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干烧燃烧器及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77257阅读:740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干烧燃烧器及燃气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气灶,特别涉及一种安装在燃气灶上的具有防干烧功能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燃烧器普遍采用内、外双环火对放置在其上的厨具进行加热,以提高加热效率,缩短烹调的时间。为了在传统的燃烧器上增加防干烧功能,专利号为200710145761.6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防干烧双环燃烧系统,包括燃烧器,在燃烧器上安装火盖座,外环火盖安装在火盖座上,内环火盖直接安装在燃烧器上,在内环火盖和燃烧器的中心处具有通孔,在通孔内安装有防干烧温度传感器。其中燃烧器包括圆环形支撑座,在支撑座的底部连接有燃气通道,支撑座上设置有外支撑环和内支撑环,外支撑环与内支撑环分别与燃气通道连通,火盖座固定在外支撑环上与外环火盖形成外环混合腔,内环火盖安装在内支撑环上形成内环混合腔。该技术方案虽然实现了在双环燃烧器的中心安装防干烧温度传感器,但由于在燃烧器上设置圆环形支撑座的结构以向外环混合腔和内环混合腔分别供燃气,使得其结构复杂,燃烧器的体积较大,且需要对传统的燃烧器结构进行较大的改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觖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有利于减少燃烧器体积的防干烧燃烧器,同时提供一种安装有该燃烧器的燃气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干烧燃烧器,包括炉头、火盖座、外环火盖、内环火盖及防干烧传感器,在所述外环火盖上具有外环燃烧孔,在所述内环火盖上具有内环燃烧孔,所述火盖座安装在炉头上,所述外环火盖和内环火盖分别安装在火盖座上,在所述内环火盖、火盖座及炉头的中心具有贯穿的通孔,所述防干烧传感器穿过所述通孔固定,在所述火盖座的外周具有呈环形的外环腔,在所述火盖座的中心具有围绕所述通孔呈环形设置的分流腔,所述炉头的燃气出口与所述分流腔连通,所述分流腔具有内环腔和中间腔,所述中间腔通过至少一个连接通道与所述外环腔连通,所述内环腔与内环火盖的内环混合腔连通,所述外环腔与外环火盖的外环混合腔连通。

进一步,所述炉头的燃气出口分隔成相对独立的外环燃气出口和内环燃气出口,所述外环燃气出口与所述中间腔连通,所述内环燃气出口与所述内环腔连通。

进一步,所述炉头的燃气出口为环形,环形燃气出口的中心为用于穿过所述防干烧传感器的通孔,在环形的所述燃气出口中间利用隔断分成出所述外环燃气出口和内环燃气出口。

进一步,所述外环燃气出口的面积大于所述内环燃气出口的面积。

进一步,所述分流腔的中间用隔板分隔出上下两层结构,上层为内环腔,下层为中间腔,所述内环腔与炉头的内环燃气出口之间通过开设在隔板上的开口连通。

进一步,所述隔板与所述炉头的内环燃气出口的上表面之间采用端面密封配合的方式连接。

进一步,所述隔板的开口处向下延伸出燃气通道,在所述燃气通道的底部具有密封平面,所述密封平面与所述炉头的内环燃气出口的上表面之间相抵靠实现密封配合。

进一步,所述连接通道沿下层的所述中间腔的周向设置,在所述中间腔的侧壁上开设与连接通道连通的通气口。

进一步,所述炉头的燃气出口为由中间的第一环和外围的第二环围成的环形,环形的分流器由内环形壁和外环形壁组成,在内环形壁的外圆周面上具有向外凸出的环形凸台,所述炉头上的第二环卡入所述分流器的外环形壁内固定实现侧面密封配合,所述炉头上的第一环套在所述内环形壁外固定实现侧面密封配合,所述第一环的顶部与所述凸台相抵靠实现端面密封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

一种燃气灶,安装有如上所述的燃烧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干烧燃烧器及燃气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火盖座内设置分流腔,将炉头的燃气先引导至火盖座中心的分流腔内,再由分流腔将燃气分流至内环火盖和外环火盖,在不显著增加炉头结构的基础上,使得炉头的体积更小,燃烧器的整体结构更加简单,同时不会妨碍在燃烧器的中心安装防干烧传感器。

(2)本实用新型中的炉头、火盖座、外环火盖、内环火盖均可以相互拆卸,便于日常清理卫生,同时利于售后维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燃烧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燃烧器结构爆炸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燃烧器结构爆炸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燃烧器结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燃烧器火盖座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燃烧器火盖座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燃烧器内环火盖结构剖视图。

如图1至图7所示,炉头1,火盖座2,外环火盖3,内侧侧壁3a,外侧侧壁3b,内环火盖4,内侧侧壁4a,外侧侧壁4b,防干烧传感器5,内环燃烧孔6,通孔7,引射管8,筒体9,燃气出口10,内环燃气出口10a,外环燃气出口10b,安装座11,第一环12,第二环13,隔断14,点火针15,外环腔16,内侧侧壁16a,外侧侧壁16b,分流腔17,内环腔17a,中间腔17b,连接通道18,内环形壁19,外环形壁20,隔板21,开口22,密封平面23,凸台24,凸台25,凸台26,燃气出口27,通气出口28,外环混合腔29,内环混合腔30,保护环3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干烧燃烧器,包括炉头1、火盖座2、外环火盖3、内环火盖4及防干烧传感器5,在外环火盖3上具有外环燃烧孔(图中未示出),在内环火盖4上具有内环燃烧孔6,外环火盖3和内环火盖4分别安装在火盖座2上。

在内环火盖4、火盖座2及炉头1的中心具有上下贯穿的通孔7,防干烧传感器5穿过通孔7固定,防干烧传感器5的底部通过支架等固定结构固定安装在炉头1上,也可以根据需要固定安装在燃气灶的底壳上,防干烧传感器5的顶部用于检测炊具底部的温度。

如图2和图3所示,炉头1包括两个引射管8和一个筒体9,筒体9的顶部为燃气出口10,点火针15也固定在炉头1的顶部,位于燃气出口10的一侧,在筒体9的中心具有用于穿过防干烧传感器5的贯穿通孔7,燃气出口10与通孔7之间是相互隔断密封的,避免燃气进入中间的通孔7内。在两个引射管8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安装座11,两个安装座11分别通过螺栓固定在燃气灶的壳体上。防干烧传感器5的底部可通过支架等固定结构固定安装的筒体9的底部。

本实施例中,为了简化炉头1的结构,炉头1顶部的燃气出口10采用环形的结构,由中间的第一环12和外围的第二环13围成,环形燃气出口10的中心即由第一环12围成的空间为用于穿过防干烧传感器5的通孔7。

在环形的燃气出口10中间利用隔断14分成出相对独立的内环燃气出口10a和外环燃气出口10b,即利用隔断14将由中间的第一环12和外围的第二环13围成的空间分隔成两个相对独立的腔室,隔断14与第一环12和第二环13一体成型。两个引射管8分别通过筒体9内的外环燃气通道和内环燃气通道与外环燃气出口10b和内环燃气出口10a连通,燃气经过两个引射管8、外环燃气通道和内环燃气通道,从炉头1顶部的外环燃气出口10b和内环燃气出口10a分别流出。

由于内环火相对于外环火较小,内环火的耗气量相对较小,因此,本实施例中优选环形的燃气出口10采用偏心设计,即外环燃气出口10b的面积大于内环燃气出口10a的面积,使外环燃气出口10b的出气量更多,满足燃烧需求,同时也可以保证内外环火的燃烧更加充分。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火盖座2固定安装在炉头1上,火盖座2的外周具有呈环形的外环腔16,外环腔16的纵断面为向上开口的U形,在火盖座2的中心具有呈环形的分流腔17,环形分流腔17的中心为用于穿过防干烧传感器5的通孔7,分流腔17内具有内环腔17a和中间腔17b,内环腔17a和中间腔17b之间相对隔断密封,中间腔17b通过至少一个连接通道18与外环腔16连通。

本实施例中,整体呈环形的分流腔17的中间用隔板21分隔出上、下两层结构,上层为内环腔17a,下层为中间腔17b,内环腔17a和中间腔17b之间是相对密封完全隔离的,内环腔17a的纵断面为向上开口的U形,内环腔17a与炉头1的内环燃气出口10a之间通过开设在隔板21上的开口22连通,中间腔17b的纵断面大致为向下开口的U形,中间腔17b直接与外环燃气出口10b连通。

分流腔17内的内环腔17a和中间腔17b分别由内环形壁19和外环形壁20围成,因从内环燃气出口10a流出的燃气量较少,如图4所示,中间腔17b的外环形壁20直径大于内环腔17a的外环形壁20直径,使中间腔17b的体积大于内环腔17a的体积。

为了简化结构,分流腔17也可以采用整体为上下直径相同的筒状结构,即内环腔17a和中间腔17b的内环形壁19和外环形壁20的直径均相同,因从内环燃气出口10a流出的燃气量较少,采用此种结构时可以优选采用中间腔17b的高度大于内环腔17a的高度。

隔板21与炉头1的内环燃气出口10a的上表面之间采用端面密封配合的方式连接,既达到密封的要求,又可以简化结构。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围绕隔板21的开口22向下延伸出燃气通道(图中未标示),在燃气通道的底部具有密封平面23,密封平面23在安装后与炉头1的内环燃气出口10a的上表面,即与围成内环燃气出口10a的第一环12、第二环13及隔断14的上表面之间相抵靠实现端面密封配合。从内环燃气出口10a流出的燃气直接经过燃气通道及开口22进入上层的内环腔17a内。密封平面23可以如图6所示的是在隔板21的下方再设置的一层隔板,燃气通道底部的入口开在该密封平面23上,燃气通道以外的空间均为中间腔17b,也可以将隔板21在开口22的位置加厚使其下表面在安装后可与内环燃气出口10a的上表面相抵靠实现端面密封配合。如图5所示,在内环腔17a的侧壁上还开有燃气出口27,用以提供长明火用气。

连接通道18沿下层的中间腔17b的周向设置,在中间腔17b的侧壁上开设与连接通道18连通的通气入口(图中未示出),在外环腔16的内侧侧壁16a上对应开有通气出口28。连接通道18可以沿中间腔17b的周向均匀设置二个、三个或四个,以保证燃气可以更均匀地分布于外环腔16内。

炉头1上外圈的第二环13的外径与中间腔17b的外环形壁20的内径相匹配,在安装后第二环13卡入外环形壁20内固定,第二环13与外环形壁20之间实现侧面密封配合,避免燃气泄漏。在中间腔17b的内环形壁19的外圆周面上具有向外凸出的环形凸台24,炉头1上的第一环12的内径与内环形壁19的外径相匹配,第一环12套在内环形壁19外固定,第一环12与内环形壁19之间实现侧面密封配合,同时第一环12的顶部与凸台24相抵靠实现端面密封配合,保证燃气不会泄漏至中心的通孔7内。炉头1与火盖座2在圆周方向及端面上均可实现密封配合,保证内环和外环燃气相互之间不会泄漏,实现内外环燃气通道互不干扰,同时可以有效避免燃气泄漏,对使用者的身体造成伤害。

如图4和图7所示,内环火盖4的纵断面为向下开口的U形,在内环火盖4的外侧侧壁4b上开有若干个内环燃烧孔6,分流腔17与内环火盖4对接后,分流器17上层的内环腔17a与内环火盖4内的内环混合腔30连通形成完整的且密封的内环混合腔,进入内环腔17a的燃气在内环混合腔30内再次混合,使燃气和空气混合的更加充分,最后从内环燃烧孔6中喷出燃烧,使燃气燃烧的更加充分,避免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产生。

内环火盖4的内侧侧壁4a及外侧侧壁4b的下半部分均向中心凹陷形成台阶状的结构,同时在内环形壁19的内圆周面具有向中心凸出的环形凸台25。内环火盖4安装在火盖座2上后,内环腔17a的外环形壁20顶部套装在内环火盖4的外侧侧壁4b的外侧,外环形壁20与外侧侧壁4b之间实现侧面密封配合,同时外环形壁20的顶端与外侧侧壁4b凹陷部分形成的平面抵靠,实现端面密封配合,保证燃气不会泄漏。内环腔17a的内环形壁19顶部套装在内环火盖4的内侧侧壁4a的外侧,内环形壁19与内侧侧壁4a之间实现侧面密封配合,同时,内环形壁19的顶端与内侧侧壁4a凹陷部分形成的平面抵靠,实现端面密封配合,保证燃气不会泄漏。为了进一步提高其密封性能,避免燃气泄漏至中心的通孔7内,此时,内侧侧壁4a的底部也可以与内环形壁19上的环形凸台25相抵靠形成第二道的端面密封配合。

如图4所示,外环火盖3的纵断面为向下开口的U形,在外环火盖3的外侧侧壁3b上开有若干个外环燃烧孔,外环腔16与外环火盖3对接后,外环腔16与外环火盖3内的外环混合腔29连通形成完整的且密封的外环混合腔,进入外环腔16的燃气在外环混合腔29内再次混合,使燃气和空气混合的更加充分,最后从外环燃烧孔中喷出燃烧,使燃气燃烧的更加充分,避免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产生。

外环火盖3的内侧侧壁3a的下半部分向外凹陷形成台阶状的结构,同时外侧侧壁3b的下半部分向内凹陷形成台阶状的结构,外环火盖3安装在火盖座2上后,外环腔16的外侧侧壁16b顶部套装在外环火盖的外侧侧壁3b的外侧,外环腔16的外侧侧壁16b与外环火盖的外侧侧壁3b之间实现侧面密封配合,同时外环腔16的外侧侧壁16b的顶端与外环火盖的外侧侧壁3b凹陷部分形成的平面抵靠,实现端面密封配合,保证燃气不会泄漏。外环腔16的内侧侧壁16a的顶部套装在外环火盖3的内侧侧壁3a的内侧,外环腔16的内侧侧壁16a与外环火盖3的内侧侧壁3a之间实现侧面密封配合,同时,外环腔16的内侧侧壁16a的顶端与外环火盖3的内侧侧壁3a凹陷部分形成的平面抵靠,实现端面密封配合,保证燃气不会泄漏。为了进一步提高其密封性能,避免燃气泄漏,此时,在外环腔16的内侧侧壁16a的内表面上具有向外凸出的环形凸台26,外环火盖3的内侧侧壁3a的底部也可以与外环腔16上的环形凸台26相抵靠形成第二道的端面密封配合。

在内环火盖4的上方设置有保护环31,避免燃气灶燃烧时内环火焰直接烧到中间的防干烧传感器5,进而有效避免防干烧传感器5受内环火影响灵敏度降低和误动作。保护环31可以与内环火盖4一体成型,也可以单独是一个部件,通过连接件固定在内环火盖4上。

下面详细描述燃气的流通路径:

将火盖座2安装在炉头1上,内环火盖4和外环火盖3分别安装在火盖座2上,燃气从两个引射管8分别从顶部的两个偏心的内环燃气出口10a和外环燃气出口10b流出。

内环燃气出口10a中的燃气通过隔板21上的燃气通道及开口22进入上层的内环腔17a,并在由内环腔17a和内环火盖4组成的内环混合腔30内再次混合后从内环燃烧孔6喷出燃烧。

外环燃气出口10b中的燃气进入中间腔17b,再通过连接通道18进入外环腔16,并在由外环腔16和外环火盖3组成的外环混合腔29内再次混合后从外环燃烧孔喷出燃烧。内环火和外环火同时燃烧,可以提高燃烧器的热流量,使得锅底受热温度更加均匀,加热更加快速,缩短烹调的时间,以节能的前提下,还可以提高加工食品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火盖座2内设置分流腔17,将炉头1的燃气先引导至火盖座2中心的分流腔17内,再由分流腔17将燃气分流至内环火盖4和外环火盖3内,在不显著增加炉头1结构的基础上,使得炉头1的体积更小,燃烧器的整体结构更加简单紧凑,同时不会妨碍在燃烧器的中心安装防干烧传感器5。

同时,本实用新型中炉头1、火盖座2、外环火盖3和内环火盖4之间均采用的是插接的结构,相互之间可以任意拆卸,便于使用者进行日常清理卫生,同时也有利于售后维修服务。

本实用新型利用内环火盖4、火盖座2及炉头1的中心贯穿通孔安装防干烧传感器5,为传感器的安装提供了充足的安装空间,使安装维护非常方便,另一方面,由于在通孔7内实现冷热空气的对流,在燃烧的同时还可对其中的防干烧传感器5进行对流降温,进而有利于提高防干烧传感器5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气灶,包括壳体、面板、如上所述的燃烧器、燃气阀、控制开关、风机等,在面板上还安装有用于支撑锅体的支撑架。

如上所述,结合附图所给出的方案内容,可以衍生出类似的技术方案。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