体的,本实施例还对浸胶装置的具体结构做以下详细介绍。

首先,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约束管500,第一穿纱板 100设有安装孔102,第二穿纱板200设有通孔202,安装孔102、通孔202和刮胶孔401同轴心设置;

刮胶孔401的直径大于约束管500的外径,约束管500穿设安装孔102、通孔202和刮胶孔401,并与第一穿纱板100相对固定设置。

具体的,约束管500的长度大于等于刮胶孔401和安装孔102 之间的距离,约束管500与第一穿纱板100相对固定设置,在进行浸胶工序时,一部分纤维丝束通过第一穿纱板100进入浸胶槽600 进行浸胶处理,随后穿过第二穿纱板200并从刮胶孔401和约束管 500形成的环形缝隙脱出浸胶装置;还有另一部分纤维丝束隐藏在约束管500内,不进行浸胶操作,直接被牵引至下一工序,而在后续的工序中,所有的纤维丝束均会被汇集成一束,此时,未被浸胶的纤维丝束被浸胶的纤维丝束包围,在外界的拉挤下,浸胶的纤维丝束上的树脂会浸入未被浸胶的纤维丝束内,进而完成对所有纤维丝束的浸润。

通过采用上述操作,能够大大减少纤维丝束在浸胶装置中带走的树脂,避免了树脂的浪费,节约纤维丝束的浸胶成本,满足生产者的需求。

本实施例中,设置约束管500与安装孔102和通孔202过盈配合。

即通过两者的过盈配合完成两者的相对固定,此时,还可以设置通孔202的直径等于约束管500的直径,保证约束管500在通孔 202处密封,避免有树脂从通孔202漏出浸胶槽600外。

或者,本实施例还可以设置一个支架分别与约束管500和第一穿纱板100固定连接来完成两者的相对固定,如支架上端与约束管 500凸出安装孔102的一端的侧面焊接固定,下端与第一穿纱板100 螺栓固定连接,此时,约束管500方便拆卸清洗,适用性更强。

值得注意的,本实施例中,设置安装孔102的下沿高度高于底板上端面的高度,以使安装孔102直径大于约束管500的直径时,树脂不会从安装孔102漏出浸胶槽600外。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在第一穿纱板100设有多个第一穿纱孔 101,第二穿纱板200设有多个与第一穿纱孔101对应设置的第二穿纱孔201。

第一穿纱孔101和第二穿纱孔201分别在第一穿纱板100和第二穿纱板200上均匀排列设置,每束纤维丝束通过第一穿纱孔101 进入浸胶槽600,并通过第二穿纱孔201进入梯形封闭区域,在使用时,纤维丝束的数量可以少于第一穿纱孔101和第二穿纱孔201 的数量,此时,纤维丝束优先穿过高度较低的第一穿纱孔101和第二穿纱孔201,避免树脂从未使用的第一穿纱孔101和第二穿纱孔 201漏出浸胶槽600外。或者,也可以通过堵头将不用的第一穿纱孔101和第二穿纱孔201封闭,同样满足需求。

本实施例中,第一穿纱孔101的数量与第二穿纱孔201的数值之比为2:1,两个第一穿纱孔101对应一个第二穿纱孔201。

具体的,所有纤维丝束在第一穿纱板100和第二穿纱板200之间的区域内并不会相交,只有对应的两束纤维丝束在进入一个第二穿纱孔201时相交。

同理,所有纤维丝束在第二穿纱板200和密封板400之间的区域也不会相交,且会在穿过刮胶孔401时相交。

或者,本实施例同样可以设置第一穿纱孔101的数量和第二穿纱孔201的数量有其他比例关系,如1:1或1:3等。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第一穿纱孔101和第二穿纱孔201成排设置,第一穿纱孔101排数等于第二穿纱孔201排数。

具体的,每排第一穿纱孔101和第二穿纱孔201并沿水平方向等间距设置,此时,每排第一穿纱孔101与每排第二穿纱孔201一一对应设置。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第一穿纱板100包括三排所述第一穿纱孔101,每排包括30个第一穿纱孔101,第二穿纱板200包括三排第一穿纱孔101,每排包括15个第一穿纱孔101。

此时,上中下三排的30个第一穿纱孔101分别对应上中下三排的15个第二穿纱孔201,且沿水平方向的相邻两个第一穿纱孔101 对应一个第二穿纱孔201。

或者,本实施例也可以设置更多排的第一穿纱孔101和第二穿纱孔201,每排的第一穿纱孔101和第二穿纱孔201也可以设置为其他数量,均可以满足使用需求。

值得注意的,此时位于最下排的第一穿纱孔101的下沿高度不高于浸胶槽600的底面高度,位于最下排的第二穿纱孔201的下沿高度不高于浸胶槽600的底面高度。

上述设置保证位于浸胶槽600底部的树脂也可以浸润纤维丝束,同时也会被带入梯形的封闭区域内,避免底部树脂长时间不被使用而固化。

本实施例还包括喷射杆,浸胶槽600为上端开口结构,喷射杆可移动的安装在浸胶槽600的上端开口处。

在进行浸胶操作时,需要通过喷射杆持续均匀的向浸胶槽600 内喷洒树脂,保证浸胶槽600内的纤维丝束均被树脂包裹,以保证纤维丝束的浸润效果。

最后,本实施例还包括盖板,导流板300和第一穿纱板100均为高度相同的竖直板,盖板能够与两个导流板300和第一穿纱板100 封闭连接。

具体的,盖板能够封闭浸胶槽600和梯形封闭区域,以免外界杂质进入。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上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