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精度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51045发布日期:2020-06-09 21:14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精度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精度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模具是指在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而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也是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的工具。注塑成型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具体指将受热融化的塑料由注塑机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

而目前使用的注塑模具结构简单,通常只有塑形仓和顶盖,在进行注料时只有一个进料口,原料需要自行填充塑形仓,进料时间长且容易产生注料不均的情况出现。

为此,提出一种高精度注塑模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精度注塑模具,通过设置进料仓和3个进料口使得在进料时原料可以更加均匀地注入塑形槽内,且通过设置弹簧和塑形槽,便于在塑形完成后进行脱模,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精度注塑模具,包括模具本体和模具顶盖,所述模具本体上侧设置有模具顶盖;

所述模具本体底部设置有底架,且模具本体顶部开设有冷却仓,所述冷却仓内设置有隔板,且隔板的左右两侧均贯穿冷却仓内壁和滑槽与弹簧顶部相连接,所述弹簧均设置在限位槽内,且限位槽分别开设在模具本体顶部的左右两侧,所述弹簧设置在限位杆外侧,且限位杆底部贯穿模具本体底部和底架顶部,所述冷却仓内设置有塑形槽,且塑形槽左右两侧均设置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均与滑槽相连接,且滑槽开设在冷却仓的左右两侧内壁上;

所述模具顶盖的顶部设置有伸缩连杆,且模具顶盖左侧设置有进料管,所述进料管贯穿模具顶盖左侧与进料仓相连接,且进料仓设置在模具顶盖内部,所述进料仓底部设置有出料口,且出料口贯穿模具顶盖底部,所述出料口右侧设置有排气孔,且排气孔开设在模具顶盖底部,同时排气孔贯穿模具顶盖右侧,所述模具顶盖底部设置有推杆。

通过设置冷却仓、隔板、弹簧和限位杆,便于通过弹簧的弹性推动隔板向上移动,从而推动塑形槽在冷却仓内向上移动,便于在塑形完成后进行脱模,且通过模具顶盖内的进料仓和三个出料口,便于原料临时储存在进料仓内,并通过三个出料口更加均匀地进入到塑形槽内,提高原料的填充速度和填充质量。

优选的,所述隔板与冷却仓的连接方式为滑动连接,且隔板与弹簧组成伸缩结构。

通过伸缩结构带动隔板在冷却仓内进行上下滑动,且提高了隔板在进行上下滑动时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弹簧、限位槽和限位杆均呈对称式设置有4个,且限位杆与限位槽和底架的连接方式均为滑动连接,同时限位杆的滑动距离小于底架的高度。

通过限位杆提高弹簧在进行伸缩时的稳定性,且底架有效避免限位杆的底部与地面发生碰撞,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优选的,所述塑形槽与冷却仓的连接方式为滑动连接,且塑形槽左右两侧呈对称式分别设置有2个限位件,同时限位件与滑槽的连接方式为滑动连接。

通过限位件与滑槽提高塑形槽在冷却仓内上下移动式的稳定性和顺畅性,进一步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优选的,所述模具顶盖与伸缩连杆组成升降结构,且模具顶盖的底部面积与模具本体的顶部面积相等。

通过升降结构带动模具顶盖在垂直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带动模具顶盖在进行托模时远离模具本体,提高了使用便捷性。

优选的,所述出料口和排气孔均呈等距离分布有3个,且出料口的长度小于进料仓的长度,同时进料仓的长度小于塑形槽的长度。

通过3个出料口便于在进行注料时,确保原料可以更加均匀地进入到塑形槽内,提高原料的填充速度和填充质量,提高了实用性。

优选的,所述推杆呈对称式设置有4个,且推杆的中轴线与弹簧的中轴线在同一条竖直直线上。

通过推杆推动隔板向下移动,并压缩弹簧,便于在进行出料时,弹簧通过自身的反弹力推动隔板向上移动,进一步提高了实用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冷却仓、隔板、弹簧和限位杆,便于通过弹簧的弹性推动隔板向上移动,从而推动塑形槽在冷却仓内向上移动,便于在塑形完成后进行脱模;

2、本实用新型,通过模具顶盖内的进料仓和三个出料口,便于原料临时储存在进料仓内,并通过三个出料口更加均匀地进入到塑形槽内,提高原料的填充速度和填充质量;

3、本实用新型,通过升降结构带动模具顶盖在垂直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带动模具顶盖在进行托模时远离模具本体,简化了操作步骤,提高了使用便捷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具顶盖的仰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冷却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塑形槽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中:1、底架;2、模具本体;3、冷却仓;4、隔板;5、弹簧;6、限位槽;7、限位杆;8、塑形槽;9、限位件;10、滑槽;11、模具顶盖;12、伸缩连杆;13、进料管;14、进料仓;15、出料口;16、排气孔;17、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高精度注塑模具,如图1所示,包括模具本体2和模具顶盖11,模具本体2上侧设置有模具顶盖11;

模具本体2底部设置有底架1,且模具本体2顶部开设有冷却仓3,冷却仓3内设置有隔板4,且隔板4的左右两侧均贯穿冷却仓3内壁和滑槽10与弹簧5顶部相连接,弹簧5均设置在限位槽6内,且限位槽6分别开设在模具本体2顶部的左右两侧,弹簧5设置在限位杆7外侧,且限位杆7底部贯穿模具本体2底部和底架1顶部,冷却仓3内设置有塑形槽8,且塑形槽8左右两侧均设置有限位件9,限位件9均与滑槽10相连接,且滑槽10开设在冷却仓3的左右两侧内壁上;

模具顶盖11的顶部设置有伸缩连杆12,且模具顶盖11左侧设置有进料管13,进料管13贯穿模具顶盖11左侧与进料仓14相连接,且进料仓14设置在模具顶盖11内部,进料仓14底部设置有出料口15,且出料口15贯穿模具顶盖11底部,出料口15右侧设置有排气孔16,且排气孔16开设在模具顶盖11底部,同时排气孔16贯穿模具顶盖11右侧,模具顶盖11底部设置有推杆17。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冷却仓3、隔板4、弹簧5和限位杆7,便于通过弹簧5的弹性推动隔板4向上移动,从而推动塑形槽8在冷却仓3内向上移动,便于在塑形完成后进行脱模,且通过模具顶盖11内的进料仓14和三个出料口15,便于原料临时储存在进料仓14内,并通过三个出料口15更加均匀地进入到塑形槽8内,提高原料的填充速度和填充质量。

具体的,如图1所示,隔板4与冷却仓3的连接方式为滑动连接,且隔板4与弹簧5组成伸缩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伸缩结构带动隔板4在冷却仓3内进行上下滑动,在使用该装置时,提高了隔板4在进行上下滑动时的稳定性。

具体的,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弹簧5、限位槽6和限位杆7均呈对称式设置有4个,且限位杆7与限位槽6和底架1的连接方式均为滑动连接,同时限位杆7的滑动距离小于底架1的高度。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限位杆7提高弹簧5在进行伸缩时的稳定性,且底架1有效避免限位杆7的底部与地面发生碰撞,在使用该装置时,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具体的,如图1和图4所示,塑形槽8与冷却仓3的连接方式为滑动连接,且塑形槽8左右两侧呈对称式分别设置有2个限位件9,同时限位件9与滑槽10的连接方式为滑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限位件9与滑槽10提高塑形槽8在冷却仓3内上下移动式的稳定性和顺畅性,在使用该装置时,进一步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具体的,如图1所示,模具顶盖11与伸缩连杆12组成升降结构,且模具顶盖11的底部面积与模具本体2的顶部面积相等。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升降结构带动模具顶盖11在垂直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带动模具顶盖11在进行托模时远离模具本体2,在使用该装置时,提高了使用便捷性。

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出料口15和排气孔16均呈等距离分布有3个,且出料口15的长度小于进料仓14的长度,同时进料仓14的长度小于塑形槽8的长度。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3个出料口15便于在进行注料时,确保原料可以更加均匀地进入到塑形槽8内,提高原料的填充速度和填充质量,在使用该装置时,提高了实用性。

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推杆17呈对称式设置有4个,且推杆17的中轴线与弹簧5的中轴线在同一条竖直直线上。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推杆17推动隔板4向下移动,并压缩弹簧5,便于在进行出料时,弹簧5通过自身的反弹力推动隔板4向上移动,在使用该装置时,进一步提高了实用性。

工作原理:该高精度注塑模具,使用前首先将伸缩连杆12与外部液压装置相连接,将进料管13与外部进料装置相连接,随后挑选指定内部结构的塑形槽8放置在冷却仓3的顶部,使塑形槽8左右两侧的塑形槽8滑动至滑槽10内部,随后接通外部电源,启动外部液压装置,通过伸缩连杆12带动模具顶盖11开始向下移动,带动推杆17进入到限位槽6内,推动隔板4开始向下移动,并开始压缩弹簧5,同时推动限位杆7向下移动,塑形槽8则跟随隔板4向冷却仓3内部移动,当模具顶盖11底部与模具本体2顶部相接触后,通过进料管13开始向进料仓14内注入原料,原料随后通过三个出料口15均匀地填充在塑形槽8内,同时塑形槽8内的空气则通过排气孔16排出,当塑形结束后,启动外部液压装置,通过伸缩连杆12带动模具顶盖11向上移动,此时弹簧5通过回弹带动隔板4和塑形槽8开始向上移动,随后对塑形槽8进行脱模即可,就这样完成该高精度注塑模具的使用过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