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烧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56439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还原烧嘴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还原烧嘴。所述还原烧嘴包括燃气通气管部分、助燃风通风管部分及二次燃气管部分,所述燃气通气管部分包括燃气进口、第一通气管、第一流量孔板、第二通气管、喷嘴头及旋风板,所述助燃风通风管部分包括助燃风进口、助燃风壳体、碳化硅内套及第一压盖,所述助燃风通风管部分设于燃气通气管部分外围,所述二次燃气管部分包括二次壳体、碳化硅外套、第二压盖及第二流量孔板,所述二次燃气管部分设于助燃风通风管部分外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还原烧嘴,采用独特的结构设计形式,采用内外套,内套燃气燃烧产生亚高速速度,与外套之间的燃气湍流掺混喷射进入高温区,达到炉内温度、气氛均匀。
【专利说明】还原烧嘴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还原烧嘴,尤其涉及一种节能还原烧嘴。

【背景技术】
[0002]在全球能源日趋紧张以及国家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和大力发展节能产业的背景下,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工业企业面临的主要命题。国内的还原气氛烧成产品的抽屉窑、隧道窑、辊道窑等窑炉由于老式还原焰烧嘴燃烧后烟气速度不高,造成窑内温度、气氛不均匀,烟气速度小,排烟量也小,不能保证温度、气氛的均匀。


【发明内容】

[0003]为了解决上述窑内温度、气氛不均匀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采用提高燃烧烟气速度,结构独特,达到炉内温度、气氛均匀,保证还原气氛窑炉节能的还原烧嘴。
[0004]一种还原烧嘴,包括燃气通气管部分、助燃风通风管部分及二次燃气管部分,所述助燃风通风管部分设于所述燃气通气管部分外围,所述二次燃气管部分设于所述助燃风通风管部分外围;
[0005]所述燃气通气管部分包括燃气进口、第一通气管、第一流量孔板、第二通气管、喷嘴头及旋风板,所述第一通气管与所述第二通气管通过所述第一流量孔板相连接,所述燃气通气管部分设有连通管,与二次燃气管部分相连,所述燃气进口设于所述第一通气管进口端,所述喷嘴头设于所述第二通气管出口端,所述旋风板设于所述第二通气管出口端外侧;
[0006]所述助燃风通风管部分包括助燃风进口、助燃风壳体、碳化硅内套及第一压盖,所述助燃风进口设于所述助燃风壳体进口端下侧,所述助燃风壳体出口端与所述碳化硅内套通过所述第一压盖连接;
[0007]所述二次燃气管部分包括二次壳体、碳化硅外套、第二压盖及第二流量孔板,所述二次壳体与所述碳化硅外套通过所述第二压盖连接,所述燃气通气管部分连通管与所述助燃风通风管部分通过所述第二流量孔板相连接。
[000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其燃气通气管进口端设有测压阀一,用于检测燃气通气管内压力。
[000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其助燃风壳体管壁上部设有测压阀二,用于检测助燃通风管内压力。
[00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其二次壳体上通过螺栓将所述二次壳体与所述助燃风壳体连接。
[00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其碳化硅内套与所述旋风板之间的单边间隙为1.5mm。
[00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其碳化硅内套和所述碳化硅外套的出口端均设有收口,所述碳化娃外套收口在所述碳化娃内套收口外围。
[00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其碳化硅内套收口和所述碳化硅外套收口均为圆锥形收口。
[00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其第一通气管、所述第二通气管、所述助燃风壳体及所述二次壳体形状均为圆柱形。
[00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其喷嘴头及旋风板为耐热不锈钢,其他部件为不锈钢。
[0016]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还原烧嘴采用独特的结构设计形式,采用内外套,内套燃气燃烧产生60 - 80m/s亚高速速度,与外套之间的燃气湍流掺混喷射进入高温区与窑内过剩高温空气在窑内二次燃烧,达到炉内温度、气氛均匀。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还原烧嘴一较佳实施例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还原烧嘴一较佳实施例的主视图。所述还原烧嘴包括燃气通气管部分1、助燃风通风管部分2及二次燃气管部分3。所述助燃风通风管部分2套设于所述燃气通气管部分I外围,所述二次燃气管部分3套设于所述助燃风通风管部分2外围。
[0021]所述燃气通气管部分I包括燃气进口 4、第一通气管5、第一流量孔板6、第二通气管7、喷嘴头8及旋风板9,所述第一通气管5与所述第二通气管7通过所述第一流量孔板6相连接,所述燃气通气管部分I还设有连通管,与二次燃气管部分3相连,所述燃气进口 4设于所述第一通气管5进口端,所述喷嘴头8设于所述第二通气管7出口端,所述旋风板9设于所述第二通气管7出口端外侧
[0022]所述助燃风通风管部分2包括助燃风进口 10、助燃风壳体11、碳化硅内套12及第一压盖13,所述助燃风进口 10临近所述助燃风壳体11进口端并设置于所述助燃风壳体11的侧壁,所述助燃风壳体11出口端与所述碳化硅内套12的一端通过第一压盖13连接。
[0023]所述二次燃气管部分3包括二次壳体14、碳化硅外套15、第二压盖16及第二流量孔板17,所述二次壳体14 一侧端部与所述碳化硅外套15的一端通过第二压盖16连接,所述燃气通气管部分I连通管与所述助燃风通风管部分2通过所述第二流量孔板17相连接。
[0024]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燃气通气管部分I进口端设有测压阀一18,所述助燃风壳体11进口端外壁设有测压阀二 19,所述二次壳体14另一侧端部通过螺栓20与所述助燃风壳体11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压盖13与所述第二压盖16通过硅橡胶垫片21实现压紧密封。所述碳化硅内套12与所述旋风板9之间的单边间隙为1.5mm。所述第一流量孔板6和所述第二流量孔板17可调节气流量的大小。所述碳化硅内套12和所述碳化硅外套15的出口端具有收口,所述碳化硅内套12的收口在所述碳化硅外套15的收口内,所述碳化硅内套12和所述碳化硅外套15的收口均为圆锥形收口。
[0025]所述燃气通气管部分1、所述助燃风通风管部分2及所述二次燃气管部分3均为圆柱体管。所述喷嘴头8及旋风板9为耐热不锈钢,其他部件为不锈钢。
[0026]当然,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燃气通气管部分1、所述助燃风通风管部分2及所述二次燃气管部分3不仅仅局限于圆柱形管,其还可以是方形管、椭圆形管等其他形状的空心管。所述碳化硅内套12和所述碳化硅外套15收口也不仅仅局限于圆锥形收口,还可以是与所述助燃风通风管部分2和所述二次燃气管部分3相匹配的其他锥形收□。
[002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还原烧嘴具有独特的结构设计形式,采用内外管嵌套结构,内套管燃气燃烧产生60-80 m/s亚高速速度,与内外套之间的燃气湍流掺混喷射进入高温区与窑内过剩高温空气在窑内二次燃烧,一次燃烧和二次燃烧燃气分别由第一流量孔板和第二流量孔板来控制,所述燃气流量孔板可以根据试验方法来确认,最终控制所述还原烧嘴喷射速度,控制炉内温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还原烧嘴的进一步改进方案中,所述测压阀一 18的设置方便测量燃气的压力,所述测压阀二 19的设置方便测量助燃风的压力。
[002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还原烧嘴,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气通气管部分、助燃风通风管部分及二次燃气管部分,所述助燃风通风管部分设于所述燃气通气管部分外围,所述二次燃气管部分设于所述助燃风通风管部分外围,所述燃气通气管部分包括燃气进口、第一通气管、第一流量孔板、第二通气管、喷嘴头及旋风板,所述第一通气管与所述第二通气管通过所述第一流量孔板相连接,所述燃气通气管部分设有连通管,与二次燃气管部分相连,所述燃气进口设于所述第一通气管进口端,所述喷嘴头设于所述第二通气管出口端,所述旋风板设于所述第二通气管出口端外侧,所述助燃风通风管部分包括助燃风进口、助燃风壳体、碳化硅内套及第一压盖,所述助燃风进口设于所述助燃风壳体进口端下侧,所述助燃风壳体出口端与所述碳化硅内套通过所述第一压盖连接,所述二次燃气管部分包括二次壳体、碳化硅外套、第二压盖及第二流量孔板,所述二次壳体与所述碳化硅外套通过所述第二压盖连接,所述燃气通气管部分与所述二次燃气管部分通过所述第二流量孔板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还原烧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通气管部分进口端设有测压阀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还原烧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助燃风壳体管壁上部设有测压阀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还原烧嘴,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壳体上通过螺栓将所述二次壳体与所述助燃风壳体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还原烧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化硅内套与所述旋风板之间的单边间隙为1.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还原烧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化硅内套和所述碳化硅外套的出口端均设有收口,所述碳化硅外套收口在所述碳化硅内套收口外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还原烧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化硅内套收口和所述碳化硅外套收口均为圆锥形收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还原烧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气管、所述第二通气管、所述助燃风壳体及所述二次壳体形状均为圆柱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还原烧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头及旋风板为耐热不锈钢,其他部件为不锈钢。
【文档编号】F23D14/60GK204153778SQ201420423866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30日
【发明者】张旭, 冯伟 申请人:湖南奥特朗工业装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