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毛细组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66919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管毛细组织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管毛细组织结构,尤其是一种由烧结粉末与编织网或沟槽所构成的热管毛细组织结构。
背景技术
热管是一种具有高热传能力、快速传热及高热传导率的热传组件,其不仅可传递大量的热且不消耗电力,因而广受散热市场的需求。而目前的热管管体内壁皆设有毛细组织(wick structure),该毛细组织可由具有毛细管作用的编织网或烧结粉末等所构成,以通过毛细组织的毛细管作用,便于热管内工作流体(working fluid)的传输。
然而,以编织网或烧结粉末所构成的毛细组织,各自有其优、缺点,例如就由烧结粉末所构成的毛细组织而言,由于粉末较为细致,结构上较能承受较高的热量且可提供较佳的毛细力。但在制造完成后,由于烧结粉末粘着在热管管壁上后即形成固状体,使得该热管无法通过弯曲而改变形状,如L形管或U形管等,否则将使得烧结粉末脆裂而剥离管内壁,造成毛细不连续而无法顺利传输等问题。
至于以编织网所构成的毛细组织,由于其具有较佳的可挠性,所以较适于作为弯曲热管的毛细组织。然而,由于编织网由多数金属丝经织编成网状物后所构成,在结构上不如烧结粉末可承受较高的热量,尤其在热管的受热端处更为明显,甚至有因受热过高而使得编织网脱离热管管内壁的虞。
鉴于此,本设计人为改善并解决上述的缺失,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的热管毛细组织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热管毛细组织结构,其主要在该热管的受热端处,以烧结粉末作为其管内的毛细组织,而其余管身内的毛细组织则以编织网或沟槽等其它型式的毛细组织所构成,以通过两种不同种类、型式的毛细材料作为该热管内的毛细结构,以使该热管除了可承受较高温的热源外,还能适用于弯管场合上。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管毛细组织结构,包括中空管体、以及设于该管体内壁面上的第一种毛细组织与第二种毛细组织;其中,该管体在其管身上至少具有受热段,在此受热段内壁面设有所述的第一种毛细组织,而其余管身内壁面则设有所述的第二种毛细组织,且该第一种毛细组织由粉末烧结所构成。由此,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两种不同种类、型式的毛细材料作为该热管内的毛细结构,以使该热管除了可承受较高温的热源外,还能适用于弯管场合上。
优选地,受热段位于管体一端处,而管体另一端则为冷凝段。
优选地,受热段位于管体中段处,而管体两端则各为冷凝段。
优选地,第一种毛细组织、第二种毛细组织的交接处相互重迭。
优选地,第一种毛细组织、第二种毛细组织的交接处紧密对接。
优选地,第二种毛细组为编织网。
优选地,编织网由金属线编织而成。
优选地,第二种毛细组织为沟槽。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示意图;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详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热管 1、1′管体 10、10′受热段 100、100′冷凝段 101、101′管身 102内壁面 103毛细组织 11、11′第一种毛细组织 110、110′第二种毛细组织 111、111′热源 2、2′散热鳍片 3、3′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贵审查委员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用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请参阅1图及2图,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示意图及1图的局部放大详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管毛细组织结构,该热管1为内呈真空且具有适当长度的封闭管件,并密封有适量的工作流体(图中未示出);其大致包括中空管体10、以及设于该管体10内壁面上的毛细组织11。
该管体10可为铜材质所制成的中空管,视该热管10实际需求长度而取材,其通常先将底端封口后,经热处理再置入毛细组织及工作流体、并经由除气等制作程序,始进一步将其顶端予以封口,以完成该热管1。然而,热管的制作程序皆属公知技术且不属本实用新型的申请范畴,故不再赘述。
该毛细组织11贴附在上述管体10的内壁面上而形成圆周状,并在该管体10的全管身102内壁面103上皆贴附。当热管1底端受热时,因热管1内部的工作流体受热后,会由液相变为气相,所以能将热由热管1底端传导至顶端,再经由顶端冷却后而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回复为液相,同时通过毛细组织11而产生毛细现象,以便于将工作流体回流至热管1底端,如此即能循环进行热交换。而本实用新型主要在于该管体10在其管身102上至少具有受热段100,在1图中,所述受热段100位于该热管底端处,同时,管体10内的毛细组织11为两种不同种类、型式的毛细材料所构成,而在此受热段100的内壁面103上所贴附的毛细组织为第一种毛细组织110,所述第一种毛细组织110由粉末烧结而成,另外管体10其余管身102的内壁面103上所设置的毛细组织则为第二种毛细组织111,所述第二种毛细组织111可为由金属线所编织而成的编织网(如1图所示),经卷曲后而贴附在管体10内壁面103上;或是以抽管方式形成于管体10的内壁面103上的沟槽状毛细组织(如5图所示)。如图所述,第二种毛细组织111位于热管1顶端的冷凝段101及管身102的其余部位。
如图2所示,为避免第一种毛细组织110与第二种毛细组织111未连接而造成毛细传输的不连续,在制造上最好能使上述两种毛细材料的交接处予以重迭或紧密对接,以确保毛细传输路径得以连续而不致中断。
因此,通过上述的构造组成,即可得到本实用新型热管毛细组织结构。
如3图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热管1应用于L形管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其中,所述受热段100形成在热管1的一端处,而该热管1的另一端则为所述冷凝段101,并使受热段100与热源2相接触,而冷凝段101上则串接有多个散热鳍片3,且该热管1被弯曲部位内的第二种毛细组织111可为编织网或沟槽,所以该热管1可在不破坏毛细结构的情况下被弯曲。
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热管1′应用于U形管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其中,由于一般U形热管1′的受热段100′位于呈U字型的底段处,所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受热段100′形成在管体10′的中段处,而该管体10′的两端则各为所述冷凝段101′,且受热段100′同样与热源2′相接触,两冷凝段101′则共同串接有多个散热鳍片3′,如此即可通过第一种毛细组织110′的粉末烧结、及第二种毛细组织111′的编织网或沟槽来构成该热管1′的毛细组织11′,并达到热管1′的受热段100′所能承受的温度较高、且其余管段还能适于弯管的目的。
综上所述,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两种不同种类、型式的毛细材料作为该热管内的毛细结构,以使该热管除了可承受较高温的热源外,还能适用于弯管场合上。
然而,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即局限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进行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同理皆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热管毛细组织结构,其包括中空管体、以及设于所述管体内壁面上的第一种毛细组织与第二种毛细组织;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在其管身上至少具有受热段,在所述受热段内壁面设有所述的第一种毛细组织,而其余管身内壁面则设有所述的第二种毛细组织,且所述第一种毛细组细织由粉末烧结所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毛细组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热段位于所述管体一端处,而所述管体另一端则为冷凝段。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毛细组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热段位于所述管体中段处,而所述管体两端则各为冷凝段。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毛细组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种毛细组织、第二种毛细组织的交接处相互重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毛细组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种毛细组织、第二种毛细组织的交接处紧密对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毛细组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种毛细组为编织网。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管毛细组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网由金属线编织而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毛细组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种毛细组织为沟槽。
专利摘要一种热管毛细组织结构,包括中空管体、以及贴附在管体内壁面上的毛细组织;其中,管体在其管身上至少具有受热段,在此受热段内的毛细组织由粉末烧结而成,而其余管身内的毛细组织则由编织网或沟槽等其它型式的毛细组织所构成。如此,通过两种不同种类、型式的毛细材料作为热管内的毛细结构,可使热管除了能承受较高温的热源外,还能适用于弯管场合上。
文档编号F28D15/04GK2886496SQ200620018428
公开日2007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23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23日
发明者黄孟正, 王证都, 蔡鸣达 申请人:超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