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氧组件及其组成的锅炉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93153发布日期:2019-09-17 21:21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一种除氧组件及其组成的锅炉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锅炉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除氧组件及其组成的锅炉系统。



背景技术:

原来除氧器加热蒸汽对除氧塔补水加热除氧后直接排到大气,蒸汽残余热值未利用,造成水、汽能源浪费,同时排汽温度高,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对除氧器本体排出氧气中的余热进行再次利用,以节约能源,同时降低排出氧气的温度,避免发生生产事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除氧组件,还包括换热装置(12),所述除氧器本体(11)的除氧塔上具有蒸汽入口、蒸汽出口(111)和补水口(112),所述换热装置(12)具有冷媒入口(121)、冷媒出口(122)、热媒入口(123)和热媒出口(124),所述蒸汽出口(111)处连通第一三通(113),所述第一三通(113)的余下两个接口分别设有第一阀门(114),其中一个所述第一阀门(114)与所述热媒入口(123)连通,所述补水口(112)与所述冷媒出口(122)连通,所述冷媒入口(121)与补水管连通,且二者连通处设有第三阀门(126)。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其结构简单,所述除氧器本体排出的气体可通过控制两个第一阀门的开启或导通以将气体直排入大气中或是排入至换热装置中与加入到除氧器本体内的水进行热交换,其中后者可充分利用热能,且安全性高。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补水管通过第二三通(127)与所述第三阀门(126)相连通,所述补水口(112)通过第三三通(128)与所述冷媒出口(122)相连通,所述第二三通(127)和所述第三三通(128)余下的接口相互连通,并在二者的连通处设有第四阀门(129)。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第二三通和第三三通余下的接口连通并在连通处设置第四阀门,可在除氧器本体补水时,择一导通第三阀门或是第四阀门以实现补水管直接向除氧器本体内补水或是经过换热装置向除氧器本体内补水。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装置的外表面敷设有一层保温层。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减少热能的流失。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装置为板式换热器或管式换热器。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其结构简单。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热媒入口(123)与对应所述第一阀门(114)之间还设有集水箱(115),所述集水箱(115)上端设有两个接口,所述热媒入口(123)与对应所述第一阀门(114)分别与所述集水箱(115)上端的两个接口连通,所述集水箱(115)的下端设有排水口,且在所述排水口处设有第六阀门。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设置集水箱可将换热装置中冷凝下来的液体进行收集,避免其容留在换热装置或是除氧塔内影响加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锅炉系统,包括多个锅炉和一个如上所述的除氧组件,所述除氧器本体的排水口通过管排与多个所述锅炉的加水口连通,且所述管排与每个所述锅炉加水口的连通处分别设有第五阀门。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减少设备投入,由一个除氧器组件对多个锅炉进行加水,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同时避免车间设备拥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除氧组件的结构简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所述换热装置的结构简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除氧组件的另一结构简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所述锅炉系统的结构简图。

图中:1除氧组件、11除氧器本体、111蒸汽出口、112补水口、113第一三通、114第一阀门、115集水箱、12换热装置、121冷媒入口、122冷媒出口、123热媒入口、124热媒出口、125第二阀门、126第三阀门、127第二三通、128第三三通、129第四阀门、2锅炉、21第五阀门、3管排、4补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除氧组件,包括除氧器本体11,还包括换热装置(12),所述除氧器本体(11)的除氧塔上具有蒸汽入口、蒸汽出口(111)和补水口(112),所述换热装置(12)具有冷媒入口(121)、冷媒出口(122)、热媒入口(123)和热媒出口(124),所述蒸汽出口(111)处连通第一三通(113),所述第一三通(113)的余下两个接口分别设有第一阀门(114),其中一个所述第一阀门(114)与所述热媒入口(123)连通,所述补水口(112)与所述冷媒出口(122)连通,所述冷媒入口(121)与补水管连通,且二者连通处设有第三阀门(126)。其结构简单,所述除氧器本体排出的气体可通过控制两个第一阀门的开启或导通以将气体直排入大气中或是排入至换热装置中与加入到除氧器本体内的水进行热交换,其中后者可充分利用热能,且安全性高。

其中,为了防止粉尘进入到热媒出口内,优选的,在热媒出口处设置第二阀门125。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补水管通过第二三通(127)与所述第三阀门(126)相连通,所述补水口(112)通过第三三通(128)与所述冷媒出口(122)相连通,所述第二三通(127)和所述第三三通(128)余下的接口相互连通,并在二者的连通处设有第四阀门(129)。通过将第二三通和第三三通余下的接口连通并在连通处设置第四阀门,可在除氧器本体补水时,择一导通第三阀门或是第四阀门以实现补水管直接向除氧器本体内补水或是经过换热装置向除氧器本体内补水。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装置12的外表面敷设有一层保温层,如此可减少热能的流失。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装置12为板式换热器或管式换热器,其结构简单。

如图2所示,其中,优选的,为了增加换热装置的换热效果,所述管式换热器的结构如下,其包括一个竖直设置且内部中空的柱体,所述柱体的两端分别设有喇叭形的收口件,两个所述收口件的开口较大端分别与所述柱体的两端的边缘处密封连接,所述圆柱体内设有多根换热管,每根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与所述柱体的两端连接并贯穿,并分别将两个所述收口件连通,所述柱体的侧壁上分别设有两个与其内部连通的接口,两个所述收口件的开口较小端分别构成所述换热装置的冷媒出口和冷媒入口,两个所述接口分别构成所述换热装置的热媒出口和热媒入口。

进一步优选的,两个所述接口分别位于所述柱体侧壁的上下端。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柱体内位于两个接口之间沿上下方向间隔设有n个水平设置的隔板,n个所述隔板将所述柱体内部分割成n+1个空腔,每根所述换热管均上下贯穿n个所述隔板,且每个所述隔板上分别设有一个上下贯穿且通孔,所述通孔用以将相邻两个空腔连通,且相邻两个所述隔板上的通孔交错分布且相互远离,其中,n为大于2的自然数。

如图3所示,其中,优选的,所述换热装置竖直设置在所述除氧器本体的上方,为了避免热媒通道内冷凝形成液滴回流到除氧塔内,因此可在热媒入口与对应第一阀门之间增设一个密闭的集水箱,所述集水箱(115)上端设有两个接口,所述热媒入口(123)与对应所述第一阀门(114)分别与所述集水箱(115)上端的两个接口连通,所述集水箱(115)的下端设有排水口,且在所述排水口处设有第六阀门。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集水箱为透明状,便于观察其内的液位,且其内的积水需及时的排出,避免因漫罐而影响蒸汽由除氧塔输送至换热装置中。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换热装置还可参考文献号为CN207963564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文本中所记载的结构。

其中,除氧器本体在工作时,两个第一阀门需择一打开,若打开的是与热媒入口连通的第一阀门时,则第二阀门也必须打开,而在除氧器本体补水时,可绕过换热装置进行补水,也可经过换热装置进行补水,在绕过换热装置补水时,择需关闭第三阀门,打开第四阀门,而若需进行换热时,则关闭第四阀门,打开第三阀门,且此时导通的第一阀门必须是与热媒入口连通的第一阀门。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锅炉系统,包括多个锅炉2和一个如实施例1所述的除氧组件1,所述除氧器本体11的排水口通过管排3与多个所述锅炉2的加水口连通,且所述管排3与每个所述锅炉2加水口的连通处分别设有第五阀门21,如此可减少设备投入,由一个除氧器组件对多个锅炉进行加水,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同时避免车间设备拥挤。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