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成型枢转部位的塑胶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87039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成型枢转部位的塑胶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成型枢转部位的塑胶模具,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可相互枢转的二构件,并可以利用一次射出成型用的塑胶模具。
现有的拉链拉头等制品,其拉片对滑动件形成可枢转,因此,其利用塑胶模具先射制滑动件,然后再将金属制的拉片嵌入滑动件,如此构成一拉头,而其拉片可以相对滑动件枢转。
此种设有二构件可相互枢转的成品,如拉头等一种具有二可枢转构件的成品,其就需由复杂的加工程序来完成成品,而其成品在嵌接位置,至少由一个构件留有缺口,使其可用材料才身的可扩张弹性,作变形的嵌接及闭合,相对地,构件间也会有脱落问题。
台湾专利公报公告第160989号“注射塑胶式拉链拉头的制造方法”专利案,由一对互补的模构件13、14,其间界成第一模穴22、23以形成拉头本体1、26,第二模穴23、33以形成拉片2、28,第一、第二模穴22、23、32、33互相连通,被一主滑动模心15、30滑动地配置于第一模穴22、32,并具有一辅助滑动模心16、31,主、辅助滑动模心15、30、16、31共同形成一与拉孔18互补的形状,辅助滑动模心16、31可移至第一位置以阻断第一、第二模穴22、23、32、33,及移至第二位置以使第一、第二模穴22、23、32、33之间连通,因此,塑料分次射出,以形成具有可枢转的拉片2、28及本体1、26。因此,该种射制模具虽然可以形成有一体式的可枢转的二构件,但其制造上仍需耗费较多时间,且无法一模多穴的同时形成多个拉头。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成型枢转部位的塑胶模具,其具有可相互枢转的二构件,可由模具以射出成型方式一体成型,而二构件相互间具有可活动枢转,且可一模数穴的快速、大量成型。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具有成型枢转部位的塑胶模具,它包括第一模块,以定位元件结合前连接梁板,第一模块本身设有前下翼穴,前连接梁板设有前连接梁穴;第二模块,以定位元件结合后连接梁板,第二模块本身设有后下翼穴,后连接梁板设有后连接梁穴,第二模块设走料槽以导引塑料进入至后下翼穴与后连接梁穴;第三模块,设下拉部穴及二导槽,二导块置入二导槽内滑动,二导块各结合有一模块,二模块设有形成在同一平面上的前上翼穴,二导块的相接触面各设有前突耳穴,以及形成在同一平面上的前上连接环穴;第四模块,设下拉部穴及二导槽,二导块置入二导槽内滑动,二导块各结合有一模块,二模块设有形成在同一平面上的后上翼穴,二导块的相接触面各设有后突耳穴,以及形成在同一平面上的后上连接环穴,第四模块设有走料槽以导引塑料进入下拉部穴;所述前下翼穴、后下翼穴、前连接梁穴、后连接梁穴、前上翼穴、后上翼穴、前突耳穴、后突耳穴相通而成型拉头的滑件;前上连接环穴、后上连接环穴、二下拉部穴相通而成型拉片,拉片与突耳枢接。
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为本发明的单一模组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本发明的单一模组组合时的分开剖面图;图3为图2的3-3线剖面图;图4为图2的4-4线剖面图;图5为本发明的单一模组组合时的并合剖面图;图6为图5的6-6线剖面图;图7为图5的7-7线剖面图;图8为本发明的公母模具打开时的立体图;图9为本发明的公母模具打开时的侧视剖面图;图10为图9所示公、母模具闭合时的侧视剖面图;图11为本发明的拉头成品立体图。
请参阅图11所示本发明欲成型的拉头7的成品立体图,该拉头7包括下翼71、连接梁72、上翼73、突耳74以及形成拉片的上连接环75和下拉部76。因此,本发明模具包括成型下翼71的下翼穴、成型连接梁72的连接梁穴、成型上翼73的上翼穴、成型突耳74的突耳穴、成型上连接环75的上连接环穴、成型下拉部76的下拉部穴。
请参阅图1所示使一个拉头成型的一模组的实施例,其包括第一模块1、第二模块2、第三模块3、第四模块4。其中第一模块1、第二模块2被结合于模具的母模5,第二模块3、第四模块4被结合于模具的公模6,如图8所示,且同一公、母模具中可以设置数组模组。
第一模块1用定位元件11结合有前连接梁板12,在第一模块1本身设有前下翼穴13,在前连接梁板12设有前连接梁穴14。
第二模块2用定位元件12结合有后连接梁板22,在第二模块2本身设有后下翼穴23,以及在后连接梁板22设有后连接梁穴24;第二模块2本身可以设走料槽25,用以将熔融的塑料送至各穴孔。
第三模块3与第一模块1被结合于母模5,第三模块3设下拉部穴31,用以成型拉片的下拉部;第三模块3本身设有二导槽32,二导槽32各供一导块33置入,导块33依导槽32滑动,使结合于二导块33的模块34可以做接近的贴接或分开。模块34朝三度空间设有模穴,分别为前上翼穴35、前突耳穴36、前上连接环穴37,前上翼穴35与前连接梁穴14及前突耳穴36相通,前上连接环穴37则未与前上翼穴35及前突耳穴36相通,但二模块34的前上连接环穴37互相连通。
第四模块4与第二模块2被结合于公模6,第四模块4设下拉部穴41,与第三模块3的下拉部穴31共同成型拉片的下拉部。第四模块4本身设二导槽42,二导槽42各供一导块43置入,导块43依导槽42滑动,使结合于二导块43的模块44可以做接近的贴接或分开,以及与第三模块3的二模块34接近或分开。模块44朝三度空间设有模穴,分别为后上翼穴45、后突耳穴46、后上连接环穴47,后上翼穴45与后连接梁穴24及后突耳穴46相通,后上连接环穴47则未与后上翼穴45及后突耳穴46相通,但二模块44的后上连接环穴47互相连通,且更可以与第三模块3的前上连接环穴37并合成型拉片的上连接环;第四模块4本身设有走料槽48,用以将熔融的塑料送至各穴孔。
请参阅图2、3、4所示,其显示本发明的第一模块1与第三模块3结合,第二模块2与第四模块4结合,以及二组结合的模块成分开时的情形。
请参阅图5、6、7所示,其显示已结合的第一模块1与第三模块3及第二模块2与第四模块4并合时的情形,因此,该模具形成有成型下翼71的下翼穴13、23,形成有成型连接梁72的连接梁穴14、24,形成有成型上翼73的上翼穴35、45,形成有成型突耳74的突耳穴36、46,形成有成型拉片的上连接环75的上连接环穴37、47,以及形成有成型拉片的下拉部76的下拉部穴31、41,因此,熔融的塑料由走料槽48供入时,可以进入至各穴孔成型。
请参阅图8、9所示本发明的一个成型模具的较佳实施例,该模具包括有母模5、公模6,且该公、母模6、5分别设有四个模组,母模(组)5由母模基板51被固定于射出成型机的固定座,母模(组)5有一活动板52受弹性元件53顶推,使活动板52恒有开启的力量,在母模基板51设斜柱54,斜柱54终端套一滑块55,滑块55受活动板52带动在斜柱54上移动,且滑块55可以引拉导块33移动,使结合在二导块33的二模块34可以成分开或接近,如图10所示。
公模(组)6由公模基板61被固定于射出成型机的移动座,公模(组)6有一活动板62被弹性元件63顶推,使活动板62恒有开启的力量,在公模基板61设斜柱64,斜柱64终端套一滑块65,滑块65受活动板62带动在斜柱64上移动,且滑块65可以引拉导块43移动,使结合在二导块43的二模块44可以成分开或接近,如图10所示。
请参阅图10所示,当公模6与母模5闭合时,四模块34、44互成相邻的贴接,且其各穴孔成对应的圈围成一个拉头及拉片的成型穴孔,其可以由母模5的射料口56射入熔融的塑料,以射制含有拉片的拉头,由于形成拉片的上连接环穴37、47未与突耳穴36、46相通,且其各有走料槽25、48来成型滑件本体及拉片,如图1所示,因此,在塑料固化成型后,拉片即可以在滑件本体的成型突耳74位置枢转。
本发明的拉头成型模具,由于在公、母模上可以设置数组模组,因此,由一次射出成型即可以同时完成数个拉头,且其仅由公、母模的单一开闭动作即可以完成闭模射制、开模取出成品的射制工作,整体上,生产速度可以成倍数增加,而所射制的拉头也可以一体成型有拉片与滑件,因此,拉片长期使用也不会有脱落问题。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成型枢转部位的塑胶模具,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一模块,以定位元件结合前连接梁板,第一模块本身设有前下翼穴,前连接梁板设有前连接梁穴;第二模块,以定位元件结合后连接梁板,第二模块本身设有后下翼穴,后连接梁板设有后连接梁穴,第二模块设走料槽以导引塑料进入至后下翼穴与后连接梁穴;第三模块,设下拉部穴及二导槽,二导块置入二导槽内滑动,二导块各结合有一模块,二模块设有形成在同一平面上的前上翼穴,二导块的相接触面各设有前突耳穴,以及形成在同一平面上的前上连接环穴;第四模块,设下拉部穴及二导槽,二导块置入二导槽内滑动,二导块各结合有一模块,二模块设有形成在同一平面上的后上翼穴,二导块的相接触面各设有后突耳穴,以及形成在同一平面上的后上连接环穴,第四模块设有走料槽以导引塑料进入下拉部穴;所述前下翼穴、后下翼穴、前连接梁穴、后连接梁穴、前上翼穴、后上翼穴、前突耳穴、后突耳穴相通而成型拉头的滑件;前上连接环穴、后上连接环穴、二下拉部穴相通而成型拉片,拉片与突耳枢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成型枢转部位的塑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块、第三模块结合于母模,所述第二模块、第四模块结合于公模。
全文摘要
一种具有成型枢转部位的塑胶模具,由第一模块、第二模块以定位元件结合连接梁板,第一、第二模块设下翼穴,连接梁板设连接梁穴,由第三、第四模块设下拉部穴及二导槽,二导槽各供一导块置入滑动,滑块由三面设上翼穴、突耳穴及上连接环穴,由走料槽射入塑料,形成滑件及可枢转的拉片。
文档编号B29C33/12GK1287912SQ99118808
公开日2001年3月21日 申请日期1999年9月13日 优先权日1999年9月13日
发明者叶廉聪 申请人:郑荣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