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料原料的混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75471发布日期:2020-03-27 13:15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塑料原料的混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造粒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塑料原料的混料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塑料粒子的生产工艺过程中,首先从挤出机挤出的塑料挤出料条,然后需要经过水槽进行水冷却,再经过塑料挤出料条吹干机吹干,接下来进入切粒机内被切割成塑料原料粒子,由于每一条塑料原料所含的成分不太一样,切粒后的颗粒原料混在一起,如果不经过混料处理,会导致原料不均匀,因此,利用混料装置来对该塑料原料进行混合,能够使得塑料原料均匀。

但是现有的混料装置在使用的过程当中,一般只是简单地通过搅拌机对塑料原料进行搅拌,由于搅拌机的工作方式单一,对原料的混合效果不好,混合不均匀因此在塑料原料的生产过程中使用效果不好,影响产品质量,工作效率不高,同时,塑料原料在进入搅拌机内时需要人工将塑料原料铲入到搅拌机的进料斗内,从而会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和使用,浪费大量劳动力,实用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塑料原料的混料装置,该塑料原料的混料装置不仅能够大幅的减少人工的使用,提高混料效率,同时也使得塑料原料混合效果更佳,更加均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塑料原料的混料装置,包括有混料斗、支撑架、传输装置,所述混料斗固定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传输装置与所述混料斗的进料端相连通,所述混料斗下端设置有与所述混料斗连通的进料槽,所述进料槽上端设置有与所述进料槽连通的传输管,所述传输管内部设置有与所述混料斗转动连接的进料螺杆,所述进料螺杆上端设置有与所述混料斗外壁固定连接的驱动装置,所述混料斗与所述进料槽之间设置有与所述混料斗连通的出料腔,所述出料腔的出料口与所述进料槽的进料口相连通,所述混料斗的内壁和所述传输管的外壁上均固定有若干块倾斜板。

进一步的,所述传输装置包括有机座、多个传输辊、皮带、电机和传输带,所述传输辊转动连接于所述机座上端,所述皮带固定于所述单个传动辊和电机之间,所述传输带固定于多个传输辊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传输管与所述混料斗内壁之间存在一定间隙,所述传输管顶端呈喇叭状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出料腔的内部设置有与所述出料腔滑动连接的、用于控制出料腔开关的抽拉板。

进一步的,所述传输管下端设置有与所述传输管固定连接的过滤筛。

进一步的,所述混料斗的下端设置有与所述混料斗连通的出料管道,所述出料管道的出料端设置有与所述出料管固定连接的阻隔板。

进一步的,所述机座上端设置有与所述机座固定连接的挡板。

进一步的,所述倾斜板的表面开设有多个通孔,若干块所述倾斜板交错设置于所述混料斗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下端设置有与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的减震底座。

进一步的,所述电机下端设置有与所述电机固定连接的隔音箱。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由于设置有传输装置和混料斗,使得塑料原料在混料的过程当中,可以顺着传输带自动传递到进料槽内,能够大幅的减少人工的使用,节省劳动力,并通过进料螺杆使得进料槽内的塑料原料顺着进料螺杆传递到传输管内,同时通过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使得传输管顶端的塑料原料能够自由落体到倾斜块上,改变塑料原料的落体方向使得塑料原料混合更加均匀,完成一次搅拌,最后控制抽拉板与出料腔之间的位置关系,使得塑料原料通过出料口直接进入到进料槽内进行重复搅拌,不仅提高混料效率,同时也使得塑料原料混合效果更佳,更加均匀,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塑料原料的混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塑料原料的混料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塑料原料的混料装置的正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塑料原料的混料装置中混料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包括有:

混料斗1、出料管道11、阻隔板111、支撑架2、减震底座21、传输装置3、机座31、传输辊32、皮带33、电机34、隔音箱341、传输带35、挡板36、进料槽4、进料口41、传输管5、过滤筛51、进料螺杆6、驱动装置7、出料腔8、出料口81、抽拉板82、倾斜板9、通孔91。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塑料原料的混料装置,包括有混料斗1、支撑架2、传输装置3,所述混料斗1螺栓固定于所述支撑架2上,所述传输装置3与所述混料斗1的进料端相连通,所述混料斗1下端设置有与所述混料斗1连通的进料槽4,所述进料槽4上端设置有与所述进料槽4连通的传输管5,所述传输管5内部设置有与所述混料斗1转动连接的进料螺杆6,所述进料螺杆6上端设置有与所述混料斗1外壁螺栓连接的驱动装置7,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7为交流电机,所述混料斗1与所述进料槽4之间设置有与所述混料斗1连通的出料腔8,所述出料腔8的出料口81与所述进料槽4的进料口41相连通,所述混料斗1的内壁和所述传输管5的外壁上均螺栓固定有若干块倾斜板9,可以通过自动将塑料原料运输到进料槽4内,并通过进料螺杆6使得进料槽4内的塑料原料顺着进料螺杆6传递到传输管5内,同时通过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使得传输管5顶端的塑料原料能够自由落体到倾斜块9上,改变塑料原料的落体方向使得塑料原料混合更加均匀,完成一次搅拌,最后控制抽拉板82与出料腔之间的位置关系,使得塑料原料通过出料口81直接进入到进料槽4内进行重复搅拌,搅拌效果好。

如图2和3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传输装置3包括有机座31、多个传输辊32、皮带33、电机34和传输带35,所述传输辊32转动连接于所述机座31上端,所述皮带33固定于所述单个传动辊和电机34之间,所述传输带35固定于多个传输辊32之间,可以自动将塑料原料运输到进料槽4内,不仅减少了人工的使用,同时也大幅提高了混料装置的混料效率,实用性高。

如图2和3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传输管5与所述混料斗1内壁之间存在一定间隙,所述传输管5顶端呈喇叭状设置,不仅可以避免塑料原料在传输管5的出料端产生堵塞,同时也能够提高混料斗1的混料效率。

如图3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机座31上端设置有与所述机座31螺栓连接的挡板36,可以避免塑料原料在皮带33上传输的过程当中发生侧漏。

如图2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出料腔8的内部设置有与所述出料腔8滑动连接的、用于控制出料腔8开关的抽拉板82,可以通过抽拉板82控制出料腔8的出料口81开关。

如图4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传输管5下端设置有与所述传输管5卡持连接的过滤筛51,可以防止大件的物品进入到混料斗1而阻塞进料口41,提高混料装置的使用效率。

如图2和3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混料斗1的下端设置有与所述混料斗1连通的出料管道11,所述出料管道11的出料端设置有与所述出料管道11固定连接的阻隔板111,可以通过出料管道11对混料斗1内已经混合均匀的塑料原料进行出料,同时也可以通过阻隔板111对混料斗1的出口进行开关控制,不出料时,阻隔板111挡住出料管道11。

如图2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倾斜板9的表面开设有多个通孔91,若干块所述倾斜板9交错设置于所述混料斗1内部,可以使得混料斗1内的塑料原料在传递的过程当中与倾斜板9发生碰撞,提高混料斗1的混合性能,保证塑料原料混合的更加均匀,同时配合倾斜板9上的通孔91,可以加快塑料原料在混料斗1内的传递效率,提高混料斗1的混料效率。

如图2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2下端设置有与所述支撑架2螺栓连接的减震底座21,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地位21为橡胶减震底座21,可以大幅消除混料装置工作是时所产生的震动,有效提高混料装置的稳定性。

如图2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电机34下端设置有与所述电机34螺栓连接的隔音箱341,不仅可以对电机34进行有效的保护,提高电机的使用寿命,同时也能够消除电机34在使用过程当中产生的噪音污染,提高工作环境。

本实施例的一种塑料原料的混料装置,其使用方法如下:

首先开启电机34,通过电机34带动皮带33使得传输辊32转动,并通过传输辊32带动传输带35转动,使得传输带35上的塑料原料顺着传输带35自动传递到进料槽4,然后开启驱动装置7,使得驱动装置7带动进料螺杆6转动,从而带动进料槽4中的塑料原料顺着传输管5传递到混料斗1内,并且通过万有引力的影响使得传输管5顶端的塑料原料自由落体到出料腔8内,完成一次搅拌,接下来通过控制抽拉板82与出料腔之间的位置关系,使得塑料原料通过出料口81直接进入到进料槽4内进行重复搅拌,待塑料原料搅拌均匀后,关闭出料口81,打开出料管道11对混合均匀的塑料原料进行包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由于设置有传输装置和混料斗,使得塑料原料在混料的过程当中,可以顺着传输带自动传递到进料槽内,能够大幅的减少人工的使用,节省劳动力,并通过进料螺杆使得进料槽内的塑料原料顺着进料螺杆传递到传输管内,同时通过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使得传输管顶端的塑料原料能够自由落体到倾斜块上,改变塑料原料的落体方向使得塑料原料混合更加均匀,完成一次搅拌,最后控制抽拉板与出料腔之间的位置关系,使得塑料原料通过出料口直接进入到进料槽内进行重复搅拌,不仅提高混料效率,同时也使得塑料原料混合效果更佳,更加均匀,实用性强。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