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箱体蓄热式焚烧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10766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焚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箱体蓄热式焚烧炉。



背景技术:

目前,焚烧技术已应用于各行各业,焚烧炉是常用于医疗及生活废品、动物无害化处理方面的一种无害化处理设备。其原理是利用煤、燃油、燃气等燃料的燃烧,将要处理的物体进行高温的焚毁碳化,以达到消毒的目的。多箱体的蓄热式焚烧炉是焚烧炉中的一种,其各个蓄热室是用钢板隔开,如此不便于施工,投资成本也高。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箱体蓄热式焚烧炉,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箱体蓄热式焚烧炉,其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内部具有多个蓄热室,任一蓄热室独立设置的蓄热空间,所述多个蓄热室之间采用隔墙进行隔离,任一蓄热室具有顶隔墙、底隔墙以及侧隔墙,所述顶隔墙、底隔墙以及侧隔墙限定所述蓄热室的独立的蓄热空间,所述顶隔墙、底隔墙以及侧隔墙为陶瓷纤维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多箱体蓄热式焚烧炉的改进,所述多个蓄热室中,相邻的蓄热室之间具有共用的侧隔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多箱体蓄热式焚烧炉的改进,所述若干蓄热室横向排列,且各蓄热室的蓄热空间的容积相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多箱体蓄热式焚烧炉的改进,所述蓄热室的数量为三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多箱体蓄热式焚烧炉的改进,各蓄热室具有各自的送料口,所述送料口与对应的蓄热空间相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多箱体蓄热式焚烧炉的改进,所述送料口由炉门进行打开或关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多箱体蓄热式焚烧炉降低了成本,且便于施工和后期维修。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多箱体蓄热式焚烧炉工作时,蓄热效果更好,运行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多箱体蓄热式焚烧炉一具体实施方式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多箱体蓄热式焚烧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内部具有多个蓄热室10。任一蓄热室10独立设置的蓄热空间,为实现该目的,所述多个蓄热室10之间采用隔墙进行隔离。

进一步地,任一蓄热室10的隔墙具有顶隔墙20、底隔墙30以及侧隔墙40,其中,所述顶隔墙20、底隔墙30以及侧隔墙40限定所述蓄热室10的独立的蓄热空间。所述顶隔墙20、底隔墙30以及侧隔墙40可被设置为一体式结构,也可被设置为分体式组装结构。为了实现各蓄热室的保温要求,所述顶隔墙20、底隔墙30以及侧隔墙40采用陶瓷纤维棉,同时,由所述陶瓷纤维棉形成的所述顶隔墙20、底隔墙30以及侧隔墙40具有设定的厚度,该设定的厚度应当满足所述蓄热室的蓄热要求。

从而,相比现有蓄热室采用的钢隔板的方案,本实用新型降低了成本,且便于施工和后期维修。同时,由于陶瓷纤维棉的具有较好的保温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多箱体蓄热式焚烧炉工作时,蓄热效果更好,运行成本也相对较低。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蓄热室10中,相邻的蓄热室10之间具有共用的侧隔墙40。所述若干蓄热室10可按照横向依次排列,且各蓄热室10的蓄热空间的容积相等。优选地,所述蓄热室10的数量可以为三个。此外,各蓄热室10还具有各自的送料口,所述送料口与对应的蓄热空间相连通。同时,所述多箱体蓄热式焚烧炉还安装有炉门,所述送料口由炉门进行选择性打开或关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多箱体蓄热式焚烧炉降低了成本,且便于施工和后期维修。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多箱体蓄热式焚烧炉工作时,蓄热效果更好,运行成本较低。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