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烟气可调烟道余热锅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12131发布日期:2018-06-30 05:07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烟气可调烟道余热锅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道式余热锅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烟气可调烟道余热锅炉。



背景技术:

PDR-RTO水管式锅炉设备在世界石油、化工行业及节能减排领域具有广泛的市场,但由于PDR-RTO石化尾气处理技术后的余热烟气具有脉冲式的特点,以及烟气的流向也会随时发生转变,烟气流量的大小也受制于工艺的要求而随时发生转变,且PDR-RTO水管式余热锅炉还需与处理设备的烟道相匹配,故而常规的余热锅炉显然无法达到要求。目前,国内还没有运行案例。

我公司针对该余热烟气的特殊性,以及要求余热锅炉设备与烟道要高度匹配,利用常规的石化余热烟气的烟道式余热锅炉,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既能满足特殊的余热烟气,又能高度匹配其尾气处理设备的烟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烟气可调烟道余热锅炉,旨在解决以下问题:

1、在余热烟气波动及流向改变的情况下,保证锅炉连续稳定运行;

2、在锅炉设备满足性能的情况下,锅炉设备与尾气处理设备的烟道高度匹配。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拟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烟气可调烟道余热锅炉,该锅炉本体设备采用卧式布置,包括对流管束、上集箱、下集箱和汽包,其特征在于:

对流管束、上集箱和下集箱设置在烟道内部;

对流管束分为四束,沿上集箱和下集箱轴线方向依次分布,且对流管束为错列布置;

对流管束上端汇聚到位于上方的上集箱上,对流管束下端到位于下方的下集箱上;

汽包单独设置在烟道外部;

上集箱通过蒸汽引出管与汽包连接,下集箱通过下降管与汽包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该锅炉本体设备通过上集箱、下集箱及对流管束构成一个整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结构简单,维护方便:对流管束支撑本体部分,省却了大量的支撑钢架,同时,锅炉本体设备采用卧式布置,且对流管束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满足检修要求;

(2)运行稳定、安全可靠:对流管束分成四个部分,同时这四个部分又连接共用的上下集箱,在烟气的波动和流向发生变化时,四个部分的受热面将起到不同的作用,受热强的部分吸热量加大,成为上升管,受热弱的部分,自动成为下降管,补充外置式下降管补水不足的部分,这样就能保证锅炉连续稳定运行,安全可靠;

(3)与烟道的高度匹配:本设备是依据卧式的圆弧形烟道,量身定做了该设备,完全满足与烟道的高度匹配;

(4)安装快捷:锅炉本体部分采用整装出厂,现场的安装工作量大大减小。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来表示相同的元件或结构,其中:

1、烟道,2、对流管束,3、上集箱,4、下集箱,5、汽包,6、蒸汽引出管,7、下降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2、3所示,一种新型烟气可调烟道余热锅炉,该锅炉本体设备采用卧式布置,包括对流管束2、上集箱3、下集箱4、汽包5、蒸汽引出管6和下降管7,对流管束2、上集箱3和下集箱4设置在烟道1内部,对流管束2分为四束,沿上集箱3和下集箱4的轴线方向依次分布,且对流管束2为错列布置,对流管束2上端汇聚到位于上方的上集箱3上,下端汇聚到位于下方的下集箱4上,汽包5单独设置在烟道1外部,上集箱3通过蒸汽引出管6与汽包5连接,下集箱4通过下降管7与汽包5连接。

为解决前述提到的技术问题,在设计锅炉结构时,打破了常规的烟道式余热锅炉结构:

将常规的上下汽包加对流管束的方式改为上集箱3、下集箱4加对流管束2的方式,在烟道1外单独设置汽包5,通过蒸汽引出管6和下降管7分别与上集箱3和下集箱4连接,汽包5及蒸汽引出管6和下降管7均不受热,使得水循环更为安全、可靠;

余热锅炉本体部分通过上集箱3、下集箱4及大量的对流管束2构成一个整体,这种结构既能满足与烟道1的匹配,同时,由于是设备模块化整体出厂,现场的安装工作量大大降低,且由于受压件的焊接工作均在厂内完成,使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得到了保证;

将对流管束2错列布置,且在集箱的轴线方向将管束分成了四个部分,加强了传热,同时,在烟气变向时,受热弱的管束自动成为下降管,而受热强的管束加强吸热,成为上升管,既保证了锅炉连续稳定运行,又使得水循环更为安全、可靠。

锅炉汽水流程为:给水依次通过汽包5→下降管7→下集箱4→对流管束2→上集箱3→蒸汽引出管6→汽包5→主蒸汽出口。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