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31023阅读:559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烧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厨房设备,尤其是一种家用燃气灶具使用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燃气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厨具,燃气灶主要分为液化可燃气为燃料进行燃烧的灶具,液化可燃气可以为天然气、液化气、沼气等,根据液化可燃气的种类不同,燃气灶可以分为多种,如液化气灶、煤气灶、天然气灶等。当然,燃气灶还可以根据结构不同分为单灶、双灶、单眼灶、多眼灶、台式嵌入式灶等。

燃烧器是燃气灶的重要部件,如申请号为200610122586.4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上进风的燃气灶具燃烧器,包括由上至下顺序设置的外火盖、外环火盖座、底盘和带引射管的炉头,在底盘中央设有环形的中心火盖座与中心火盖相配;又如申请号为201410719979.8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燃烧器,包括炉头座、分火器,分火器上设置有中心火盖,中心火盖的外周设有外环火盖,同样也设置于分火器上,中心火盖和外环火盖均与分火器内连通。

上述这些现有燃烧器结构很难做到小尺寸大功率,由于是通过喷嘴喷出燃气的自身能量来引射空气,一次空气的引射能力很有限,需要更多的二次空气;此外,现有燃烧器的火焰与空气的接触较少且火焰中心有大片区域没有空气,导致燃烧不充分,普遍效率不高,烟气排放偏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提高热交换效率的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燃烧器,包括底座、燃气进气通道、一次空气进气通道和位于底座上方的燃气混气装置,所述燃气混气装置内形成有与燃气进气通道和一次空气进气通道连通的混合气体通道,其特征在于:燃烧器还包括能转动地支撑在底座上的气旋装置,所述气旋装置呈上、下开口的中空圆筒状、并且位于燃气混气装置外周,所述气旋装置的周壁上开设有进气口以形成二次空气进气通道,所述二次空气进气通道位于燃气混气装置的上方,所述气旋装置内、燃气混气装置上方形成燃烧区域。

为了使得气旋装置旋转时可带动空气旋转而形成上升气旋,提升一次空气进气通道的压力,进一步加强一次空气进入引射管的量,以保证充分燃烧,所述气旋装置的周壁内侧、位于进气口上方的位置设置有多个叶片,所述叶片沿着周向间隔布置。

优选的,为使得气旋形成的效果好,又不影响火焰燃烧,所述叶片的宽度为4mm~6mm,高度为6mm~12mm。

优选的,一次空气进气通道和燃气进气通道的结构为,所述底座包括基座和燃气导管,所述基座呈上、下开口的中空状,所述燃气导管从基座外延伸到基座内并弯折向上延伸,所述燃气导管内形成所述燃气进气通道,所述基座内环绕燃气导管外周的部分形成所述一次空气进气通道,所述燃气导管位于基座内部分的顶端设置有喷嘴。

优选的,气旋装置由电机驱动,并通过齿轮传动,所述底座还包括由基座向外延伸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一齿轮,所述基座呈圆筒状,所述气旋装置的底部转动支撑在基座外周,所述气旋装置外周设置有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

为引导燃气和空气进入并充分混合,所述燃气混气装置包括上开口的混气室、以及位于混气室下方并与混气室连通的引射管,所述引射管位于喷嘴的上方。

为加强燃气和空气引入能力,所述引射管的下部呈下大上小的喇叭口。

为组合成功率范围较宽的火焰发生器,所述混气室内设置有燃气导流装置,所述混气室内环绕在燃气导流装置外周的部分形成所述混合气体通道。

为引导燃气和空气,所述燃气导流装置包括悬空支撑在混气室内的导流柱,所述导流柱的底面呈从外周向中间逐渐向下倾斜的导流面,所述导流面的中间与引射管相对。

为了对高速流动的混合气体进行有效减速,以防止脱火和在燃烧时回火,所述导流柱位于导流面上方的周壁上形成有环状的凹槽,所述导流柱位于凹槽下方部分的周壁边缘与混气室侧壁之间的间隙、小于导流柱位于凹槽上方部分的周壁边缘与混气室侧壁之间的间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可转动的气旋装置,使得外围空气被内吸后与火焰接触并促使火焰高度拉高,让燃气燃烧更加充分且提高火焰高度,集中的火焰可以大大提高热交换强度从而有效提高热交换效率,在同等功率情况下有效将燃烧器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燃烧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燃烧器的底座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燃烧器的燃气导流装置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燃烧器的阀杆下压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图5,一种燃烧器,包括底座1、设置在底座1上的燃气混气装置2、设置在燃气混气装置2内的燃气导流装置3、设置在底座1上并位于燃气混气装置2外周的气旋装置4和喷嘴5。

其中,底座1包括基座11,燃气导管12和支撑架13,基座11呈上、下开口的圆筒状,燃气导管12横向延伸,包括从基座11外直至末端延伸入基座11内的水平部121,以及从水平部121位于基座11内的末端弯折向上延伸形成的竖直部122,上述的喷嘴5即设置在燃气导管12的竖直部122的上端口。由此基座11内环绕燃气导管12的竖直部122外周的部分形成一次空气进气通道Q1,燃气导管12内形成燃气进气通道Q2。

支撑架13用于使得底座1与灶台固定,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架13具有三个,由基座11的侧壁向外延伸而形成,其中一个支撑架13上设置有电机7,电机7的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一齿轮71。

基座11的上端面向上延伸形成有多个支撑柱111,燃气混气装置2通过支撑柱111设置在基座11上方,支撑柱111和燃气混气装置2可通过螺丝固定。燃气混气装置2包括混气室21和位于混气室21下方、并与混气室21连通的引射管22。混气室21为上开口、并呈中空,燃气导流装置3设置在混气室21内。燃气导流装置3小于混气室21,混气室21内、环绕在燃气导流装置3外周的部分形成混合气体通道Q3。混气室21的直径优选的在35mm~50mm之间,燃气混气装置2匹配燃气导流装置3组合成火焰发生器,功率范围可做到3.5kw~20kw,家用灶具燃烧器可在5.2kw以内进行合理结构尺寸设计。引射管22设置在混气室21的下方,混气室21的底部开口从而与引射管22连通。引射管22的下部优选的为下大上小的喇叭口,引射管22的位置与喷嘴5的位置对应,位于喷嘴5的上方,并且引射管22的横截面大于喷嘴5,使得引射管22可同时导入燃气和空气。

燃气导流装置3包括导流柱31和支撑脚32,导流柱31可以为圆柱形,支撑脚32可包括在导流柱31的底部间隔布置的多个,如间隔布置三个,由此导流柱31可通过支撑脚32悬空支撑在混气室21内,以避免堵塞混气室21和引射管22之间的通路。导流柱31的底面呈从外周向中间逐渐向下倾斜的导流面311,导流面311的中间可正对引射管22,以便于将燃气和空气向上引导。导流柱31位于导流面311上方的周壁上,形成有环状的凹槽33。导流柱31位于凹槽33下方的部分、相对于导流柱31位于凹槽31上方的部分,更为朝向混气室21的侧壁突出,也就是说,导流柱31位于凹槽33下方部分的周壁边缘与混气室21侧壁之间的间隙、小于导流柱31位于凹槽33上方部分的周壁边缘与混气室21侧壁之间的间隙,这样的混合气体通道Q3的出口结构可以对高速流动的混合气体进行有效减速以防止脱火和在燃烧时回火。

燃气通过燃气进气通道Q2流经喷嘴5,进入引射管22,并且引射管22同时从一次空气进气通道Q1引射一部分空气,燃气和空气进入混气室21内混合,混合后的混合气体从混合气体通道Q3向上流出后燃烧。从一次空气进气通道Q1流出的空气其余部分则从燃气混气装置2外周向上通过。

气旋装置4呈上、下开口的中空圆筒状,气旋装置4的底部环绕在基座11的外周,通过轴承6与底座10的基座11联接形成可以绕基座11轴线旋转的回转体。气旋装置4的周壁上开设有多个进气口41,进气口41沿着周向延伸、并且间隔布置,从而形成二次空气进气通道Q4,二次空气进气通道Q4位于燃气混气装置2的上方。参见图5,其中,燃气流动路径以箭头A所示,空气流动路径以箭头B所示,混合气体流动路径以箭头C所示。气旋装置4内、燃气混气装置2上方形成为燃烧区域Q。

气旋装置4的周壁上位于进气口41的下方设置有第二齿轮42,第二齿轮42与电机7的输出轴上的第一齿轮71啮合。由此,在工作状态下可通过电机7提供动力带动气旋装置4绕基座11旋转。气旋装置4的旋转可形成螺旋上升气流,将一次空气进气通道Q1的部分空气和二次空气进气通道Q4的空气吸入燃烧区域,使得燃烧区域气流形成紊流,火焰与空气的接触更加充分,根据火力大小的不同由控制电路的信号来控制电机7的转速做出相应的变化以匹配该时刻的空气量和火焰状态。气旋装置4其通过旋转使得内部产生负压,其压力变化在10pa~45pa之间调整,其直径比燃气混气装置2大25mm~35mm。

气旋装置4周壁内侧、位于进气口41上方的位置设置有多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叶片43,叶片43通常设置有12~20片,其宽度4mm~6mm,高度6mm~12mm。叶片43在气旋装置4旋转时可带动空气旋转而形成上升气旋,提升一次空气进气通道Q1的压力,进一步加强一次空气进入引射管22的量,以保证充分燃烧,其余空气随着气旋上升成为二次空气。

本实用新型的燃烧器,通过电机7带动气旋装置4转动,使得外围空气被内吸后与火焰接触并促使火焰高度拉高,让燃气燃烧更加充分且提高火焰高度,现有常规燃烧器的火焰高度一般都在20mm左右,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可将火焰提升到50mm~80mm,集中的火焰可以大大提高热交换强度从而有效提高热交换效率。该方案可以在同等功率情况下有效将燃烧器小型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