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液式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34846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板液式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交换器,特别是一种其内部工作介质为液体,用于直接放置于冶金行业中的电解槽中的板式热交换器。本实用新型中包括热交换元件、设于热交换元件上的热交换介质入口和热交换介质出口,以及支座。
背景技术
在冶金行业中为控制电解工艺,需要对电解槽中电解液的温度进行控制,因此在电解槽中多设置有热交换器。现冶金行业中的电解槽内使用盘管式热交换器。但由于盘管热交换器传热效率低,体积大,同时在使用时换热器内极易结垢并难于清洗去除,使其使用中会产生诸多弊端,甚至会造成生产厂家无法正常进行生产的后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克服现有的用于电解槽中换热器的不足的,有较高的传热效率,体积较小,在使用中不易产生结垢的新型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元件为由两板片构成的其周边封焊固定带有内空腔的板式结构。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其热交换元件的内空腔中为液体换热介质,板片外为电解液或其它的换热液体。显然这种结构的热交换器其结构相对简单,而且易于放置在电解槽的电极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元件的内空腔中设有多个流道,形成多流程流道结构。这种多流道设计可以延长其内的热交换介质运动路线,起到提高热交换效率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元件的板片上设有相互对应的内凹的凹陷,两板片相对应的凹陷的顶点处相互焊接固定。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板片上设有凹陷,而且板片上两相对应的凹陷顶点相互焊接固定,一方面可以使其结构更为牢固;另一方面可以对流经其旁的液体产生扰动,形成较为强烈的湍流,既能更为有效地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又可以通过强烈的湍流流体将附着于流道内的结垢除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1、结构简单,易于放置在电解槽中;2、由于采用多流程流道结构,能延长换热介质在换热元件的空腔内的运动行程;3、板片上所设的凹陷可以对热交换介质的流动产生有效扰动,加强湍流倾向,提高热交换效率,并有阻垢作用。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轴测图,其中1为板片,2为热交换介质入口,3为热交换介质出口,4为支座,5为流道分隔,6为凹陷顶点。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解说由附图可见,本实用新型是由两个板片1A和1B(图示1的背面)在周边处焊接密封固定,在两个板片间形成一个内部空腔,同时在空腔内设有流道分隔离5,使空腔内呈现迂回蛇形的多流程流道。空腔上还设有热交换介质入口2和出口3。另外在板片上有向内凹(即指向附图面下方)的凹陷,凹陷最好为半球形球泡状,在附图中是以十字图形表示凹陷,且十字的中心6为凹陷的顶点。两个板片1A和1B上所设的凹陷是相互对应的,并在各凹陷顶点处点焊固定,这样在流道内看各凹陷及点焊处呈现为凸起的点状阻碍物。在流体流经这些点状阴碍物时可以起到扰流作用。本实用新型的底部设有底座4。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直接被放入电解槽内,冷却或加热的介质流经换热元件的内腔流道,与板片外侧的电解液或其他液体进行换热。
权利要求1.一种板液式热交换器,包括热交换元件、设于热交换元件上的热交换介质入口和热交换介质出口,以及支座,其特征在于热交换元件为由两板片构成的其周边封焊固定带有内空腔的板式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液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热交换元件的内空腔中设有多个流道,形成多流程流道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液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构成热交换元件的板片上设有相互对应的内凹的凹陷,两板片相对应的凹陷的顶点处相互焊接固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直接放置于冶金行业中的电解槽中的板式热交换器。本实用新型中包括热交换元件、设于热交换元件上的热交换介质入口和热交换介质出口,以及支座,其热交换元件为由两板片构成的其周边封焊固定带有内空腔的板式结构。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采用多流程流道结构,能对热交换介质的流动产生湍流,提高热交换效率,并有阻垢作用。
文档编号F28D1/03GK2771780SQ20042008586
公开日2006年4月12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16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16日
发明者张培洲, 王有旭, 王生林 申请人:兰州节能环保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