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排气结构及其方法

文档序号:4566283阅读:4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辅助排气结构及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辅助排气结构及其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工作场所的烟气排除的辅助排气结构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有油烟、工厂焊锡区、有机溶剂、铅、粉尘或特定化学物质等污染源的工作场所,大多依实际状况设置有局部排气装置在工作台周围以维护人体健康,现有的局部排气装置通常是相应于工作台而装置排气罩。每当污染源受排气罩所吸引而往上流动时,虽然有排气罩强力的吸排,使得大部分的污染源被吸排出去,但也会因吸排污染源而会有向上向外侧扩散的现象,再加上因污染源同时集中于吸入口周围,致使尚未被吸排出的污染源四处流窜。
美国专利公告第4788905号专利案,提出一种风扇装置,其相应设置于工作台下方,风扇装置向上吹送气流而在工作台周围形成向上气帘,以隔绝工作台内部污染源侧向扩散并减低环境侧风。
美国专利公告第4902316号专利案,提出一种风扇装置,以将气体排至过滤区,由于过滤区包含有三层过滤层,风扇装置须提供足够动力以导引气体完全通过过滤区。
美国专利公告第5042456号专利案,提出一种具有侧墙与背墙结构的气罩通风装置,此气罩通风装置于工作台和操作者间提供向上气帘,并在侧墙上提供有垂直于侧墙的气流,以导引污染源往中间流动。
美国专利公告第5927268号专利案,提出一种导烟罩,使得气体通过多个孔洞而被导烟罩接收,再通过风扇装置将位于导烟罩的气体吸排出去。
另外,美国专利公告第6450879号专利案以及本发明人所提出辅助排除烟气的专利和经美国专利商标局获准的美国专利公告第6752144号专利案,皆提及一种导烟机,导烟机设置于工作台和操作者之间而提供向上气帘,以隔绝污染源往操作者方向扩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适用于工作场所的烟气排除的辅助排气结构及其方法,以避免排气装置在吸排污染源时出现的向上向外侧扩散所造成的散逸现象,解决导引污染源的风扇装置尺寸大小,与污染源受导引侧风影响而干扰其流往排气装置的方向,同时排气装置吸排方向不与污染源流动方向一致的问题。
本发明所公开的辅助排气结构,其包含有排气罩与送风装置,其中排气罩对应工作台而设置,并具有吸引污染源的吸气口,及导引污染源并由吸气口周缘延伸的导流板,而送风装置产生气流,气流沿导流板向吸气口方向流动。当污染源自工作台受吸气装置所吸引而流往吸气口时,送风装置可导引尚未被吸入吸气口而位于导流板部位的污染源,并使的流往吸气口,达到辅助排污的效果。
该送风装置包含有一风扇,产生一气流;以及一出风口,一端承接该风扇,另端配置于该导流板的边缘。
所述的送风装置还可包含有一容气室,该容气室连通该风扇与该出风口。
所述的容气室呈中空状。
所述的出风口设有多个肋条。
所述的容气室环围于该吸气口。
所述的容气室承接该风扇的气流送出。
所述的导流板朝向该吸气口方向以与该吸气口周缘呈一夹角。
另外,为使本发明的效果进一步提升,本发明还可于工作台外沿设置有前述本发明人所获准公告的专利(美国专利公告第6752144号专利案)所提及的导烟机,导烟机可产生朝向排气罩方向的气帘,以使污染源自工作台上升时,污染源受气帘的导引而向排气罩方向流动,且气帘阻挡污染源不致使其向外散逸,而当污染源流至导流板,送风装置可继而导引污染源流往吸气口,达到顺利导引污染源排出的目的。
此外,本发明还公开了辅助排气方法,其先设置对应于工作台的排气罩,并利用排气罩的吸气口以吸入污染源,接着沿吸气口周缘延伸设置导流板,且设置送风装置以产生气流,利用气流送出以导引污染源自导流板向吸气口流动,以便辅助排污。
该设置一送风装置以产生一气流之前,还包含于该工作台外沿设置一导烟机,并产生自该工作台朝向该吸气口的一气帘。
所述的送风装置通过风扇以产生该气流。
本发明所公开的辅助排气结构及其方法,能在排除污染源过程中,使污染源落于包围区域而不致造成污染源的向外散逸,以确保排除效果,并能增加污染源流往吸气口的机率,提高聚集度使得排气罩更易捕集污染源,顺畅了污染源流动的动线,不易受到导引气流或环境侧风的方向干扰,且不占用太大空间及能调整所需的导引气流以符合辅助排气的效果。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特征与优点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


图1A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使用状态图;图1B为图1A中1B-1B的剖视图;图2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形成气帘的外观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送风装置与吸气口仰视图;图4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使用状态图;图5为本发明的辅助排气步骤流程图;图6为本发明的产生气帘步骤流程图。
其中,附图标记10工作台 20 排气罩21吸气口 211 吸气装置212 排气信道213 集油沟槽22导流板 24 送风装置241 风扇242 出风口243 容气室 30 肋条40导烟机 41 气帘42包围空间
具体实施例方式
根据本发明所公开的辅助排气结构及其方法,可应用于排除烟气的排气罩上,但并不限于排气罩,诸如实验室、厂房或厨房等具有污染源而用于排除其烟气的排气接口皆可应用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在以下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中,将以排气罩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
本发明的辅助排气结构第一实施例如图1A所示,图中包含有工作台10,而对应工作台10则设置有排气罩20。
请参阅图1A、图1B、图3所示,图中排气罩20包含有吸气口21及由吸气口21周缘延伸的导流板22,导流板22朝向吸气口21方向而与吸气口21周缘呈一夹角,使得导流板22相对于吸气口21周缘呈斜倾状。于导流板22一侧设置有送风装置24,送风装置24主要包含有风扇241与出风口242,其中出风口242的一端承接有风扇241,出风口242的另端配置于导流板22的边缘,出风口242设有肋条30。
继续参阅图1A、图1B所示,排气罩20用以排出工作台10的污染源,而吸气口21使污染源通过,导流板22导引污染源的流向,通过在吸气口21位置处设有的吸气装置211,可将污染源自工作台10周遭吸引过来。污染源受其吸力影响而流动至吸气口21与导流板22附近时,部份直接落在吸气口21的污染源便被吸入吸气口21,再通过排气信道212而排除。污染源通过排气信道212时,会有污染源所伴随的污油与污物沾附于排气信道212上,利用设于吸气口21与排气信道212之间的集油沟槽213,可以集积污染源所伴随的污油与污物。但随着污染源离吸气口21的吸气范围越远,污染源所受吸力越少,就不易被排出而仍滞留于工作台10与排气罩20之间。在导流板22附近的污染源,则由送风装置24将其导引至吸气口21,送风装置24利用风扇241产生气流,气流从设有多个肋条30的出风口242送出,因出风口242的另端配置于导流板22的边缘,使得气流沿导流板22向吸气口21方向流动,污染源受气流导引,也能由导流板22周围朝向吸气口21方向,而被吸入吸气口21,再通过排气信道212排除。
继续参阅图1A、图1B所示,图中送风装置24进一步包含有容气室243,呈中空状,且连通风扇241与出风口242,以承接风扇241的气流送出。且容气室243环围于吸气口21,风扇241产生气流至容气室243,容气室243在逐渐累积气流而有风压产生时,会迫使气流快速流动至出风口242,加上肋条30设置于出风口242,而使得气流于出风口242流出时具有指向性,气流便能导引污染源往吸气口21方向流动。
本发明的辅助排气结构第二实施例如图2所示,实施例中包含有工作台10,对应工作台10则设置有排气罩20,为使本发明效果进一步提升,工作台10还包含有导烟机40。导烟机40用以设置于工作台10外沿,并产生有朝向排气罩20方向的气帘41,而气帘41朝向排气罩20的吸气口21处,气帘41可形成气墙(图标中仅标示一个导烟机40的气帘41所形成的气墙以供代表),气墙的作用可使得导烟机40产生的气帘41、工作台10与排气罩20共同构成一个包围空间42,以包围污染源不致向外散逸。
继续参阅图1A、图2所示,排气罩20用以排出工作台10的污染源,而吸气口21吸引污染源,导流板22导引污染源,通过在吸气口21位置处设有的吸气装置211,将污染源自工作台10周遭吸引过来。同时导烟机40产生气帘41,而气帘41朝向吸气口21处,能进一步推升污染源往吸气口21流动,污染源受吸力与推升力影响而流动至吸气口21与导流板22附近时,部份直接落在吸气口21的污染源便被吸入吸气口21,再通过排气信道212而排除。污染源通过排气信道212时,会有污染源所伴随的污油与污物沾附于排气信道212上,利用设于吸气口21与排气信道212之间的集油沟槽213,可集积污染源所伴随的污油与污物。但随着污染源离吸气口21的吸气范围越远,污染源所受吸力越少,便不易被排出而仍滞留于工作台10与排气罩20之间。于导流板22附近的污染源,则由送风装置24将其导引至吸气口21,送风装置24通过风扇241产生气流,气流从设有多个肋条30的出风口242送出,因出风口242的另端配置于导流板22的边缘,使得气流沿导流板22向吸气口21方向流动。污染源受气流导引,也能由导流板22周围朝向吸气口21方向,而被吸入吸气口21,再通过排气信道212被排除。
本发明的辅助排气结构第三实施例如图4所示,图中导流板22还可平行设于吸气口21周缘,于导流板22附近的污染源,则由送风装置24将其导引至吸气口21,送风装置24利用风扇241产生气流,气流从设有多个肋条30的出风口242送出,因出风口242的另端配置于导流板22的边缘,使得气流沿导流板22向吸气口21方向流动,污染源受气流导引,也能由导流板22周围朝向吸气口21方向,而被吸入吸气口21,再通过排气信道212被排除。
请参阅图5、图6所示。首先设置对应工作台10的排气罩20,并利用排气罩20的吸气口21,以吸入污染源(步骤110),在吸气口21位置处设有吸气装置211,吸气装置211将污染源自工作台10周遭吸引过来,再沿吸气口21周缘延伸设置导流板22(步骤120),导流板22朝向吸气口21周缘呈一夹角,或是平行于吸气口21周缘,还可于工作台外沿设置有导烟机40,导烟机40产生气帘41(步骤121),也就是于工作台10外沿设置导烟机40(步骤122),以产生自工作台10朝向吸气口21的气帘41(步骤123),由于气帘41朝向吸气口21方向,能提供推升力,使污染源的流动动线顺畅,接着设置送风装置24以产生气流,送风装置24利用风扇241产生气流,气流沿导流板22以向吸气口21流动(步骤130),由于送风装置24的出风口242一端设置位置沿导流板22的边缘,因此送风装置24所产生的气流,也沿着导流板22的边缘送出,而导引污染源自导流板22向吸气口21流动。
虽然本发明以前述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专利范围须视本说明书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辅助排气结构,用以排出一工作台的一污染源,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排气罩,对应该工作台设置,并具有一吸引该污染源的吸气口,以及导引该污染源并由该吸气口周缘延伸的导流板;以及一送风装置,产生一气流,该气流沿该导流板向该吸气口方向流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送风装置包含有一风扇,产生一气流;以及一出风口,一端承接该风扇,另端配置于该导流板的边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送风装置还可包含有一容气室,该容气室连通该风扇与该出风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辅助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容气室呈中空状。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出风口设有多个肋条。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辅助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容气室环围于该吸气口。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辅助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容气室承接该风扇的气流送出。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导流板朝向该吸气口方向以与该吸气口周缘呈一夹角。
9.一种辅助排气结构,用以排出一工作台的一污染源,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排气罩,对应该工作台设置,并具有一吸引该污染源的吸气口,以及导引该污染源并由该吸气口周缘延伸的导流板;一送风装置,产生一气流,该气流并沿该导流板向该吸气口方向流动;以及一导烟机,设置于该工作台外沿,该导烟机产生一朝向排气罩方向的气帘。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辅助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送风装置包含有一风扇,产生一气流;以及一出风口,一端承接该风扇,另端配置于该导流板的边缘。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辅助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送风装置还可包含有一容气室,该容气室连通该风扇与该出风口。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辅助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容气室呈中空状。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辅助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出风口设有多个肋条。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辅助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容气室环围于该吸气口。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辅助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容气室承接该风扇的气流送出。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辅助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导流板朝向该工作台方向以与该吸气口周缘呈一夹角。
17.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辅助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气帘朝向该吸气口。
18.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辅助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气帘、该工作台与该排气罩共同构成一包围空间,以包围该污染源。
19.一种辅助排气方法,用以排出一工作台的一污染源,其特征在于,该辅助排气方法包含有下列步骤设置一对应该工作台的排气罩,并利用该排气罩的一吸气口,以吸入该污染源;沿该吸气口周缘延伸设置一导流板;以及设置一送风装置以产生一气流,该气流沿该导流板以向该吸气口流动。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辅助排气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设置一送风装置以产生一气流之前,还包含有一步骤,于该工作台外沿设置一导烟机,并产生自该工作台朝向该吸气口的一气帘。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辅助排气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送风装置通过风扇以产生该气流。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辅助排气结构及其方法,用以排出工作台的污染源,本发明包含有排气罩与送风装置,其中排气罩对应工作台而设置,并具有吸引污染源的吸气口及导引污染源并由吸气口周缘延伸的导流板,而送风装置产生气流,气流并沿导流板向吸气口方向流动以导引污染源,使得在排除污染源的过程中,能增加污染源流往排气罩的聚集效果而更易捕集。使污染源落于包围区域而不致造成污染源的向外散逸,以确保排除效果,并能增加污染源流往吸气口的机率,提高聚集度使得排气罩更易捕集污染源,顺畅了污染源流动的动线,不易受到导引气流或环境侧风的方向干扰,且不占用太大空间及能调整所需的导引气流以符合辅助排气的效果。
文档编号F23J11/02GK101038103SQ20061006530
公开日2007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17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17日
发明者李水源, 裴培鑫 申请人:安薪实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