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02981阅读:6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热风机之类暖风设备。
背景技术
过去,作为冬季的暖风设备,石油热风机在一般家庭中得到广泛使用。

图119是对现有石油热风机的一个例子加以展示的概略性的省略其局部的剖视主视图,图120是其侧视图。图121是供油油箱的加油口盖及其托架的剖视图。
如图119所示,具有与石油热风机本体101内部的侧方接触的、用来预先注入煤油等液体燃料104而加以储存的供油油箱102,向连接在该供油油箱102下方的燃料箱103供给充足的液体燃料104。
所说燃料箱103中所容纳的液体燃料104,靠燃料压送用电磁泵105经由输油管106被引入气化器107内。在这里,设在气化器107中的气化器加热器(未图示)将送来的液体燃料104气化。109是燃烧室,在其底部支撑并固定有燃烧器108。
经所说气化器107气化的燃料,从喷嘴强力喷出而与燃烧用空气一起被引入火焰口108a并燃烧,加热燃烧室109内的空气。并且,如图120的箭头所示,由设在本体101背面的单向感应电动机等构成的风扇马达110上所安装的送风风扇111,将经由过滤器112吸入的室内空气同燃烧室109内被加热的空气以及燃后气体一起作为暖风从吹出口113向室内吹出。
另一方面,设在火焰口108a的稍上方的火焰传感器114是用来检测燃烧火焰所产生的火焰电流的,当检测到的火焰电流大于预先设定的值时,所说风扇马达110通电,送风风扇111随之旋转,将从室内吸入的空气作为暖风从吹出口113向室内吹出。此时,由室温热敏电阻115对室温进行检测,控制装置(未图示)根据室温与设定温度之差对所说燃料压送用电磁泵105(参照图109)进行驱动控制,从而调节对气化器107的液体燃料104供给量,调节燃烧器108处的燃烧火焰的火力。
例如,若在室温较低时使石油热风机开始运行,则会增加对气化器107的液体燃料104供给量,使室温快速上升到设定温度,之后,调节液体燃料104的供给量使室温保持在接近设定温度的一定温度上。
此外,如图121所示,对供油油箱102的燃料补给,是将供油油箱102从本体101中取出,将其上下翻转,取下供油油箱102的具有阀部的加油口盖116,从加油口117注入燃料,确认供油油箱102注满燃料后,将加油口盖116拧紧在加油口117的螺纹上,翻转成加油口盖116朝下插入本体101中,使加油口盖部116插进安装在燃料箱103顶面的托架118中,从而置于燃料箱103上。
然而,作为现有的石油热风机,向供油油箱补给燃料时,需要件将其从本体中取出,为了使加油口盖朝上,要将供油油箱翻过来,而且,补给燃料后,要拧紧加油口盖再插入本体内,需要再一次将供油油箱上下翻转,使用起来非常麻烦。
此外,加油口盖是通过螺纹紧固在口壁部上的,若加油口盖未充分拧紧,翻转供油油箱时有可能导致加油口盖脱落、燃料流出。特别是面对老龄化社会,上年纪的人手力较弱,拧紧螺纹的力较小,因此需要对此加以改进。
此外,在向燃料箱供给燃料时(要在油面上升到加油口盖的阀部处,靠空气的置换保持恒定油面的情况下向其供给供油油箱内的燃料,因此,加油口盖的阀部总是处于被燃料润湿的状态,当为了向供油油箱补给燃料而取下加油口盖时,燃料会沾到手上,不仅拧螺纹时要打滑,而且会把手弄脏弄臭。
此外,在进行空烧以清除气化器内的杂质时,需要进行将供油油箱从本体内取出、以泵等将配设在供油油箱下方的燃料箱内的残油抽尽等作业,用户对此颇有微辞。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向供油油箱补给燃料时不必将其翻转、燃料不会沾到手上的、进行气化器空烧清理时不必将燃料抽尽便能够进行清理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
发明的公开本发明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具有,可自由拆装地安装在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的本体内的供油油箱,具有加热燃料使之气化的气化部和使气化的燃料燃烧的燃烧器的燃烧部,将所说供油油箱的燃料向所说气化部输送的输油泵,以及,在所说供油油箱安装在本体内时、通过连接而形成自所说供油油箱至燃烧部的输油路径的第1连接部;所说第1连接部,具有设在供油油箱侧的输油接续器插头、以及、可相对于该输油接续器插头自由接合与分离的设在本体侧的输油接续器插座。因此,能够省略以往的设在供油油箱下方暂时贮留燃料的燃料箱,将供油油箱的燃料直接送入燃烧部,减少输油路径的构成部件,使供油油箱的使用更为方便,而且,进行燃料补给时不必将供油油箱翻转。
其次,设有将所说供油油箱与来自所说燃烧部的回油路径连接起来的第2连接部,所说第2连接部,具有设在供油油箱侧的回油接续器插头以及可相对于该回油接续器插头自由接合与分离的设在本体侧的回油接续器插座,使得燃料能够返回供油油箱。
由于在所说输油接续器插头或者在所说输油接续器插头、输油接续器插座以及回油接续器插头内内装可开闭输油路径的阀机构,因此,能够可靠阻断向燃烧部输油。
此外,由于将阻断自所说供油油箱向燃烧部供给燃料的阻断阀设在输油路径上,因此,能够通过阻断阀可靠阻断燃料补给。所说阻断阀,是通过将空气送入输油路径而阻断自供油油箱向燃烧部的燃料供给的空气阀。
此外,由于将连接在所说供油油箱内的上吸通路上的输油接续器插头内的通路配设在供油油箱内的燃料液位之上,因此,即使供油油箱内装满燃料也能够防止其溢出。
此外,由于连接所说供油油箱和输油泵二者的燃料通路,形成呈倒U字形上立的上立通路,该上立通路的上端配设在供油油箱内的燃料液位之上,因此,即使供油油箱内装满燃料也能够防止其溢出。
此外,在本体侧形成上述上立通路,前述阻断阀配置在上述上立通路的通路上端,即使供油油箱内装满燃料也能防止其溢出。
此外,由于将所说供油油箱侧的回油接续器插头的燃料通路的出口,配设在供油油箱的燃料液位之上,或者,朝上设置而使之在供油油箱的燃料液位之上,因此,即使供油油箱内装满燃料也能够防止其溢出。
此外,将所说空气阀的空气取入口配置在供油油箱的燃料液位之上,也能够做到即使供油油箱内装满燃料也能够防止其溢出。
此外,通过在所说供油油箱的顶面设置空气孔,可防止温度升高导致供油油箱内压力升高,通过设置油箱翻倒时可将该空气孔封闭的封闭机构,可防止油箱翻倒时燃料从空气孔泄漏。
由于所说回油路径的通路的内径大于输油路径的内径,因此,能够使配管内的燃料尽快返回供油油箱。
由于具有在将所说供油油箱安装在本体内时供油油箱只能朝一个方向安装在本体内的结构,因此,安装供油油箱时能够防止损坏其它部件。
由于将所说供油油箱侧的输油接续器插头和回油接续器插头一体化而构成供油油箱侧接续器插头部,将本体侧输油接续器插座和回油接续器插座一体化而构成本体侧接续器插座部,因此,能够使第1、第2连接机构结构紧凑,减少组装工作量。
供油油箱侧接续器插头部的配置部位,只要在供油油箱的上方即可,并无特别限定,但在采用供油油箱在从本体上方插入油箱收容室内时可使接续器插头部与燃烧部侧接续器插座部二者相连接的结构的场合,对于供油油箱,在输油接续器插头部的下方不能够配置任何功能部件。
为此,将处于实质上输油接续器插头部从供油油箱的外表面突出的状态,供油油箱的投影面积增大。一般来说,供油油箱是由俯视时呈U字形的油箱部件和呈平板状的油箱部件接合而成的,因此,为了减小供油油箱的投影面积,最好是这样构成,即,在与供油油箱的接合加工面的相反一侧使倒U字形油箱部件的局部向内部回缩,将接续器插头部配设在该凹部中。
此外,在供油油箱的接续器插头部上,需要连接来自供油油箱内的上吸通路用配管和使燃料返回油箱内的回油配管,但若在接续器插头部设置对上述通向供油油箱内的配管进行定位而使它们连接在接续器插头部上的机构,则不需要特别的胎具也很容易实现配管的定位。
在这种场合,若供油油箱内的配管通过连接机构连接在供油油箱侧接续器插头部,可使配管的连接变得容易,进行连接时所需的空间可以较小。
本体侧接续器插座部,具有阻断供油油箱向燃烧部的燃料供给的阻断阀和对该阻断阀进行保护的保护罩,供油油箱侧接续器插头部,具有防撞击的缓冲罩,在将供油油箱安装在本体内时,使上述两个罩作为油箱插入用导向器,这样,在安装供油油箱时罩可兼起保护和插入时的导向的作用。
为了对所说供油油箱内的水进行检测,具有,具有与设在供油油箱底面的接水盘相接触的第1电极、以及、与供油油箱相接触的第2电极的水检测部,所说两个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在检测台上被单端固定并在该固定部之外具有支点,因此,能够分散电极所承受的应力。
由于在所说燃烧部与第2连接部之间的回油路径上,设置一次性滞留燃料的燃料容器和冷却燃料的冷却部,因此,能够对来自气化器的返回燃料进行冷却。
此外,就供油油箱的形状而言,若采用供油油箱安装在装置本体内时供油油箱侧的第1连接部、和/或、第2连接部位于供油油箱之俯视图中的外轮廓线之内的结构,则即使例如在搬运油箱时油箱翻倒,也能够防止这些连接部受到损伤。即便是在这些连接部上附设有防撞击机构的场合,也最好是采用,包括防撞击机构在内配置在供油油箱之俯视图中的外轮廓线之内的结构。
在这里,所说的将连接部等配置于供油油箱之俯视图中的外轮廓线之内,例如是指,使供油油箱的侧面从相邻侧面彼此相交而形成的棱线处向油箱中心方向回缩,以使得在供油油箱之俯视图中的外轮廓线之内形成大约为三角形或大约为矩形的空间区域,而将连接部等配置于该空间区域中,或者是指,在供油油箱的侧面上,通过向油箱中心方向回缩而在供油油箱之俯视图中的外轮廓线之内形成凹部,而将连接部等配置于该凹部之内。
另外,上述连接部等中,还包括空气阀等附设在供油油箱上的其它部件,最好是以包括它们在内配置在油箱之俯视图中的外轮廓线之内而构成。
由于设置有将通向所说供油泵的燃料上吸通路固定在供油油箱内的部件,因此,在进行搬运时能够防止上吸通路与供油泵内壁相接触,防止彼此受到损伤。
此外,由于所说第1连接部、和/或、第2连接部配设在供油油箱的燃料液面之上,因此,供油油箱的燃料不会溢出。
此外,由于在所说供油油箱上,设有将送往供油泵的燃料吸上来的上吸管,所说上吸管的抽吸燃料用的吸入口位于供油油箱内的下部附近,因此,能够有效地吸入燃料。
此外,由于在第1连接部和第2连接部上,在供油油箱侧和燃烧部侧,设有可相互间接触与分离的导向用的导向部件,因此,能够顺畅地实现与本体的连接。
即,作为本发明,省略了在供油油箱下方暂时贮留燃料的燃料箱,将供油油箱的燃料直接送往燃烧部,减少了输油路径的构成部件,使供油油箱的使用更为方便,而且,设有在供油油箱安装在本体内时与通向燃烧部的输油路径进行连接的连接机构,在对供油油箱补给燃料时不必将其翻转。
作为这种场合下的燃烧方式,无论是JIS S3030所规定的蒸发皿式、压力喷雾式、回转雾化式、喷射喷雾式、气化式中的哪一种燃烧方式,均可适用。所谓蒸发皿式是指,以蒸发皿使燃料蒸发的方式,加热燃料使之气化的气化部和使气化燃料燃烧的燃烧器做成一体。所谓压力喷雾式是指,靠压力使燃料雾化、蒸发而燃烧的方式,气化部与燃烧部做成一体。所谓转雾化式是指,靠离心力使燃料雾化、蒸发而燃烧的方式。喷射喷雾式是指,靠空气喷流使燃料雾化、蒸发而燃烧的方式,气化器与燃烧部做成一体。所谓气化式是指,使燃料在气化室或气化器内蒸发的方式,气化部与燃烧部是隔开的。
这些方式中,特别是气化部与燃烧部做成一体的上述蒸发皿式、压力喷雾式、回转雾化式及喷射喷雾式等燃烧方式更为适宜。即,作为一种具有,可自由拆装地安装在装置本体内的供油油箱,加热燃料使之气化的气化部和使气化燃料燃烧的燃烧器一体化的燃烧部,以及,将供油油箱的燃料向气化部输送的输油泵,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省略了在供油油箱下方暂时贮留燃料的燃料箱,将供油油箱的燃料直接向燃烧部输送。
作为这种直接输油方式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由于不是现有技术那样以燃料箱将燃料暂时滞留的方式,因此,最好是采用,设有阻断供油油箱至燃烧部的输油路径的燃料供给的阻断阀,可靠阻断燃料向燃烧部输送的结构。
而对于气化部与燃烧部一体化的燃烧方式,不需要使燃料从气化部返回,因此,只要具有将供油油箱与通到燃烧部的输油路径进行连接的连接机构即可。作为该连接机构,可列举出,由供油油箱侧输油接续器插头和燃烧部侧的输油接续器插座构成的形式。此外,在输油接续器插头中设置阀机构,并设定成供油油箱安装在本体内时处于开阀状态,供油油箱从本体中拆下时处于闭阀状态,这样,不必担心拆下油箱时供油油箱内的燃料泄漏,并且在油箱安装就位时输油路径切实处于开启状态。
该阻断阀设在输油路径上的将供油油箱与输油泵连接起来的通路的中途,或者,将输油泵与燃烧部连接起来的通路的中途均可。此外,作为阻断阀,只要具有阻断输油路径的功能,何种结构均可,例如可列举出电磁阀和空气阀等例子。作为电磁阀,若与由电磁泵等构成的输油泵做成一体,还能够节省安装空间,缩短连接输油路径的工时。
空气阀,是为了向输油路径中取入用来阻断燃料供给的空气而设置的,可设置在输油路径的适当的位置上,但若与连接机构的输油接续器插座并排设置,则与配置在其它路径上相比,能够使配管连接工艺简化。此外,作为空气阀,为了防止在供油油箱的燃料装满的状态下燃料从空气泄漏,最好是设置在比油箱装满燃料时的液面高的位置上。
输油泵,可配置在诸如比连接机构更靠燃烧部侧、或者、比连接机构更靠供油油箱侧等输油路径的适当位置上。
另一方面,将供油油箱内的燃料上吸至输油泵的上吸通路成为到达供油油箱底面部的长度,能设置将该通路固定在供油油箱内不动的机构。
由于是不需将供油油箱上下翻转而进行注油的方式,因此,最好是具有,在供油油箱的上部设置注入燃料的加油口和将加油口封闭的加油口盖的结构,并且,最好是具有,在加油口盖内设置泄放油箱内部压力的阀机构,使得不会由于油箱内部压力因温差升高而升高导致燃料溢出的结构。
也就是说,本发明申请,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即,具有,可自由拆装地安装在装置本体内的供油油箱,加热燃料使之气化的气化器,将供油油箱的燃料向气化器输送的电磁泵,以及,使气化的燃料燃烧的燃烧器;省略了在所说供油油箱下方暂时贮留燃料的容器。
此外,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即,具有,向所说供油油箱注入燃料的加油口,将加油口封闭的加油口盖,以及,在供油油箱安装在本体内时连接通向电磁泵的燃料上吸通路的连接机构;通过连接机构经由供油油箱和电磁泵而与气化器连通的燃料路径。
此外,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即,在将所说供油油箱和所说电磁泵连接起来的通路的中途设置有空气阀。
此外,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即,在所说供油油箱安装在本体内时连接电磁泵的燃料上吸通路的连接机构中,设有阻断燃料流动的阀机构。
此外,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即,具有自所说气化器连接到供油油箱的连接机构,设有通过连接机构使气化器与供油油箱二者连通的燃料的返回通路。
此外,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即,具有自所说气化器连接到供油油箱的连接机构,设有将通过连接机构流通于气化器与供油油箱之间的燃料的流动阻断的阀机构。
此外,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即,在使所说气化器与供油油箱二者连通的燃料的返回通路的中途设有暂时滞留燃料的容器的热泵。
此外,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即,所说供油油箱上设有兼起泄压阀机构以及盖的作用的加油口盖。
此外,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即,所说连接机构的供油接续器插头配设在供油油箱的燃料液面之上。
此外,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即,在所说供油油箱的内侧设有与连接机构的供油接续器插头连通的通路,在通路的前端设有除尘用的过滤器。
此外,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即,在运行停止期间,打开所说空气阀,进行将堆积在气化器内的杂质去除的气化器的空烧清理。
此外,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即,在使燃料自所说气化器返回热泵的燃料通路的中途设有对通路内的燃料进行冷却的机构。
此外,作为本发明,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间题,省略了暂时贮留燃料的燃料箱,将供油油箱内的燃料直接送向燃料部,使得供油油箱的加油口盖不会被燃料润湿。
对于这种场合的供油油箱,若具有设在其上部的注入燃料用的加油口、将该加油口封闭的加油口盖、在将供油油箱安装在本体内时使之与通向输油泵的燃料上吸通路实现连接的第1连接机构;通过该连接机构形成经由供油油箱和输油泵而与气化器连通的输油路径,则不必将供油油箱翻转,便能够进行燃料的补给和向本体内的安装。
该第1连接机构,由供油油箱侧的输油接续器插头,以及,可相对于该输油接续器插头自由接合与分离的燃烧部侧的输油接续器插座构成,若在输油接续器插头中设置供油油箱安装在本体内时开阀、供油油箱从本体内拆下时闭阀的阀机构,则在油箱从本体中拆下时能够防止燃料泄漏。当然,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形式,即,输油接续器插座中也设有同样的阀机构,在油箱安装在本体内时相互将阀打开。
此外,若设有自气化器连接到供油油箱的第2连接机构,通过该第2连接机构形成使气化器与供油油箱二者连通的燃料的回油路径,则能够使未燃烧燃料从气化器返回供油油箱。
该第2连接机构,由供油油箱侧的回油接续器插头、以及、可相对于该回油接续器插头自由接合与分离的燃烧部侧的回油接续器插座构成,若在供油接续器插头中设置供油油箱安装在本体内时开阀、供油油箱从本体内拆下时闭阀的阀机构,则与第1连接机构同样,在油箱从本体中拆下时能够防止燃料泄漏。当然,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形式,即,回油接续器插座中也设有同样的阀机构,在油箱安装在本体内时相互将阀打开。
此外,也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即,在上述第1连接机构、和/或、第2连接机构上设置缓解撞击的防撞击机构以保护连接部免遭撞击的结构。
并且,若第1连接机构和第2连接机构配设在供油油箱的燃料液面之上,则能够防止装满油箱的燃料溢出。
此外,也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即,在将供油油箱和输油油箱连接起来的输油路径的中途设置阻断燃料供给的机构,以切实将燃料供给阻断。作为该进行阻断的机构,可列举出电磁阀和空气阀的例子。空气阀是用来取入用来阻断燃料供给的空气的,对其配置虽无特别限定,但以配设在第1连接机构的输油接续器插座中为宜。对于该空气阀也同样,只要配设在供油油箱的燃料液面之上,也能够防止装满油箱的燃料溢出。
此外,若在第2连接机构中设置对供油油箱内的压力进行调整的压力阀机构,则能够防止油箱内部压力降低导致燃料从油箱内溢出。若将压力阀机构设定成,在供油油箱安装在装置本体内、与供油油箱实现连接时开阀,在供油油箱从本体内拆下时闭阀,则安装在本体内时将自动开阀因而能够对油箱内部压力进行调节,而从本体中拆下时将自动闭阀,因此能够防止燃料从油箱内泄漏。
另外,也可以设置将自供油油箱至输油泵的燃料上吸通路固定在供油油箱内的机构,以使上吸通路无法移动。
此外,作为本发明,具有,可自由拆装地安装在本体内的贮存燃料的供油油箱,以及,加热燃料使之燃烧的燃烧部;省略了在所说供油油箱下方暂时贮留燃料的燃料箱,将供油油箱的燃料直接送往向燃烧部进行输送的输油泵,减少了燃料路径的构成部件,使供油油箱的使用更为方便。
在从供油油箱到输油泵之间,具有在供油油箱安装在装置本体内时连接从所说供油油箱向输油泵输送燃料的上吸通路的第1连接机构,使得对供油油箱进行燃料补给时不必将其翻转。若在将该供油油箱与输油泵连接起来的通路的中途设置空气阀,则通过空气阀的工作,能够阻断连接供油油箱与输油泵的燃料路径。此外,还可以设置将通向输油泵的燃料上吸通路固定在供油油箱内的机构,使得上吸通路在油箱内不能移动,防止上吸通路变形。
作为燃烧部,可列举出具有加热燃料使之气化的气化器、以及、使通过该气化器气化的燃料燃烧的燃烧器的结构。对于使用该气化器的燃烧方式,若设置使燃料从气化器到供油油箱之间进行返回的通路,将与该通路进行连接的第2连接部设在供油油箱中,则不会出现燃料自供油油箱向输油泵的泄漏。若在该返回通路中设置暂时滞留燃料的热泵和对通路内的燃料进行冷却的冷却机构,则能够使从气化器返回的燃料冷却而液化。
此外,若在第1连接机构与第2连接机构上,设置供油油箱从装置本体中拆下时阻断燃料流动的阀机构,则燃料不会通过供油油箱的连接机构发生泄漏。还可以将该第1连接机构和第2连接机构一体化,以减少构成部件的数量,使结构紧凑。
而且,若第1连接机构、和/或、第2连接机构配设在供油油箱的燃料液面之上,则供油油箱的燃料不会溢出。若在第1连接机构和第2连接机构中,在供油油箱和装置本体上,设置可彼此接触与分离的导向用导向机构,则能够顺畅地连接到本体的连接机构承接侧。
另一方面,由于供油油箱中设置有将送向输油泵的燃料吸上来的上吸管,并且上吸管的抽吸燃料用吸入口位于供油油箱内的下部附近,因而可提高上吸管吸入燃料的效果。若进而在上吸管的抽吸燃料用吸入口处设置除尘用过滤器,则能够防止将灰尘等吸入上吸管内。
由于在将燃料注入供油油箱的加油口封闭的加油口盖中,设有泄放供油油箱内的空气压力的阀机构,因此,不必担心由于供油油箱的温差所引起的空气压力的升高导致燃料溢出。
由于具有,在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停止进行燃料燃烧运行期间,打开空气阀向气化器内送入空气而替代燃料,空烧气化器内所堆积的杂质,这样一种气化器的空烧清理功能,因此,不需要将燃料排放便能够进行清理。
此外,作为本发明,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省略了暂时贮留燃料的燃料箱,将供油油箱内的燃料直接送向燃料部,使得供油油箱的加油口盖不会被燃料润湿,而且,使供油油箱增加了因省略燃料箱而需要增加的各种功能。
采用了诸如,为尽早检测到供油油箱内燃料用尽,设置有对供油油箱的燃料量进行检测的燃料量检测机构;设置有能够检测供油油箱内产生的水的水检测机构,以避免供油油箱内的水进入燃烧部而产生不良影响;以及,设置有能够检测供油油箱是否处于安装在本体内的状态的油箱安装检测机构,使得油箱未安装时不允许进行运行等结构。
该场合下的燃料量检测机构、水检测机构、以及油箱安装检测机构,虽可以设置在油箱的任何部位,但从燃料和水的物理性能以及检测功能考虑,以设置在油箱底面侧为宜。
作为燃料量检测机构,例如可列举出这样一种结构,即,具有,配置在油箱内部的带磁铁浮子,以及,设在油箱载置台侧可随着该磁铁的靠近与远离而通断的舌簧开关。
作为水检测机构,可列举出这样的结构,即,具有,为收集凝露的水而设置在导电性油箱底面上的导电性接水盘,与该接水盘接触的电极,与供油油箱接触的电极,以及,使接水盘与供油油箱之间实现电绝缘的绝缘体;根据滞留于接水盘中的水与燃料二者电阻值的不同进行水的检测。
为了能够以良好的精度进行水的检测,最好是,接水盘与油箱另为一体而以中间隔着电绝缘体安装在油箱底面的安装孔上。其原材料为导电性材料,但若使用不锈钢板,由于能够防止生锈故更好。
作为电绝缘体,可列举出,夹在形成于油箱底面的孔的周壁与接水盘周围之间的、具有弹性的非导电性密封件。若对该密封件实施斥水处理,则进行排水之后也不容易积蓄水,可防止误动作。
采用将分别与接水盘和油箱接触的电极设置在油箱外部例如油箱载置台上,使接水盘和油箱与各自的电极相接触的结构,从电极的配置上来说是适宜的。在这种场合,位于最接近接水盘和油箱的位置上的电极起着前端电极的作用,根据滞留于其间的水或燃料的电阻值的差异进行水的检测。此时,在安装接水盘的油箱侧的部分孔中设置呈窄条状且前端成锐角的针部,以这部分作为油箱侧前端电极,并且在接水盘的局部涂布导电性涂料,这样,能够以良好的精度进行水的检测。此外,若在安装接水盘的油箱侧安装保护接水盘的保护机构,则能够防止在从本体中取出油箱进行加油时在接水盘上产生伤痕。
作为油箱安装检测机构,例如可列举出,由设置在油箱载置台的顶面上的微动开关和设置在油箱底面的磁铁及油箱载置台上的舌簧开关等构成的例子。
在根据上述燃料量检测机构、水检测机构、以及油箱安装检测机构送来的输入信号对液体燃料燃烧装置进行控制的场合,通过控制部也可以进行这样的控制,即,当油箱安装检测机构为OFF(无油箱)时使运行停止,而为ON时启动气化器空烧运行模式。此外,也可以进行这样的控制,即,当油箱安装检测机构为ON状态、检测燃料量的燃料量检测机构为OFF状态(尚有燃料)时,作出运行可以开始的判断,控制运行的开始。还能够进行这样的控制,即,当油箱安装检测机构为ON状态(油箱安装状态)、检测燃料量的燃料量检测机构为ON状态(无燃料)时使运行停止,或者,当燃料量检测机构为ON状态时通过显示部提示需要进行加油。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是这样一种装置,即,具有,可自由拆装地安装在本体内的供油油箱,具有加热燃料使之气化的气化部和使气化燃料燃烧的燃烧器的燃烧部,以及,将供油油箱的燃料向气化部输送的输油泵;设有供油油箱安装在本体内时使供油油箱与通向燃烧部的输油路径实现连接的第1连接机构,省略在供油油箱下方暂时贮留燃料的燃料箱,将供油油箱的燃料直接向燃烧部输送。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对供油油箱进行燃料补给时不将其翻转也能够补给燃料,而且,由于省略了燃料箱,可与所节省出的容积相应地增大供油油箱或者使本体体积更小。
若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设置有供油油箱安装在本体内时使供油油箱与来自燃烧部的回油路径实现连接的第2连接机构,则能够使来自气化器的燃料返回供油油箱。在这种场合,若将回油路径的通路配管的内径设计得大于输油路径的通路配管的内径,则能够使配管内的燃料尽快返回供油油箱。
对于具有输油路径和回油路径两个路径的,列举了第1连接机构由供油油箱侧的输油接续器插头和可与之自由接合与分离的燃烧部侧的输油接续器插座构成,第2连接机构由供油油箱侧的回油接续器插头和可与之自由接合与分离的燃烧部侧的回油接续器插座构成的例子。
并且,若使供油油箱侧输油接续器插头与回油接续器插头一体化而作为供油油箱侧接续器插头部,并使燃烧部侧输油接续器插座与回油接续器插座一体化而作为燃烧部侧接续器插座部,则能够使接续器插头部和接续器插座部结构紧凑,减少组装和加工工时。
该供油油箱侧接续器插头部的配置位置,只要是在供油油箱的上方即可,并无特别限定,但在采用供油油箱在从本体上方插入油箱收容室内时可使接续器插头部与燃烧部侧接续器插座部二者相连接的结构的场合,对于供油油箱,在输油接续器插头部的下方不能够配置任何功能部件。
为此,将处于实质上输油接续器插头部从供油油箱的外表面突出的状态,供油油箱的投影面积增大。一般来说,供油油箱是由俯视时呈U字形的油箱部件和呈平板状的油箱部件接合而成的,因此,为了减小供油油箱的投影面积,最好是这样构成,即,在与供油油箱的接合加工面的相反侧使倒U字形油箱部件的局部向内部回缩,将接续器插头部配设在该凹部中。
此外,在供油油箱的接续器插头部上,需要连接来自供油油箱内的上吸通路用配管和使燃料返回油箱内的回油配管,但若在接续器插头部设置对上述通向供油油箱内的配管进行定位而使它们连接在接续器插头部上的机构,则不需要特别的胎具也很容易实现配管的定位。
在这种场合,若供油油箱内的配管通过连接机构连接在供油油箱侧接续器插头部上,则可使配管的连接变得容易,进行连接所需的空间可以较小。
另一方面,在燃烧部侧接续器插座部中,与燃烧部之间使用输油泵,但若将该输油泵在与燃烧部侧接续器插座部大约相同的平面上固定在相同部件上,则使二者的组装、检查和尺寸管理变得容易。
然而,由于是将供油油箱的燃料直接向燃烧部输送的方式,因此,最好是在拆下供油油箱时能够以接续器插头部和接续器插座部将燃料可靠阻断。为此,只要对于供油油箱侧接续器插头部,在输油接续器插头和回油接续器插头中内装阀机构,在燃烧部侧接续器插座部中内装阀机构,以防止燃料从输油路径和回油路径泄漏即可。
在这种场合,对于燃烧部侧接续器插座部,也可采用以下任意一种结构,即,在其输油接续器插座和回油接续器插座二者中内装阀机构,或者,在输油接续器插座的附近具有阻断燃料供给的阻断阀或输油泵的场合,在输油接续器插座中不设置阀机构而仅在回油接续器插座中内装阀机构。
为了将该阀机构装入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及其接续器插座部的燃烧通路中,可采用设置有用来装入阀机构的开口、以及、将该开口封闭的封闭部(阀盖),且该封闭部通过螺纹旋合在开口上的结构,或者,使之无法从其它固定部件中脱出地进行封闭的结构;而作为其它形式,由于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及其接续器插座部是通过固定机构分别固定在供油油箱和燃烧部上的,因此,若采用利用该固定机构对封闭部进行保持而使之不能够从开口中脱出的结构,则不需要进行上述封闭部的螺纹加工以及其它固定部件,因而可使组装便于进行。利用固定机构对封闭部进行保持的形式,可在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及其接续器插座部之一或二者中采用。
此外,最好是,在输油路径的中途,设置阻断供油油箱向燃烧部供给燃料的阻断阀以防止燃料被意外送入燃烧部侧。作为阻断阀,采用以能够直接阻断输油路径而构成的阀机构、或者、使用能够使输油路径对外部大气敞开的空气阀均可,但从机理上来说,以使用空气阀的方式为宜。
此外,为了切实防止燃料从输油路径泄漏,最好是,与供油油箱内的上吸通路相连接的输油接续器插头的通路配设在供油油箱内燃料液位之上,或者,空气阀的空气取入口配置在供油油箱的燃料液位之上。
而且,若使连接供油油箱与输油泵的燃料通路呈U字形上立,将该通路的上端配设在油箱内燃料液位之上,则能够防止供油油箱的燃料被意外送入输油泵侧。
该上立通路,可以设计在燃烧部侧的配管的适当位置处,但若形成在燃烧部侧接续器插座部中、或者、将阻断阀配设在上立通路的通路上端,则可节省弯曲的配管需占用的空间,能够以结构紧凑的接续器插座部可靠阻断燃料供给。
另一方面,对于回油路径,为了防止供油油箱内的燃料因温度升高而液位升高从而导致在回油路径中倒流,最好是,供油油箱侧的回油接续器插头的燃料通路及供油油箱侧的配管出口配设在供油油箱燃料液位之上。具体地说,可列举这样的例子,即,将回油接续器插头的供油油箱侧的配管出口朝上配设以使之位于供油油箱燃料液位之上。
而且,对于供油油箱,为了不使油箱内部压力成为负压以抑制燃料升高,在油箱顶面形成有空气孔,但在将油箱翻转时燃料有可能流出,因此,最好是采用,设置翻转油箱时可将该空气孔封闭的机构以可靠防止燃料泄漏的结构。
此外,若能够做到在将供油油箱安装在本体内时供油油箱只能朝一个方向装入本体,则能够在安装油箱时防止其它部件受损。
关于该供油油箱向本体内的安装,若设置有,对成一体固定在燃烧部侧接续器插座部上的阻断阀进行保护的保护罩、以及、防止供油油箱侧接续器插头部受到撞击的防撞击罩,并在供油油箱向装入本体内时,将两个罩作为油箱插入导向器使用,则罩能够兼起部件保护和插入时导向的作用。
此外,若为了检测供油油箱内的水,设置具有与设置在油箱底面的接水盘接触的第1电极、以及、与油箱接触的第2电极,将这两个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单端固定在检测台上,并使该电极能够以固定部之外的部位作为支点进行位移,则能够使施加在该电极上的应力分散。
附图的简单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式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供油油箱的局部剖开的主视图。
图3是其连接机构的剖视图。
图4是对上吸管下端部的固定结构加以展示的剖视图。
图5是供油油箱的带压力阀加油口盖的剖视图。
图6是电磁泵与电磁阀一体化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式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式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式的实施例4所涉及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10是其输油接续器插座的剖视图。
图11是展示其空气阀结构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式的实施例5所涉及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13是本发明申请的第2实施形式所涉及的石油热风机的正面部分的剖视图。
图14是图13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的概略图。
图15是图14的供油油箱的概略图。
图16是图14的供油油箱的内供油接续器插头、外供油接续器插头的安装结构图。
图17是图14的内供油接续器插头的结构图。
图18是图14的内供油接续器插头与供油油箱内的上吸管的结构图。
图19是图14的外供油接续器插头的结构图。
图20是图14的外供油接续器插头与供油油箱的结构图。
图21是图15的供油油箱的带压力阀加油口盖的结构图。
图22是图14的内供油接续器插座与空气阀的结构图。
图23是图14的外供油接续器插座的结构图。
图24是图14的燃烧器与气化器的结构图。
图25是图14的热泵的结构图。
图26是图14的冷却片的结构图。
图27(a)是图14的给油1油箱的空气阀省略后的内供油接续器插头和内供油接续器插座的安装状态图,(b)是承接部61的主视图。
图28是图14的给油1油箱的外供油接续器插头与外供油接续器插座的安装状态图。
图29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式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石油热风机的正面部分剖视图。
图30是其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的结构图。
图31是其供油油箱的概略图。
图32是其供油油箱的连接部的立体图。
图33是其输油接续器插头的结构剖视图。
图34是其回油接续器插头的结构剖视图。
图35是其输油侧连接机构的结构剖视图。
图36是输油接续器插座部的结构剖视图。
图37是其回油侧连接机构的结构剖视图。
图38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式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连接机构的俯视图。
图39是其主视图。
图40是输油接续器插头侧剖视图。
图41是回油接续器插头侧剖视图。
图42是接续器插座侧剖视图。
图43是其主视图。
图44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式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石油热风机的正面部分剖视图。
图45是其工作原理说明图。
图46是其供油油箱的局部剖视图。
图47是图46的B-B向剖视图。
图48是供油油箱的吸入口的局部剖视图。
图49是供油油箱的带压力阀加油口盖的剖视图。
图50是内供油接续器插座与外供油接续器插座与空气阀的剖视图。
图51是空气阀的剖视图。
图52是供油油箱的内供油接续器插头与内供油接续器插座的安装说明图。
图53是图44的A-A向剖视图。
图54是图53的俯视图。
图55是供油油箱的内供油接续器插头与内供油接续器插座安装过程中的说明图。
图56是供油油箱的内供油接续器插头与内供油接续器插座安装后的说明图。
图57是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式的实施例2加以展示的供油油箱的立体图。
图58是其供油油箱的俯视图。
图59是其附设有防撞击机构时的俯视图。
图60是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式的实施例3加以展示的供油油箱的俯视图。
图61是其附设有防撞击机构时的俯视图。
图62是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式的实施例4加以展示的供油油箱的俯视图。
图63是其附设有防撞击机构时的俯视图。
图64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式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石油热风机的正面部分剖视图。
图65是其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的结构图。
图66是其供油油箱的概略图。
图67是其供油油箱的连接部的立体图。
图68是其输油接续器插头的结构剖视图。
图69是其回油接续器插头的结构剖视图。
图70是其输油侧连接机构的结构剖视图。
图71是输油接续器插座部的结构剖视图。
图72是其回油侧连接机构的结构剖视图。
图73是供油油箱的侧视图。
图74是其加油口的结构剖视图。
图75是对其加油口开启状态加以展示的剖视图。
图76是对供油油箱与载置台的关系加以展示的剖视图。
图77是其供油油箱的底部剖视图。
图78是其供油油箱的接水盘安装孔从油箱内部看过去时的立体图。
图79是其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的控制电路图。
图80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式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供油油箱的加油口部的立体图。
图81是对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式的实施例3加以展示的供油油箱的侧视图。
图82是对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式的实施例4加以展示的供油油箱的侧视图。
图83是本发明的实施形式所涉及的石油热风机的本体立体图。
图84是图83的石油热风机的后视立体图。
图85是图83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86是图83的本体主视图,是将前板局部剖开时的状态图。
图87是图83的燃烧部和气化部的概略图。
图88是图87的气化器的概略图。
图89是图83的本体的燃烧部的剖视侧视图。
图90是图83的本体的燃烧部的主视图。
图91是图83的供油油箱的概略图。
图92是图83的本体的油箱侧俯视图。
图93是图91的供油油箱的空气孔封闭机构的概略图。
图94是图91的供油油箱的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的概略图。
图95是图94的输油侧接续器插头的剖视图。
图96(a)是对输油侧接续器插头与上吸管的组装状态加以展示的立体分解图,(b)是本图(a)的A-A向剖视图。
图97是图94的回油侧接续器插头的剖视图。
图98(a)是对回油侧接续器插头与回油管的组装状态加以展示的立体分解图,(b)是本图(a)的B-B向剖视图。
图99是图91的供油油箱的加油口封闭机构的概略图。
图100是图91的供油油箱的水检测机构和燃料检测机构的概略图。
图101是供油油箱的油箱安装检测机构的概略图。
图102是图86的供油油箱侧检测台的概略图。
图103(a)是检测台的接水盘侧电极杆的立体图,(b)是其安装状态图。
图104是检测台的油箱侧电极杆的安装状态图。
图105是油箱安装检测机构的概略图。
图106是供油油箱容纳室的俯视图。
图107是油箱导向器与油箱导向器固定部件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分解图。
图108是油箱导向器固定部件的主视图。
图109是对接续器插座部与配管二者的连接状态加以展示的立体分解图。
图110是燃烧部侧的输油侧接续器插座与空气阀的概略图。
图111是燃烧部侧的回油侧接续器插座的概略图。
图112(a)是连接用接续器插座部的空气阀侧的俯视图,(b)是空气阀与接续器插座部的剖视概略图。
图113是供油油箱、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和接续器插座部、以及空气阀的燃料液位关系图。
图114是安装在图83的本体内的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115是插入图86的油箱时的输油侧接续器插头及其接续器插座的概略图。
图116是安装图86的油箱时的输油侧接续器插头及其接续器插座的概略图。
图117是插入图86的油箱时的回油侧接续器插头及其接续器插座的概略图。
图118是安装图86的油箱时的回油侧接续器插头及其接续器插座的概略图。
图119是现有石油热风机的省略其一部分时的剖视主视图。
图120是其石油热风机的概略的剖视侧视图。
图121是其供油油箱与托架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发明的最佳实施形式[第1实施形式](实施例1)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如图所示,本实施形式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1,属于一种具有将加热燃料使之气化的气化部B1与使气化的燃料燃烧的燃烧器B2做成一体而成的燃烧部B的、回转雾化式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具有,在装置本体上可自由拆装的供油油箱6、以及、将供油油箱6的燃料送往气化部B1的输油泵EP,设有,在供油油箱6安装在装置本体上后,与通向燃烧部B的输油路径T进行连接的连接机构C,省略了在供油油箱6的下方暂时贮留燃料的燃料箱,将供油油箱6的燃料以输油泵EP直接向燃烧部B输送。
回转雾化式燃烧部B的结构如JIS S3030所示为公知的结构,故对其结构简单进行说明,即,燃烧部B,是将有底筒状的气化部B1、以及、罩在气化部B1的上面使气化部B1气化的燃料与一次燃烧空气混合后燃烧的燃烧器B2做成一体而成。输油路径的前端配管喷嘴,设在气化部B1的底面中央孔H处,设有靠离心力使从该喷嘴流出的燃料雾化的雾化用电动机M以及回转体R。此外,气化部B1的底面中央孔H上连接有燃烧用空气路径AP,靠送风机F经由燃烧用空气路径AP供给燃烧用空气。
燃烧器B2上设有将其围起来的燃烧室BR,在燃烧器B2的上方,作为燃烧气体点火用电极EL,设有对燃烧器B2的火焰进行检测的火焰检测杆RD。除此之外,虽未图示,在燃烧室BR的上方配置有对流用送风机,将吸入石油热风机本体内的室内空气同燃烧室BR内被加热的空气和燃后气体一起作为暖风从本体前面的吹出口吹出。
图2是对供油油箱的局部以剖视方式加以展示的主视图,图3是对连接机构以同样方式加以展示的剖视图。如图所示,供油油箱6呈立式箱形形成而能够将其可自由拆装地收容在石油热风机本体的油箱收容室内,其顶面具有便于进行搬运的提手23;与该提手23设在同一面上的带压力阀加油口盖24;能够观察燃料是否加到该带压力阀加油口盖24附近位置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油量计25;为了使供油油箱6安装在本体内时与输油路径T连接的、作为连接机构C的输油接续器插头9;将带压力阀加油口盖24松动后进行燃料的添加的加油口26。
连接机构C如图3所示,由设在供油油箱一侧的输油接续器插头9、以及、设在燃烧部一侧的输油路径T上的输油接续器插座10构成。该输油接续器插头9和输油接续器插座10,配置在供油油箱6的燃料最高液面之上,以防止燃料从供油油箱6中溢出。
输油接续器插头9,位于供油油箱6上部的侧面,被防撞击用保护罩28覆盖并通过该保护罩28和安装板27进行安装,而且,内部设有杆式阀机构30,除此之外,还连接有将供油油箱6内的燃料吸上来送往输送用电磁泵EP的上吸管31。
上吸管31,其一端延伸到供油油箱6的底面附近,另一端穿过供油油箱6的顶面大体呈倒U字形弯曲,其前端与供油接续器插头的阀机构30连接并连通。保护罩28,不仅对输油接续器插头9进行保护,而且将从供油油箱6顶面突出的上吸管31的大体呈倒U字形的连通部遮盖。
输油接续器插头9的阀机构30,具有接续器插头本体33、阀芯34、环状的O型密封件35、弹簧36、以及接续器插头本体密封件37。接续器插头本体33,是对金属管进行扩管加工使之成为漏斗状、并在其中途形成呈凸缘状突出的凸梗33d以使接续器插头本体33能够嵌合在罩28内部而成,由圆筒状的主体部33a、从其下端部向下直径逐渐缩小的筒状锥形部(密封面)33b、在该锥形部33b的下端在既定长度范围内保持既定的直径的筒状部33c三者相连续地形成,筒状部33c的下端经过锥形加工直径进一步缩小。在接续器插头本体33的上端,形成有内凸缘,上吸管31的前端中间衬着接续器插头本体密封件37连接在该法兰盘33e上而与接续器插头本体内连通。
另外,接续器插头本体33的材料不限于金属,也可以用树脂制造,此外,主体部33a、锥形部33b和筒状部33c的截面形状并不限于圆形。接续器插头本体密封件37是由橡胶成型加工制成,具有密封接续器插头本体33和密封连接上吸管31的功能。
阀芯(阀体)34,具有与接续器插头本体33的漏斗形内部形状大体相似的形状,能够在接续器插头本体33内部自由往复移动的形状。即,具有,大体呈圆锥形的堵头(密封面)34a,以及,位于堵头34a下端的比筒状部33c更细的、呈长条柱状的移动部34b;并且,在堵头34a的圆锥形部位设有能够与接续器插头本体33的锥形部33b紧密接触的O型密封件35。
移动部34b的长度这样设定,即,为了能够控制堵头34a与接续器插头本体33的锥形部33b之间的接触与分离,在堵头34a的O型密封件35在锥形部33b内部紧密接触的闭阀状态下,其前端能够从筒状部33c中突出出来。
前述弹簧36,内装于接续器插头本体33的主体部33a中,介于上端的内凸缘33e与阀芯34的堵头34a之间,驱使阀芯34向闭阀方向移动。
安装板27,具有用来安装箱形防撞击用罩28的安装部27a,以及,位于下方的、在安装供油油箱6时作为导向机构的前导插入部27b,其焊接在供油油箱6的侧面。
输油接续器插座10具有中央部位具有可与输油接续器插头9的阀芯34对接的突起60、周围具有使输油路径T连通的环状的槽部69的筒状的阀座本体62;从前述阀座本体62向上突出而将前述突起60围起来的、橡胶制成的筒形波纹状接续器插头密封部件63;介于该密封部件的上端和阀座本体62之间的、对密封部件向上方施加作用力帮助其伸缩的弹簧64;用来将密封部件63的下端固定在阀座本体62上的压板66。在密封部件63的上端,形成有可与输油接续器插头侧阀芯紧密接触的通过孔70。
输油接续器插座10,通过供油接续器插座座板72固定在用来分隔出装置本体的油箱收容室的油箱导向器71上。供油接续器插座座板72被弯曲成向上开口的“コ”字形,在底面固定输油接续器插座10,一侧的侧板固定在油箱导向器71上。座板72的向另一侧(油箱侧)弯曲而形成的侧板73,其前端部弯曲成圆弧形,作为供油油箱6插入本体内时的导向部74。此外,在座板72的油箱导向侧,设有向供油油箱侧弯曲成圆弧形的具有弹性的导向触板75。该导向触板75,仅其上方部分被固定,在供油油箱6插入本体内时,与输油接续器插头9的保护罩28接触而起着使输油接续器插头9与其输油接续器插座10顺畅地实现连接的导向功能。
图4是对上吸管下端部的固定结构加以展示的剖视图。上吸管31,一直延伸到供油油箱6的与提手23相反一侧的底面附近,其前端设有吸入口44,该吸入口44中内接有水和灰尘不可通过的过滤器45。另外,吸入口44也可以设置在上吸管31的前端的侧面部位以外的底面部位上。该上吸管31这样进行组装,即,在未对供油油箱6进行左右的アドリヤン加工的状态下,将过滤器45内接在吸入口44之后使上吸管31穿过呈曲柄状形成的上吸管固定板46的切割孔46a,之后进行供油油箱6的左右的アドリヤン加工而完成组装。如上构成的上吸管31,得到上吸管固定板46的固定,因而在搬运供油油箱6时不会旷动,可避免上吸管31的吸入口44与供油油箱6的内壁接触,防止其受损。
图5是供油油箱的带压力阀加油口盖的剖视图。带压力阀加油口盖24,具有,可与从供油油箱6的顶面突出的外周加工有螺纹的加油口26旋合的盖53、以及、压力阀机构54;与加油口26之间中间衬着橡胶密封件55与之旋合。该盖53,其中心部位开有泄压用泄压孔56,侧面加工有螺纹,其端末经过了卷边加工。橡胶密封件55,起着在加油口26与盖53之间进行密封的作用,中心部位形成有泄压孔57。
压力阀机构54,具有配置在橡胶密封件55与盖53的顶面之间的空间内的阀芯58,以及,驱使该阀芯58向关闭泄压孔52的闭阀方向移动的弹簧59。设置该压力阀机构54的理由如下。向供油油箱6补给的燃料的保管场所通常温度较低,而燃料加入供油油箱6内之后是在温度较高的地方使用,因此,本体1内的供油油箱6的周围温度较高,供油油箱6内的燃料之外的空间的空气因温差而膨胀,空气压力升高,油箱6内燃料液面将上升而有可能导致燃料溢出。为防止这种现象发生而设置压力阀机构54。此外,为防止因相反的情况而在供油油箱内产生负压,在橡胶密封件55和盖53的顶面,形成有连通的直径1.5mm以下的小口径的通孔77、78。
如图1所示,从输油接续器插座10至燃烧部的输油路径T中,设有作为将燃料向燃烧部B进行输送的输油泵的电磁泵EP、以及、作为阻断燃料供给的阻断阀的电磁阀EV。电磁泵EP与电磁阀80,可以在输油路径T中各自为一体进行设置,而在本实施形式中,是将二者一体化后配置在输油路径T中的。
图6是对电磁泵EP和电磁阀EV二者一体化的状态加以展示的剖视图。如图所示,电磁阀EV具有筒状的阀体EV1;内装于阀体EV1的阀室EV2内的、为了能够启闭通向电磁泵EP的连通路径EV3而在前端附设有O型环或橡胶片EV7的圆柱状的阀芯EV4;为使该阀芯EV4能够向开阀方向移动而配置在阀体EV1周围的螺线管线圈EV5;位于阀室EV2的出口端与阀芯42之间的、驱使阀芯EV4向闭阀方向移动的螺旋弹簧EV6。
在阀体EV1的入口端,经由连通路径EV3形成有电磁泵EP的嵌合凹部EV8,电磁泵EP的出口端凸部P中间衬着O型环OR嵌合在该凹部EV8内并与之紧密接触。此外,在电磁阀EV的阀室出口端,形成有配管连接口TC1,并且,在电磁泵EP的入口端也形成有配管连接口TC2。
连接该电磁泵EP与输油接续器插座10的输油管T1、以及、连接电磁阀EV的连接口TC1与气化部B1的输油管T2由铜管构成,形成了输油路径T。另外,连接输油接续器插座10与电磁泵EP的输油管T1也可以是树脂制造的配管。
对于如上构成的石油热风机,在供油油箱6燃料用尽时,将本体1的盖打开,手持提手23将供油油箱6取出,在提手23朝上的状态下将带压力阀加油口盖24拧松取下,从供油油箱6的加油口26补给燃料。此时,由于是供油油箱6提手23朝上放置在平坦位置上进行补给的,因而不必将供油油箱6上下翻转,因此,供油油箱6的加油口盖不会被燃料污染,并能够简单、可靠地进行燃料的补给。
加完油后,打开本体1的盖,使加入燃料的供油油箱6就位于本体1内既定的位置上。于是,安装板27的向下方延伸的前导插入部27a,被引向输油接续器插座座板72的向上延伸的插入导向器74与阀座本体62之间,继而,导向触板75推压供油油箱6的保护罩28,引导输油接续器插头9的阀芯34插入输油接续器插座10的通过孔70中,密封部件63的波纹被压缩,输油接续器插头9的阀芯34与阀座本体62的突起60接触。
当供油油箱6进一步插入本体1内时,输油接续器插头9的阀芯34向上移动,弹簧36受到压缩,阀芯34呈开阀状态,从而形成处于开启状态的、从供油油箱6的上吸管31经由连接机构C通向输油路径T的电磁泵EP侧的输油路径。
当在这种油箱安装状态下,操作石油热风机的运行开关(未图示)将电源接通时,电磁阀EV的螺线管EV5得电,阀芯EV4向开阀方向移动,从而将电磁泵EP至气化部B1一侧的输油路径T打开,经由电磁泵EP向气化部B1侧输送燃料。
在气化部B1,电磁泵EP送来的燃料被离心雾化器的回转体R雾化并蒸发,从上方的燃烧器B2的火焰口吹出,在该火焰口处点火而在燃烧室内燃烧。此时,未图示的控制装置,根据室温热敏电阻检测到的室温与通过操作部设定的设定温度二者之差,对电磁泵EP进行驱动控制以改变送入气化部B1的液体燃料量,从而对燃烧所产生的热量进行恰当的调节。
当燃烧开始、火焰传感器检测到的火焰电流大于预先设定的电流值时,未图示的风扇马达通电,送风风扇旋转,从而吸入室内空气。其旋转速度受到控制装置的控制。吸入的室内空气,在燃烧室BR内吸收所产生的辐射热量并与燃后气体一起作为暖风从吹出口向室内吹出,使室内温度升高从而实现对温度的控制。
当停止本体1的运行时,电磁泵EP停止工作并且电磁阀EV失电,将燃料供给可靠阻断。
(实施例2)图7是对实施例2加以展示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的概略结构图。本实施例中,在比电磁泵EP更靠输油接续器插座10一侧配置有阻断燃料供给的电磁阀EV。在这种场合下也同样,可以将电磁阀EV与电磁泵EP一体化以节省空间并简化配管连接工艺。除此之外,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实施例3)图8是对实施例3加以展示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的概略结构图。本实施例中,电磁泵EP配置在比供油油箱6的输油接续器插头9更靠上吸管31一侧,并通过螺钉等固定在供油油箱6的顶面上。该电磁泵EP的输入端与上吸管31连接并连通,输出端通过配管与输油接续器插头9连接并连通。此外,电磁阀EV与第1实施形式同样配设在输油接续器插座10与气化部B1之间的输油路径T中。
上述结构也同样,在供油油箱6安装在本体内时,输油接续器插头9与接续器插座10二者实现连接,形成从供油油箱6至气化部B1的输油路径,可通过电磁泵EP向气化部输送燃料。
另外,作为电磁泵的电源,在将可自由拆装的供油油箱6安装在本体内后,通过未图示的连接插头与本体侧电源相连接即可。除此之外,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实施例4)图9是实施例4所涉及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10是该装置的输油接续器插座的剖视图,图11是该装置的空气阀的剖视图。在实施例中,作为阻断燃料供给的阻断阀,替代上述第1~第3实施形式中所使用的电磁阀EV而设置了空气阀110,该空气阀110配设在输油接续器插座10上。
空气阀110,是用来送入空气以阻断供油油箱6到电磁泵13之间的输油路径的燃料的、空气取入设备,配置在连通路径112中;该连通路径112是从,由输油接续器插头9b的凹槽69连接并连通至燃烧部B侧的输油路径T,分支而形成。并且,与输油接续器插座10同样,空气阀110的配置位置设计在供油油箱6的燃料最高液面之上,以防止燃料从供油油箱6中溢出。
空气阀110的结构如图11所示,具有一端具有向外界空气敞开的开口113、另一端具有与前述连通路径112连通的阀室114的筒状的阀体115;内装于阀体115的阀室114内的、启闭前述开口113的大略呈圆锥形的阀芯116;为驱使该阀芯116向开阀方向移动而配置在阀体115周围的螺线管线圈117;介于阀室114的开口侧与阀芯116之间的、驱使阀芯116向闭阀方向移动的螺旋弹簧118,以及,配置在阀芯116的密封面上的O型环119。
作为该空气阀110,在未图示的控制装置的控制下,在石油热风机运行时,因螺线管线圈117得电而处于关闭状态;而石油热风机停止运行时,螺线管线圈117失电而在弹簧118的作用力下处于开启状态,将用来阻断供油油箱6至电磁泵EP的输油路径T的燃料的空气送入输油路径T中。另外,对空气阀110的控制,除了上述电气控制之外,也可以通过机械或手动方式控制其启闭。
此外,与上述实施例1和2同样,电磁泵EP配置在比输油接续器插头9b更靠燃烧部B侧。
作为上述结构,在供油油箱6安装在本体内时,输油接续器插头9与接续器插座10二者实现连接,形成从供油油箱6至气化部B1的输油路径,可通过电磁泵EP向气化部B1输送燃料。要阻断燃料供给时,若使空气阀110处于开启状态,则能够向输油路径T中送入空气,这样,来自供油油箱6的燃料供给即停止。除此之外,其它结构和工作原理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实施例5)图12是实施例5所涉及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的概略结构图。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3同样,将电磁泵EP在供油油箱6侧设置在比输油接续器插头9更靠上吸管31一侧,并且,与第4实施形式同样,作为阻断燃料供给的阻断阀使用了空气阀110,该空气阀110配设在输油接续器插座10上。它们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和实施例3和4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其它实施例)当然,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形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还可进行许多修正和更改。例如,在上述实施形式中,就回转雾化式液体燃料燃烧装置中的供油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显然,并不限定于此,对于蒸发皿式、压力喷雾式、或喷射喷雾式等其它燃烧方式也适用。
此外,作为输油泵,只要能够输送燃料,并不限于电磁泵,也可以使用其它结构的泵。此外,作为将供油油箱的加油口封闭的封闭机构,列举了旋合在加油口上的加油口盖的例子,但也可以使用转动开合式加油口盖。另外,在上述实施形式中,列举了加油口盖上附设有压力阀的结构,但压力阀机构并不限于设在加油口盖上,也可以设在输油接续器插头部上。
此外,在上述实施形式中,列举了,在供油油箱安装在本体内的状态下进行开阀、而在油箱拆下时进行闭阀的阀机构仅设置在输油接续器插头中这样一种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将这样的阀机构配设在输油接续器插座一侧的结构。
如以上所说明的,根据本发明,在采用回转雾化式、蒸发皿(罐)式、压力喷雾式、或者喷射喷雾式等其它燃烧方式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中,设有在供油油箱安装在装置本体内时使之与通向燃烧部的输油路径连接的连接机构,省略了在供油油箱下方暂时贮留燃料的燃料箱,向将供油油箱的燃料送往燃烧部的输油泵直接输送燃料,因此,能够减少燃料路径的构成部件,而且,供油油箱不必翻转便能够进行安装和燃料补给,因而供油油箱的使用也非常方便。
对本发明申请的实施形式结合附图进行说明。图13是装有本实施形式所涉及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的石油热风机的概略主视图,图14是该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的概略图。
石油热风机本体1,由可自由拆装的前板2、与侧面成一体形成的顶板3、进行运行操作的操作部4、吹出暖风的吹出口5、在顶板3的上表面右侧供供油油箱6进出的可自由开合的盖7等构成,放置并固定在液体燃料泄漏时接收该泄漏燃料的底座8上。本体1的内部如图13和图14所示,由暂时贮存燃料的可自由拆装的供油油箱6、将液体气化的气化器12、将燃料从供油油箱6向气化器12进行输送的电磁泵13、将气化器12气化的燃料与一次燃烧空气进行混合并使之燃烧的燃烧器14、围绕燃烧器14的燃烧室15、分隔出燃烧器14和燃烧室15的分隔板16、容纳燃烧器14的燃烧器箱17、使来自气化器12的燃料滞留的热管18、以及、在气化器12和热管18之间对燃料进行冷却的冷却片19等构成。
如图15所示,前述供油油箱6上,设有搬运用的提手23、带压力阀加油口盖24、油量计25、加油口26、内装有将燃料吸上来的管以及对通路进行启闭的阀的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以及、将来自热管18的从气化器返回的燃料送向供油油箱6的外供油接续器插头21A。图16是前述供油油箱6的从斜上方看过去时的概略图。前述供油油箱6可自由拆装,前述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和外供油接续器插头21A,可分别相对于前述内供油接续器插座10A和前述外供油接续器插座22A进行接合与分离。
如图15和图18所示,在前述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上,配设有杆式阀机构28A和将前述供油油箱6内的燃料吸上来的上吸管27A;在前述外供油接续器插头21A上,配设有杆式阀机构29A和将被液化的燃料送回前述供油油箱6内的回油管30A。前述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是通过前述供油油箱6上的设在前述输油接续器插头9侧的安装孔47A、中间衬着橡胶密封件50A靠螺钉固定在前述供油油箱6上的。
如图17所示,前述阀机构28A,由呈凸形形状的阀芯31A、圆环状的O型密封件33A、以及、弹簧35A构成,嵌在其凹部的底部设有通孔的保护壳300A的凹部内,中间衬着密封件37A以盖螺母39A进行固定。另外,前述阀芯31A是中间衬着前述O型密封件33A、其凸出部分嵌入设在前述保护壳300A的凹部的底部的通孔中的,前述弹簧35A配设在前述阀芯31A的上部与前述盖螺母39A之间的空间302A内。另外,前述空间302A内还设有将燃料送入的通路43A,与将前述供油油箱6内的燃料吸上来的前述上吸管27A相连接。
如图18所示,前述上吸管27A穿过设在前述供油油箱6的顶面的插入孔46A而延伸到前述供油油箱6的底面附近,其前端设有吸入口44A和过滤器45A。另外,前述吸入口44A也可以设在前述上吸管27A的、除前端部位之外的侧面部位。
另外,如图19、图20所示,前述阀机构29A由呈凸形形状的阀芯32A、圆环状的O型密封件34A、以及弹簧36A构成,嵌在其凹部的底部设有通孔的保护壳301A的凹部内,中间衬着密封密封件38A以盖螺母40A进行固定。另外,前述阀芯32A是中间衬着前述O型密封件34A、其凸出部分嵌入设在前述保护壳301A的凹部的底部的通孔中的,前述弹簧36A配设在前述阀芯32A的上部与前述盖螺母40A之间的空间303A内。另外,将燃料送回前述供油油箱6内的前述回油管30A与前述空间303A连通。前述外供油接续器插头21A,是通过设在前述供油油箱6上的前述输油接续器插头9侧的安装孔49A、中间衬着橡胶密封件51A以螺钉固定在前述供油油箱6上的,供前述回油管30A插入的插入孔48A设在前述供油油箱6上。
另外,如图21所示,设在前述供油油箱6顶面上的带压力阀加油口盖24(图13),由外侧经过螺纹加工的加油口26、与该加油口26之间中间衬着起密封作用的橡胶密封件55而通过螺纹进行旋合的盖53、以及、压力阀机构54构成。前述加油口26,由与前述外供油接续器插头21A的安装面在同一个面上开设的孔306A、以及、从该孔306A的端部向外突出的壁部26a构成,前述盖53盖在突起的前述加油口26上,卡止在壁部26a上。另外,前述盖53的侧面与前述壁部26a二者,被加工成彼此可啮合的形状。特别是,图21示出加工成波纹形状的例子。另外,前述压力阀机构54,由阀芯58和弹簧59构成,在前述橡胶密封件55和前述盖53的中央部位附近分别设有泄放压力的泄压孔56、57。
另外,如图22所示,前述内供油接续器插座10A(图13),由承接前述阀机构28A(图17)的前述阀芯31A的阀机构60A、保护壳68A、以及、与该保护壳相嵌合的设有格栅孔66A的阀芯承接部61A构成。另外,前述阀机构60A,由阀芯62A、弹簧63A以及密封用O型环64A构成,前述阀芯承接部61A起着止挡前述阀芯62A的作用,在前述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图16)进入到前述内供油接续器插座10A内时,前述阀芯62A的侧部62a得到前述阀芯承接部61A的阀芯承接部位65A的保持。此外,内供油接续器插座10A中设有与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的阀机构28A之间实现密封的密封面67A;将前述阀芯承接部61A的前述格栅孔66A向电磁泵13进行连接的通路69A;以及,设于该通路的中途的、与由电磁线圈等构成的空气阀20相连通的通路70A。
另外,如图23所示,前述外供油接续器插座22A(图16),由承接前述阀机构29A(图20)的前述阀芯32A的阀机构71A、保护壳79A、与该保护壳79A相嵌合的设有格栅孔77A的阀芯承接部72A构成。另外,前述阀机构71A,由阀芯73A、弹簧74A、以及密封用O型环75A构成,前述阀芯承接部72A起着止挡前述阀芯73A的作用,在前述外供油接续器插头21A(图16)进入到前述外供油接续器插座22A的前述保护壳79A内时,前述阀芯73A的侧部73a得到前述阀芯承接部72A的阀芯承接部位72a的保持。
根据上述结构,当前述供油油箱6安装在前述本体1内时,作为连接机构的前述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的前述阀机构28A与外供油接续器插头21A的前述阀机构29A,便位于前述内供油接续器插座10A与前述外供油接续器插座22A的既定位置上,前述阀机构28A、29A的外侧O型环41A(图17)、42A(图19)被前述内供油接续器插座10A的前述密封面67A(图22)和前述外供油接续器插座22A的密封面78A(图23)压紧而处于密闭状态。
另外,作为前述空气阀20(图22),在运行过程中前述空气阀20处于关闭状态,前述电磁泵13(图13、图14)将前述供油油箱6内的液体燃料向前述气化器12输送;而停止运行时处于开启状态。而且,在进行前述气化器12空烧清理时,前述空气阀20处于开启状态,前述电磁泵13工作而将空气送入前述气化器12内。
(气化器及燃烧器的构成)图24是气化器及燃烧器部的结构图。如图所示,气化器12由,内装于其本体内对燃料进行加热而使之气化的气化元件81、将经该气化元件81气化的燃料喷出的喷嘴82、可往复移动以启闭该喷嘴82的孔的针杆83、与该针杆83相连接而能够使针杆83移动的螺线管阀84、向气化元件81供给燃料的燃料入口85、运行停止时将气化器12内的燃料送出的回送路86、以及、回收燃烧器14的燃烧热量的热量回收部87,等构成。
气化元件81,是将微小陶瓷颗粒烧结成圆筒状而成,燃料气化时所产生的焦油成分将从气化元件81的表面向内部堆积。气化器12的燃料入口85,是由外部的不锈钢管88和内部的铜管89构成的双层结构。之所以采用不锈钢管88,是为了减少热量从气化器12的传递,抑制进入气化器12的燃料温度的升高。此外,使不锈钢管88的直径大于铜管,以进一步抑制热量从不锈钢管88向铜管传递。另外,铜管89的前端延伸到气化器12的外部。
螺线管阀84,大致由卷绕成线圈状的电磁线圈90、在其内部能够与针杆一起沿轴向移动的动片91、吸持片92、以及、推压弹簧93构成,通过电磁线圈90的得电和失电,动片91或被吸持在吸持片92上或与之分离,与动片91相连接的针杆83移动,从而实现气化器12的喷嘴82的孔的启闭。
燃烧器14,由使气化器12气化的燃烧气体与一次燃烧空气进行混合的混合管94、以及、使混合后的燃烧气体燃烧的火焰口95构成。
(电磁泵、滞留容器、冷却片的构成)如图14所示,电磁泵13用来将供油油箱6内的燃料吸上来向气化器12侧进行输送,其燃料输出量等受到控制部的控制。
图25是滞留容器的剖视图。如图所示,滞留容器18是为如下目的而设置的,即,在从开始运行到停止运行期间,随着对室温进行控制,有时电磁泵13停止工作、气化器12的喷嘴82关闭,将因此而残留于气化器12内的燃料送回供油油箱6时,使该回送燃料暂时滞留于此以使之冷却。
滞留容器18的容器本体96呈密闭状态,其容量约设定为20cc。这是由于,如上所述,将残留于气化器12内的一部分气化的燃料送回供油油箱6时已成为液态燃料,而该燃料的回送量大约为0.3~0.5cc/次。当一天当中,在石油热风机运行的过程中,若通过室温控制而改变燃烧量时电磁泵13停止工作的次数大约为10次,则每天的燃料回送量约为3~5cc。因此,容器本体96具有能够完全容纳该回送量的容量(20cc)。
在该容器本体96的侧面,形成有供来自气化器12的燃烧气体进入的入口97,滞留于容器本体96内的燃料的出口98形成于容器本体96的上面。在该容器上面的出口98处,配设有一直延伸到容器本体96内部的底面附近的管子99,其下端做成呈喇叭状的吸入口200,使滞留于容器内的燃料不产生表面张力而易于被吸出。
图26是在将气化器12与滞留容器18连接起来的路径的中途设置的冷却片19的剖视图。如图所示,冷却片19是在管子202的外部形成有多个薄的散热片201而成,起着使从气化器12返回的一部分气化的燃料释放热量的作用。
此外,分别将前述内供油接续器插座10A与前述电磁泵13、前述电磁泵13与前述气化器12、前述气化器12与前述冷却片19、前述冷却片19与前述热管18、前述热管18与前述内供油接续器插座10A的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输油管203、204、205、206、207由钢管形成。
下面,对上述结构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将变空的前述供油油箱6(图13),打开前述本体1的前述盖7后,手持前述供油油箱6的前述提手23取出,在前述提手23朝上的状态下将前述带压力阀加油口盖24拧松取下,从前述供油油箱6的加油口26加入燃料。加完油后,打开前述本体1的前述盖7,使加入燃料的前述供油油箱6就位于前述本体1内的既定位置上,于是,如图27、图28所示,当作为前述供油油箱6的连接机构的前述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的前述阀机构28A和前述外供油接续器插头21A的前述阀机构29A的各自的前述阀芯31A、32A,推压作为连接机构的前述内供油接续器插座10A的前述阀机构60A和前述外供油接续器插座22A的前述阀机构71A的各自的前述阀芯62A、73A时,前述阀芯62A、73A下移,前述阀芯62A、73A的前述侧部62a、73a与前述阀芯承接部61A、72A的前述承接部位65A、72a接触,前述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的前述阀机构28A与前述外供油接续器插头21A的前述阀机构29A的各自的前述阀芯31A、32A向上移动,施加作用力的前述弹簧35A、36A处于被压缩状态,在前述阀芯31A、32A的密封面的前述O型密封件33A、34A与前述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和前述外供油接续器插头21A的各自的密封面之间产生间隙,通过该间隙形成燃料向前述电磁泵13一侧流动的路径和从前述热泵18通向前述供油油箱6的通路。
其次,当操作石油热风机的运行开关(未图示)将电源接通时,通过安装在前述气化器12上的气化器加热器(未图示)对前述气化器12加热。此时,由气化器热敏电阻(未图示)对前述气化器12的温度进行检测,当前述气化器12被加热到既定温度时,前述电磁泵13工作,将前述供油油箱6内的液体燃料通过前述上吸管27A吸上来,经由前述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前述内供油接续器插座10A向前述气化器12输送。被加热的前述气化器12使液体燃料气化,从前述燃烧器14的前述火焰口95吹出,在前述火焰口95处点火而在燃烧室内燃烧。此时,根据室温热敏电阻检测到的室温与操作部设定的设定温度二者之差,控制装置对前述电磁泵13进行驱动控制以改变送往气化器12的液体燃料量,从而对燃烧所产生的热量进行恰当的调节。
进而,燃烧开始之后,当火焰传感器检测到的火焰电流大于预先设定的电流值时,风扇马达通电,使送风风扇旋转而吸入室内空气。而其旋转速度由前述控制装置进行控制。被吸入的室内空气,在前述燃烧室15内吸收辐射热量,与燃后气体一起作为暖风从前述吹出口5向前述本体1的外部(室内)吹出,使室内温度升高。
其次,当前述本体1停止运行时,前述电磁泵13停止工作,气化器加热器断电。当与此同时,前述螺线管阀84失电而前述动片91与前述吸持片92脱离,前述针杆83将前述喷嘴82的孔封闭时,残留于前述气化器12内的一部分气化的燃料,从前述回送口86(图24)经前述输油泵205(图14)滞留在前述热泵18中。温度较高的一部分气化的燃料,在设置在前述输油泵205与前述输油管206之间的前述冷却片19处释放热量后进入前述热泵18中。进入前述热泵18内的一部分气化的燃料,经过一段时间温度的降低从气体变为液体滞留。而在点火时,燃料在前述气化器12内从液体变为气体之前的期间(约1~2分钟),前述喷嘴82处于封闭状态,使得前述气化器12内的内部压力上升到大约0.2kg/cm,该压力传递到前述热泵18内,向上推压前述热泵18内的液体,将其从设在前述热泵18内部的前述管子99(图25)下端的前述呈喇叭状的口200,经由前述输油管207(图14)、前述外供油接续器插座22A的前述通路80A(图23)、前述外供油接续器插头21A的前述回油管30A(图20)送入前述供油油箱6内。
另外,在前述气化器12内加热液体燃料使燃料气化时会产生杂质,经过长时间的运行,杂质将堆积在前述气化器12内而导致从前述气化器12的前述喷嘴82喷出的气体量减少,因此,为了除去堆积在前述气化器12内部的杂质,按以下步骤进行前述气化器12的空烧清理。当在前述供油油箱6安装在前述本体1内的状态下将空烧清理开关接通时,前述气化器12的温度将自动上升到空烧清理温度,与此同时,前述空气阀20(图14)得电而处于开启状态,电磁泵13工作。此时,与前述供油油箱6内的压力相比,从前述空气阀20进入的空气的压力要高,因此,空气从前述空气阀20被吸入,通过前述电磁泵13进入前述气化器12。于是,前述气化器12的杂质与进入前述气化器12内的空气一起燃烧一定时间而被除去。根据该方法,是将空气吸入前述电磁泵13内,因此,能够简单地清理前述气化器12内部而不必进行清除燃料等烦琐的操作。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发明,可在运行停止时,开启前述空气阀,进行除去堆积在气化器内的杂质的气化器空烧清理工作,因此能够简单地清理气化器而不必将供油油箱从本体中取出。
另外,通过空气阀能够将燃料路径中的燃料阻断。
另外,翻转时燃料不会漏洒。
另外,能够将一部分气化的燃料变为液体送回供油油箱。
另外,由于在前述供油油箱上设置有兼起泄放压力的阀机构和盖的作用的加油口盖,因此,即便存在温差,燃料也不会溢出。
另外,由于前述连接机构的供油接续器插头配设在供油油箱燃料液面之上,因此,供油油箱内的燃料不会溢出。
另外,由于在前述供油油箱的内侧设置与连接机构的供油接续器插头连通的通路,并在通路的前端设置除尘用过滤器,因此,不会吸入水和灰尘等。
另外,由于在将燃料从前述气化器送回热泵的燃料通路的中途,设置将通路内的燃料冷却的机构,因此,能够使从气化器返回的燃料的温度降低。
(实施例1)图29是装有本发明所涉及的第3实施形式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的石油热风机的概略主视图,图30是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的概略图。
如图所示,石油热风机本体1呈箱形形成,具有可自由拆装的前板2、与侧面一体形成的顶板3、进行运行操作的操作部4、吹出暖风的吹出口5、设在顶板3的上表面右侧供供油油箱6进出的可自由开合的盖7等构成,该本体1放置并固定在液体燃料泄漏时接收该泄漏燃料的底座8上。
如图29和图30所示,本体1的内部被油箱导向器11和分隔板16分隔为,容纳供油油箱6A的油箱收容室1a、容纳气化器12和电磁泵13等的功能部件收容室1b、以及、配置有燃烧器14和燃烧室15等的燃烧部室1c。
油箱收容室1a内,配置有暂时贮存燃料的可自由拆装的插装式供油油箱6A;可使将供油油箱6A的燃料送向气化器侧的输油路径300和供油油箱6A之间可自由接合与分离地实现连接的输油侧连接机构9A、10A;以及,可使将燃料从气化器12侧送回供油油箱6A的回油路径301和供油油箱6A之间可自由接合与分离地实现连接的回油侧连接机构21B、22A。在油箱收容室1a的底部设有载置台1d,该载置台1d具有缓冲性,放入供油油箱时可吸收和缓解对连接机构9A、10A及21B、22A产生的撞击。此外,最好是,油箱收容室1a上形成有在放入供油油箱6A时可使输油侧连接机构9A、10A及回油侧连接机构21B、22A可靠嵌合连接的导向部。
输油侧连接机构,由内装有上吸管和启闭通路的阀的输油接续器插头9A、以及、承接该输油接续器插头9A的阀的输油接续器插座10A构成。输油接续器插座10A上连接有空气阀20,该空气阀20是为了阻断从供油油箱6A通向电磁泵(输油泵)13的输油路径300而将空气取入输油路径内而使用的。该输油接续器插座10A,安装在上部向功能部件收容室侧突出的油箱导向器11的壁上。
功能部件收容室1b,配置在油箱收容室1a与燃烧部室1c之间,容纳有将来自供油油箱6A的燃料气化的气化器12、将燃料从供油油箱6A送向气化器12的电磁泵13、用来使来自气化器12的一部分气化的燃料滞留的滞留容器18、以及、在气化器12与滞留容器18之间使一部分气化的燃料冷却的冷却片19。
燃烧部室1c,由分隔板16分隔而成,容纳有使气化器12气化的燃料与一次燃烧空气混合后燃烧的燃烧器14、将燃烧器14围起来的燃烧室15、容纳燃烧器14的燃烧器箱17。由前述气化器12和燃烧器14等构成使燃料燃烧的燃烧部。
输油路径300,具有连接输油接续器插座10A和电磁泵13的配管203、以及连接电磁泵13与气化器12的配管204。而回油路径301具有连接气化器12与冷却片19的配管205、连接冷却片19与滞留容器18的配管206、以及、连接滞留容器18与输油接续器插座10A的配管207。这些配管203~207均由铜管形成。另外,从供油油箱6A至电磁泵13的配管以及配管207,除了铜管之外也可以使用由树脂等制成的配管。
图31是供油油箱的概略图,图32是对供油油箱的连接部加以展示的立体图,图33是对输油接续器插头与供油油箱内的上吸管的连接状态加以展示的剖视图,图34是回油接续器插头的结构图。
如图所示,供油油箱6A,是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镀锌钢板)呈立式箱形形成;具有为加入燃料后便于进行搬运而设置在油箱顶面的提手23;配置在设有该提手23的顶面上的燃料补给用加油口26;封闭该加油口26的带橡胶密封件的加油口盖24;设在靠近该加油口26的侧面上的、可观察燃料补给状况的油量计25;以及,在设有提手23的顶面上、配置在加油口26的相反一侧的输油接续器插头9A和回油接续器插头21B。
如图33所示,输油接续器插头9A具有从供油油箱6A的顶面向油箱侧方伸出的呈横L形的连接管43A;以及,设在该连接管43A的前端的、内装有杆式阀机构28A的接续器插头本体9Aa。
接续器插头本体9Aa,呈立式圆筒形形成,在其底面形成有可与输油接续器插座10A侧嵌合的圆筒状的小直径突出筒9Ab,在其外周部有用于实现密封性连接的O型环41A紧密外嵌其外。此外,在接续器插头本体9Aa的上端开口部上,通过螺纹旋合有供阀机构28A插入的可开合的盖螺母38A。
接续器插头本体9Aa内的阀机构28A,具有,接续器插头本体9Aa的小直径突出筒9Ab的中央阀孔9Ac,可相对于形成于接续器插头本体内的下部的倒圆锥形的阀座9Ad自由接触与分离的杆状阀芯31A,介于该阀芯31A的上端与盖螺母38A之间的、驱使阀芯31A向闭阀方向移动的弹簧35A,以及,嵌装在阀芯31A的阀座侧周面上的密封用O型环33A;在闭阀状态下,阀芯31A的下端从小直径突出筒9Ab向下方突出。
连接管43A,其内部形成有与接续器插头本体9Aa内的阀室连通的吸入通路43a,其向油箱侧方一侧伸出的端部成一体连接在接续器插头本体9Aa的侧部。连接管43A的下端部从供油油箱6A的顶面的插入孔46A插入油箱内部,形成于下部的法兰盘43b中间衬着橡胶密封件50A靠螺钉固定在供油油箱6A的顶面的孔47A上。在连接管43A的下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阳螺纹,供油油箱内的上吸管27A的上端通过螺纹与该阳螺纹旋合。
上吸管27A,一直延伸到供油油箱6A的底面附近,在形成于其下端侧面的吸入口44A处设有防止水和灰尘通过的过滤器45A。该吸入口44A也可以设置在上吸管27A的下端底面部位。
该上吸管27A这样进行组装,即,在对供油油箱6A进行左右的アドリヤン加工之前的状态下,使上吸管27A穿过将过滤器45A内接在吸入口44A后呈曲柄状形成的上吸管固定板50的切割孔50a,之后进行供油油箱6A的左右的アドリヤン加工而完成组装。该上吸管27A靠固定板50进行固定,因而在搬运供油油箱6A时其活动受到限制,可避免上吸管27A的吸入口44A与供油油箱6A的内壁接触,防止其受损。
另一方面,回油接续器插头21B如图34所示,是与输油接续器插头9A并排设置在供油油箱6A的顶面上的,除了未连接有上吸管27A以及设有供油油箱6A的压力阀机构700这一点之外,结构基本上与输油接续器插头9A相同。因此,对上述不同点之外的结构进行简单说明。
如图34所示,回油接续器插头21B具有,从供油油箱6A的顶面向油箱侧方伸出的呈呈横置L形的连接管30A,以及,设在该连接管30A前端、内装有杆式阀机构29A的接续器插头本体21a。
接续器插头本体21a呈立式圆筒形形成,在其下面形成有与回油接续器插座22A侧嵌合的圆筒状的小直径突出筒21b,其外周部有用于实现密封性连接的O型环42A紧密外嵌其外。此外,接续器插头本体21a的上端开口部上,通过螺纹旋合有供阀机构29A及压力阀机构700插入的可开合的盖螺母40A。
接续器插头本体21a内的阀机构29A具有接续器插头本体21a的小直径突出筒21b的中央阀孔21c;可相对于形成于接续器插头本体内的下部的倒圆锥形的阀座21d自由接触与分离的杆状阀芯32A;驱使阀芯32A向闭阀方向移动的弹簧36A;以及;嵌装在阀芯32A的阀座侧周面上的密封用O型环34A。
阀芯32A处于其下端在闭阀状态下从小直径突出筒21b向下方突出的状态,此外,在其上端侧一体形成有可推压压力阀机构700的球阀芯703的推杆709。弹簧36A介于阀芯32A的顶面与后述的压力阀机构700的阀座体702的底面之间。
连接管30A,其内部形成有与接续器插头本体21a内的阀室连通的吸入回返通路30a,其向油箱侧方一侧伸出的端部成一体连接在接续器插头本体21a的侧部。连接管30A的下端部从供油油箱6A的顶面的插入孔48A插入油箱内部,形成于下部的法兰盘30b中间衬着橡胶密封件51通过螺钉固定在供油油箱6A的顶面的孔49A上。
本实施形式中,为了防止供油油箱6A的内外温差引起油箱内空气压力升高、油箱内液面上升而导致燃料泄漏,将压力阀机构700设在回油接续器插头21B中。
该压力阀机构700具有配置在阀芯32A的上方的、带阀孔701的筒状阀座体702;在比该阀座体702的阀孔701更靠上方的阀室中可相对于密封面自由接触与分离的球阀芯703;驱使该球阀芯703向接触侧移动的弹簧704;以及,使前述阀座体702得以在接续器插头本体21a内定位的盖螺母40A。
盖螺母40A上,在其中央形成有泄压孔705,弹簧704介于球阀芯703与盖螺母40A之间。阀孔701被设计成其孔径能够使阀芯32A的推杆709通过;当回油接续器插头21B与回油接续器插座22A(图32)嵌合连接、阀芯32A被上推时,推杆709可穿过阀孔701上推球阀芯703从而将阀孔701打开,通过连接管30A使油箱内部与盖螺母40A的泄压孔705连通。
前述输油接续器插头9A(图32)及回油接续器插头21B,均设计成接续器插头本体的阀芯31A、32A朝下,并且配置在相同水平上,可与同它们相向而朝上配置的输油接续器插座10A及回油接续器插座22A在上下方向上嵌合而连接。因此,只要将供油油箱6A从油箱室1a的上方装入,两个连接机构9A、10A及21B、22A便能够顺畅地实现连接。上述输油侧第1连接机构与回油侧第2连接机构二者的结构,使得它们在供油油箱安装在本体内的状态下,位于供油油箱装满燃料时的液面之上,能够防止油箱装满状态下燃料从油箱中溢出。
图35是输油侧连接机构9A、10A的结构图,图36是输油接续器插座部的结构图,图37是回油侧连接机构的结构图。如图所示,在油箱收容室1a(图29)中容纳有供油油箱6A的状态下,输油接续器插座10A及回油接续器插座22A(图32)位于输油接续器插头9A及回油接续器插头21B的下方并与之相向的位置上。
如图35所示,输油接续器插座10A,具有截面呈圆形的凹形承接部61A和阀机构60A;所说凹形承接部61A开口于圆柱形的插座本体10Aa的上面,输油接续器插头9A的小直径突出筒9Ab可进入其中,而所说阀机构60A配置在该承接部61A内,可通过与输油接续器插头9A的阀机构28A的阀芯31A之间的压合或分离而实现启闭。
在呈凹形的承接部61A的上端,形成有能够与输油接续器插头9A的小直径突出筒9Ab的周围紧密接触的环状的密封面67A。此外,在承接部61A的底面设有凹陷的阀芯承接部收容部68A,该阀芯承接部收容部68A中嵌装有阀芯承接部65A。阀芯承接部65A上形成有与形成于插座本体10Aa的下部的阀室60a连通的阀孔60b,其周围形成有燃料可流过的格栅状通路66A。
阀机构60A,由,可相对于阀室60a的阀座自由接触与分离的、上端穿过阀孔60b向承接部61A侧突出的阀芯62A,介于该阀芯62A的头部与阀芯承接部65A之间的、驱使阀芯62A向闭阀方向移动的弹簧63A,以及,外嵌于阀芯62A的阀室60a侧而与之紧密接合以实现与阀座之间的密封的O型环64A,构成。该阀机构60A,是通过输油接续器插头9A的阀芯33A压触插座侧阀芯62A的头部而开阀、脱离阀芯62A的头部而闭阀。
此外,在插座本体10Aa的阀室60a的下部,形成有与连接在电磁泵13(图30)上的配管203连通的通路69A(图36),此外,在阀室60a的侧部,有空气阀20的通路70A与之连通。该空气阀20及通路70A配设在供油油箱内装满燃料时的液面之上,从而能够防止燃料从油箱溢出。
空气阀20,是为了将阻断供油油箱6A至电磁泵13之间的输油路径300的燃料的空气取入输油路径300内而设置的,具有,配置在阀体的空气取入通路中的阀芯20a,配置在阀体外周的、通过其得电而使阀芯20a向关闭通路70A的闭阀方向移动的电磁线圈20b,以及,驱使阀芯20a向开阀方向移动的弹簧20c。
该空气阀20的工作原理是,在运行过程中空气阀20处于闭阀状态,而运行停止时变为开启状态而起到取入阻断输油路径300的燃料的空气的作用。此外,空气阀20还起着这样的作用,即,在气化器12空烧清理时变为开启状态而将空气吸入,使电磁泵13工作而将空气送入气化器12。
而回油接续器插座22A,除了不具有上述空气阀20之外,其结构基本上与输油接续器插座10A相同。因此,对其结构作简单说明如下。如图37所示,回油接续器插座22A具有凹形承接部72A和阀机构71A;所说凹形承接部72A形成于插座本体22a的上面,而所说阀机构71A配置在该承接部72A内,可通过与回油接续器插头21B的阀机构29A的阀芯32A之间的压合和分离而实现启闭。
在承接部72A的上端形成有环状密封面78A,此外,在承接部72A的底面所设置的凹陷的阀芯承接部收容部79A中嵌装有阀芯承接部76A。阀芯承接部76A上形成有与插座本体22a下部的阀室71a连通的阀孔71b,其周围形成有供燃料流过的格栅状的通路77A。
阀机构71A,由,可相对于阀室71a的阀座自由接触与分离的、上端穿过阀孔71b向承接部72A侧突出的阀芯73A,介于该阀芯73A的头部与阀芯承接部72之间的、驱使阀芯73A向闭阀方向移动的弹簧74A,以及,外嵌于阀芯73A的阀室71a侧而与之紧密接合的密封用O型环75A,构成;通过回油接续器插头21B的阀芯32A压触插座侧阀芯73A的头部而开阀、脱离阀芯62A的头部而闭阀。在插座本体22a的阀室71a的下部,形成有与连接在滞留容器18上的配管207连通的通路80A。
在上述供油油箱6A及输油接续器插头9A、10A及21B、22A的结构中,当供油油箱6A从上方安装在本体1的油箱收容室1a内时,作为连接机构的输油内接续器插头9A与回油接续器插头21B,将位于输油接续器插座10A与回油接续器插座22A的既定位置上,位于各接续器插头本体9Aa、21a的小直径突出部9Ab、21b(图33、图34)的外侧的O型环41A、42A被输油接续器插座10A的密封面67A和回油接续器插座22A的密封面78A压紧而呈密封状态。同时,通过各接续器插头的阀机构28A、29A与其插座侧阀机构60A、71A的阀芯之间相互推压而处于开阀状态。
而且,在回油接续器插头21B侧,随着阀芯32A将阀打开,阀芯32A向上方移动,其上侧的推杆709从压力阀机构700的阀孔701向上方移动而上推球阀芯703,将阀孔701打开。从而,能够形成从油箱内部经由连接管30A并从接续器插头本体21a内的阀孔701及泄压孔705中通过的连通路径,使得油箱内部压力与油箱外部压力相等,防止因油箱内温度升高而导致燃料泄漏。
气化器12及燃烧器14、电磁泵13、滞留容器18、冷却片19的结构与前述结构相同,将其说明省略。
(石油热风机的工作原理)对上述石油热风机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将变空的供油油箱6A(图13),打开本体1的盖7后,手持供油油箱6A的提手23取出,在提手23朝上的状态下将加油口盖24拧开,从其加油口26加入燃料。
加完油后,打开本体1的盖7,使加入燃料的供油油箱6A就位于既定位置上。于是,如图35及图37所示,供油油箱6A的输油接续器插头9A的阀机构28A与回油接续器插头21B的阀机构29A的各自的阀芯31A、32A,推压输油接续器插座10A的阀机构60A与回油接续器插座22A的阀机构71A的各自的阀芯62A、73A,使阀芯62A、73A下移。
当上述阀芯62A、73A的头部62a、73a与阀芯承接部61A、72A的上面部位65A、72a接触时,输油接续器插头9A的阀机构28A和回油接续器插头21B的阀机构29A的各自的阀芯31A、32A向上移动,向闭阀方向施加作用力的弹簧35A、36A呈被压缩状态,阀芯31A、32A的密封面O型密封件33A、34A在与输油接续器插头9A和回油接续器插头21B的各自的密封面之间产生间隙,通过该间隙而形成燃料向电磁泵13一侧流动的输油路径300和从滞留容器18通向供油油箱6A的回油路径301。
当操作石油热风机的运行开关(未图示)将电源接通时,通过安装在气化器12上的气化器加热器(未图示)对气化器12加热。此时,由气化器热敏电阻(未图示)对气化器12的温度进行检测,当气化器12被加热到既定温度时,驱动电磁泵13将供油油箱6A内的液体燃料通过上吸管27A吸上来,经由输油接续器插头9A、输油接续器插座10A向气化器12输送。被加热的气化器12使液体燃料气化,从燃烧器14的火焰口95吹出,在火焰口95处点火而在燃烧室内15燃烧。
此时,根据室温传感器(热敏电阻)所检测到的室温与操作部的室内温度设定开关所设定的设定温度二者之差,由控制部950对电磁泵13进行驱动控制以改变向气化器12输送的液体燃料量,从而使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得到恰当的调节。
当燃烧开始、火焰传感器检测到的火焰电流大于预先设定的电流值时,风扇马达通电,使送风风扇旋转而吸入室内空气。而其旋转速度由控制部进行控制。被吸入的室内空气,在燃烧室15内吸收所产生的辐射热量,与燃后气体一起作为暖风从吹出口5向本体1的外部(室内)吹出,使室内温度升高从而控制在最佳温度。
(实施例2)图38是实施例2的连接机构的俯视图,图39是其主视图,图40是输油接续器插头侧剖视图,图41是回油接续器插头侧剖视图,图42是接续器插座侧剖视图,图43是其主视图。
如图所示,本实施形式在以下方面不同于实施例1,即,作为输油侧连接机构及回油侧连接机构,将输油接续器插头9A与回油接续器插头21C一体化,而且将输油接续器插座10A与回油接续器插座22A及空气阀20一体化,在输油接续器插头9A及回油接续器插头21C上作为防撞击机构设有保护罩800,回油接续器插头21C的球阀芯702a的形状有所不同,等等;其它方面,采用的是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的结构。为此,仅对上述不同点进行详述。
如图所示,输油接续器插头9A与回油接续器插头21C,是在供油油箱6A的上部的侧面并排设置的,而它们的接续器插头本体9Aa及21a的供油油箱侧通过连接板801成为一体,该连接板801是中间衬着密封部件802靠螺钉固定在供油油箱6A的侧壁上的。
此外,从三个方向将输油接续器插头9A及回油接续器插头21C围起来的、俯视时大体呈“コ”字形的增强板804固定在连接板801上,并且,与其外侧面相接触的树脂制成的保护罩800通过螺钉806固定在增强板804上,以减轻输油接续器插头9A及回油接续器插头21C所承受的撞击。因此,搬运供油油箱6A,或者将供油油箱6A安装到本体内时,能够保护接续器插头部免受撞击。
另一方面,输油接续器插座10A与回油接续器插座22A,在油箱收容室的室壁上也是并排设置的,它们的接续器插头本体10Aa、22a通过连接体810也成为一体,并且,经由连通路70A与输油接续器插座本体10Aa的阀室连接并连通的空气阀20也是一体化地连接在插座本体10Aa上。
但是,输油接续器插座10A,具有截面呈圆形的凹形承接部61A和突起812;所说凹形承接部61A开口于圆柱状的插座本体10Aa的上面,输油接续器插头9A的下端小直径突出筒9Ab可进入其中,而所说突起812从所说承接部61A的中央向上方突出,通过与输油接续器插头9A的阀机构28A的阀芯31A压合而使输油接续器插头9A的阀机构28A开启;并且,在该突起812的周围的环状槽部813中形成有通向空气阀20的连通路70A以及通向电磁泵13的连通路(未图示)。
回油接续器插座22A的结构及功能也与第1实施形式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在内装于回油接续器插座22A的插座本体22a内的阀机构71中,驱使阀芯62A向闭阀方向移动的弹簧63A,在插座本体22a的阀室60a内介于其底壁与阀芯62A之间。该阀机构71A,是为了在将供油油箱6A从本体中取出时,防止来自气化器12的未燃燃料泄漏而设置的,由此可防止臭气产生。
作为上述供油油箱6A及连接机构9A、10A及21C、22A的结构,当供油油箱6A从上方就位于本体1的油箱收容室1a内时,作为连接机构的输油接续器插头9A与回油接续器插头21C,便位于输油接续器插座10A与回油接续器插座22A的既定位置上,位于各接续器插头本体9Aa、21a的小直径突出部9Ab、21b的外侧的O型环41A、42A,被输油接续器插座10A的密封面67A和回油接续器插座22A的密封面78A压紧而呈密闭状态。同时,输油接续器插头9A的阀机构28A与插座侧阀机构60A的阀芯之间相互推压,从而处于开阀状态,此外,回油接续器插头21C的阀机构29A与插座侧阀机构71A的阀芯相互推压而处于开阀状态。
并且,在回油接续器插头21C侧,随着阀芯32A将阀打开,阀芯32A向上方移动,其上侧的推杆709从压力阀机构700的阀孔701向上方移动而上推球阀芯703,因而将阀孔701打开。从而,能够形成从油箱内部的连接管30a通过并从接续器插头本体21a内的阀孔701及泄压孔705通过的连通路径,使得油箱内部压力与油箱外部压力相等,可防止因油箱内温度升高引起燃料泄漏,并且能够防止油箱内部形成负压。其它结构与作用效果和上述第1实施形式相同,因此将其说明省略。
(其它实施形式)另外,并不限定于本发明的上述实施形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还可进行许多修正和更改。例如,在上述实施形式中,列举了将输油接续器插头、回油接续器插头分别从供油油箱的顶面向侧方延伸设置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如实施例2所示的从侧面突出的结构。另外,供油油箱的加油口不仅可以配置在顶面,只要位于油箱上部,也可以配置在油箱侧面。
如以上所说明的,根据本发明,省略了暂时贮留燃料的燃料箱,将供油油箱内的燃料直接送向输油泵,因此,不必将供油油箱的加油口安装在燃料箱上,加油口盖不会被燃料浸润,特别是不需要燃料箱这一点,可使构成部件减少。
而且,由于在从供油油箱向燃烧部输送燃料的输油路径、和/或、从燃烧部返回供油油箱的回油路径中设置有连接机构,在该连接机构中设置有供油油箱安装在本体内时开阀、从本体内拆下时闭阀的阀机构,因此,从本体中取出油箱时燃料不会泄漏。
此外,由于输油路径中设置有用来取入阻断燃料供给的空气的空气阀,因此,能够可靠阻断燃料供给。另外,由于设置有利用第2连接机构的回油接续器插头以调节油箱内部压力的压力阀机构,因此,即便由于油箱内外的温差而产生内外压力差,也能够将其消除从而防止燃料从油箱内泄漏,而且油箱内不会形成负压,可防止影响燃料的上吸及上吸量的改变。
(实施例1)对本发明的实施形式结合附图进行说明。图44是安装有本发明所涉及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的石油热风机1的局剖概略主视图,图45是对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的概略图,图46是供油油箱6的局剖主视图,图47是图46的B-B向剖视图,图48是对吸入口44等以局剖形式加以展示的说明图,图49是供油油箱6的带压力阀加油口盖24的剖视图,图50是供油接续器插座的剖视图。
如图44所示,石油热风机本体1,由可拆装的前板2、与侧面成一体形成的顶板3、进行运行操作的操作部4、吹出暖风的吹出口5、在顶板3的上表面右侧供供油油箱6进出的可自由开合的盖7等构成,放置并固定在万一液体燃料泄漏时可接收该泄漏燃料的底座8上。
石油热风机本体1的内部如图44和图45所示,具有暂时贮存燃料的可自由拆装的供油油箱6、作为连接机构的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能够与该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的阀实现连接的内供油接续器插座10a、阻断供油油箱6与后述的电磁泵13(图45)二者的燃料路径的燃料的空气阀20(图45)、将内供油接续器插座10a定位并保持在既定位置的油箱导向器11、将来自供油油箱6的燃料气化的气化器12、将燃料从供油油箱6向气化器12输送的电磁泵13、将气化器12气化的燃料与一次燃烧空气进行混合并使之燃烧的燃烧器14、围绕燃烧器14的燃烧室15、将燃烧器14和燃烧室15等与其它部分分隔开的分隔板16、容纳该燃烧器14的燃烧器箱17、使来自该气化器12的一部分气化的燃料滞留的热管18(图45)、在该气化器12和热管18之间对一部分气化燃料进行冷却的冷却片19(图45)、将来自热管18和来自气化器的回返燃料送向供油油箱6的作为连接机构的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图45)、以及、作为该供油油箱6的连接机构的外供油接续器插座10b。
图46是对供油油箱6的局部以剖视形式加以展示的主视图。图47是图46的B-B向剖视图。
容纳燃料的箱形供油油箱6,其顶面具有用于进行搬运的提手23;与该提手23设在同一面上的带压力阀加油口盖24;位于该带压力阀加油口盖24附近能够观察燃料补给状况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油量计25;供油油箱6安装在本体上时的输油路径的连接机构9;以及,将带压力阀加油口盖24松动后可进行燃料补给的加油口26。
如图46和图47所示,连接机构9具有一端延伸至供油油箱6的底面附近、另一端约呈倒U字形形状形成的燃料上吸管31a;与燃料上吸管31a的约倒U字形形状部位连通的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作为来自气化器12的回返燃料的通路的连接机构的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使该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与供油油箱6连通的约呈倒U字形形状形成的回油管31b;以及,使该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燃料上吸管31a以及回油管31b相对于供油油箱6维持在既定位置上并对它们进行保护的、防撞击用保护罩28。
保护罩28通过安装板27定位在供油油箱6的侧面一侧。
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与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由相同的结构构成,如图47所示,设有杆式阀机构,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侧连接有用来将供油油箱6内的燃料吸上来送向电磁泵13的上吸管31a,而另一方的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侧连接有用来使来自气化器12(图44、图45)的回返燃料返回供油油箱6的回油管31b。
如图47所示,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和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的阀机构各自具有,接续器插头本体33、阀芯34、环形的O型密封件35、弹簧36、接续器插头本体密封件37。
接续器插头本体33的形状如图所示,是对金属管进行扩管加工使之成为漏斗状、并在中途形成呈凸缘状突出的凸梗33d以使接续器插头本体33能够嵌合在罩28内部而成。即,接续器插头本体33的形状是,具有保持圆筒状的主体部33a、从主体部33a端部朝向前端直径逐渐缩小的锥形部(密封面)33b、以及、在该锥形部33b的前端在既定长度范围内直径保持既定大小的筒状部33c,筒状部33c的前端经过锥形加工直径进一步缩小。并且,靠近锥形部33b的主体部33a上形成有呈凸缘状挤压出来的前述凸梗33d。
另外,该接续器插头本体33的材料也可以不是金属而是树脂。此外,主体部33a、锥形部33b和筒状部33c的截面形状并不限于圆形。此外,接续器插头本体密封件37由橡胶成型加工而成,以形成接续器插头本体33的密封和输油路径管路的连接密封。
阀芯34,具有与接续器插头本体33的漏斗形内部形状大体相似的形状,是能够在接续器插头本体33内部自由往复移动的形状。即,具有,大体呈圆锥形的堵头(密封面)34a,以及,在堵头34a的前端比前述筒状部33c更细的、呈长条柱状的移动部34b;并且,在堵头34a的另一端连接有前述弹簧36,此外,堵头34a的圆锥形部分上设有能够与接续器插头本体33的漏斗状的锥形部33b紧密接触的O型密封件35。
由于是通过移动部34b控制O型密封件35与接续器插头本体33的锥形部33b之间的接触与分离的,因此,其操作部34b做成这样的长度,即,在堵头34a的O型密封件35在锥形部33b内部紧密接触的状态下,前端能够从筒状部33c突出出来。
前述弹簧36,一端与接续器插头本体33的开口部33d连接,另一端与堵头34a连接,在堵头34a的O型密封件35在锥形部33b内部紧密接触的状态下,其施加的作用力使该状态得以维持。即,弹簧36处于伸展状态。
因此,若无任何外力作用,在弹簧36的作用力的作用下,O型密封件35与锥形部33b内部处于紧密推压状态。
关于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与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的组装,首先,使环形的O型密封件35嵌合在阀芯34的既定位置上,将弹簧36嵌合在阀芯34上之后,从接续器插头本体33的开口部33b侧插入,将接续器插头本体密封件37装在接续器插头本体33上并以粘合剂进行固定。
设在供油油箱6上的安装板27,具有用来安装呈箱形的、防撞击用的罩28的安装部27a,以及,位于下方的、在安装供油油箱6时作为导向机构的前导插入部27b,其焊接在供油油箱6上。
防撞击用的罩28如图46所示,由罩后39、罩前40、罩上41构成。
罩后39呈凹状,用来容放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和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并使之各自的长度方向保持在上下方向上,设有接续器插头本体33的凸梗33d可嵌入其中的凹槽部39a、以及、用于在安装板27上进行固定的3处螺钉孔39b。
罩前40也与前述罩后39同样,设有容纳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的凹部,形成有承接接续器插头本体33的凸梗33d的凹槽部、用于在供油油箱6的安装板27上进行固定的螺钉孔、以及用于固定罩上41的对接部42。
作为罩前40与罩后39,彼此的凹状对接部相对,在将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和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夹在中间的状态下,彼此的螺钉孔位于相同位置,靠共用螺钉固定在安装板27上。
罩上41上,设有多个未图示的导向销,该导向销的作用是,防止向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和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输送燃料的上吸管31a和向供油油箱6回送燃料的回油管31b发生错位;并且,形成有可与罩前40的对接部42卡合的、起固定作用的卡合部43,以及,用于在安装板27上进行固定的螺钉孔41a。
用于从供油油箱6中将燃料吸上来的上吸管31a如图46所示,一直延伸到供油油箱6的与提手23相反一侧的底面附近,其前端设有吸入口44(图46、图48),内接有水和灰尘不能通过的过滤器45。该吸入口44,也可以设置在上吸管31a的前端的底面部之外的侧面部位。
此外,上吸管31a这样进行组装,即,在对供油油箱6进行左右的アドリヤン加工之前的状态下,使上吸管31a穿过将过滤器45内接在吸入口44后呈曲柄状形成的上吸管固定板46的切割孔46a,之后进行供油油箱6的左右的アドリヤン加工而完成组装。由于上吸管31a通过上吸管固定板46得到固定,因而在搬运供油油箱6时不会旷动,因此,上吸管31a的吸入口44不会与供油油箱6的内壁接触,可防止其受损。
供油油箱6的连接机构的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与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的组装,是在上吸管31a上插装连接用密封件47后,安装到供油油箱6的既定位置上的。
进而,在罩后39上,将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和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的凸梗33d嵌合在罩后39的凹槽部39a中,同样地,嵌装罩前40而将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和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夹在罩后39之间,并以多个螺钉固定在安装板27上。并且,相对于两个接续器插头本体33的接续器插头密封件37,将对应的上吸管31a和回油管31b从其中心插入。
此外,将罩上41的起固定作用的卡合部43,插入罩前40的起固定作用的对接部42中,通过螺钉孔41a以螺钉固定在安装板27上。
如以上所说明的,由于作为供油油箱6的连接机构的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和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上设有作为缓解撞击的机构的罩28,因而即使作用有来自外部的撞击力,也能够通过罩28加以缓冲,因此,不必担心供油油箱6、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受损。
如图46、图49所示,带压力阀加油口盖24具有,可与从供油油箱6的上面突出的外周加工有螺纹的加油口26旋合的盖53,以及,压力阀机构54;与加油口26之间中间衬着橡胶密封件55相旋合。
在前述盖53上,泄放压力的泄压孔56贯穿于中心部位,侧面加工有螺纹,其端末经过了卷边加工。
前述橡胶密封件55,起着将加油口26与该53之间密封的作用,泄放压力的泄压孔57设在中心处。
前述压力阀机构54具有阀芯58和弹簧59。
向供油油箱6补给的燃料其保管场所通常温度较低,燃料加入供油油箱6后,是在温度较高的地方使用,因而本体1内的供油油箱6的周围温度较高,供油油箱6内的除燃料之外的空间的空气因温差而膨胀,空气压力将升高,因此,为防止供油油箱6内燃料液面上升而导致燃料从供油油箱6中溢出,设置了前述压力阀机构54。此外,为防止供油油箱6内变成负压,形成有与橡胶密封件55和盖53的顶面连通的、直径1.5mm以下的孔97、98。该孔97、98也可以设在供油油箱的顶面。
如图45所示,在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的下方,形成有作为插座侧连接机构的内供油接续器插座10a,在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的阀机构的下方,形成有作为插座侧连接机构的外供油接续器插座10b,在将供油油箱6安装在本体内时分别实现连接,作为燃料通路的连接机构发挥作用。
对内供油接续器插座10a和外供油接续器插座10b侧结构结合图50进行说明。
内供油接续器插座10a和外供油接续器插座10b,分别具有,形成有可与阀芯34对接的突起状的对顶部60的、四周形成有立壁61而内部形成有燃料通路的阀座本体62,将内供油接续器插座10a、外供油接续器插座10b与阀座本体62之间密封的波纹状的内接续器插座63,帮助波纹状的内接续器插座63伸缩的弹簧64,安放弹簧64的弹簧座65,以及,压住内接续器插座63的压板66;并且,二者隔开既定间隔并排一体形成。
对顶部60的对顶面67,比构成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的阀机构的阀芯34的前端部68的接触面大,使得能够可靠对接。在对顶部60的周围,设有凹状的槽69,通向电磁泵13的通路71a和通向热管18的通路71b单独与之连通。
在内供油接续器插座10a侧燃料路径71a上,连接有作为取入用来阻断燃料流动的空气的阀的空气阀20(参照图45、图50、图51),设有与燃料路径71a之间实现连通的孔71c。另外,实现连通的孔71c,配设在供油油箱内燃料装满状态下的液面之上。
通过如上所述将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与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一体化,可使包括阀座本体62的安装在内的结构变得紧凑。
接续器插座63,是用来实现内供油接续器插座10a与阀座本体62之间的,由具有弹性的橡胶制成,侧面形成有多个波纹,以提高伸缩性。在接续器插座63的与阀座本体62接触的下部63a,设有突起的凸缘63b,并且,在阀芯34插入侧形成有向内翻边的边缘部63c以形成与阀芯34紧密接触的通过孔70。
在接续器插座63的下部,与阀座本体62之间设有对弹簧64的一端进行支持的弹簧座65。弹簧座65上,在安放弹簧64的部位的周围形成有台阶,在中央部位设有供燃料通过的孔65a。
压板66是用来将接续器插座63压在阀座本体62上的,将接续器插座63的下部63a夹在阀座本体62之间,以螺钉进行固定。
空气阀20(图45、图50、图51),是为了取入阻断供油油箱6至电磁泵13的输油路径的燃料的空气而设置的,在石油热风机运行过程中处于关闭状态,而石油热风机停止运行时,处于开启状态而取入阻断供油油箱6至电磁泵13的输油路径71a的燃料的空气。
此外,在进行气化器12的空烧(空烧キ)清理时,空气阀20处于开启状态而将空气吸入输油路径71a,电磁泵13工作,从而也将空气送入气化器12。作为空气阀20,只要如图51所示能够根据未图示的控制装置发出的控制信号形成通向输油路径71a的空气孔71c即可,例如也可以由螺线管阀等构成。此外,也可以是除了上述电气控制之外可通过机械或手动方式实现空气孔的开闭的空气阀20。
前述已说明的内供油接续器插座10a的组装,是将弹簧座65插入阀座本体62的既定位置上,将弹簧64嵌合在弹簧座65的内侧,从弹簧64的上方将波纹状的接续器插座63嵌合在阀座本体62的既定位置的凹部内之后,将压板66以螺钉固定在阀座本体62上。外供油接续器插座10b的组装方法也与内供油接续器插座10a一样,但使用阀座本体62的另一个部位进行组装。最后,将空气阀20固定在设于通路71的中途的孔71c处。
使内供油接续器插座10a和外供油接续器插座10b在阀座本体62上成为一体,并如图52所示固定在供油接续器插座座板72上,以便固定在油箱导向器11上。
供油接续器插座座板72,其周边做成比内供油接续器插座10a和外供油接续器插座10b的高度高的立壁73,油箱6一侧的壁的前端部分弯曲成圆弧形而形成供油油箱6插入本体时的导向部74。
此外,供油接续器插座座板72的油箱导向器11的固定部分,是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向供油油箱侧弯曲成圆弧形而成的导向触板75,仅其上方被固定,当将供油油箱6插入本体1内时,起着使供油油箱6靠向与燃烧室15相反一侧的引导功能。
另外,图53是图44的A-A向剖视图,图54是图53的除去罩上28时的C向俯视图。
关于气化器12、燃烧器14、热泵18、以及冷却片19,因与前述结构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对如上构成的石油热风机的工作原理说明如下。
将变空的供油油箱6,打开本体1的盖7后手持供油油箱6的提手23取出,在提手23朝上的状态下将带压力阀加油口盖24拧松取下,从供油油箱6的加油口26加入燃料。
加完油后,打开本体1的盖7,使加入燃料的供油油箱6就位于本体1内的既定位置上,于是,如图52、图55以及图56所示,安装板27的向下方延伸的前导插入部38,被引向供油接续器插座座板72的向上方延伸的插入导向器74与阀座本体62之间,进而,导向触板75推压供油油箱6的连接机构的罩前40,使供油油箱6靠向与燃烧室15相反一侧,阀芯34插入内供油接续器插座10a和外供油接续器插座10b的接续器插座63的通过孔70中,接续器插座63的波纹部分收缩,阀芯34与阀座本体62的对顶部60接触,当进而将供油油箱6向本体1内插入时,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与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的阀芯34向上方移动,弹簧36变为压缩状态,在设置在阀芯34的密封面上的O型环35与接续器插头本体33的密封面之间产生间隙S,由该间隙S分别形成可使燃料流向电磁泵13侧的路径,以及,自热泵18向供油油箱6返回的通路。
当操作石油热风机的运行开关(未图示)将电源接通时,安装在气化器12上的气化器加热器(未图示)对气化器12加热。此时,由气化器热敏电阻(未图示)对气化器12的温度进行检测,当气化器12被加热到既定温度时,驱动电磁泵13将供油油箱6内的液体燃料通过上吸管31a吸上来,经由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内供油接续器插座10a向前述气化器12输送。
燃料被加热的气化器12气化,从燃烧器14的火焰口95吹出,在火焰口95处点火而在燃烧室内燃烧。此时,根据室温热敏电阻所检测到的室温与通过操作部4所设定的设定温度二者之差,未图示的控制装置对电磁泵13进行驱动控制以改变向气化器12输送的液体燃料的量,从而对燃烧所产生的热量进行恰当的调节。
当燃烧开始、火焰传感器检测到的火焰电流大于预先设定的电流值时,风扇马达通电,使送风风扇旋转而吸入室内空气。其旋转速度由前述控制装置进行控制。
被吸入的室内空气,在燃烧室15内吸收辐射热量,与燃后气体一起作为暖风从吹出口5向本体1的外部(室内)吹出,使室内温度升高从而实现对温度的控制。
当本体1停止运行时,电磁泵13停止工作,停止向气化器加热器通电。此时螺线管阀84断电、螺线管阀84的动片91脱离吸持片92,安装在吸持片92上的针杆83将气化器12的喷嘴82的孔封闭。
残留于气化器12内部的一部分气化了的燃料,从螺线管阀84的本体与针杆83二者的密封面之间的间隙中通过,经由输油泵而滞留在热泵18中。在设置在输油管中途的冷却片19处,从其管子202中通过的温度较高的一部分气化的燃料释放热量,一部分气化的燃料在温度降低后进入热泵18中。
热泵18内的一部分气化的燃料,被送来时是作为气体而存在,而经过一段时间的降温,从气体变为液体而滞留。
点火时,在燃料温度在气化器12内部升高而由液体变为气体后喷出喷嘴82之前的约1~2分钟期间,针杆83使喷嘴82处于堵塞状态,而由于气化器12的喷嘴82的孔被封闭而使得气化器12内的压力上升到大约0.2[kg/cm2],该压力经由输油管传递到热泵18内部,压力施加在热泵18的容器96内变成液体的燃料的表面将油面下压,将变成液体的燃料从设在热泵18内部的管子99的下端的喇叭状的口200送出,经由输油管202b、外供油接续器插座10b的通路71b、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的回油管31b送入供油油箱6内。
气化器12内部在加热液体燃料使燃料气化时会产生杂质,经过长时间运行,杂质将堆积在气化器12内而导致从气化器12的喷嘴82喷出的气体量减少,因此,为了除去堆积在气化器12内部的杂质以恢复原来的喷气量,要进行气化器12的空烧清理。
气化器12的空烧清理按如下步骤进行。
首先,当在供油油箱6安装在本体1内的状态下将空烧清理开关接通时,气化器12的温度自动上升到空烧清理温度,空气阀20变成开启状态,电磁泵13工作,于是,由于与供油油箱6内的压力相比,从空气阀20进入的空气的大气压要高,因此,空气从空气阀20进入通路71a,再通过电磁泵13将该空气送入气化器12,通过提高气化器12内的温度使气化器12内的杂质与空气一起燃烧一定时间而将其除去。
由于如前所述将空气吸入电磁泵13内,因此,可以省略将燃料从输油路径中清除的机构,能够简单地清理气化器12而不必进行将燃料从输油通路排出的烦琐操作。
此外,向供油油箱6补给燃料时,从本体1中抽出供油油箱6,在本体之外以其它容器进行燃料的补给,而此时是将供油油箱6提手23朝上放置在平坦位置上,将提手23所在面上的带压力阀加油口盖24拧松取下,使用加油泵从供油油箱6的加油口26补给燃料的。在以这种方式向供油油箱6补给燃料时,不必将供油油箱6上下翻转,因此,供油油箱6的加油口盖不会象过去那样被燃料污染,并能够可靠、简单地进行燃料的补给。
此外,补给的燃料多储存在室外的温度较低的场所因而燃料的温度低,而本体内的供油油箱6的周围温度较高因而供油油箱6内的空气因温差而膨胀,故压力升高,该升高的空气压力将上推带压力阀加油口盖24的阀芯85,使空气从排气孔56排出,从而使供油油箱6内的空气压力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燃料不会从供油油箱6溢出。
此外,由于作为连接机构的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和外供油接续器插座10a,其结构使其位于供油油箱6的最高液面之上,因此,能够防止燃料从供油油箱6溢出。
(实施例2)图57是对实施形式的实施例2加以展示的供油油箱的立体图,图58是该供油油箱的俯视图。作为本实施例,即使供油油箱6B翻倒,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和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等连接机构也不会损坏,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和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是配置在供油油箱6B之俯视图中的外轮廓线600之内的。
具体地说,如图57和图58所示,大致呈长方体形状形成的供油油箱6B中,侧面6B1、6B2从相邻侧面6B1、6B2彼此相交而形成的棱线6B3向油箱中心方向回缩,在供油油箱6B之俯视图中的外轮廓线6B0内形成大致呈三角形的空间区域6B4,在该空间区域6B4的油箱壁6B5上设置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和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的同时,使它们位于上述空间区域6B4内。
空间区域6B4的油箱壁6B5,是从供油油箱6B的上端至下端形成,各自单独形成的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和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通过安装板27固定在该油箱壁上。另外,虽未图示,在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及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上分别连接有上吸管31a和燃料回送管31b,此外,与第1实施形式同样,内装有杆式阀机构而构成输油路径及回油路径的一部分。
此外,在供油油箱的、与形成空间区域6B4的棱线6B3相邻的棱线6B7处,在与油箱顶面相邻的两个侧面6B2、6B8之间形成有倾斜面6B9,该倾斜面上形成有加油口26,在该加油口26处设有可自由转动开合的加油口盖24。该加油口盖24也配置在供油油箱6之俯视图中的外轮廓线6B0内,在油箱翻倒时能够防止盖24受损。
图59是附设有防撞击机构时的俯视图,是在图57和图58的结构的基础上,在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和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的外侧附加设置缓冲用的保护罩28而成,从上面看过去大约呈“コ”字形的保护罩28也位于供油油箱6B之俯视图中的外轮廓线6B0内的约为三角形的空间区域6B4内。
在上述结构中,由于作为连接机构的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和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以及保护罩28,均配置在供油油箱6B之俯视图中的外轮廓线6B0内的约为三角形的空间区域6B4内,因此,搬运油箱时即使误将油箱翻倒,也是油箱6的侧面6B1、6B2、6B8与地面接触,可避免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和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与地面直接碰撞,因此,能够防止上述接续器插头部分受损。另外,除此之外的其它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形式相同,故将其说明省略。
(实施例3)图60是对本实施形式的实施例3加以展示的供油油箱的俯视图。本实施例中,形成有约为矩形的空间区域6C4,以替代实施例2的约为三角形的空间区域,在该空间区域6C4内配置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和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即,供油油箱6C,从其相邻的侧面6C1、6C2彼此相交而形成的棱线6C3处向油箱中心方向回缩,从而在供油油箱6C之俯视图中的外轮廓线6C0内形成约为矩形的空间区域6C4,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和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配置在该空间区域内,并通过安装板27固定在油箱壁6C5上。其它结构与作用和实施例2相同。
图61是对图60的实施例中附设沿外轮廓线6C0弯曲的防撞击用保护罩28的例子加以展示的俯视图,保护罩28配置在上述外轮廓线6C0内。无论哪一种实施例,均具有与上述实施例2同样的作用和效果,能够防止连接部受损。
(实施例4)图62是对本实施例的实施例4加以展示的供油油箱的俯视图,图63是附设有防撞击用保护罩28时的俯视图。本实施例中,供油油箱6D的侧面6D1向油箱中心方向回缩,从而在供油油箱6D之俯视图中的外轮廓线6D0内形成凹部6D4,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和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配置在该凹部空间6D4内,并通过安装板2 7固定在相当于凹部6D4的底壁的油箱壁6D5上,此外,图63是在此基础上,在外轮廓线6D0内附加配置对内供油接续器插头9a和外供油接续器插头9b进行保护的截面呈“コ”字形的保护罩28。本实施形式也与第2和第3实施形式同样,能够防止连接部受损。
(其它实施例)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还可进行许多修正和更改。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在加油口盖中附设压力阀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压力阀机构并不限于设在加油口盖上,也可以设置在供油接续器插头部。此外,实施例2~4中,也可以采用将实施例1所示的空气阀20也配置在外轮廓线之内的结构。
如以上所说明的,根据本发明,省略了在供油油箱下方暂时贮留燃料的燃料箱,将供油油箱内的燃料直接送向燃烧部,减少了燃料路径的构成部件,使供油油箱的使用更为方便。
此外,由于不必在供油油箱的下方暂时贮留燃料,因此,提高了供油油箱的设计自由度,供油油箱的燃料输出口并不限于在下部,也不需要使加油口盖兼具燃料输出功能,因此,加油口盖外部不会沾上燃料,加油时手也不会因开合加油口盖而被燃料弄脏。此外,即使加油口盖松动,也不必担心燃料泄漏。
此外,由于供油油箱的连接机构及其保护用防撞击罩配置在供油油箱之俯视图中的外轮廓线之内,因此,连接机构等不会受到撞击,可防止其损坏。
图64是安装有本发明所涉及的第5实施形式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的石油热风机的概略主视图,图65是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的概略图。
如图所示,石油热风机本体1呈箱形形成,具有可自由拆装的前板2、与侧面一体形成的顶板3、进行运行操作的操作部4、吹出暖风的吹出口5、在顶板3的上表面右侧供供油油箱6E进出的可自由开合的盖7等构成,该本体1放置并固定在液体燃料泄漏时接收该泄漏燃料的底座8上。
如图64和图65所示,本体1的内部被油箱导向器11和分隔板16分隔为,容纳供油油箱6E的油箱收容室1a、容纳气化器12和电磁泵13等的功能部件收容室1b、以及、配置有燃烧器14和燃烧室15等的燃烧部室1c。
油箱收容室1a内,配置有暂时贮存燃料的可自由拆装的插装式供油油箱6E;使将供油油箱6E的燃料送向气化器侧的输油路径300与供油油箱6E之间可自由接合与分离地实现连接的输油侧连接机构9A、10A;使将燃料从气化器12侧送回供油油箱6E的回油路径301与供油油箱6E之间可自由接合与分离地实现连接的回油侧连接机构21C、22A。在油箱收容室1a的底部设有载置台1d,该载置台1d具有缓冲性,吸收和缓解放入供油油箱时对连接机构9A、10A及21C、22A的撞击。此外,最好是,在油箱收容室1a上,形成有放入供油油箱6E时可使输油侧连接机构9A、10A及回油侧连接机构21C、22A可靠嵌合连接的导向部。
输油侧连接机构,由内装有上吸管和启闭通路的阀的输油接续器插头9A、以及、承接该输油接续器插头9A的阀的输油接续器插座10A构成。输油接续器插座10A上连接有空气阀20,该空气阀20是为了阻断从供油油箱6E通向电磁泵(输油泵)13的输油路径300而向输油路径取入空气用的。该输油接续器插座10A,安装在上部向功能部件收容室侧突出的油箱导向器11的壁上。
功能部件收容室1b,配置在油箱收容室1a与燃烧部室1c之间,容纳有将来自供油油箱6E的燃料气化的气化器12、将燃料从供油油箱6E送向气化器12的电磁泵13、使来自气化器12的一部分气化的燃料滞留的滞留容器18、以及、在气化器12与滞留容器18之间使一部分气化的燃料冷却的冷却片19。
燃烧部室1c,由分隔板16分隔而成,容纳有使气化器12气化的燃料与一次燃烧空气混合后燃烧的燃烧器14、将燃烧的燃烧器14围起来的燃烧室15、容纳燃烧器14的燃烧器箱17。由前述气化器12和燃烧器14等构成燃烧燃料的燃烧部。
输油路径300具有,连接输油接续器插座10A和电磁泵13的配管203、以及、连接电磁泵13与气化器12的配管204。而回油路径301,具有连接气化器12与冷却片19的配管205、连接冷却片19与滞留容器18的配管206、以及、连接滞留容器18与输油接续器插座10A的配管207。这些配管203~207均由铜管形成。另外,从供油油箱6E至电磁泵13的配管207,除了铜管之外也可以使用树脂等制成的配管。
(供油油箱的构成)图66是供油油箱的概略图,图67是供油油箱的连接部的立体图,图68是对输油接续器插头与供油油箱内的上吸管的连接状态加以展示的剖视图,图69是回油接续器插头的结构图。
如图所示,供油油箱6E,是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镀锌钢板)呈立式箱形形成,具有为加入燃料后便于进行搬运而设置在油箱顶面的提手23;形成于设有该提手23的顶面与与之相邻的一个侧面之间的倾斜面501;配置在该倾斜面501上的燃料补给用加油口26;将该加油口26封闭的可自由开合转动的封闭机构600;设在靠近该加油口26的侧面上的、观察燃料补给状况的油量计25;以及,在设有提手23的顶面上、配置在与加油口26相反一侧的输油接续器插头9A及回油接续器插头21C。
如图68所示,输油接续器插头9A具有,从供油油箱6E的顶面向油箱侧方伸出的呈横置L形的连接管43A,以及,设在该连接管43A的前端的、内装有杆式阀机构28A的接续器插头本体9Aa。
接续器插头本体9Aa,呈立式圆筒形形成,在其底面形成有可与输油接续器插座10A侧嵌合的圆筒状的小直径突出筒9Ab,其外周部有用于实现密封性连接的O型环41A紧密外嵌其外。此外,在接续器插头本体9Aa的上端开口部上,通过螺纹旋合有供阀机构28A插入的可开合的盖螺母38A。
接续器插头本体9Aa内的阀机构28A,具有,接续器插头本体9Aa的小直径突出筒9Ab的中央阀孔9Ac,可相对于形成于接续器插头本体内的下部的倒圆锥形的阀座9Ad自由接触与分离的杆状阀芯31A,介于该阀芯31A的上端与盖螺母38A之间的、驱使阀芯31A向闭阀方向移动的弹簧35A,以及,嵌装在阀芯31A的阀座侧周面上的密封用O型环33A;在闭阀状态下,阀芯31A的下端从小直径突出筒9Ab向下方突出。
连接管43A,其内部形成有与接续器插头本体9Aa内的阀室连通的吸入通路43a,其向油箱侧方一侧伸出的端部成一体地连接在接续器插头本体9Aa的侧部。连接管43A的下端部从供油油箱6E的顶面的插入孔46A插入油箱内部,形成于下部的法兰盘43b中间衬着橡胶密封件50A通过螺钉固定在供油油箱6E的顶面的孔47A上。在连接管43A的下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阳螺纹,供油油箱内的上吸管27A的上端通过螺纹与该阳螺纹旋合。
上吸管27A一直延伸到供油油箱6E的底面附近,在形成于其下端侧面的吸入口44B处设有防止水和灰尘通过的过滤器45B。该吸入口44B也可以设置在上吸管27A的下端底面部位(参照图82)。
如图69所示,回油接续器插头21C,是与输油接续器插头9A一起并排设置在供油油箱6E的顶面上的,除了未连接有上吸管27A以及设有供油油箱6E的压力阀机构700之外,结构与输油接续器插头9A基本相同。因此,对上述不同点之外的结构进行简单说明。
如图69所示,回油接续器插头21C具有,从供油油箱6E的顶面向油箱侧方伸出的呈横置L形的连接管30A,以及,设在该连接管30A前端的、内装有杆式阀机构29A的接续器插头本体21a。
接续器插头本体21a,呈立式圆筒形形成,在其底面形成有可与回油接续器插座22A侧嵌合的圆筒状的小直径突出筒21b,其外周部有用于实现密封性连接的O型环42A紧密外嵌其外。此外,在接续器插头本体21a的上端开口部上,通过螺纹旋合有供阀机构29A及压力阀机构700插入的可开合的盖螺母40A。
接续器插头本体21a内的阀机构29A,具有,接续器插头本体21a的小直径突出筒21b的中央阀孔21c,可相对于形成于接续器插头本体内的下部的倒圆锥形的阀座21d自由接触与分离的杆状阀芯32A,驱使该阀芯32A向闭阀方向移动的弹簧36A,以及,嵌装在阀芯32A的阀座侧周面上的密封用O型环34A。
阀芯32A在闭阀状态下处于其下端从小直径突出筒21b向下方突出的状态,此外,在其上端侧一体形成有可推压压力阀机构700的球阀芯703的推杆709。弹簧36A介于阀芯32A的顶面与后述的压力阀机构700的阀座体702a的底面之间。
连接管30A,其内部形成有与接续器插头本体21a内的阀室连通的回返通路30a,其向油箱侧方一侧伸出的端部成一体连接在接续器插头本体21a的侧部。连接管30A的下端部从供油油箱6E的顶面的插入孔48A插入油箱内部,形成于下部的法兰盘30b中间衬着橡胶密封件51通过螺钉固定在供油油箱6E的顶面的孔49A上。
本实施形式中,为了防止供油油箱6E的内外温差引起油箱内空气压力升高、油箱内液面上升而导致燃料泄漏以及油箱内形成负压,将压力阀机构700设在回油接续器插头21C中。
该压力阀机构700,具有配置在阀芯32A的上方的、筒状的带阀孔701的阀座体702a;在比该阀座体702a的阀孔701更靠上方的阀室中可相对于密封面自由接触与分离的球阀芯703;驱使该球阀芯703向接合侧移动的弹簧704;以及,使前述阀座体702a在接续器插头本体21a内定位的盖螺母40A。
盖螺母40A上,在其中央形成有泄压孔705,弹簧704介于球阀芯703与盖螺母40A之间。阀孔701,设计成其孔径能够使阀芯32A的推杆709穿过,当回油接续器插头21C与回油接续器插座22A嵌合连接、阀芯32A被上推时,推杆709可穿过阀孔701上推球阀芯703从而将阀孔701打开,通过连接管30A使油箱内与盖螺母40A的泄压孔705连通。
前述输油接续器插头9A及回油接续器插头21C,均设计成接续器插头本体的阀芯31A、32A朝下,并且配置在相同水平上,可与同它们相向而朝上配置的输油接续器插座10A及回油接续器插座22A在上下方向上嵌合而连接。因此,只要将供油油箱6E从油箱室1a的上方装入,两个连接机构9A、10A及21C、22A便能够顺畅地实现连接。
图70是输油侧连接机构9A、10A的结构图,图71是输油接续器插座部的结构图,图72是回油侧连接机构的结构图。如图所示,在油箱收容室1a中收容有供油油箱6E的状态下,输油接续器插座10A及回油接续器插座22A位于输油接续器插头9A及回油接续器插头21C的下方而与之相向。
如图71所示,输油接续器插座10A具有截面呈圆形的凹形承接部61A和阀机构60A;所说凹形承接部61A开口于圆柱状的插座本体10Aa的上面,输油接续器插头9A的小直径突出筒9Ab可进入其中,而所说阀机构60A配置在该承接部61A中,可通过与输油接续器插头9A的阀机构28A的阀芯31A之间的压合和脱离而实现启闭。
在呈凹形的承接部61A的上端,形成有能够与输油接续器插头9A的小直径突出筒9Ab的周围紧密接触的环状的密封面67A。此外,在承接部61A的底面设有凹陷的阀芯承接部收容部68A,该阀芯承接部收容部68A中嵌装有阀芯承接部65A。阀芯承接部65A上形成有与形成于插座本体10Aa的下部的阀室60a连通的阀孔60b,其周围形成有燃料可流过的格栅状通路66A。
阀机构60A,由,可相对于阀室60a的阀座自由接触与分离的、上端穿过阀孔60b向承接部51A侧突出的阀芯62A,介于该阀芯62A的头部与阀芯承接部65A之间的、驱使阀芯62A向闭阀方向移动的弹簧63A,以及,外嵌于阀芯62A的阀室60a侧而与之紧密接合以实现与阀座之间的密封的O型环64A,构成。该阀机构60A,是通过输油接续器插头9A的阀芯33A压触插座侧的阀芯62A的头部而开阀,脱离阀芯62A的头部而闭阀。
此外,在插座本体10Aa的阀室60a的下部,形成有与连接在电磁泵13上的配管203连通的通路69A,此外,在阀室60a的侧部,有空气阀20的通路70A与之连通。该通路70A,配设在供油油箱内装满燃料时的液面之上。
空气阀20,是为了将阻断供油油箱6E至电磁泵13之间的输油路径300的燃料的空气取入输油路径300内而设置的,具有,配置在阀体的空气取入通路中的阀芯20a,配置在阀体外周的、通过其得电而使阀芯20a向通路70A的闭阀方向移动的电磁线圈20b,以及,驱使阀芯20a向开阀方向移动的弹簧20c。
该空气阀20的工作原理是,在运行过程中空气阀20处于闭阀状态,而运行停止时变为开启状态而起到取入阻断输油路径300的燃料的空气的作用。此外,空气阀20还起着这样的作用,即,在气化器12空烧清理时变为开启状态而将空气吸入,使电磁泵13工作而将空气送入气化器12。
而回油接续器插座22A,除了不具有上述空气阀20之外,其结构基本上与输油接续器插座10A相同。因此,对其结构作简单说明如下。如图72所示,回油接续器插座22A具有凹形承接部72A和阀机构71A,所说凹形承接部72A形成于插座本体22a的上面,而所说阀机构71A配置在该承接部72A中,可通过与回油接续器插头21B的阀机构29A的阀芯32A的之间的压合和分离而实现启闭。
在承接部72A的上端形成有环状密封面78A,此外,在承接部72A的底面所设置的凹陷的阀芯承接部收容部79A中嵌合有阀芯承接部76A。阀芯承接部76A上形成有与插座本体22a下部的阀室71a连通的阀孔71b,其周围形成有供燃料流过的格栅状的通路77A。
阀机构71A,由,可相对于阀室71a的阀座自由接触与分离的、上端穿过阀孔71b向承接部72A侧突出的阀芯73A,介于该阀芯73A的头部与阀芯承接部72之间的、驱使阀芯73A向闭阀方向移动的弹簧74A,以及,外嵌于阀芯73A的阀室71a侧而与之紧密接合的密封用O型环75A,构成;通过回油接续器插头21C的阀芯32A压触插座侧阀芯73A的头部而开阀、脱离阀芯62A的头部而闭阀。在插座本体22a的阀室71a的下部,形成有与连接在滞留容器18上的配管207连通的通路80A。
在上述供油油箱6E及输油接续器插头9A、10A及21C、22A的结构中,当供油油箱6E从上方安装在本体1的油箱收容室1a内时,作为连接机构的输油内接续器插头9A与回油接续器插头21C,将位于输油接续器插座10A与回油接续器插座22A的既定位置上,位于各接续器插头本体9Aa、21a的小直径突出部9Ab、21b的外侧的O型环41A、42A被输油接续器插座10A的密封面67和回油接续器插座22A的密封面78A压紧而呈密闭状态。同时,通过各接续器插头的阀机构28A、29A与其插座侧阀机构60A、71A的阀芯之间相互推压而处于开阀状态。
而且,在回油接续器插头21C侧,随着阀芯32A将阀打开,阀芯32A向上方移动,其上侧的推杆709从压力阀机构700的阀孔701向上方移动而上推球阀芯703,将阀孔701打开。从而,能够形成从油箱内部经由连接管30A并从接续器插头本体21a内的阀孔701及泄压孔705中通过的连通路径,使得油箱内部压力与油箱外部压力相等,防止因油箱内温度升高导致燃料泄漏以及油箱内形成负压。
(加油口的构成)图73是供油油箱的侧视图,图74是供油油箱安装在本体内的状态下的加油口部的剖视图,图75是供油油箱从本体内取出的状态下加油口部的剖视图。
如图所示,作为供油油箱6E,在其顶面6d与与之相邻的侧面6E之间从顶面向下方形成有既定角度的倾斜面501,加油口26配置在该倾斜面501上。倾斜面501的倾斜角度这样设定,即,使得供油油箱容积的减小达到最小限度,并且,在安装在本体内的状态下加油口26无法开合。
加油口26靠旋转式盖部件封闭。即,如图74所示,加油口26的封闭机构600具有具有可嵌合在加油口26上的孔中的、点焊在倾斜面501上而与之成为一体的固定板601;在该固定板601的上部提手侧得到竖立片602的支持而能够自由转动开合的活动板603;配置在该活动板603的内面一侧的、具有将加油口28A的口壁26a封闭的带密封件604的盖部件605;介于该盖部件605与活动板603的内面之间的、将盖部件605向加油口26的口壁26a侧推压的螺旋状弹簧部件606;以及,使活动板603保持加油口封闭姿态的卡止机构607。
固定板601,从倾斜面501一直延伸到油箱顶面,在其延伸部分上还形成有对提手21C的下端根部进行支持而使之能够自由转动起伏的轴承部(未图示)。活动板603,以其提手侧作为转动支点611,自由端侧配置有卡止机构607;活动板的长度这样设定,即,在安装在本体内的状态下,即使要将活动板603打开,因其自由端与油箱导向器11接触而无法打开。
盖部件605,呈较深的盘状形成,其外端法兰盘608卡在形成于活动板603的内面的环状的止挡部件610上,从而不能拔出而能够沿垂直于活动板板面的方向自由移动。密封件604,是嵌合在盖部件的中央突出部的外周部位上的环状部件,被推压在口壁26a的上端边缘上。弹簧部件606,配置在活动板603与盖部件605之间的内部空间内。
卡止机构607,配置在活动板603的与转动支点611相反一侧的自由端侧,即,配置在倾斜面501的下端部一侧且油箱收容室的油箱导向器11一侧,具有卡止杆615、钩形的卡钩616、以及杆弹簧617;所说卡止杆615在活动板的自由端侧得到轴613的支持而能够自由转动并具有销状的卡止销614,所说卡钩616设置在固定板601上并能够与卡止销614卡合以使活动板603保持闭合姿态,所说杆弹簧617驱使杆615向使得卡止销614卡合在卡钩616上的方向转动。
杆弹簧617,卷绕在卡止杆615的转动轴618上,是一端卡止在卡止杆的翘起片619上,另一端卡止在活动板603的止挡部件610上的螺旋状的弹簧部件,配置在卡止杆615的内面一侧,驱使卡止杆615向比活动板603更向外的方向转动。
卡钩616,与口壁26a的侧壁之间具有允许卡止销614进入的空间,并且处于向口壁26a侧开口的姿态,处于可使卡止销614与之自由卡合与脱开的状态。
卡止杆615,其外端侧局部伸展而呈三角形形成,在卡止杆615处于卡止姿态时背面与油箱导向器11相向,二者之间形成有为释放卡止杆而要伸入的手指无法插入的较小间隙。并且,在卡止杆615卡止的状态下,不会从油箱侧面向外部突出,而在油箱安装在本体内的状态下,即使要转动卡止杆615使其脱开,但由于延伸部620与油箱收容室二者相接触,因而可阻止卡止杆615转动而脱开。
在上述结构中,当在卡止杆615卡止状态下将卡止杆615向口壁侧推压时,卡止销613脱离卡钩616而解除封闭机构600被卡止的状态,但在油箱6E安装在本体内的状态下,由于加油口设置在倾斜面501上并且卡止杆615上具有延伸部620,因此,即使要转动卡止杆615使之脱开,也因卡止杆615隐藏在活动板603中,处于卡止杆615的背面与油箱收容室的壁相向的状态,手指无法伸入该间隙中,因而无法释放卡止杆615。因此,只要供油油箱6E不从本体中取出,便无法加油,可防止补给燃料时向本体1内遗洒燃料。另外,在上述实施形式中,列举的是卡止杆配置在活动板一侧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将卡止杆配置在固定板一侧的结构。
(油箱底部的结构)图76是展示油箱底部的结构的剖视图,图77是该油箱内部的剖视图,图79是油箱底面的接水盘安装孔的立体图。如图所示,作为本实施形式的供油油箱6E,在油箱底部,设有检测供油油箱的燃料量的燃料量检测机构750(图77)、检测供油油箱内的结露水的水检测机构W、以及、检测是否处于供油油箱安装在本体内的状态的油箱安装检测机构900。
油箱载置台1d,其外周部具有可放置在底座8上的脚部755,中央部位向下方突出,其上面一侧形成有向下凹陷的接水盘W1容放凹部754,其外周部作为油箱底面6b的载置台757,由合成树脂制成,中央凸部756嵌装在底座8的孔8a中。
水检测机构W,具有,用于接结露水而设置在导电性油箱底面的导电性接水盘W1,与该接水盘W1接触的电极W2,与供油油箱6E的底部接触的电极W3,以及,作为使接水盘W1和供油油箱6E在电气上绝缘的绝缘体的水密性密封件W4;利用滞留于接水盘W1内的水与燃料在电阻值上的差异进行水的检测。
作为接水盘W1,为防止生锈而使用不锈钢板并相对于供油油箱6E单独为一体成型而成,上面一侧凹陷成盘形,在其外周部形成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凸缘W7,该凸缘W7中间衬着橡胶制成的密封件W4安装在供油油箱6E的底面安装孔W5上。
密封件W4,是介于供油油箱6E的底面安装孔W5的周壁与接水盘W1的凸缘W7之间的、具有弹性的非导电性部件,将接水盘W1的凸缘W7从上下方向夹在中间。密封件W4,通过配置在其底面的环状的压片W9及螺钉W10固定在油箱安装孔W5的周围,由此,将接水盘W1呈水密状态固定在安装孔W5上。
该橡胶密封件W4,由非导电性的具有耐油性并具有斥水性的橡胶材料构成,具体地说,使用的是具有优异耐油性的NBR(丁腈橡胶)和具有优异斥水性的氟橡胶等材料。特别是,若密封件缺乏斥水性,则有水滞留后,即使进行排水,在密封件与供油油箱6E的金属部分仍会残留水,这是引起误动作的重要原因,而作为本实施形式,由于使用具有斥水性的橡胶材料,故能够以良好的精度准确地进行水的检测。
接水盘W1侧电极W2和油箱侧电极W3,均安装在供油油箱外的油箱载置台1d上。接水盘W1侧电极W2,从接水盘容放凹部754的底壁向油箱侧突出,做成在油箱就位状态下与接水盘W1的外表面接触的针状电极。油箱侧电极W3,是从载置台1d的外周载置面757露出而在油箱载置状态下与油箱的底面6b接触的针状电极。通过将两个电极与电源进行连接,可构成从电源经接水盘侧电极W2、接水盘W1、其内面的燃料或水、油箱底面6b、油箱侧电极W3而回到电源的电气回路,利用接水盘W1内部的液体(燃料或水)的电阻值的差异,能够检测出是否有水存在。
为提高该水检测的精度,安装接水盘W1的油箱侧安装孔W5的孔壁向下折弯,并且,在该折弯部W11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在多处形成有向下突出的、宽度较窄且前端呈锐角的针部W12,该针部W12起着油箱侧尖端电极的作用,以油箱底面作为通路而与油箱侧电极W3之间相导通。另外,从油箱内将燃料吸上来的吸入口44B,设在针部W12之上,以避免将接水盘W1内部的存水直接吸入。此外,对于接水盘W1的、除了底面部分的内外部之外的部分,以非导电性涂料等进行被覆,从而,即使在密封件W4和供油油箱6E的金属部位有水残留的状态下,也不会引起误动作。
此外,对供油油箱6E内表面的、一直到将燃料从油箱内吸上来的吸入口44B以上的部分,以非导电性涂料等进行被覆,使得在采用电气方式之外的水检测方式时能够防止水引起不良影响。
在设在供油油箱6E的底面的导电性接水盘W1的周边,焊接有对接水盘W1进行保护的油箱底脚901。该油箱底脚901的形状,是在周围形成有比焊接在供油油箱6E上的表面高、并且比接水盘W1的高度高的突起或U字形902而成的形状。因此,在将供油油箱6E从本体中取出,使加油口位于上方进行加油时,即使在与供油油箱6E的底面或接水盘W1接触的表面存在异物,也能够保护油箱底面和接水盘W1免被碰伤或划伤,防止水检测出现误动作。
此外,燃料量检测机构750具有,配置在油箱内部的、内装有起着被检部的作用的磁铁751的浮子752,以及,与浮子752相对并随着靠近或离开磁铁751而接通或断开的、设置在油箱载置台1d侧的舌簧开关753。
浮子752,以磁铁配置在下侧的状态内装于带顶盖的透水性导向筒754内,能够随着燃料液面的改变而上下浮动,导向筒754的下端面固定在水检测机构W的接水盘W1的内面一侧而与之成为一体。舌簧开关753固定于油箱载置台1d的中央凸部的底面而与浮子752相向。导向筒754,在排放供油油箱6E的燃料时起保护作用,防止作为市售件的加油软管与浮子752接触,当该导向筒754以金属进行制造时,所进行的加工应不使其内部产生毛刺。
因此,当供油油箱6E内部的燃料减少而液面到达一定水平时,浮子752的磁铁通过感应使舌簧开关753动作,这一动作传递到控制部950,通过显示部952报知燃料将用尽。
油箱安装检测机构900,由开关本体901a设置在油箱载置台1d的底面上的、动触点901b被设定成可自由出没于形成于外围载置面757上的孔758中的微动开关901构成,油箱6E放置在载置面757上时,动触点901b在油箱推压下后退而接通。
图79是根据上述燃料量检测机构750、水检测机构W、以及油箱安装检测机构900的信号对各种运行模式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的构成图。如图所示,控制部950,由内装有CPU、ROM及RAM的微电脑构成,输入端与燃料量检测机构750、水检测机构W、以及油箱安装检测机构900连接,输出端与电磁泵驱动电路951、显示部952、以及阀驱动电路953连接,根据各种输入信号进行运行控制。
例如,当运行中供油油箱被抽出而使得油箱安装检测机构900为OFF(无油箱)时,可进行这样的控制,即,输入该信号后,向泵驱动电路951输出令电磁泵停止工作的信号,并向阀驱动电路953输出令空气阀20打开的信号,使运行停止;同样地,当油箱安装检测机构900为ON时,可进行控制而进入使气化器12空烧的空烧清理运行模式。
空烧清理是指,在运行停止时,将空气阀20打开而向气化器12送入空气以替代燃料的送入,使气化器内所堆积的杂质空烧。该空烧清理这样进行,即,当空烧清理开关(未图示)接通时,气化器12的温度自动上升到空烧清理温度,空气阀20处于开启状态,电磁泵13工作而将空气送入气化器。
当进行这样的控制时,由于与供油油箱6E内的压力相比,从空气阀20进入的空气的大气压要高,因此,可从空气阀20吸入空气,将吸入的空气送向气化器12,通过提高气化器12的温度使气化器12的杂质与空气一起燃烧一定时间而将其除去。作为这样的空烧清理,可以省略将燃料从输油路径中清除的机构,不必进行将燃料从输油通路排出的烦琐操作。
此外,控制部950还可以进行这样的控制,即,在油箱安装检测机构900为ON状态、检测燃料量的燃料量检测机构为OFF状态(尚有燃料)时,根据运行开关(未图示)发出的运行指令使电磁泵13工作从而使运行开始的控制。此外,还可以进行,在燃烧运行过程中油箱安装机构900为ON状态(油箱已安装状态)、检测燃料量的燃料量检测机构为ON状态(无燃料)时使运行停止的控制。此外,在检测到燃料量检测机构750为ON状态(燃料用尽)时,还可以通过显示部952提供需进行加油的信息。
气化器、燃烧器、电磁泵、滞留容器、冷却片的结构与前面所述相同,将其说明省略。
(石油热风机的动作)对石油热风机的动作进行说明。将变空的供油油箱6E,打开本体1的盖7后手持供油油箱6E的提手23取出,在提手23朝上的状态下打开封闭机构600,从其加油口26加入燃料。
加完油后,打开本体1的盖7,使加入燃料的供油油箱6E就位于既定的位置上。于是,如图71和图73所示,供油油箱6E的供油接续器插头9A的阀机构28A和回油接续器插头21C的阀机构29A的各自的阀芯31A、32A,推压作为连接机构的输油接续器插座10A的阀机构60A和回油接续器插座22A的阀机构71A的各自的阀芯62A、73A,使阀芯62A、73A下移。
当上述阀芯62A、73A的头部62a、73a与阀芯承接部61A、72A顶面部位接触时,输油接续器插头9A的阀机构2 8A和回油接续器插头21C的阀机构29A的各自的阀芯31A、32A向上方移动,原来向闭阀方向施加作用力的弹簧35A、36A呈被压缩状态,阀芯31A、32A的密封面O型密封件33A、34A在与输油接续器插头9A、回油接续器插头21C的各自的密封面之间产生间隙,通过该间隙使得燃料向电磁泵13一侧流动的输油路径300和从滞留容器18通向供油油箱6E的回油路径301打开。
当操作石油热风机的运行开关(未图示)将电源接通时,通过安装在气化器12上的气化器加热器(未图示)对气化器12加热。此时,由气化器热敏电阻(未图示)对前述气化器12的温度进行检测,当气化器12被加热到既定温度时,电磁泵13工作而将供油油箱6E内的液体燃料通过上吸管27A吸上来,经由输油接续器插头9A、输油接续器插座10A向气化器12输送。被加热的气化器12使液体燃料气化,从燃烧器14的火焰口95吹出,在火焰口95处点火而在燃烧室15内燃烧。
此时,根据室温传感器153(热敏电阻)检测到的室温与通过操作部的室内温度设定开关157设定的设定温度二者之差,控制部950对电磁泵13进行驱动控制以改变向气化器12输送的液体燃料量,从而对燃烧所产生的热量进行恰当的调节。
当燃烧开始、火焰传感器检测到的火焰电流大于预先设定的电流值时,风扇马达通电,使送风风扇旋转而吸入室内空气。而其旋转速度由控制部950进行控制。被吸入的室内空气,在燃烧室15内吸收所产生的辐射热量,与燃后气体一起作为暖风从吹出口5向本体1的外部(室内)吹出,使室内温度升高从而控制在最佳温度。
(实施例2)图80是对涉及供油油箱的上部加油口的形成位置的实施例2加以展示的立体图。本实施例中,供油油箱的顶面6d同与之相邻的两个侧面6e、6e之间形成具有一定角度的倾斜面501,在该倾斜面501上设置加油口26和封闭该加油口26的可自由转动开合的封闭机构600,在该倾斜面上,在加油口26附近并排设有可确认满油量状况的油量计25。
在上述结构中,在油箱上形成可使其容积的减小达到最小限度的、一定角度的倾斜面501,通过在倾斜面501的加油口26附近配置油路径25,使得能够边直接观察油量计25边进行加油,因而能够防止燃料溢出。此外,与油量计形成于油箱侧面相比,能够以较舒适的姿势进行观察。其它结构与作用与上述第1实施形式相同。
(实施例3)图81示出供油油箱的实施例3,本实施例中,在供油油箱6F上部的侧面形成加油口26,在该加油口26上通过螺纹旋合有加油口盖24,在安装在本体内的状态下无法打开加油口26。
在油箱6F的底部,设有油箱安装检测机构900a、水检测机构W、以及燃料量检测机构750。油箱安装检测机构900a,由配置在油箱6F的底面凹部的磁铁910、以及、与该磁铁910相向地配置在油箱载置台1d侧的舌簧开关911构成。
水检测机构W与上述第1实施形式相同,此外,燃料量检测机构750具有,竖立设置在接水盘W1内部的导向杆760,以及,随着燃料液面的变化受该导向杆的导向而能够上下自由移动的带磁铁浮子761。与第1实施形式同样,在油箱载置台1d侧配置有与该浮子761相向的舌簧开关,舌簧开关可随着浮子的上下浮动而动作从而能够感知燃料是否用尽。其它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形式同样,故将其说明省略。
(实施例4)图82是对燃料量检测机构的实施例4加以展示的剖视图。在上述第1、第2实施形式中,作为燃料量检测机构750,列举了在接水盘W1上设置浮子761的例子,但也可以如图82所示,配置在上吸管27A的下端部。也就是说,还可以这样构成,即,将圆筒状的浮子761使之可上下自由浮动地外嵌在外嵌固定于上吸管27A的下端部的圆筒状吸入口本体766上,通过内装于其内表面上的磁铁763使内装于吸入口本体766中的舌簧开关753因感应而动作,从而感知燃料是否用尽。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形式相同,故将其说明省略。
(其它实施例)另外,并不限定于本发明的上述实施形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还可进行许多修正和更改。例如,在上述实施形式中,列举了输油接续器插头、回油接续器插头分别从供油油箱的顶面向侧方延伸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在供油油箱的上部,不仅可以从顶面,也可以从侧面突出。
此外,在上述实施形式中,列举了油箱安装检测机构、燃料量检测机构、以及水检测机构均有设置的例子,但也可以是只设置其中的一个或者将两个机构组合的结构。同样,作为控制部的控制动作,也可以使之能够根据上述油箱安装检测机构、燃料量检测机构、以及水检测机构的一个或者两个机构的组合所送来的输入信号进行运行控制。
如以上所说明的,根据本发明,省略了暂时贮留燃料的燃料箱,将供油油箱内的燃料直接送向输油泵,因此,不必将供油油箱的加油口安装在燃料箱上,加油口盖不会被燃料浸润,特别是不需要燃料箱这一点,可使构成部件减少。
而且,由于在供油油箱的底面设置了油箱安装检测机构、燃料量检测机构、以及水检测机构中的至少一个机构,根据其送来的输入信号对运行状态进行控制,因此,更便于使用。
图83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石油暖风设备从本体正面看过去时的立体图,图84是该石油暖风设备从本体背面看过去时的立体图。如图84、图84所示,作为石油暖风设备,容纳燃烧部和供油油箱的本体A1的外观,是由遮挡正面的前板A6、遮挡侧面及背面的侧背板A7、遮挡上面的上板A8而呈下面开口的箱形形成,该本体A1放置在底座A5上。
在前板A6的下部,形成有向室内吹出暖风的吹出口A2,前板A6的上部配置有具有切换运行状态的开关等的操作部A3。上板A8上形成有供油油箱取出口A4b,在该取出口A4b上设有可自由开合的油箱盖A4。
在侧背板A7的背面一侧(图84),配置有用来吸入室内空气的对流用风扇A9,该对流用风扇A9得到网状对流用保护网A10保护而能够防止吸入灰尘。此外,在侧背板A7的背面一侧,还设有检测室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A11。
图85是对图83的石油暖风设备中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及其燃料路径加以展示的概略图。液体燃料燃烧装置A具有,可从本体A1中自由拆卸的供油油箱A12,供油油箱A12安装在本体内时使供油油箱A12与燃烧部A25的气化器A15实现连接的第1连接机构A13和第2连接机构A17,作为输送供油油箱A12的燃料的输油泵的电磁泵A14,将来自供油油箱A12的燃料加热使之气化的气化器A15,将气化器A15的气化气体从喷嘴喷出使之与燃烧空气混合而燃烧的燃烧器A16,以及,作为向输油路径送入空气以阻断向电磁泵A14侧的燃料供给的阻断阀的空气阀A18;并且,形成有这些部件相连接而形成的、将燃料从供油油箱A12送向气化器A15的输油路径B,以及,使一部分气化的燃料从气化器A15返回供油油箱A12的回油路径C。
作为输油路径B,在供油油箱的输油侧第1连接机构A13与电磁泵A14之间连接有配管A21,而电磁泵A14与气化器A15之间连接有配管A22。作为回油路径C,在气化器A15与回油侧第2连接机构A17之间连接有回油配管A23。
连接供油油箱A12与燃烧部A25的连接机构A13、A17,由设在自供油油箱A12至电磁泵A14的输油路径B的中途的第1连接机构A13,以及,设在使一部分气化燃料自气化器A15返回供油油箱A12的回油路径C的中途的第2连接机构A17构成。各连接机构A13、A17,分别具有可分离为供油油箱侧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和燃烧部侧连接用接续器插座部的结构。此外,如后所述,在供油油箱A12侧,第1及第2连接机构A13、A17的两个连接用接续器插头A13a、A17a成为一体而构成接续器插头部A47,而在燃烧部侧,第1及第2连接机构A13、A17的两个连接用接续器插座A13b、A17b成为一体而构成接续器插座部A100(图107),因而结构紧凑。
图86是图83的本体的前板侧局部剖开时的状态图。如图所示,从本体A1的正面看过去,左侧配设有燃烧部A25,右侧配设有供油油箱A12和电磁泵A14等。本体A1的左侧,由组装有燃烧器A16和气化器A15等的燃烧部A25、将燃烧部A25的周围围起来的燃烧部箱A26、以及、将燃烧部箱26A的正面上方部分遮盖的燃烧部箱前A27构成。
燃烧部A25具有气化器A15、燃烧器A16、容纳燃烧器A16的燃烧器箱A28、固定燃烧器箱A28的燃烧器分隔板A29、以及、将燃烧器A16的火焰围住的燃烧室A30。
图87和图88是气化器A15及燃烧器部A16的结构图。如图所示,气化器A15由,内装于其本体内的、加热燃料使之气化的气化元件A15a,将经该气化元件A15a气化的燃料喷出的喷嘴A31,启闭该喷嘴A31的孔的针杆A32,与该针杆A32相连接而能够使针杆A32移动的螺线管阀A33,向气化元件A15a供给燃料的燃料入口A15b,运行停止时将气化器A15内部的燃料送出的回油配管A23,以及,回收燃烧器A16的燃烧热量的热量回收部A15c,等构成。
气化元件A15a,是将微小陶瓷颗粒烧结成圆筒状而成,燃料气化时所产生的焦油成分从气化元件A15a的表面向内部堆积。
气化器A15的燃料入口A15b,具有由外部的不锈钢管A34和内部的铜管A22构成的双层结构。之所以采用不锈钢管A34,是为了减少热量从气化器A15的传递,抑制进入气化器A15的燃料温度的升高。此外,使不锈钢管A34的直径大于铜管,以进一步抑制热量从不锈钢管A34向铜管传递。另外,铜管A22的前端延伸到气化器A15的外部。
螺线管阀A33,由卷绕成线圈状的电磁线圈A33a、在其内部能够与针杆A32一起沿轴向移动的动片A33b、通过电磁线圈A33得电而吸引动片A33b向喷嘴关闭方向移动并加以吸持的吸持片A33c、以及、驱使动片A33b向喷嘴开启方向移动的推压弹簧A33d构成,在如上构成的螺线管阀A33中,通过电磁线圈A33a的得电与失电,使动片A33b被吸持片A33c吸持或与之分离,与动片A33b相连接的针杆A32移动,从而将气化器A15的喷嘴A31的孔打开或关闭。
燃烧器A16,由使气化器A15所气化的燃烧气体与一次燃烧空气进行混合的混合管A16a、以及、使混合后的燃烧气体燃烧的火焰口A16b构成。
如图89和图90所示,燃烧器箱A28,呈上方敞开的可容放燃烧器A16的箱形形成,底面形成有用来安装燃烧器A16的混合管的法兰盘的大体呈长方形的方孔,侧面设有点火用加热器A35和火焰传感器A36的安装孔。
在该燃烧器箱A28的底面上安装有燃烧器罩A37。燃烧器罩A37,呈倒置的梯形形状设置在燃烧器A16的下方,以内侧粘贴有吸音、绝热材料的状态固定在燃烧器箱A28上,能够吸收燃烧时的噪声,防止燃烧器自身温度降低。
如图89和图90所示,燃烧器分隔板A29的左右两端和背面向上弯曲并且正面向斜下方弯曲,中央部位形成有大体为长方形的方孔,在其周围固定着燃烧器箱28A的上开口的边缘,可使燃烧器A16的燃烧火焰从方孔中通过。此外,在分隔板A29的周围配设有燃烧室A30的多个安装孔。
燃烧室A30如图89所示,将燃烧器A16的燃烧火焰从四面围起来,在上方的前侧形成有开口部,由燃烧室前A38和燃烧室后A39构成。
燃烧室前A38,是加工成左右向内侧弯曲、上方稍向内侧倾斜、下侧向外侧弯曲而固定在分隔板A29上的。此外,燃烧室前A38使用了耐热材料,即使发生非正常燃烧也不会被烧坏。
燃烧室后A39,从上方看呈倒U字形,其左右的前部向内侧弯曲而形成直立边缘,安装在燃烧室前A38上。燃烧室后A39的后壁的上方向内弯曲、下侧向外弯曲而固定在分隔板A29上。在燃烧室后A39的左右侧面上分虽设有翘起片A39a、A39b,使一部分来自对流用风扇A9的气流流入燃烧室A30内,将其作为二次燃烧空气以提高燃烧性,而且能够降低燃烧温度。
燃烧室后A39的背面部分上方被向内挤压成“く”字形形状,在其局部形成有空气孔A39c,使一部分由配置在空气孔A39c背面侧的对流用风扇A9送来的气流流入燃烧室A30内,作为二次燃烧空气以抑制燃烧火焰的高度。对于燃烧室前A38和燃烧室后A39,均在内外侧表面实施了耐热涂装或发黑处理,以提高耐热性。
如图89所示,燃烧部箱A26呈倒U字形的箱形形成,以将燃烧室A30围起来的状态进行配设,以形成供对流用风扇A9所吸入的室内空气中对燃烧室A30的热量进行吸收后的空气通过的通路。该燃烧部箱A26,是通过爪或螺钉固定在本体A1的侧背板A7的左侧侧面和背面及底座A5上的。燃烧部箱A26,形成有上方前部被斜向切除而成的斜面部A26a,前部形成有用来固定吹出口A2的百叶窗的弯曲的卡止部。在将组装有燃烧器A16和气化器A15等的燃烧部A25安装在燃烧部箱A26内之后,将燃烧部箱前A27从本体A1的前方安装在斜面部A26a的斜上方上。
燃烧部箱前A27,是用来将对流用风扇9A吸入的空气引向本体A1正面的吹出口A2,在外表面一侧设有在对流用风扇因某种原因风量减小时对本体进行保护的防过热装置。此外,燃烧部箱前A27做成双层结构,以防止局部发热。
如图92所示,在本体A1的右侧,具有,通过本体A1顶面的油箱盖A4的开合而能够自由拆装地容纳供油油箱A12的容纳部A4a,以及,配置在该容纳部A4a的底部的、具有后述的燃料量检测机构A69和水检测机构A70的构成部件之一的检测台检测台A40(图86);容纳部A4a中设有,在供油油箱A12安装在本体内时使供油油箱侧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可自由接合与分离地插入的燃烧部侧接续器插座部A100(图107)。
油箱容纳室A4a,由拆装油箱时对供油油箱A12进行导向的油箱导向器A41(图86)分隔而成。在该油箱导向器A41的右前部,在被斜向切除的部位,安装有固定接续器插座部A100的油箱导向器固定部件A42。此外,对于容纳室A4a来说,由于省略了以往的燃料箱,省略该燃料箱而节省出来的容积可分配用来增加供油油箱的容量和减小本体的体积,具有可减小其在使用场所的占用空间、不占用过大空间的优点。
如图92所示,容纳部A4a的包括油箱取出口A4b(图92)在内的插入部位的形状,比从上方看过去时的供油油箱A12的形状大一圈而形状大致相同,左侧相对于本体A1的前侧及后侧大致垂直,右侧相对于本体A1的前侧及后侧大致垂直,前后的拐角部有两个均做成圆弧形状。此外,如图101所示,在右前部的拐角部处,对燃烧部侧连接用接续器插座部A100进行支持的油箱导向器固定部件A42与本体A1的顶面A8相距一定距离配设在下方。
(供油油箱的构成)图91是供油油箱A12从背面看过去时的立体图,图92是对供油油箱容放在容纳室A4a内时的状态加以展示的俯视图。如图所示,供油油箱A12,是将大致为平板状的供油油箱左部件A12a,和,经压力加工成型为截面呈U字形的左侧侧面敞开的容器形状的供油油箱右部件A12b,通过アドリヤン加工接合成为大致呈长方体形状而成,从上面看过去,大致呈长方形,右侧的前、后拐角部呈圆弧形状。
因此,当将供油油箱A12插入容纳部A4a中时,即使如图92的双点划线所示,想将左右翻转过来插入容纳室A4a,由于供油油箱右A12b的前后的拐角部与油箱取出口A4b右侧的前后圆弧状拐角部抵触,油箱A12无法插入。
供油油箱右部件A12b上设有由安装在该油箱顶面可自由转动而能够立起和倒伏的金属环A43b以及固定在其中间部位的树脂制成的手握部A43a所构成的提手A43;在连接两个侧面和顶面而形成的倾斜面A12c上所形成的燃料注入用加油口A44;以及,封闭该加油口A44的封闭机构A19。
此外,在封闭机构A19附近的侧面上,设有对供油油箱A12内的燃料液位进行观察的油量计,该油量计附近的侧面,即,油箱右部件的右前侧的拐角部向内凹陷而形成凹部A12d,供油油箱侧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固定在该凹部A12d中。作为该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由于固定在供油油箱的凹部A12d内,因而是以不会突出于大致呈长方形的油箱投影面之外的状态而容放在大致呈长方形的油箱容纳室A4a的。
在供油油箱A12的底面,有作为检测油箱A12内的水的水检测机构A68(图91)的构成部件之一的接水盘A71突出出来,为保护该接水盘A71,在其周围焊接固定有向下方突出的油箱脚部A50。
在供油油箱A12的顶面,形成有小的空气孔A51(直径约在1.5mm左右),以防止供油油箱A12的内部产生负压。在该空气孔A51上,设有即使供油油箱A12翻倒也不会使供油油箱A12内的燃料从空气孔A51泄漏的、封闭空气孔A51的空气孔封闭机构A52(图93)。
图93是展示空气孔封闭机构A52的剖视图。如图所示,空气孔封闭机构A52,是“风箱”式的,由设在空气孔A51的内面一侧的弹性片A48、以及、该弹性片A48内嵌于其中而得到保持的环状的弹性片导向器A49构成。弹性片A48,由具有弹性的橡胶制成,其周边A48b和中央部位A48c较厚,而其它部位较薄,在较薄部位形成有小孔A48a。弹性片导向器A49,其截面呈Z形而能够压住弹性片A48的周边A48b,中央部位形成有孔A49a。
作为上述结构,万一供油油箱A12翻倒时,供油油箱A12的燃料与弹性片导向器A49内的弹性片A48接触,弹性片A48向空气孔A51方向移动,弹性片A48的中央较厚部分A48c将空气孔A51堵住,使得供油油箱A12内的燃料不会从空气孔A51漏出,而在通常情况下,空气可从弹性片A48的小孔A48a出入。
(连接用接续器插头的构成)图94是对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的结构加以展示的立体图,图95是输油侧接续器插头A13a的剖视图,图96是对与其油箱侧的上吸管A20之间的连接状态加以展示的立体分解图,图97是回油侧接续器插头A17a的剖视图,图98是对与其油箱侧的配管A63之间的连接状态加以展示的立体分解图。
如图94所示,油箱侧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是由输油侧连接用接续器插头A13a和回油侧连接用接续器插头A17a一体化而成。各连接用接续器插头A13a、A17a,具有接续器插头本体A55、阀机构A56、阀帽A57,各本体A55的根端侧法兰盘A55d相连接而成为一体。该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配置在形成于供油油箱A12的侧面的右前拐角部的凹部A12d中,通过接续器插头压板A54中间衬着密封件A53靠螺钉A54f固定在供油油箱A12的凹部A12d的底面上。
各接续器插头本体A55如图95所示,由前端侧圆筒状主体部A55a、从各主体部A55a向供油油箱侧突出的管状的突出部A55e、A55f、以及、在该突出部A55e的中间部位沿径向向外伸展的根端侧法兰盘55d等构成且以合成树脂制成,两个连接用接续器插头A13a、A17a的根端侧法兰盘A55d相连接而成为一体。
在主体部A55a上,成一体地、连续地形成有从其下端部向下其直径逐渐变细的筒状圆锥部(密封面)A55b和在该锥形部A55b的下端其直径在既定长度范围内保持既定大小的筒状部55c,内部设有阀机构A56。
内装于筒状主体部A55a中的各阀机构A56,可自由开闭以用来阻断供油油箱A12至电磁泵A14(图85)的输油路径B、以及、气化器A15至供油油箱A12的回油路径C,由阀芯A59、阀芯用O型环A60和阀芯弹簧A61等构成。
阀芯A59,其形状与接续器插头本体A55的主体部A55a、锥形部A55b、以及筒状部A55c的漏斗形内部形状大体相似,是能够在接续器插头本体A55内部自由往复移动的形状。即,阀芯A59具有,大体呈圆锥形的堵头(密封面)A59b,以及,连接在堵头A59b的下端的、比筒状部A55c更细的、呈长条柱状的移动部A59a;并且,在堵头A59b的圆锥形部位设有能够与接续器插头本体A55的锥形部A55b紧密接触的环状的O型密封件A60。
移动部A59a的长度这样设定,即,为了能够控制堵头A59b与本体A55的锥形部A55b之间的接触与分离,在堵头A59b的O型密封件A60在锥形部33b内部紧密接触的闭阀状态下,其前端能够从筒状部A55a中突出出来。
阀帽A57,中间衬着O型环A58将筒状主体部A55a的上部的孔密封,其背面形成有便于放入阀芯弹簧A61的环状凹槽。
阀芯弹簧A61,内装于主体部A55a中,介于上端的阀帽A57与阀芯A59的堵头A59b之间,驱使阀芯A59向闭阀方向移动。
作为根端侧法兰盘A55d,为了将两个接续器插头A13、A17a连接成一体,沿径向向外延伸而大致呈长方形的板状形成,在该法兰盘A55d的内侧外嵌有与之紧密接触的环状的接续器插头密封件A53,以防止燃料从突出部A55e、A55f的周围泄漏。
油箱侧突出部A55e、A55f,呈管状形成,与根端侧法兰盘A55d相比,内侧部分从供油油箱A12的油箱壁上所形成的开口A64更向内侧插入,在其内部通路上,有上吸管A20和回油管A63的前端与之连接并连通。该内部通路的高度水平,在供油油箱充满燃料时的液面水平之上,以防止油箱内的燃料意外流向主体部A55a侧。
如图97所示,突出部A55e、A55f的内部通路,其直径设定为能够使所说上吸管A20和回油管A63内嵌其中,从通路中途至油箱内端侧呈大直径形成使得管件固定部件可内嵌于其中,能够将上吸管A20和回油管A63的凸梗A20a、A63a(图9 8)定位在该大直径通路A55q与外端侧小直径通路A55s之间的台阶A55r处。小直径通路A55s(图97)与主体部A55a(图95)的阀室连通。
在突出部A55e(图95、图96)、A55f(图9 7)的内端侧,形成有在径向上贯通的狭缝孔A55g(图96)、A55m(图98),可利用其弹性使直径扩大。在将该狭缝孔A55g、A55m夹在中间的两侧的管内周面上,形成有上吸管A20和回油管A63的防拔脱部件A65的凸梗A65a可与之卡合的插入槽A55J、55n(图96(b)、图98(b))。
另外,如图96所示,输油侧突出部A55c的油箱内尺寸,设计得比回油侧突出部A55f(图98)的油箱内尺寸短,以便于进行上吸管A20的连接。
上吸管A20,呈倒L形形成,其上方的水平部分与输油接续器插头A13a(图95)相连接,垂直部分的下端延伸至供油油箱A12的底面附近并与吸入口A66(图100)相连接以便能够将供油油箱A12的燃料吸上来。在上吸管A20的水平部分的前端,形成有在与连接用接续器插头A47进行连接时对O型环进行定位用的凸缘状的凸梗A20a(图96)。
回油侧突出部A55f(图9 8),比输油侧突出部A55e长,并且在其上下形成有狭缝孔A55k、A55m。上下的狭缝孔A55k、A55m之中,上侧的狭缝孔A55k设计得比下侧的狭缝孔A55m大,以内径稍大于回油管A63的外径这样的尺寸形成,在内侧形成有可插入回油管A63的孔、以及、方向朝外的可将管子固定部件A65的凸梗A65a卡住的凸梗槽A55n。
回油管A63,是用来将来自气化器A12的一部分气化燃料送回供油油箱A12,在供油油箱A12内弯曲成L形,其配管出口A63b朝上。这是为了,即使供油油箱A12内的燃料液面因温差而异常升高,由于配管出口A63b突出于供油油箱A12的燃料液位之上,可防止燃料意外向燃烧部侧泄漏。
作为将上吸管A20和回油管A63使之无法脱出地固定在突出部A55e、55f上的机构,设有图96和图98所示的截面呈C字形的管子固定部件A65。管子固定部件A65,其外表面形成有可与突出部A55e、A55f的内面插入槽A55j、A55n卡合的呈凸缘状的凸梗A65a,朝一个方向形成有狭缝孔A65b,其内径比上吸管A20和回油管A63的外径稍小。
另外,接续器插头本体A55(图95)的制造原材料不限于树脂,也可以是金属,此外,主体部A55a、锥形部A55b、筒状部A55c等的截面形状并不限于圆形。
如图94所示,将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固定在供油油箱A12上的接续器插头压板A54,其金属板的中央部位向上翘起而形成翘起片A54a。该翘起片A54a,从上方推压连接用接续器插头A13、A17a的阀帽A57对其进行保持以使其不能够从主体部A55a中脱出。在该翘起片A54a所翘起的中央,形成有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的突出部A55e、A55f可穿过的通孔A54b,该通孔A54b的四周具有作为推压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周边的吏部A54c的周边推压部A54d,此外,从通孔A54b下侧的中央部位起,在两个连接用接续器插头A13a、A17a之间延伸有中央推压部A54e。
周边推压部A54d及中央推压部A54e靠螺钉A54f同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的根端侧法兰盘A55d一起固定在供油油箱A12上。此外,利用通孔A54b和中央推压部A546以防止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向左右发生错位。
该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如图92和图94所示,为了防止在供油油箱A12翻倒时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与其它部件接触,从供油油箱A12的顶面覆盖有截面呈L形的缓冲罩A120。该缓冲罩A120的外表面为平坦的导向面A120a,可与导向面A111a相接触以在将供油油箱安装在本体内时作为导向部件发挥作用,所说导向面A111a形成于与覆盖连接用接续器插座部A100的空气阀A18(图85)的保护罩A111相向的面上。
在上吸管A20垂直部分下端的吸入口A66(图100)侧连接部上,与同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进行连接的连接部同样,也形成有凸梗,吸入口A66与之相连接。吸入口A66,大致呈圆筒状形成,下端具有多个爪,在根部内接有与其同时进行加工而制成的不锈钢制造的网状过滤器A66a,上方形成有用来连接上吸管A20的一对相向的狭缝孔A66b,上吸管A20连接在其上端。
如图100所示,吸入口A66安装在供油油箱A12的吸入口固定板A67的孔内而无法移动,可避免吸入口A66与供油油箱A12内的内壁相碰撞。
在上述结构中,将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以及上吸管A20和回油管A63组装在供油油箱A12上步骤是,在经过压力加工制作出供油油箱左部件和右部件A12a、A12b后,进行将供油油箱左部件A12a、以及右部件A12b接合的アドリヤン加工之前,以接续器插头压板A54(图95)和螺钉、中间衬着密封件A53(图97)将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固定在供油油箱右部件A12b的既定位置上。
此时,接续器插头的阀帽A57,从上方受到接续器插头压板A54(图95)的翘起片54a的推压,因此,阀帽A57得到接续器插头压板A54的翘起片A54a的保持而不会从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中弹出。
将上吸管A20和回油管A63从供油油箱右部件A12b的内侧分别插入接续器插头本体A55的突出部A55e(图95)、A55f(图97)中而进行固定的方法是,将吸入口A66组装在上吸管A20上之后,在上吸管A20的凸梗A20a(图96)的前端嵌装O型环A64,嵌插在接续器插头本体A55的突出部A55e的孔中。之后,将管子固定部件A65从所说狭缝孔A65b插入而使之位于比上吸管A20的凸梗A20a更靠吸入口侧,并向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侧推入,一直推到管子固定部件A65的凸梗A65a进入突出部A55e的内侧凸梗槽A55J内为止。于是,管子固定部件A65的直径向内缩小,上吸管A20便被固定在突出部A55e中,可防止其从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中脱出。
固定回油管A63的方法如图98所示,在回油管A63的凸梗A63a的前端嵌装O型环后嵌入接续器插头本体A55的突出部A55f的孔中时,一旦回油管A63穿过接续器插头本体A55的突出部A55f的狭缝孔A65k的直径较大的部位,回油管A63便被固朝上定。之后,从回油管A63的上方将管子固定部件A65从其狭缝孔A65b插入,向突出部A55f推入,当一直推到管子固定部件A65的凸梗A65a进入突出部A55f的内侧凸梗槽A55n中时,管子固定部件A65的直径向内缩小,回油管A63便被固定在突出部A55f中,可防止其从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中脱出。
如上所述,在将上吸管A20和回油管A63连接在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上时,可通过管子固定部件A65简单地进行连接而不必进行焊接,有利于组装加工在空间较小的场所或场地进行,而且,零部件能够分解故可降低维护费用。
(油箱加油口的构成)图99是油箱加油口部的剖视图。如图所示,供油油箱A12,其顶面与与之相邻的两个侧面之间从油箱顶面向下方形成有最小30度斜率的倾斜面A12c,加油口A44配置在该倾斜面A12c上。加油口A44具有从倾斜面向外方突出的口壁部A44a,该口壁部A44a的开口被转动式盖部件封闭并能够自由开合。
即,加油口A44的加油口封闭机构A19,具有具有可嵌合在加油口A44的口壁部A44a上的孔的、点焊在倾斜面A12c上与之成为一体的固定板A82;在该固定板A82上部提手侧得到竖立片A82a的支持而能够自由转动开合的活动板A83;配置在该活动板A83的内面一侧的、带有可将加油口A44的口壁A44a密封的密封件A84的盖部件A85;介于该盖部件A85与活动板A83的内面之间的、将盖部件A85向加油口A44的口壁A44a侧推压的螺旋状弹簧部件A86;以及;使活动板A83保持加油口封闭状态的卡止机构A87。
固定板A82,从倾斜面A12c的下方一直延伸到油箱顶面附近。活动板A83,以其油箱顶面侧作为转动支点A88,自由端侧配置有卡止机构A87;活动板的长度这样设定,即,在安装在本体内的状态下,即使要将活动板A83打开,因其自由端与油箱导向器A41接触而无法打开。
盖部件A85,呈较深的盘状形成,其外端法兰盘A89卡在形成于活动板A83的内面的环状的止挡部件A90上,从而不能脱出而能够沿垂直于活动板A83板面的方向自由移动。密封件A84,是嵌合在盖部件A85的底面凸部上的环状部件,被推压在口壁部A44a的上端边缘上。弹簧部件A86,配置在活动板A83与盖部件A85之间的内部空间内。
卡止机构A87,配置在活动板A83的与转动支点A88相反一侧的自由端侧,即,在倾斜面A12c的下端部一侧且油箱收容室的油箱导向器A41一侧,具有卡止杆A93、钩形的卡钩A94、以及杆弹簧A95;所说卡止杆A93被支撑在活动板A83的自由端侧而能够围绕轴A69自由转动并具有销状的卡止销A92,所说卡钩A94设置在固定板A82上并能够与卡止销A92卡合以使活动板A83保持闭合姿态,所说杆弹簧A95驱使卡止销A92向与卡钩A94相卡合的方向转动。
杆弹簧A95,卷绕在卡止杆A93的转动轴A96上,是一端卡止在卡止杆的翘起片A93a上,另一端卡止在活动板A83的止挡部件A90上的螺旋状的弹簧部件,配置在卡止杆A93的内面一侧,驱使卡止杆A93向比活动板A83更向外的方向转动。
卡钩A94,与口壁A44a的侧壁之间具有允许卡止销A92进入的空间,并且处于向口壁A44a侧打开的状态,处于可使卡止销A92与之自由卡合与脱开的状态。
卡止杆A93,其外端侧的局部伸展A97而大致呈三角形形成,在卡止杆A93处于卡止姿态时背面与油箱导向器A41相向,二者之间形成有为释放卡止杆A93而要伸入的手指无法插入的较小间隙。并且,在卡止杆A93卡止的状态下,不会从油箱侧面向外部突出,而在油箱安装在本体内的状态下,即使要转动卡止杆A9 3使其脱开,但由于延伸部A97与油箱收容室的壁的油箱导向器A41相接触,因而可阻止卡止杆A93转动而脱开。
在上述结构中,当在卡止杆A93卡止状态下将卡止杆A93向口壁侧推压时,卡止销A92脱离卡钩A94而解除加油口封闭机构A19被卡止的状态,但在油箱A12安装在本体内的状态下,由于加油口A44设置在倾斜面A12c上并且卡止杆A93上具有延伸部A97,因此,即使要转动卡止杆A93使之脱开,也因卡止杆A93隐藏在活动板A83中,处于卡止杆A93的背面与油箱收容室的壁相向的状态,手指无法伸入该间隙中,因而无法释放卡止杆A93。
即使为了释放卡止杆A93而将工具强行插入卡止杆A93与油箱导向器A41之间的间隙内以使卡止杆A93脱开,由于卡止杆A93的延伸部A97及活动板A83的自由端与油箱收容室的壁(油箱导向器)A41接触,可阻止活动板A83的释放。因此,只要供油油箱A12不从本体中取出,便无法加油,可防止在本体1内进行燃料补给。另外,在上述实施形式中,列举的是卡止杆配置在活动板一侧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卡止杆配置在固定板一侧的结构。
(供油油箱底部的构成)图100是对供油油箱12的底部部分加以展示的剖视图,图101是对油箱安装检测机构加以展示的剖视图。如图100所示,在供油油箱A12的底部,设有检测油箱内部产生的水的水检测机构A68、检测供油油箱A12的燃料量的燃料量检测机构A69、以及检测是否处于供油油箱A12安装在本体内的状态的油箱安装检测机构A70。
水检测机构A68,具有,为了接水而设置在导电性油箱底面的导电性接水盘A71,与该接水盘A71接触的电极A72,与供油油箱A12的底部接触的电极A73,以及,作为使接水盘A71和供油油箱A12在电气上绝缘的绝缘体的水密性密封件A74;利用滞留于接水盘A71内的水与燃料在电阻值上的差异进行水的检测。
作为接水盘A71,为防止生锈而使用不锈钢板并相对于供油油箱A12单独为一体成型而成,上面一侧凹陷成盘形或者呈在中心部位具有朝下的锥形部的形状,在其外周部形成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凸缘A71a,该凸缘A71a中间衬着橡胶制成的密封件A74安装在供油油箱A12的底面安装孔A12d上。此外,对于接水盘A71,通过在从其与电极A72相接触的部位的外侧向上的内、外表面涂布非导电性涂料,以消除残存有水的状态下发生误动作的可能,从而能够以良好的精度准确地进行水的检测。
密封件A74,是介于供油油箱A12的底面安装孔A12d的周壁与接水盘A71的凸缘A71a之间的、具有弹性的非导电性部件,将接水盘A71的凸缘A71a从上下方向夹在中间。密封件A74,通过配置在其底面的环状的压片A75及螺钉A76固定在油箱安装孔A12d的周围,由此,将接水盘A71呈水密状态固定在安装孔A12d上。
该橡胶密封件A74,由非导电性的具有耐油性并具有斥水性的橡胶材料构成,具体地说,使用的是具有优异耐油性的NBR(丁腈橡胶)和具有优异斥水性的氟橡胶等。特别是,若密封件A74缺乏斥水性时,则有水滞留后,即使进行排水,在密封件A74与供油油箱A12的金属部位仍会残留水,这是引起误动作的重要原因,而作为本实施形式,由于使用具有斥水性的橡胶材料,故能够以良好的精度准确地进行水的检测。
接水盘A71侧电极A72和油箱侧电极A73,均安装在供油油箱外的油箱检测台A40b上。接水盘A71侧电极A72,从检测台A40b的接水盘容放凹部A40a的底壁向油箱A12侧突出,做成在油箱A12就位状态下与接水盘A71的外表面接触的针状电极或呈与之线接触的形状的电极。
油箱侧电极A73,是从检测台A40的外周载置台A40b露出而在油箱A12载置状态下与油箱A12的底面A12f接触的针状电极。通过将两个电极A72、A73与电源进行连接,可构成从电源经接水盘侧电极A72、接水盘A71、其内面的燃料或水、油箱底面A12f、油箱侧电极A73而回到电源的电气回路,利用接水盘A71内部的液体(燃料或水)的电阻值的差异,能够检测到是否有水存在。
为提高该水检测的精度,安装接水盘A71的油箱侧安装孔A12d的孔壁向下折弯,并且,在该折弯部A12d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在多处形成有向下突出的、宽度较窄且前端呈锐角的针部A12e,该针部A12e起着油箱侧尖端电极的作用,以油箱底面作为通路而与油箱侧电极A73之间相导通。
另外,从油箱A12内将燃料吸上来的吸入口A66,设在针部A12e之上,以避免将接水盘A71内的接水部的接水直接吸入。此外,对接水盘A71的、除了底面部分的内外部之外的部分,以非导电性涂料等进行被覆,从而,即使在密封件A74和供油油箱A12的金属部位残留有水的状况下,也不会引起误动作。此外,对供油油箱A12内表面的、一直到将燃料从油箱A12内吸上来的吸入口A66以上的部分,以非导电性涂料等进行被覆,使得在采用电气方式之外的水检测方式时能够防止水引起不良影响。
如图91所示,在供油油箱A12的底面,在接水盘A71的周边,焊接有对接水盘A71进行保护的油箱脚部A50。该脚部A50的形状,是在左右两端形成有比焊接在供油油箱A12上的油箱底面高、并且比接水盘的高度高的凸起或U字形形状的支脚A50a而成。
因此,在将供油油箱A12从本体A1中取出,使加油口A24位于上方进行加油时,即使与供油油箱A12的底面或接水盘A71侧接触的表面存在异物,也能够保护其免受碰伤或划伤,防止水检测出现误动作。
如图100所示,燃料量检测机构A69具有,配置在油箱A12内部的、内装有起着被检部的作用的磁铁A78的浮子A77,以及,与浮子A77相对并随着靠近或离开磁铁A78而接通或断开的、设置在检测台A40侧的舌簧开关A79。
浮子A77,以磁铁配置在下侧的状态内装于带顶盖的透水性导向筒A80内,能够随着燃料液面的改变而上下浮动,导向筒A80的下端面固定在水检测机构A86的接水盘A71的内面一侧而与之成为一体。
舌簧开关A79固定于检测台A40的中央凹部A40a的底面而与浮子A77相向。导向筒A80,在排放供油油箱A12的燃料时起保护作用,防止作为市售件的加油软管与浮子A77接触,当其以金属进行制造时,所进行的加工应不使其内部产生毛刺。
因此,当供油油箱A12内部的燃料减少而液面到达一定水平时,浮子A77的磁铁通过感应使舌簧开关A79动作,这一动作传递到控制部A80,通过显示部A81报知燃料将用尽。
油箱脚部A50,是对板材进行压力加工而制成,中央部位具有供接水盘A71通过的孔,左右两端形成有在长度方向上呈较长的U形的支脚A50a,并且,在与本体后侧相应的部位,形成有大致呈Z形形成的承接油箱安装检测机构A70的杆的油箱承接面A50d。该油箱脚部A50,以焊接状态固定在供油油箱A12的底面。
(油箱容纳部的周边结构)(检测台的构成)在容纳室A4a的底部,载置有用来载置供油油箱A12的检测台A40。该检测台A40如图100~图102所示,是安装在供油油箱A12的下方的底座A5上的,具有检测是否安装有供油油箱A12的油箱安装检测机构A70、以及、用来安装水检测机构A68的电极的机构。
检测台A40,在其左右端的上下侧形成有立壁A40s,上侧的立壁A40s的前端呈向外扩展的形状。在检测台A40的大约中央部位,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容放接水盘A71的容放凹部A40a,在其容放凹部A40a的左右两侧,在承接供油油箱A12底面的油箱脚部A50的前后方向上在两处设有凹陷的容纳凹部A40t。此外,在检测台A40的右侧的下侧立壁上,形成有多条用来支持和固定引线的V形槽A40c(图104)。
在容放凹部A40a和容纳凹部A40t的左侧的载置面A40b(图100)上,设有可使水检测机构A68的电极A72、A73的接点上下移动的方孔A40d、A40e(图102)、以及、作为电极的两个杆承接部A40h、A40g。
在检测台A40的前后左右四个地方设置油箱导向器A41固定用安装突起A40J,在后侧的安装突起附近设置将油箱导向器A41固定于侧里板A7时的导向用导轨A40k。
在形成于检测台A40的容放凹部A40a的背面的凹部A40n(图103(b))内,安装有作为燃料量检测机构A69的接近开关的舌簧开关A79。
水检测机构A68(图100)的电极A72、A73由电极杆A115(图103(a))构成。该电极杆A151,如图103(a)所示,是将具有弹性的不锈钢板弯曲成阶梯状形成,在根部的引线连接器的插座A151a上,形成有用来固定检测台的螺钉孔A151b、以及、比螺钉孔A151b更靠前端的插孔A151c,前端呈L形向上方弯曲。
在安装该电极杆A151的检测台A40一侧,杆安装用突起A40q向下方突出,该突起上形成有固定孔A40p,并且,在其安装部位的附近,形成有突出的、构成杆A151上下动作的支点的圆形凸状承接部A40h。
电极杆A151的安装方法是,将检测台A40的承接部A40h插入电极杆A151的插孔A151c中之后,使杆A151的螺钉孔A151b与检测台A40的安装孔A40q对准,再用螺钉固定在突起A40p上。这样,电极杆A151的前端部分将通过方孔A40d、A40e从正面伸出。为限定其伸出的尺寸,检测台A40的背面形成有突出的凸起A40m。这样,作为电极杆A151,其根端的固定部与摆动支点不在一处,因此,应力不会集中在固定部,可获得良好的耐久性。
油箱安装检测机构A70,是配置在检测台A40的后侧的,如图105所示,具有被固定在检测台A40的后侧的油箱检知板A117;安装在该检知板A117上可自由摆动的、在供油油箱A12安装在本体内时进行摆动而与供油油箱底部相接触的杆A113;作为随着该杆A113的上下摆动而靠近和远离的开关的、安装在检知板A117上能够实现通断的微动开关A112;以及,在杆A113可摆动时施加作用力的杆弹簧A116。
杆A113,呈宽度较窄的俯视时呈L形的形状形成,其一端形成有构成转动支点的筒部A113b,另一端从油箱检知板A117向检测台A40侧突出而作为承接供油油箱本体的油箱承接面A113a。
油箱检知板A117,是将板材弯曲成“コ”字形形成,形成有用来将杆安装在其立壁上的轴部A117a,用来安装微动开关A112的容放凹部A117b,以及,与杆A113的油箱承接面进行上下摆动时的摆动幅度大致相等的方孔A117c。
杆弹簧A116,其两端卡在油箱检知板A117的上板和杆A113上,驱使杆A113向使微动开关A112受压的方向动作。
上述安装检测机构A70的组装这样进行,即,将杆弹簧A116插入并使之卡在杆A113上,使杆A113的油箱承接面A113a穿过油箱检知板A117的方孔A117c,之后,将杆A113的一端的筒部A113b插在油箱检知板A117的轴部A117a上并以卡圈进行固定。并且,将微动开关A112插在油箱检知板A117的容放凹部A117b的销上并以卡圈进行固定,从而完成组装。
该油箱安装机构A70的动作是,在供油油箱A12安装在本体A1内时,杆A113的油箱承接面A113a被供油油箱A12向下推压,微动开关A112处于释放状态,使电路处于接通状态。反之,供油油箱A12未安装在本体内时,由于杆A113的油箱承接面A113a未受到供油油箱A12推压,故被杆弹簧A116上拉,微动开关A112变成受压状态,使电路处于断开状态。
如上所述,采用的是,微动开关A112的动接点在安装有油箱时处于释放状态,油箱被取出时处于受压状态,这样一种使用方法,因此,相应于供油油箱A12的上下行程,微动开关A112的动作裕度较大,可减少发生故障的可能性。
(油箱导向器的构成)下面,对油箱周围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06是油箱容纳室14a的俯视图,图107是对油箱导向器与连接用接续器插座部的位置关系加以展示的俯视分解图,图108是油箱固定部件的主视图,图109是对输油配管和回油配管与接续器插座部的连接状态加以展示的立体分解图,图110是输油接续器插座的剖视图,图111是回油接续器插座的剖视图,图112(a)是直立通路的俯视图,该图(b)是空气阀的纵向剖视图。
如图102和图106所示,供油油箱12的容纳部A4a的周边四面被油箱导向器A41围起来。该油箱导向器A41,是将金属板材折曲成仅背面侧中央部位敞开的、俯视时呈长方形的箱形形成,背面中央的开口的左右边缘向外折曲成L形,该折曲部A41c的上侧通过爪挂在本体侧背板A7的背面部位上,下侧被螺钉固定。在该背面侧开口A41d的下部,配置有油箱安装检测机构A70。
油箱导向器A41的下部,沿检测台A40的左右立壁A40s(图102)的内侧配置,其前侧部分配置在检测台A40的前壁和突起部A40j的外侧,而后侧部分配置在突起部A40j与上立壁A40k之间,通过螺钉将前后部分的下端部紧固在检测台A50上。
油箱导向器A41的右角部位,其从上端至中间位置附近为止的部分向外翘起而敞开,在其敞开部A41a,油箱导向器固定部件A42通过爪或螺钉固定在翘起的两个翼片A41b上。
油箱导向器固定部件A42,用来安装接续器插座部A100及电磁泵A14,做成呈“コ”字形的箱体,在顶面的既定位置上通过螺钉固定有连接用接续器插座部A100,在底面通过螺钉固定有电磁泵A14。固定部件A42的内侧面,向油箱容纳室A4a侧突出,其突出的程度使得在供油油箱A12固定在本体内时,固定供油油箱的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的凹部A12d(图100)不会与之接触,可使得其顶面的接续器插座部A100与油箱侧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二者实现连接。
连接用接续器插座部A100,是由输油侧接续器插座A13b与回油侧接续器插座A17b一体化而成,输油侧接续器插座A13b上有铜系进油配管A21与之连接并连通,回油侧接续器插座A17b上有铜系回油配管A23与之连接并连通。
该连接用接续器插座部A100与进油配管A21和回油配管A23可这样进行连接,即,如图109所示,将在形成于配管A21、A23的前端的凸状的凸梗A21a、A23a的前端侧嵌装密封用O型环A99,插入连接用接续器插座部A100的既定的孔A98c、A98f中,从配管A21、A23的凸梗A21a、A23a的外侧,将形成于配管固定板A101的下边的U形槽A101a从上方插入配管A21、A23,将螺钉穿过分别形成于固定板A101和接续器插座部A100上的螺钉孔A101b、A100a中将二者固定。
进油配管A21和回油配管A23使用铜系材料,进油配管A21与回油配管A23的内径尺寸被设定为进油配管A21的内径较小。具体地说,进油配管A21的内径设定为1.5mm,回油配管A23的内径设定为3mm。若进油配管A21的内径大于1.5mm,则在熄火时进油配管A21内燃料残留量较多,开始运行或再点火时使残留的燃料从气化器A14返回供油油箱A12的时间将延长,导致臭气的产生。而若回油配管A23的内径在4mm以上,则会发生配管内的空气与燃料进行置换的现象,燃料不容易返回供油油箱A12,配管内残留燃料,成为产生臭气的重要原因。反之,若内径小于3mm,则有可能由于配管阻力的原因而只有空气被送回,燃料难以返回供油油箱A12。此外,使两个配管内径不同,可防止在组装时接错。
(连接用接续器插座部的构成)连接用接续器插座部A100具有以螺钉固定在油箱导向器固定部件A42的顶面的插座本体A98,并排设置在该插座本体内的输油侧接续器插座A13b和回油侧接续器插座A17b,以及,配置在插座本体A98中的作为阻断阀的空气阀A18。
如图110所示,输油侧接续器插座A13b具有,从形成于插座本体A98顶面的凹部中央位置向上方突出的杆状的阀芯承接部A98a,以将其周围围住的状态载置在插座本体A98的顶面上的大致呈圆筒状的连接用橡胶密封件A102,将该密封件A102的周围围起来且将密封件A102的下端凸缘A102b通过螺钉固定在插座本体A98的顶面上的大致呈圆筒状的密封件压筒A103;并且,插座本体A98上形成有从形成于阀芯承接部A98a的周围的槽部A98b连通至电磁泵A14侧的水平方向的管状的通路A98c。
如图112(b)所示,在该通路A98c的中途,形成有向通路A98c的更上方竖立的倒U字形的上立通路A98d。该上立通路A98d,形成于在插座本体A98的顶面一体成型的筒部A98h内,在该筒部A98h的顶面凹部内中间衬着密封件A104通过螺钉固定有空气阀A18,空气阀A18的出口A18a开口于倒U字形通路A98d的上端。
而且,如图112(a)所示,上立通路A98d,由中间衬着分隔壁A98i连通至接续器插座A13b侧的截面呈月牙形的沿纵向向上的通路A98d1,以及,与电磁泵A14侧进油配管A21连通的截面呈圆形的沿纵向向下的通路A98d2构成,两个通路A98d1、A98d2的上端部在分隔壁A98i的上方连通。
该两个通路A98d1、A98d2的通路面积,设定为通路A98d2的面积小于通路A98d的面积。这是为了减少熄火时燃料的残存量,使得运行开始时或再点火时残存燃料自气化器返回供油油箱的时间可以缩短,以此进一步减少产生臭气的可能性,使燃料较快返回供油油箱侧并将路径切断。
连接用密封件A102(图110),是用来在将输油接续器插头A13a侧阀芯A59插入输油侧接续器插座A13b内时减缓其撞击和进行密封,大致为圆筒状并在顶面形成有输油接续器插头A13a侧筒状部A55c及阀芯A59可进入的孔A102a。
密封件压筒A103,起着从上方压住连接用密封件A102以提高密封性、以及、承接来自上方的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时的导向器的作用,在大致呈圆筒状的顶面形成有输油接续器插头A13a侧主体部A55a及锥形部A55b可进入的孔A103a。
空气阀A18,是用来将空气从路径之外取入供油油箱A12至电磁泵A14的输油路径内以阻断输油路径的燃料供给,如图112(b)所示,具有,配置在阀室A18b周围的电磁线圈A18d,通过该电磁线圈A18d的失电与得电而能够在阀室内移动从而将形成于上方的阀帽A18e上的空气孔A18f打开与关闭的阀芯A18g,驱使该阀芯A18g向打开空气孔A28f方向移动的螺旋弹簧A18h,以及,形成于阀室的下方而与输油侧倒U字形通路A98d相连通的连通出口A18a;并且,随着电磁线圈A18d得电,阀芯A18g进行移动而将空气孔A18f关闭,而随着电磁线圈A18d失电,在螺旋弹簧A18h的作用力下将空气孔A18f打开,经由阀芯A18g的周围自连通出口A18a向上立通路A98d侧供给空气。
阀芯A18g具有,有底的筒体A18i,内装于其上端开口中并能够自由出没的芯子A18j,以及,驱使该芯子A18j向向外突出的方向移动的弹簧A18k;并且,在关闭空气孔A18f时可缓和与阀帽A18e之间产生的撞击。
在该空气阀A18的外周,用于对其进行保护的空气阀罩A111紧固在连接用接续器插座部A100的插座本体98上。作为空气阀罩A111,至少其输油接续器插座A13b侧为垂直面A111a,在将供油油箱A12装入本体内时,与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的保护罩A120相向,具有对其进行引导的导向功能。
另一方面,第2连接机构的回油侧接续器插座A17b如图111所示,在形成于插座本体A98的顶面的阀孔A98e的下方的阀室A98i内容放有阀机构A105,在阀室A98i的侧面形成有来自气化器A14的、在水平方向上连通的通路A98f。
阀机构A105具有用来关闭阀孔A98e的、可自由开闭的插座阀芯A106;用来将阀室A98i的下方封闭的插座阀盖A108;介于该盖A108和插座阀芯A106之间的、驱使插座阀芯A106向开启阀孔的方向移动的插座阀芯弹簧A107;嵌装在插座阀芯A106的密封面上的O型环A109;以及,对插座阀盖A108进行密封的盖用O型环A110。
之所以设置插座阀芯A106,是为了承接作为第2连接机构的回油侧接续器插头A17a的阀芯A59,以及,防止在供油油箱A12拆下时发生臭气泄漏。
插座阀芯弹簧A107,在供油油箱A12安装在本体内时,通过连接用接续器插头A17a对插座阀芯A106的推压而处于压缩状态。插座阀盖A108具有,在插座阀芯A106在连接用接续器插头A17的阀芯A59的作用下向下方移动一定距离时对阀芯A106的下部进行引导的凹状的承接凹部A108a,以及,形成于其周围的承接阀芯弹簧A107的承接面A108b。
当将该插座阀盖A108,从连接用接续器插座部A100的底面侧燃料通路的开口插入,并将连接用接续器插座部A100通过螺钉固定在油箱导向器固定部件A42的既定位置上时,油箱导向器固定部件A42推压该部分,防止插入的插座阀盖A108从连接用接续器插座部A100中弹出。
连接用接续器插座A17b与第1连接用接续器插座同样,在插座本体98中,配置有连接用密封件A102,从该连接用密封件A102的上方通过螺钉固定有密封件压筒A103。
在油箱导向器固定部件A42的下方的既定位置上,固定有作为输油泵的电磁泵A14。进油配管A21在该电磁泵A14上的连接、以及、来自气化器A15的回油配管A23在连接用接续器插座部A100上的连接,如上所述进行,即,在进油配管A21及回油配管A23的凸梗A21a、A23a上套上O型环A99后,插入插座本体A98的既定的孔中,之后,使配管A21、A23穿过配管固定板A101的U形槽A101a后以螺钉进行固定即可。
在上述结构中,要使供油油箱A12内的燃料从连接用接续器插头A13a向连接用接续器插座A13b流动,只要通过电磁泵A14的驱动将供油油箱A12内的燃料从上吸管A20吸上来,燃料便能够从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的横向进入并从打开的阀机构A56的本体筒状部A55c与本体A59的间隙中通过,流入连接用接续器插座A13b,从槽部A98b经由通路A98c、经由空气阀A18的下方的上立通路A98d,将燃料从电磁泵A14送向气化器A15。
(供油油箱的液位与连接机构的位置关系)图113示出供油油箱A12内的燃料的液位与各连接机构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供油油箱A12的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的、供油油箱A12的燃料被吸上来后所流经的通路A55p,配置在供油油箱A12的满油显示液位L0之上,以避免燃料从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的油箱连接部泄漏。
连接用接续器插座部A100中,空气阀A18下方的上立通路A98d的分隔壁A98i上端设定在供油油箱A12内的燃料液位L0之上。在这里,所说供油油箱内的燃料液位是指通常情况下显示满油量的液位位置。
此外,即使供油油箱A12内的燃料因温差而液位异常升高,由于从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的气化器A15侧至供油油箱A12的回油管A63的配管出口A63b,是设定在高于供油油箱A12内燃料的异常液位L1的位置上的,可防止燃料从供油油箱侧经过回油路径返回气化器A15侧。此外,此时即使从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返回电磁泵A14侧,由于泵A14处于停止状态,因此,燃料不会被进一步向前输送。并且,空气阀A18的空气孔A18f的位置,设定在总是高于异常液位L1的位置上,以防止燃料从供油油箱A12通过空气阀A18向外部泄漏。
此外,在连接用接续器插座部A100中,空气阀A18下方的上立通路A98d的分隔壁A98i的上端总是在供油油箱A12的正常液位L0之上,因此,当熄火时打开空气阀A18将空气取入输油路径内时,由于上立通路A98d的供油油箱侧的路径面积A98d1大,因此燃料能够较快返回供油油箱侧,燃料供给被可靠阻断。
(控制装置的构成)图114是根据上述燃料量检测机构A69、水检测机构A68、以及油箱安装检测机构A70的信号进行各种运行模式的控制的控制电路的构成图。如图所示,控制部140由内装有CPU、ROM及RAM的微电脑构成,输入端与燃料量检测机构A69、水检测机构A68、以及油箱安装检测机构A70连接,输出端与电磁泵驱动电路A118、显示部A143、以及阀驱动电路A119连接,根据各种输入信号进行运行控制。
例如,当运行中供油油箱被抽出而使得油箱安装检测机构A70为OFF(无油箱)时,可进行这样的控制,即,输入该信号后,向泵驱动电路A118输出令电磁泵A4停止工作的信号并向阀驱动电路A119输出令空气阀A18打开的信号,使运行停止;同样地,在油箱安装检测机构A70为ON时,可进行控制而进入使气化器12空烧的空烧清理运行模式。
(石油热风机的动作)下面,对石油热风机的动作进行说明。供油油箱A12的燃料用尽时,打开本体A1的盖A4,手持提手A43将供油油箱A12取出,在提手A43朝上的状态下取下封闭机构A19,从供油油箱A12的加油口A44加入燃料。此时,是将供油油箱A12提手A43朝上放在平坦处进行加油的,因此,不必将供油油箱A12上下翻转,不会象现有技术那样发生燃料污染供油油箱A12的加油口盖的现象,能够简单且可靠地进行燃料补给。
加完油后,打开本体1的盖7,使加入燃料的供油油箱A12就位于既定的位置上。此时,如图115至图118所示,供油油箱A12的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所附带的缓冲罩A120的下方沿燃烧部侧连接用接续器插座部A100的空气阀保护罩A111的外侧被引导到连接用接续器插座部A100的下方,进而,供油油箱A12侧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将连接在燃烧部侧接续器插座部A100上。
此时,在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的输油侧接续器插头A13a处,其阀芯A59得到输油侧接续器插座A13b的密封件压筒A103的孔A103a的引导而插入,进入连接用密封件A102的孔A102a中,与阀芯承接部A98a相接触。此时,连接用密封件A102的孔A102a被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的本体筒状部A55c封闭并密封,可防止燃料从该连接部泄漏。
当进一步将供油油箱A12向本体A1插入时,输油接续器插头A13a的阀芯A59在阀芯承接部A98a的推压下向上移动,阀芯弹簧A61呈被压缩状态,阀芯A59呈开阀状态,从供油油箱A12的上吸管A20经由连接用接续器插头A13a通向电磁泵A14侧的输油路径B呈打开状态。
同样地,供油油箱A12的回油侧接续器插头A17a也进行同样的动作,连接用接续器插头A17a的阀芯A59得到连接用接续器插座部A100的密封件压筒A103的孔A103a的引导而插入,进入连接用密封件A102的孔A102a中,回油侧接续器插头A13a的阀芯A59与插座本体A98的阀机构A105的阀芯A106接触。此时,连接用密封件A102与连接用接续器插头部A47的本体筒状部A55c被封闭并密封,可避免燃料泄漏。
当进一步将供油油箱A12向本体A1中插入时,阀机构A103的插座阀芯A106向下移动而与阀盖A108在凹部A108a以底部相接触,之后,回油接续器插头A17a的阀芯A59受到插座阀芯A106的推压而向上移动,阀芯弹簧A61呈压缩状态,阀芯A59呈开阀状态。于是,自气化器A15经由配管A23返回供油油箱A12侧的回油路径C呈打开状态。
当供油油箱A12安装在本体A1内、供油油箱A12的底面到达位于收容室A4a底部的检测台A40处时,供油油箱A12的油箱脚部A50的后侧杆接触面A50d将油箱安装检测机构A70的杆A113的杆油箱承接面A113a下压,使得微动开关A112在电路上呈接通状态。
当在安装有供油油箱的状态下,操作石油热风机的运行开关(未图示)将电源接通时,空气阀A18因处于失电状态而打开,因此一旦驱动电磁泵A14工作,便从空气阀A18的空气孔A18f取入空气,空气进入输油路径B中。因此,无法将供油油箱A12的燃料从上吸管A20吸上来,反而将残存于输油路径B中的燃料送入气化器A15并与残存于气化器A15内的一部分气化的燃料一起从回油路径C送回供油油箱A12,使得路径中不会残存燃料。
在气化器A15中,随着运行开关接通,气化器加热器被加热,将气化器15预热到既定温度。当达到预热结束温度时,对空气阀A18通电,电磁线圈A18d得电而使阀芯A18g向打开空气孔A18f的方向移动,停止从空气孔A18f取入空气。于是,自供油油箱A12经由连接机构通向电磁泵A14的输油路径B呈连通状态,供油油箱A12内的燃料被送入输油路径B。
在气化器A15中,电磁泵A14所送来的燃料气化,在气化器A15中变成气态,从气化器A15的喷嘴A31吹出并与燃烧空气在燃烧器内混合,从燃烧器A16的火焰口A16b吹出,在该火焰口A16b处点火而在燃烧室A30内燃烧。此时,根据室温热敏电阻A11检测到的室温与通过操作部A3设定的设定温度二者之差,控制部140对电磁泵A14进行驱动控制以改变向气化器A15输送的液体燃料量,从而对燃烧所产生的热量进行恰当的调节。
当燃烧开始、火焰传感器A36检测到的火焰电流大于预先设定的电流值时,未图示的风扇马达通电,使送风风扇A9旋转而吸入室内空气。而风扇马达的旋转速度由控制部140进行控制。被吸入的室内空气,在燃烧室A30内吸收所产生的辐射热量,与燃后气体一起作为暖风从吹出口A2向室内吹出,使室内温度升高从而实现对温度的控制。
当停止本体A1的运行时,在电磁泵A14停止工作的同时空气阀A18打开,空气从外部进入路径内,将燃料供给可靠阻断而停止燃料供给。
如以上所说明的,作为本发明,省略了在供油油箱下方暂时贮留燃料的燃料箱,将供油油箱的燃料直接送向燃烧部,因此,能够省略燃料箱,省略燃料箱而节省出来的容积,可用来加大供油油箱,或减小本体的大小,从而具有不占用太大空间的优点。
作为如上所述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若将使供油油箱与通向燃烧部的输油路径实现连接的第1连接机构,与使供油油箱与来自燃烧部的燃料回油路径实现连接的第2连接机构做成一体,则可使连接机构变得紧凑,组装和加工工时也可以减少,结构变得简单,总体更为紧凑。
毋庸置疑,以上通过各实施形式以及实施例进行说明的各结构,在所能够应用的范围内也可应用于其它实施形式中。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如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是将供油油箱从本体内取出并添加燃料后再装入本体内的,适合在冬季或寒冷地区的暖风设备例如石油热风机等中使用。
权利要求
1.一种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具有,可自由拆装地安装在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的本体内的供油油箱,具有加热燃料使之气化的气化部和使气化的燃料燃烧的燃烧器的燃烧部,将所说供油油箱的燃料向所说气化部输送的输油泵,以及,在所说供油油箱安装在本体内时、通过连接而形成自所说供油油箱至燃烧部的输油路径的第1连接部;所说第1连接部,具有设在供油油箱侧的输油接续器插头、以及、可相对于该输油接续器插头自由接合与分离的设在本体侧的输油接续器插座。
2.如权利要求1所说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设有将所说供油油箱与来自所说燃烧部的回油路径连接起来的第2连接部,所说第2连接部,具有设在供油油箱侧的回油接续器插头、以及、可相对于该回油接续器插头自由接合与分离的设在本体侧的回油接续器插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说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所说输油接续器插头内装有开闭输油路径的阀机构。
4.如权利要求2所说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所说输油接续器插头、输油接续器插座以及回油接续器插头内装有开闭输油路径的阀机构。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说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阻断自所说供油油箱向燃烧部供给燃料的阻断阀设在输油路径上。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说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所说阻断阀,是通过向输油路径内送入空气而阻断自供油油箱向燃烧部的燃料供给的空气阀。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说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连接在所说供油油箱内的上吸通路上的输油接续器插头内的通路,配设在供油油箱内的燃料液位之上。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说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连接所说供油油箱和输油泵二者的燃料通路,形成呈倒U字形上立的上立通路,该上立通路的上端配设在供油油箱内的燃料液位之上。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说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所说上立通路,形成于本体侧,所说阻断阀,配设在所说上立通路的通路上端。
10.如权利要求2所说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所说供油油箱侧回油接续器插头的燃料通路的出口,配设在供油油箱的燃料液位之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说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所说回油接续器插头的燃料通路的出口,朝上设置而使之在供油油箱的燃料液位之上。
12.如权利要求6所说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所说空气阀的空气取入口,配置在供油油箱的燃料液位之上。
1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说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所说供油油箱,其顶面设置有空气孔、以及、油箱翻倒时将该空气孔封闭的封闭机构。
14.如权利要求2所说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所说回油路径的通路的内径大于输油路径的内径。
1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说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在将所说供油油箱安装在本体内时,供油油箱只能朝一个方向安装在本体内。
1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说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所说供油油箱侧输油接续器插头,配设在与供油油箱的接合加工面相反的一侧。
17.如权利要求2或4所说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将所说供油油箱侧输油接续器插头和回油接续器插头一体化而构成供油油箱侧接续器插头部,将本体侧输油接续器插座和回油接续器插座一体化而构成本体侧接续器插座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说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所说供油油箱侧接续器插头部,配设在与供油油箱的接合加工面相反的一侧。
19.如权利要求17所说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所说供油油箱侧接续器插头部,具有对插入供油油箱内的配管进行定位的定位机构。
20.如权利要求17所说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所说供油油箱侧接续器插头部,是通过连接加工连接供油油箱内的配管的。
21.如权利要求17所说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本体侧接续器插座部,具有阻断供油油箱至燃烧部的燃料供给的阻断阀和对该阻断阀进行保护的保护罩,供油油箱侧接续器插头部,具有防止撞击的缓冲罩,在将供油油箱安装到本体内时,所说两个罩作为油箱插入用导向器。
2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说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为了对所说供油油箱内的水进行检测,具有水检测部,该水检测部具有与设在供油油箱底面的接水盘相接触的第1电极、以及、与供油油箱相接触的第2电极,所说两个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在检测台上被单端固定并在该固定部之外具有支点。
23.如权利要求2所说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在所说燃烧部与第2连接部之间的回油路径上,设置有一次性滞留燃料的燃料容器。
24.如权利要求2所说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在所说燃烧部与第2连接部之间的回油路径上,设置有冷却燃料的冷却部。
25.一种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具有,可自由拆装地安装在本体内的油箱收容室内的供油油箱,使燃料燃烧的燃烧部,以及,将供油油箱的燃料向燃烧部输送的输油泵;并且,省略了在供油油箱下方暂时贮留燃料的燃料箱,将供油油箱的燃料直接向输油泵输送,具有在供油油箱安装在装置本体内时使之与通向输油泵的燃料的上吸通路实现连接的第1连接部,供油油箱侧连接部配置在供油油箱之俯视图中的外轮廓线之内。
26.如权利要求25所说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在供油油箱安装在油箱收容室内时与使燃料从所说燃烧部返回供油油箱的回送通路进行连接的第2连接部设在供油油箱上,该第2连接部配置在供油油箱之俯视图中的外轮廓线之内。
27.如权利要求25或26所说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所说供油油箱,其相邻侧面从彼此相交而形成的棱线处向油箱中心方向回缩,以使得在供油油箱之俯视图中的外轮廓线之内形成大约为三角形的空间区域,而第1连接部、和/或、第2连接部配置在该空间区域内。
28.如权利要求25或26所说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所说供油油箱,其相邻侧面从彼此相交而形成的棱线处向油箱中心方向回缩,以使得在供油油箱之俯视图中的外轮廓线之内形成大约为矩形的空间区域,而第1连接部、和/或、第2连接部配置在该空间区域内。
29.如权利要求25或26所说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所说供油油箱,在其侧面上,通过向油箱中心方向回缩而在供油油箱之俯视图中的外轮廓线之内形成凹部,而第1连接部、和/或、第2连接部配置在该凹部内。
30.如权利要求25或26所说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设置有将通向所说供油泵的燃料上吸通路固定在供油油箱内的部件。
31.如权利要求25或26所说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所说第1连接部、和/或、第2连接部配设在供油油箱的燃料液面之上。
32.如权利要求25或26所说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在所说供油油箱上,设有将送往供油泵的燃料吸上来的上吸管,所说上吸管的抽吸燃料用吸入口位于供油油箱内的下部附近。
33.如权利要求25或26所说的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是,在第1连接部和第2连接部上,在供油油箱侧和燃烧部侧,设有可相互间接触与分离的导向用的导向部件。
全文摘要
一种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具有可自由拆装地安装在本体内的供油油箱(6),具有加热燃料使之气化的气化部(B1)和使气化的燃料燃烧的燃烧器(B2)的燃烧部(B),以及,将供油油箱的燃料向气化部输送的输油泵(EP);作为该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省略了在供油油箱下方暂时滞留燃料的容器,为了在所说供油油箱安装在本体内时,能够通过连接而形成自供油油箱至燃烧部的输油路径,供油油箱侧具有输油接续器插头(9),本体侧具有可相对于该输油接续器插头自由接合与分离的输油接续器插座(10)。
文档编号F23K5/22GK1396998SQ01804358
公开日2003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01年1月31日 优先权日2000年1月31日
发明者津田务, 山崎和雄, 丹野朱美, 北垣内广士, 城内丰和, 后藤昌彦, 桑原保昭, 守川守 申请人:夏普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