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浸透树脂的环形带的方法

文档序号:4485779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制造浸透树脂的环形带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板料(更具体地说是从造纸机上加工成纸制品的纤维板坯)挤出水的机构,具体地说,本发明是一种制造用在造纸机的压片板型大辊隙压机上以及其他的造纸和加工纸的用途上的浸透树脂的环形带的方法,并涉及按照这种方法制成的环形带。
造纸过程中,在造纸机的成形部分通过将纸浆浇在成形丝网上的方法在成形丝网上形成一种纤维素的纤维板坯。在成形部分上,从浆料中排出大量的水,然后将新成形的板坯送至加压部分。该加压部分含有一系列的使纤维板坯受到压缩力以便从板坯中除去水的挤压辊隙。最后将板坯送至干燥部分,该干燥部分具有缠绕板坯用的加热干燥筒,该加热干燥筒通过蒸发将板坯的水含量降低至所要求的程度而制成成品纸张。
能源价格上涨使得越来越希望板坯在进入干燥部分之前尽可能多地去除它所含的水分。由于干燥筒通常用蒸汽从内部加热,故与生产蒸汽相关的成本相当可观,尤其是当必须从板坯中去除大量的水时更是如此。
在传统工艺中,加压部分具有一系列的由成对的相邻圆筒形压辊形成的辊隙。近年来发现采用长的压片板型挤压辊隙比采用由成对相邻压辊形成的辊隙更为有利,这是由于板坏在辊隙中承受压力的时间越长,它的水分便可以去除得越多,因此,存留在板坯中要通过在干燥工步的蒸发作用来去除的水分便越少。
本发明涉及压片板型长辊隙压机。在这类长辊隙压机中,辊隙是在圆筒形压辊与弧形压片板之间形成的。上述压片板具有一个圆柱形凹面,其曲率半径约等于圆筒形压辊的半径。当上述压辊与压片板彼此接近时,便形成一种沿机器方向的比在两压辊间形成的辊隙长5~10倍的辊隙。由于长辊隙比普通两辊压机的辊隙长5~10倍,故纤维板坯在长辊隙中于与两辊压机中相同的压力(每平方英寸所受到的压力)下的所谓的停留时间便相应地较长。这种新的长辊隙工艺已经使纤维板坯在长辊隙中的除水量比造纸机上普通辊隙的除水量显著增加。
压片板型长辊隙压机要求使用一种特定的环形带,例如美国专利No.5238537所公开的那一种。这种环形带用于使支承和传送纤维板坯并使之除水的压布不会由于与静止的压片板的直接滑动接触而快速磨损。这种环形带必须具有光滑的不透水表面,并借助润滑油膜移过或者说滑过固定的压片板。该环形带以与压布大致相同的速度移过辊隙,因此可使压布受环形带表面的磨损最小。
上述美国专利No.5238537所述的那种环形带是用一种环圈形机织底布浸渍合成聚合物树脂制成的。最好是,至少在环形带的内表面上涂上预定厚度的树脂涂层,以便使机织底布的纱不会与长辊隙压机中的弧形压片板直接接触。并且规定这种涂层必须具有光滑而不透水的表面,以便容易滑过已润滑的压片板,并防止任何润滑油渗入带形件的组织而污染压布和纤维板坯。
上述美国专利No.5238527所述的环形带的底布可用单纱按单层或多层织成,并且要织得足够稀疏,以便让浸渍材料完全浸透底布。这就可防止在环形带成品中形成任何孔穴,这种孔穴可能会使加在环形带与压片板之间的润滑剂渗过环形带并污染压布和纤维板坯。上述底布可以单层机织,然后缝成环状,或者织成管状的环形带。
当浸渍材料固化成固态时,它主要是通地机械互锁的方式与底布相粘结,即,固化的浸渍材料包在底布纱的周围。另外,固化的浸渍材料与底布纱的材料之间还可能有一些化学连结或者说粘结作用。
长辊隙压机的环形带(如上述美国专利No.5238537所述的那种)根据安装它的长辊隙压机的尺寸要求的不同,其长度(沿环圈形的纵向测量值)约为10~40英尺(约3~12米),其宽度(横跨环形带的横向测量值)约为100~450英寸(约250~1125cm)。可以想象,由于要求底布在浸渍合成聚合物树脂之前应是环形的,所以要制造这种环形带是相当复杂的。
尽管如此,这种环形带还是已经成功地制造多年了。但是在制造过程中仍然存在两个长久未决的问题
第一,仍然难于在浸渍和涂层过程中完全去除底布中的空气。上面提到过,留在底布内部组织中的空气可使环形带成品中出现孔穴。这种孔穴可使加在环形带与弧形压片板之间的润滑剂渗过环形带而污染压布和纤维板坯。因此,重要的是将全部空气逐出底布之外以使底布完全浸透所用的合成聚合物树脂。
第二,在制造过程中的某些时候仍然难于在不翻转环形带(将它的内表面翻转向外)的情况下使其内表面涂上一层合成聚合物树脂。可以想象到,上述尺寸的环形带是很不容易使其内表面翻转向外的,而且这种翻转动作会使浸渍和涂层的材料产生大的应变,常常会留下可能发展成穿通环形带的全羽毛状的孔的薄弱点。因此,普通采用的先在环形带的外表面上涂一层聚合物树脂材料,然后翻转环形带在其内表面再涂一层聚合物树脂材料的技术一直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本发明提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的办法来制造浸透树脂的环形带,其措施是保证在浸渍聚合物树脂材料时迫使空气排出环形带底布,并且在制造环形带过程的任何时候都可在不必将其内表面翻转向外的情况下对环形带的内表面涂上一层聚合物树脂材料。
于是,从广义上说,本发明是一种制造浸透树脂的环形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环形基底件完全浸透聚合物树脂材料。在浸渍过程中,可从环形基底件中彻底去除空气。按本发明方法制成的环形带在其内表面上涂有聚合物树脂材料涂层。按照本方法,在制造过程中的任何时候都无需翻转(使其内表面翻转向外)环形带或其环形底布。
实施本发明方法时,首先制备一种环形基底件例如一种机织的、针织的螺旋型或编织型的底布,其长度(沿环圈测量值)等于制造环形带所需的长度,其宽度应当至少等于环形带所需的宽度,最好是稍宽一些。
采用一种装置对环形基底件浸渍和涂敷聚合物树脂材料。所述装置具有一个外圆筒,该外圆筒的内圆柱面的周长至少等于环形基底件的长度。外圆筒的高度至少等于环形带所需的宽度。将上述环形基底件安置在外圆筒的内圆柱面上,环形基底件最好固定或者说紧固在外圆筒的两端,并且沿其轴线方向呈张拉状态固定。
上述装置的另一部分是与外圆筒同轴的、半径小于上述内圆柱面的半径的内圆筒,该内圆筒具有一个向内弯曲的凸部。
将内圆筒(首先是上述凸部)插入外圆筒中。内圆筒的凸部与外圆筒的内圆柱面形成一个间隙。然后将一种聚合物树脂材料(具体说是一种无溶剂的100%固体树脂组分)浇入上述间隙内,更具体说是浇入内圆筒的凸部与环形基底件之间。
然后将内圆筒完全移入外圆筒内,与此同时将聚合物树脂材料浇入上述间隙内。内圆筒的凸部具有向外圆筒的内圆柱面汇聚的几何形状。当内圆筒移动进入外圆筒内时,上述凸部强制聚合物树脂材料进入环形基底件内,并迫使空气离开环形基底件,并沿内圆筒的移动方向向外排出,同时强迫环形基底件贴紧上述内圆柱面。在聚合物树脂材料固化之后,便可从装置中取出一种完全浸透聚合物树脂材料的、内部没有气泡的、并且在其内表面也涂上树脂材料涂层的环形带。该环形带的厚度等于内圆筒的半径与外圆筒的内圆柱面半径之差。
本发明的方法可用来制造用在造纸工业的所有方面的浸透树脂的环形带。这就是说,上述的环形带可以用作轧辊的外罩和砑光机的带件以及用在压片板型的长辊隙压机上。
下面较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几个实施例。在说明过程中,随着参看下列各附图

图1是长辊隙压机的侧剖视图;图2是按本发明方法制成的环形带的透视图;图3是环形带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图4是环形带的又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图5是沿图2的5-5线切取的环形带的剖视图;图6是类似于图5的剖视图,示出环形带在其两面均带有涂层;图7是沿图3的7-7线剖切的环形带的剖视图;图8是沿图4的8-8线剖切的环形带的剖视图;图9是用于实施本发明方法的装置的局部剖切的透视图;图10是图9中圆圈内的部分的放大图;图11是类似于图10的视图,示出在已涂有涂层的环形带的外表面上再施加涂层的情况;
图12是图9所示装置中带有环形槽的外圆筒内表面的透视图;图13是图9所示装置中带有许多圆柱形凸部的外圆筒内表面的透视图;和图14是一个类似于图10的视图,示出在图9所示装置中使用带有凹槽的内表面的外圆筒的情况。
图1示出一种用于在造纸机上为待加工成纸制品的纤维板坯除水的长辊隙压机的侧剖视图。压机辊隙10由光滑圆筒形压辊12与弧形压片板14所限定。该弧形压片板14的曲率半径与圆筒形压辊12的半径大致相同。圆筒形压辊12与弧形压片板14之间的距离可由工作上与弧形压片板14相连接的液压机构来调节,以便控制作用在辊隙10的压力。光滑的圆筒形压辊12可以是一个与弧形压片板14相匹配的受控凸面辊,从而得到一种水平横过机器的辊隙形状。
环形带16以一个闭合环路穿过辊隙10,将压辊12与弧形压片板14分开。湿压布18与待加工成纸张的纤维板坯20一起通过辊隙10,如图1中箭头所示。纤维板坯20由湿压布18支承并在辊隙10内与光滑的圆筒形压辊12直接接触。纤维板坯20与湿压布18沿箭头所指方向穿过辊隙10,而也沿箭头所示方向(即图1中逆时针方向)移过压机辊隙10的环形带16则防止湿压布18与弧形压片板14直接滑动接触和在湿润油膜上滑过。因此,环形带16必须是不透油的,这样,湿压布18和纤维板坯20就不会受到污染。
图2示出环形带16的透视图。该环形带16具有内表面28和外表面30,在其外表面30上可看见环形带16的机织基底组织。
图3是环形带32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该环形带32具有内表面34和外表面36,在其外表面36上具有多个槽38,这些槽可以例如绕环形带32沿纵向分布,用于临时贮存在辊隙10中从纤维板坯中压出的水。
另外,环形带的外表面也可设置多个按某种所需几何花样排列的盲孔,用于临时存水。图4是这种环形带40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该环形带40具有内表面42和外表面44。其外表面44上带有多个盲孔46(因为它们不完全穿透环形带40,故称之为盲孔)。
图5是沿图2中5-5线切取的环形带16的横剖视图,该剖视图是沿环形带16的横向或者说穿过机器的方向切取的,从图中可以看出,环形带16含有一种底布48。该底布48由横向(或者说与机器方向相垂直)纱50(从图5侧面看)和纵向(或者说沿机器的方向)纱52(沿图5的横截面看)编织而成。图中将底布48示作已经织成的环形带,在环形带的双层织造过程中,作为经纱的横向纱50在纵向纱即纬纱52的层叠对之上面、下面和它们之间织过。但是,必须明白,底布48也可以是单层机织物,随后由接缝将其连接成环形带的。还应当明白,底布48可以按单层织造法织成,或者按可用于生产造纸机布的任何其它织造法织成。它也可以是一种编织的、针织的或螺旋形的结构。在任何情况下,在环形带16的外表面30上都可以看见经纱织过纬纱处(具体地说是在图5中的横向纱50织过纵向纱52处)所形成的结子54。环形带16的内表面28(即靠压片板的一侧)涂有聚合物树脂涂层56。底布48也浸透了聚合物树脂,并赋予环形带16不透油和水的功能。聚合物树脂涂层56可以是聚氨基甲酸(乙)酯树脂,最好是100%的固体组分,采用100%的固体树脂系统(按照定义,它没有溶剂材料)可以避免在聚合物树脂固化过程中产生气泡,这种气泡会在树脂涂到底布上之后穿透涂层。
这类环形带的底布常常需要其两面都带有聚合物树脂涂层,以便保证环形带弯曲的中心轴线与底布重合。在此情况下,当环形带绕过造纸机上的导辊等部件时,它的反复弯曲不大会引起聚合物树脂涂层开裂和与底布分层。而且,在某些几何花样中,环形带的外表面(即靠毡垫的一侧)上的任何聚合物涂层都可能带有槽、盲孔、凹坑等,以便形成一种临时贮存在压机辊隙10中从纤维板坯20压出的水的水穴。
在这方面,图6是类似于图5的剖视图,其环形带22的底布两面都带有聚合物树脂涂层。环形带22含有按环状织造工艺由横向纱50和纵向纱52织成的底面48。环形带22的内表面24和外表面26(分别为靠压片板的一侧和靠毡垫的一侧)都涂上一种聚合物树脂涂层56。如前面所述的一样,底布48浸透聚合物树脂,使环形带22不透油和水。环形带22的内表面24和外表面26都是光滑的。
图7是沿图37-7线剖切的环形带32的横剖视图。该环形带32也具有按环状织造工艺由横向纱50和纵向纱52织成的底布48。环形带32的内表面34和外表面36(分别是靠压片板的一侧和靠毡垫的一侧)都涂上聚合物树脂涂层56。如前面所述那样,底布48浸透聚合物树脂,使环形带32不透油和水。在聚合物树脂固化之后,便在环形带32的外表面36上切出槽38。
同理,图8示出沿图4的8-8线切取的环形带40的横剖视图。环形带40也具有按环状织造工艺由横向纱50和纵向纱52织成的底布48。环形带40的内表面42和外表面44(分别是靠压片板的一侧和靠毡垫的一侧)都涂上聚合物树脂涂层56。与前面一样,底布48浸透聚合物树脂,使环形带40不透油和水。在聚合物树脂固化之后,在环形带的外表面44上钻出盲孔46。
如前所述,两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使上述各种环形带的制造变得复杂化。第一,在浸渍和涂层过程中仍然难于使底布完全去除空气,这就是说,完全浸透一直是现有技术的涂层和浸渍工艺中长期追求但未达到的目标。第二。仍然难于在不翻转环形底布或环形带的情况下在制造过程中同时做出两个表面都带有一层合成聚合物树脂的环形带。本发明提出了对上述两个问题长期探索的解决办法。
图9是实施本发明方法所用的装置的局部剖切透视图。装置60含有一个中心导轴62,在该导轴62上设置了一个可轴向移动的圆柱形的内圆筒64。中心导轴62的方向是垂直的,并且相对于内圆筒64对中,并与内圆筒的轴线相重合。
装置60还具有一个外圆筒66(图9中是局部剖切的),该外圆筒66具有圆柱形的内表面,中心导轴62也相对于该内表面对中,并与其轴线相重合。外圆筒66和内圆筒64可具有抛光的光滑表面。
内圆筒64设计成可沿中心导轴62移动,其半径比外圆筒66小,故可置入后者的内部。内圆筒64与外圆筒66在中心导轴62上是同轴的,当前者置入后者之内部时,内圆筒64与外圆筒66之间便隔开一个距离均匀的间隙,该间隙的大小等于圆筒64的半径与外圆筒66的半径之差。外圆筒66的长度至少与内圆筒64一样长,因此,内圆筒64可完全置入外圆筒66内。
内圆筒64具有一个弯曲的凸部68。该凸部68的几何形状向着外圆筒66会聚,并在两者之间形成间隙70。
外圆筒66可以是整体结构,也可以由用螺栓连接在一起且易于彼此拆开的两半部分组成。
在上述的弯曲凸部68的上方有一个可沿中心导轴62随凸部68一起移动的聚合物树脂分配歧管72。该歧管72具有一个或多个管嘴74,用来将聚合物树脂材料浇入间隙70中。聚合物树脂分配歧管72可以是任何可用于连续地环绕间隙四周对间隙70浇入聚合物树脂材料的多种形式中的一种,例如,歧管72可以如图9所示的具有单个或双个管嘴74。在此情况下,管嘴或两上管嘴最好是可绕中心导轴62转动,以便完全围绕间隙70的四周连续供给聚合物树脂材料。另外,也可以不用独立的管嘴74,而采用一个设置在间隙70上方并具有多个按固定的角度间隔环绕设置的出口的静止环件作为聚合物树脂分配歧管72。在任何情况下,聚合物树脂分配歧管72供料均匀比其以准确的方式将聚合物树脂材料注入间隙70中更为重要。
人们会注意到,导管76是从某些合适的储料器将聚合物树脂材料供给到分配歧管72中的。
装置60也可具有一个盖子(图9未示出),和一个真空泵,这样外圆筒66内位于弯曲凸部68上方的容积便处于负压下,也就是说其压力低于外圆筒66外部的压力,以促进从聚合物树脂材料中去除气泡。
说明了装置60之后,现在回过来再叙述底布涂敷和浸渍聚合物树脂材料以制成图2和图5所示各种环形带的方法。总的说来,下面即将说明的方法适宜于在环形底布的内部或者在原先已涂过涂层的环形带内部涂上聚合物树脂材料涂层。
首先制成一种环形底布78(环状织造的或单层机织再缝成环形的底布),其长度等于环形带成品所需的长度,其宽度则稍大于环形带成品所需的宽度,应当明白,也可以不用上述的环形底布78而用工业上使用的任何其他形式的环形基底。
然后将底布78置于周长至少等于底布78的长度并且最好具有抛光的光滑表面的外圆筒66内。底布78可以在点80处固定在或者说紧固在外圆筒66的底部上。或者,也可以又沿外圆筒66上部的几个点将底布固定。底布78可在相对于外圆筒66呈轴向张拉状态下固定。
然后,将内圆筒64沿中心导轴62向上移入外圆筒66内。当凸部68和内圆筒64置入外圆筒66内,而形成足够大的间隙70时,便立即从管嘴74向间隙70供应聚合物树脂材料。
图10是图9的圆圈部位的放大图。当管嘴74供料时,聚合物树脂材料82便在间隙70内形成一个树脂池84。凸部68和内圆筒64向上的移动产生强迫聚合物树脂材料82进入底布78的静液压力,这就迫使底布78紧贴外圆筒66。并且以气泡86的形态使空气逸出底布78和树脂池84。由于装置60是垂直的故气泡86在重力影响下迁移至树脂池84之上部。使外圆筒66的内部处于上面所述的轻度真空下,可促进气泡86的向上迁移和去除。
图10所示的过程一直进行到内圆筒64完全进入外圆筒66内为止。此时便制成一条图2和图5所示那种环形带,其厚度t等于内圆筒64和外圆筒66之间的间隙,该间隙也是内圆筒64与外圆筒66的半径之差。
此时,要待聚合物树脂材料82完全固化之后才从装置60取出环形带。这时,将仍然套在内圆筒64上的环形带从外圆筒66中取出,所以最好使用可分成几个扇形段的外圆筒。最后,按照专业人员熟悉的可取下环形带的任何一种普通技术(例如通过在环形带与内圆筒64之间通入压缩空气的方法)从内圆筒64上取下环形带。
另外,也可以在聚合物树脂材料82仅仅部分固化后,也就是说在B阶段或者说未熟阶段将环形带从装置60中取出,以便使环形带的任一表面(内面或外面)保持附加涂层材料的连接状态。
若要对环形带的内表面再施加一层附加涂层,则将环形带从内圆筒64上取下,再如同上述方法置入外圆筒66内。然后在中心导轴62上安装一个半径比先前用的内圆筒小的新的内圆筒64,并按照前面所述方法对环形带的内面施加涂层。当环形带的整个宽度已涂上附加的聚合物树脂材料82的涂层时,也就是当内圆筒64完全进入外圆筒66之内时,涂层可以全部固化或部分地固化,这样,便在环形带的一个面上涂上附加的涂层或者说涂上两层涂层。在任一种情况下,都需要再从内圆筒64上取下环形带。
如上所述,可能需要对环形带的外面及其内面各施加聚合物树脂材料82的涂层,以保证环形带的弯曲中轴线与底布相重合。在涂有上述涂层之处,可以设置槽、盲孔、凹坑等,以便临时贮存在压机辊隙10内从纤维板坯20中压出的水。
图11是一个类似于图10的视图,但它是将涂层施加在原先已涂有涂层的环形带的外表面上的情况。
图11中的环形带88在其内表面上至少具有一层聚合物树脂材料涂层,并且,它具有完全浸透的底布。该环形带88被安置在一个半径比在其内面涂敷涂层时所用的外圆筒稍大的外圆筒66上,并且在点80处固定在或者说紧固在外圆筒66之底部上(如图9所示)。然后将环形带88扎紧在凸部68的上方和管嘴74的下方,这样,管嘴74便可将聚合物树脂材料82浇到外圆筒66与环形带88的外表面之间的池子84内(外圆筒66与环形带88外表面之间形成间隙90)。然后将半径与在环形带88的内表面上施加涂层时所用的内圆筒相等的内圆筒64或者半径与在环形带的内表面上施加最后一层涂层(如果施加一层以上的涂层的话)时所用的内圆筒相等的内圆筒64强行向上移入环形带88和外圆筒66内以进行与前面所述方法相似的涂层过程。在凸部68和内圆筒64向上移动所产生的静流体压力的作用下夹裹在聚合物树脂材料82的池子84内的空气便以气泡86的形式向上移动并排出池子84之外。
如前所述,由于装置60的方向是垂直的,故在重力的影响下汽泡86迁移至树脂池84之上部。通过如上面所述的使外圆筒66之内部形成轻度真空,可促进气泡86的迁移和去除。
图11所示的过程一直进行到内圆筒64完全进入外圆筒66内为止,制成一条厚度t′等于内圆筒64与外圆筒66之间的间隙的环形带,该间隙为内圆筒64与外圆筒66的半径之差。
此时,在从装置60取出环形带88之前,聚合物树脂材料可以完全固化。然后,从外圆筒66取下仍然处在内圆筒64上的环形带88,并可以在仍然处在内圆筒64上的环形带88的外表面上采用雕刻、钻孔等方法做出如图3、4、7和8所示的槽38、盲孔46或某些其他的凹坑或表面特征。
另外,也可以在涂敷环形带88外表面的最后一道涂层时通过采用其圆柱表面上具有相应特征的外圆筒66使环形带88的外表面上形成上述的表面特征。例如,如图12所示,外圆筒66的内表面可具有环形槽92,这些环形槽92可在图3和7所示环形带32之外表面上最终模压出槽38。而且,如图13所示,外圆筒66的内表面可具有许多圆柱形凸件94,这些凸件将在图4和8所示的环形带的外表面44上最终模压出盲孔46。也可以通过对外圆筒66加衬底的办法,也就是用一种具有所需表面特征的衬底盖住外圆筒66的内表面,做出圆周槽92或圆柱形凸件94中的任一种特征。
图14是与图10类似的视图,但是,其外圆筒66的内表面带有环形槽92,当管嘴74供料时,聚合物树脂材料82在间隙10中形成一个池子84。而且,凸部68和内圆筒64向上移动也产生静流体压力,这种压力将迫使聚合物树脂材料80进入底布78,并进入环形槽92中,从而迫使底布贴紧外圆筒66,并使空气以气泡86的形态逸出底布78和池子84之外。
如前所述,由于装置60的垂直取向气泡86在重力影响下迁移至池子84的上部,通过如上所述使外圆筒66的内部处于轻度真空下可促进气泡86的迁移和去除。
图14所示的过程一直进行到内圆筒64完全进入外圆筒66内为止,从而制成一种其总厚度t"等于内圆筒64与环形槽92底部之间的间隙、并且带有深度等于环形槽92的深度的槽的环形带。聚合树脂材料82固化后,将外圆筒66折开成几个扇形段,取出新制成的套在内圆筒64上的环形带。
最后,按照专业人员所熟悉的取下环形带所用的任何一种普通技术将环形带从内圆筒64上取下。
另外,在从装置60取出环形带88之前,聚合物树脂材料82可以仅仅部分地固化,以便使环形带的任一面保持附加涂层材料的连接状态。只有在不对环形带的任一面再施加涂层材料(聚合物树脂材料82)时才可完全的固化,因为,此时,不再需要保持附加涂层所需的连接状态。可以在环形带88的外表面施加附加的涂层,并且,在附加的涂层上可按照上面刚说明的任一种方法做出表面特征如槽或盲孔。
当经过底布完全浸透聚合物树脂材料并且在其内面或两面施加了一层或几层涂层之后,环形带达到其所需的最终厚度时,便使聚合物树脂材料完全固化。然后,从外圆筒66取出仍然套在内圆筒64上的环形带。如果不通过在外圆筒66的内圆柱面上设置相应的特征而形成槽38、盲孔46等表面特征的话,可以在仍然套在内圆筒64上的环形带的外表面上做出这些表面特征。另外,可以对环形带的外表面进行打磨,以便使它具有均匀的厚度和特定的表面光洁度。最后,可以对环形带的边缘进行修整,去除底布的周边上未浸透的部分,制成具有所需宽度的环形带。
前面刚说明的方法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即底布完全浸透所用的聚合物树脂材料,而且底布组织中的空气完全除尽。另外,所述的方法在制造过程中的任何时候都可在无需翻转环形带的情况下对环形带之内表面涂敷聚合物树脂材料涂层。
通过使装置60垂直设置和采用一个盖在外圆筒66上的盖子以及设置一个可降低外圆筒66内空气压力的真空泵可促使底布内部的空气完全除尽。空气压力的降低便可抽出聚合物树脂材料内的气泡。但是,装置60也可以水平安装,不过,如果这样安装的话,它必须绕中心导轴62转动,以便保证聚合物树脂材料82的池子84沿间隙70的圆周均匀分布,而不汇集在水平安装的装置60的底部。
用作聚合物树脂材料82的树脂最好是反应型的,或是与催化剂进行化学交联的,或是加热交联的。最好用100%固体组分即没有溶剂的树脂,因为溶剂容易在固化过程中产生气泡。最好用100%固体组分的聚氨基甲酸(乙)酯树脂。应当明白,例如,环形带的两面可以涂上相同的或不同的100%固体树脂组分,并且不要求环形带的两面都涂上同一类型的100%固体树脂组分。
由于聚合物树脂材料82容易粘在内圆筒64上,故最好对内圆筒64加上一种能使它较容易相对于已带有涂层的环形带内表面滑动的套筒或涂层。这种套筒或涂层也可使得更容易将带涂层的环形带在适当的时候从内圆筒取下。可以用聚乙烯或聚四氟乙烯(TEFLON特氟隆)作为上述的套筒或涂层材料。
显然,熟悉本专业的人们可以对上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进,但是,不应当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外对本发明进行这样的改进。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制造浸透树脂的环形带的方法,包含如下步骤a)制备一种用于制造上述环形带的环形基底件。该环形带基底件具有一定的环绕长度和横向宽度,所述宽度至少等于上述环形带所需的宽度;b)制备一个具有内圆柱面的第一外圆筒,该内圆柱面的周长至少等于上述环形基底件的上述长度,其高度至少等于上述环形带的宽度;c)将上述的环形基底件安装在上述第一外圆筒的上述内圆柱面上;d)制备一个与上述第一外圆筒的上述内圆柱面同轴的第一内圆筒,该第一内圆筒的半径小于上述外圆筒的内圆柱面的半径,上述第一内圆筒还具有一个向内弯曲的凸部;e)将上述第一内圆筒的上述凸部移动入上述第一外圆筒之内部;f)将第一聚合物树脂材料注入上述内圆柱面上的上述环形基底件与上述第一内圆筒的上述凸部之间形成的间隙内;和g)将上述第一内圆筒完全移入上述第一外圆筒内,与此同时,将第一聚合物树脂材料注入上述间隙内。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如下步骤a)使上述的第一聚合物材料完全固化;b)从上述的第一外圆筒内取出含有上述环形基底件和上述的完全固化的第一聚合物树脂材料的上述环形带和上述的第一内圆筒;和c)从上述第一内圆筒上取下上述的环形带。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如下步骤a)制备一个用于上述第一外圆筒上的盖子;b)设置一个用于通过上述盖子上的孔从上述第一外圆筒的内部抽出空气的真空泵;和c)从上述第一外圆筒内抽出空气,与此同时,进行将上述第一内圆筒完全移入上述第一外圆筒内并同时将上述第一聚合物材料注入上述间隙内的上述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将上述环形基底件沿入口端固定到上述第一外圆筒上的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将上述环形基底件固定到上述第一外圆筒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上的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5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在张紧状态下将上述环形基底件置于上述第一外圆筒的上述第一端与上述第二端之间的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的第一外圆筒和上述的第一内圆筒是沿垂直方向设置的。
8.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的第一外圆筒和上述的第一内圆筒是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并且在绕水平轴线旋转的同时,进行将上述第一内圆筒完全移入上述第一外圆筒内并同时将上述第一聚合物树脂材料注入上述间隙间的上述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外圆筒的上述内圆柱面上具有用以使上述第一聚合物树脂材料上形成相应特征的表面特征。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如下步骤a)使上述的第一聚合物树脂材料部分地固化;b)从上述第一外圆筒内取出含有上述环形基底件和上述部分固化的第一聚合物树脂材料的上述环形带和上述的第一内圆筒;c)从上述第一内圆筒上取下上述的环形带;d)将上述环形带安置在上述第一外圆筒的上述内圆柱面上;e)制备一个与上述第一外圆筒的上述内圆柱面同轴的第二内圆筒,该第二内圆筒的半径小于上述的第一内圆筒,并且也具有向内弯曲的凸部;f)将上述第二内圆筒的上述凸部移入上述第一外圆筒内;g)将第二聚合物树脂材料浇入位于上述内圆柱面上的上述环形带与上述第二内圆筒的上述凸部之间形成的间隙内;和h)将上述的第二内圆筒完全移入上述第一外圆筒内,并同时将第二聚合物树脂材料浇入上述间隙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如下步骤a)使上述的第一聚合物树脂材料和上述的第二聚合物树脂材料完全固化;b)从上述第一外圆筒内取出现已含有上述述环形基底件和上述完全固化的第一和第二聚合物树脂材料的上述环形带和上述的第二内圆筒;和c)从上述第二内圆筒上取下上述环形带。
12.根据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如下步骤a)制备一个用于上述第一外圆筒上的盖子;b)设置一个用于通过上述盖子上的孔从上述第一外圆筒的内部抽出空气的真空泵;c)从上述第一外圆筒内抽出空气,与此同时进行将上述第二内圆筒完全移入上述第一外圆筒内并同时将上述第二聚合物树脂材料浇入上述间隙内的上述步骤。
13.根据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将上述的环形带沿入口端固定在上述第一外圆筒上的步骤。
14.根据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将上述的环形带固定到上述第一外圆筒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步骤。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将上述环形带在张拉状态下安置在上述的第一外圆筒的上述第一与第二端部之间的步骤。
16.根据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的第一外圆筒和上述的第二内圆筒是垂直设置的。
17.根据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的第一外圆筒和上述的第二内圆筒是水平设置的,并在绕水平轴线旋转的同时,进行将上述第二内圆筒完全移入上述第一外圆筒内并同时将上述的第二聚合物树脂材料浇入上述间隙内的上述步骤。
18.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如下步骤a)使上述的第一聚合物树脂材料部分地固化;b)从上述的第一外圆筒内取出含有上述环形基底件和上述部分固化的第一聚合物树脂材料的上述环形带和上述的第一内圆筒;c)从上述的第一内圆筒上取下上述的环形带;d)制备一个具有内圆柱面的第二外圆筒,该第二外圆筒的上述内圆柱面的半径大于上述的第一外圆筒的半径,上述的第二外圆筒与上述的第一内圆筒是同轴的;e)将上述的环形带置入上述第二外圆筒内;f)将上述的环形带沿入口端固定到上述第二外圆筒上;g)将上述的第一内圆筒的上述凸部移入位于上述第二外圆筒内的上述环形带中;h)将第二聚合物树脂材料注入到上述的环形带与上述第二外圆筒的上述内圆柱面之间由上述第一内圆筒的上述凸部形成的间隙内;和i)将上述的第一内圆筒完全移入上述第二外圆筒内的上述环形带中,并同时将上述第二聚合物树脂材料浇入上述间隙内。
19.根据权利要求1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如下步骤a)使上述的第一聚合物树脂材料和上述的第二聚合物树脂材料完全固化;和b)从上述第二外圆筒内取出现已含有上述环形基底件和上述的完全固化的第一和第二聚合物树脂材料的上述环形带,和上述的第一内圆筒。
20.根据权利要求19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从上述的第一内圆筒上取下上述环形带的步骤。
21.根据权利要求1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如下步骤a)制备一个用在上述第二外圆筒上的盖子;b)设置一个用于通过上述盖子上的孔从上述第二外圆筒内抽出空气的真空泵;和c)从上述第二外圆筒内抽出空气,与此同时,进行将上述第一内圆筒完全移入上述第二外圆筒内的上述环形带中并同时将上述第二聚合物树脂材料浇入上述间隙内的上述步骤。
22.根据权利要求1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的第二外圆筒和上述的第一内圆筒是垂直设置的。
23.根据权利要求1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的第二外圆筒和上述的第一内圆筒是水平设置的,并在绕水平轴线旋转的同时,进行将上述第一内圆筒完全移入上述第二外圆筒内的上述环形带中并同时将上述第二聚合物树脂材料浇入上述间隙内的上述步骤。
24.根据权利要求19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如下步骤a)研磨上述环形带的外表面,使该环形带具有均匀的厚度,并使上述外表面具有所需的表面特征;和b)从上述的第一内圆筒上取下上述的环形带。
25.根据权利要求19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在上述环形带的外表面上切出凹槽的步骤。
26.根据权利要求19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在上述环形带的外表面上钻出盲孔的步骤。
27.根据权利要求1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的第二外圆筒的上述内圆柱面上带有可使上述的第二聚合物树脂材料上形成相应的特征的表面特征。
28.一种按照权利要求2的方法制成的浸透树脂的环形带。
29.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1的方法制成的浸透树脂的环形带。
30.一种按照权利要求20制成的浸透树脂的环形带。
31.一种按照权利要求24的方法制成的浸透树脂的环形带。
全文摘要
在具有外圆筒(66)和与半径较小的内圆筒(64)同轴的内圆柱面的装置(60)上制造一种浸透树脂的环形带的方法。将一环形基底件安置在外圆筒(66)的内圆柱面上。然后将具有向内弯曲的凸部(68)的内圆筒(64)插入外圆筒(66)内,在弯曲凸部(68)与上述内圆柱面之间形成间隙(70)。在内圆筒(64)逐渐移入外圆筒(66)内的同时将聚合物树脂连续地浇入间隙(70)内。弯曲凸部(68)迫使树脂进入环形基底件内并逐出气泡,同时迫使环形带贴紧上述的内圆柱面。在聚合物树脂固化后,就可从装置(60)中取得含有完全浸透树脂且没有气泡的环形基底件且内表面上带有涂层的环形带。
文档编号B29C39/02GK1204982SQ97191418
公开日1999年1月13日 申请日期1997年8月8日 优先权日1996年10月10日
发明者威廉姆·H·杜特 申请人:阿尔巴尼国际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