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传导扩散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99830阅读:4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传导扩散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热传导扩散器,属于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器制冷系统由压缩机、热交换器(含冷凝器、蒸发器)、毛细管等主要部件相连接组成。一般分体式空调器把室内和室外机组分离,由管道把制冷系统连接起来。制冷系统以制冷剂为循环介质,在制冷工况下,压缩机将气态制冷剂压缩和输送到室外热交换器(冷凝器),经冷凝器放热而液化成液体制冷剂,再经室内热交换器(蒸发器)吸热使液体制冷剂汽化成为气态制冷剂,而回到压缩机,在系统中不断循环来实现空调器连续制冷的;在制热工况下,压缩机将气态制冷剂压缩和输送到室内热交换器(冷凝器),气态制冷剂向室内放热而冷凝成为液体制冷剂,回到室外热交换器(蒸发器),液体制冷剂从室外吸热而汽化成气态制冷剂,回到压缩机,系统中不断循环来实现空调器连续制热的。
现有的空调器的室内、外热交换器均为单一制冷剂流经热交换器来实现吸热或散热的,它存在着换热面积小,热交换率低,能源浪费大,成本高等不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利用能源,热交换率高,结构简单,成本低的热传导扩散器。
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热传导扩散器,它包括与制冷或制热源的制冷剂循环导通的内导管,其特殊之处在于内导管置于外管内,内导管与外管之间的空间为热传导液体通道,热传导液体通道的进、出液口与吸热器或散热器连通。在热传导液体通道与吸热器、或散热器连通的管路上设有液泵。
本实用新型的热传导扩散器与现有的空调器用热交换器相比,由于采用与制冷或制热源的制冷剂循环导通的内导管,内导管与外管之间的空间为热传导液体通道,热传导液体经液泵压入具有换热面积大的吸热或散热器的结构,能够充分利用能源,热交换率高,热传导迅速,吸热或散热效果好;由于制冷剂,尤其是氟里昂制冷剂在内导管流过,被热传导液体通道的液体包容,能避免制冷剂,尤其是氟里昂制冷剂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利于环境保护;本实用新型的热传导扩散器结构简单,容易制作,成本低;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热传导扩散器可以使空调器去掉室外机组。


图1为热传导扩散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热传导扩散器在制冷系统中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热传导扩散器在制热系统中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利用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热传导扩散器具有内导管3,内导管3的一端为制冷剂进口4,另一端为制冷剂出口7。内导管3置于外管1内,内导管3与外管1之间的环形空间为热传导液体通道2。在外管1内的两端管头连接有热传导液体通道2的封堵。内导管3、外管1均为蛇形铜管。在蛇形铜管的外管1上焊接的若干个配流管5与热传导液体通道2连通,在配流管5上设有进出液口6、8。
参照图1和2,在制冷工况下,热传导扩散器的内导管3的制冷剂进口4和出口7与具有压缩机的制冷源连通。与热传导液体通道2连通的配流管5的进液口6与吸热器13的出液口连通,配流管5的出液8通过液泵9与吸热器13的进液口连通,吸热器13具有风扇12。
参照图1和3,在制热工况下,热传导扩散器的内导管3的制冷剂进口4和出口7与具有压缩机11和电加热器10连接组成的热源连通。与热传导液体通道2连通的配流管5的进液口6与散热器13的出液口连通,配流管5的出液8通过液泵9与散热器13的进液口连通,散热器13具有风扇12。
吸热器、散热器13结构相同,均为在蛇形管上连接有若干片翅片,只是在制冷或制热工况下的功能、用途不同。热传导液体最佳采用变压器油。
权利要求1.一种热传导扩散器,它包括与制冷或制热源的制冷剂循环导通的内导管,其特征在于内导管置于外管内,内导管与外管之间的空间为热传导液体通道,热传导液体通道的进、出液口与吸热器或散热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传导扩散器,其特征在于在热传导液体通道与吸热器、或散热器连通的管路上设有液泵。
专利摘要一种热传导扩散器,它包括与制冷或制热源的制冷剂循环导通的内导管,其特点在于内导管置于外管内,内导管与外管之间的空间为热传导液体通道,热传导液体通道的进、出液口与吸热器或散热器连通。在热传导液体通道与吸热器、或散热器连通的管路上设有液泵。具有能够充分利用能源,热交换率高,热传导迅速,制冷、制热效果好,其结构简单,易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文档编号F28B5/00GK2567537SQ02251759
公开日2003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02年8月19日 优先权日2002年8月19日
发明者李万浩 申请人:李万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