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固化3D打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60948发布日期:2020-09-18 17:34阅读: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固化3D打印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智能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固化3d打印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光固化3d打印中,当激光光斑照射到光敏树脂表面后,光敏树脂被照射的区域即形成固化。现有的光固化3d打印设备中,主要采用从树脂池的上表面或下表面投影激光的方式进行打印。当采用激光从上表面投影进行打印时,每打印一层,打印平台需要下沉一次,同时液态树脂流布再铺满表面,继续下一层的打印。显然,上表面投影打印工艺需要巨量的冗余光敏树脂液体,以完成完整的3d打印过程。考虑到光敏树脂材料高昂的价格,这对于多数用户是难以接受的。上表面投影打印工艺还有一个明显的技术问题是,由于树脂具有一定的粘稠度,因此在打印间隔期间难以在短时间内自动流布重新铺满表面,从而会影响打印速度。为解决这一问题,利用刮刀等外力驱动强行让树脂再次均匀铺满,是较为常见的手段。但是即使如此,仍然存在表面波动导致的厚度不均匀等问题,导致打印层的厚度方向一致性显著变差;另外,即使采用外力摊平,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对打印速度构成干扰。

所以当前光敏树脂3d打印方法,许多采用下表面投影工艺进行固化打印。因为下表面投影打印时,每打印完成一层打印基板向上提拉,因为树脂自重的原因,打印件与树脂池下表面之间留出来的空隙,马上会被树脂填满。这样就不需要外力驱动布满、没有表面波动导致厚度不均匀等上表面投影工艺难以克服的问题;也不需要过多额外的光敏树脂,原则上只要能够铺满光敏树脂池底、满足打印厚度就可以。

但是下表面投影工艺同样存在问题,因为光敏树脂固化时,不仅会与基板或基板上的固化层粘连构成打印产物一部分,同时还会跟透明的树脂池下表面形成粘连,这种粘连,在要提拉基板进行下一层打印时,将导致或者打印固化部分变形、开裂、失效,严重的还导致容器破漏、或者基板提拉机构损坏。所以,下表面投影打印工艺需要在完成一层打印时,利用铲刀将固化层从下表面刮下来,然后再提拉、进行下一层打印。而利用铲刀将固化层铲下来的过程,将消耗一定的打印时间,如果将铲刀工作的时间也利用起来,将极大的提高3d打印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方案简单,可实现光敏树脂高速3d打印的光固化3d打印装置。

本实用新型针对在树脂池下表面进行光照固化的3d打印的装置,为了将固化的树脂与下表面容器底剥离,故而将树脂池底部设置为柔性透明底,并搭配铲刀使用。该装置在工作时,在铲刀的运动的前方,光固化树脂与树脂池底之间,存在一个填充管固化树脂的区域;激光光源装置依据3d打印物体的规划数据,输出的一维激光光束,照射该填充区域即照射区域,即可实现打印区域中宽度方向上一个线形区域的光固化;伴随着光源装置沿着打印区域长度方向上的线性移动,一维激光光束可以完成该打印平面的打印工作;其次,在激光光源装置移动的同时,铲刀也随光源装置作直线运动,并可以利用铲刀对柔性透明底的向下压迫,和柔性透明底自身的弹性,使之前照射区域已固化的树脂与黏连的柔性透明底局部相剥离。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光固化3d打印装置,包括树脂池、打印基板、提升机构、柔性透明底、铲刀、光源装置、光源位移装置;所述光源装置位于树脂池的下方,所述柔性透明底设置在树脂池的底部;在工作时,所述铲刀向下压迫柔性透明底,并使其发生弹性形变;所述光源装置产生一维激光光束,并在光源位移装置的作用下作直线运动;所述光源位移装置的移动方向与一维激光光束的照射区域垂直;所述一维激光光束照射在柔性透明底上的照射区域,其水平位置高于铲刀的上表面;所述铲刀追随光源装置作直线运动。

优选的,所述铲刀与光源位移装置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铲刀还连接有铲刀运动装置,控制铲刀的运动速度及与照射区域间的距离。

优选的,当铲刀随光源装置作直线运动时,所述一维激光光束照射的照射区域始终高于铲刀6的表面。

优选的,所述光源装置为一维激光列阵、谐振式微机电反射镜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优选的,所述照射区域的宽度0.5微米-0.5毫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打印速度一直是制约3d打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关键瓶颈之一,对于采用下表面照射方法进行光敏树脂3d打印技术来说,铲刀将固化层铲下来的过程,将消耗一定的打印时间。本实用新型将铲刀工作的时间也用来进行打印,实现了一边固化一边剥离的3d打印过程;与传统的首先形成一个固化层、然后进行铲刀剥离的过程相比,运动铲刀、阶梯式固化方法,其3d打印成型速度有数量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光固化3d打印装置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谐振式微机电反射镜作为光源装置的光路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光固化3d打印装置打印过程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光固化3d打印装置的打印步骤。

附图标号:树脂池1,打印基板2,打印制品3,固化树脂31,提升机构4,柔性透明底5,铲刀6,光源装置7,光源位移装置8,一维激光光束9,单束激光光源10,入射激光光束11,法平面12,反射光束13,照射区域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光固化3d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树脂池1、打印基板2、提升机构4、柔性透明底5、铲刀6、光源装置7、光源位移装置8。其中,光源装置7位于树脂池1的下方,柔性透明底5设置在树脂池底部,与树脂池底部边缘固定连接。柔性透明底5具有良好的弹性,工作时当铲刀6向下压迫柔性透明底5时,柔性透明底5可发生弹性形变。柔性透明底5还具有良好透光性,在工作过程中,当所述光源装置7产生一维激光光束9,并照射在柔性透明底5上时,可以使得树脂池1中照射区域14范围内约一个打印层厚度的光固化树脂固化。

在上述实施例中,一维激光光束9照射在柔性透明底5上的区域为照射区域14,该区域呈一维分布,与树脂池宽度方向平行。工作时,照射区域14的水平位置高于铲刀6的上表面。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光源装置7为一维激光列阵、谐振式微机电反射镜中的一种或其组合,以产生一维激光光束9。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光源装置7为一维激光阵列,其由一维排列放置的多个单束激光光源组成。所述一维排列放置的多个单束激光光源,可以根据打印图像的需要,选择性地向照射区域对应的位置投射或者不投射激光光束。

在其它实施例中,光源装置7为谐振式微机电反射镜,即mems振镜。如图2所示,单束激光光源10射出的入射激光光束11,指向谐振式微机电反射镜的中心位置;所述入射激光光束11位于从谐振式微机电反射镜的扭转轴线引出的法平面12内,经反射后可照射到柔性透明底5上。当谐振式微机电反射镜沿z轴振荡时,入射激光光束11经谐振式微机电反射镜振荡反射后,反射光束13射向柔性透明底5,并形成一维的照射区域14。当谐振式微机电反射镜沿y轴转过一定角度时,还可以调节一维的照射区域14位于柔性透明底5上的前后位置。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3所示,所述光源装置7在光源位移装置8的作用下作直线运动;所述光源位移装置8的移动方向沿树脂池的长度方向,且与一维激光光束9的照射区域14相垂直。当光源装置7扫过打印区域,即可完成该打印面各工作位置上的打印。在光源装置7移动的同时,铲刀6追随光源装置7作直线运动;并利用铲刀6对柔性透明底5的向下压迫,和柔性透明底5自身的弹性,使之前已经固化并黏连在柔性透明底5局部的固化树脂31,与柔性透明底5局部相剥离。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打印过程中,当铲刀6随光源装置7运动时,所述一维激光光束9的照射区域14始终高于铲刀6的上表面。优选的,所述照射区域的宽度为0.5微米-0.5毫米。其中,光源装置7的输出的激光的光斑直径、光斑位移精度、光斑与铲刀6联动精度等,都在0.5毫米-0.5微米之间。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铲刀6与光源位移装置8固定连接,以实现铲刀6随光源装置7运动。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铲刀6还连接有铲刀运动装置,并由铲刀运动装置控制铲刀6的运动速度及与照射区域14之间的距离。

如图1至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固化3d打印装置,其打印步骤包括:

s01.驱动铲刀6向下压迫树脂池1的柔性透明底5,使得柔性透明底5发生弹性形变;

s02.将光源位移装置8移动至工作位置,并开启光源装置7产生一维激光光束9;

s03.将一维激光光束9照射在柔性透明底5上的照射区域14,所述照射区域14的水平位置高于铲刀6的上表面;

s04.完成所述照射区域14树脂的光固化反应,其中固化树脂31与柔性透明底5的局部相黏连;

s05.驱动光源位移装置8的作直线运动,移动至下一工作位置,并重复s3、s4步骤;

s06.驱动铲刀6随光源装置7作直线运动,利用铲刀6对柔性透明底5的向下压迫和柔性透明底5自身的弹性,使之前照射区域已固化的固化树脂31与黏连的柔性透明底5局部相剥离;

s07.驱动光源装置7扫过打印区域,完成该打印面各工作位置上的打印,期间所述一维激光光束9的照射区域14始终高于铲刀6的上表面;

s08.驱动铲刀6运动至打印区域边缘附近,直至该打印层与柔性透明底5完全剥离,则该打印层打印完毕。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铲刀6与光源位移装置8固定连接。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铲刀6还连接有铲刀运动装置,控制铲刀6的运动速度及与照射区域14间的距离。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源装置7为激光列阵、谐振式微机电反射镜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照射区域14的宽度0.5微米-0.5毫米。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做任何简单修改,形式变化和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