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烧炉进料溜槽水冷夹套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2180阅读:90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体废物处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生活垃圾和工业危险废物焚烧炉配套的进料溜槽水冷夹套系统。



背景技术:

生活垃圾和工业危险废物是固废领域常见的焚烧处置对象,生活垃圾多采用炉排炉焚烧处置,危险废物多采用回转窑焚烧处置,两种炉型的进料系统一般设置进料溜槽,垃圾从料斗中落至进料溜槽后进入焚烧炉内焚烧。

溜槽内要求形成相对密封工况,因进料溜槽与高温炉体连接,槽体易发生高温变形,影响溜槽的密封效果,料斗外的空气进入炉内影响焚烧的工况,同时炉内的火焰窜出引燃溜槽和料斗内的垃圾,发生垃圾燃烧的危险,因此溜槽的降温冷却尤为必要。

目前,进料溜槽水冷夹套系统至少存在以下问题:①水冷系统简单,冷却效果不佳;②冷却后废水直排,资源浪费;③冷却管道因高温及腐蚀易发生裂管;④溜槽内物料着火后缺少应急反应措施。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焚烧炉进料溜槽水冷夹套系统,适用于生活垃圾和工业危险废物焚烧炉,能有效冷却进料溜槽,循环利用冷却水,保证焚烧炉安全稳定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焚烧炉进料溜槽水冷夹套系统,该系统包括:供水单元、换热单元、排汽单元、排污单元和循环水处理单元;其中,

所述换热单元包括依次设置的至少两组热交换装置;

所述换热单元上方设置排汽单元,所述排汽单元与所述换热单元连接;

所述换热单元下方设置排污单元,所述排污单元与所述换热单元连接;

所述循环水处理单元与所述供水单元连接;

所述供水单元与所述换热单元连接;

所述排汽单元和排污单元分别与所述循环水处理单元连接。

由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焚烧炉进料溜槽水冷夹套系统,其有益效果为:该系统可根据溜槽的温度调节冷却水流速,保持溜槽温度在安全的范围内;在换热带上方设蒸汽收集集箱,防止直接外排烫伤巡检人员;换热后冷却水回收至循环水箱,高效利用水资源;系统中设检测水温、水质传感器,保证系统水质良好,减少和避免换热管道的腐蚀和爆裂;溜槽设有应急灭火水喷头,一旦在料斗上方的视频监控中发现物料有着火现象能及时扑灭。该系统可靠性高、安全性高、可控性好和节能性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焚烧炉进料溜槽水冷夹套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焚烧炉进料溜槽水冷夹套系统,该系统包括:供水单元、换热单元、排汽单元、排污单元和循环水处理单元;其中,

所述换热单元包括依次设置的至少两组热交换装置;

所述换热单元上方设置排汽单元,所述排汽单元与所述换热单元连接;

所述换热单元下方设置排污单元,所述排污单元与所述换热单元连接;

所述循环水处理单元与所述供水单元连接;

所述供水单元与所述换热单元连接;

所述排汽单元和排污单元分别与所述循环水处理单元连接。

上述水冷夹套系统中,循环水处理单元包括:

水箱,其内设有升降挡板,将该水箱内分隔为调节池和供水池;

所述调节池连接有进水管、加药管和第一排污管,所述进水管上设有进水控制阀,所述加药管上设有加药控制阀,所述第一排污管上设有排污控制阀;

所述调节池内设有盐度传感器;

所述供水池连接第二排污管和所述供水单元的供水管,所述第二排污管上设有电动开关阀;

所述供水池内设有温度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

上述水冷夹套系统中,换热单元的两组热交换装置中,第一组热交换装置包括:第一进水集箱和与该第一进水集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区,所述第一热交换区内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

第二组热交换装置包括:第二进水集箱和与该第二进水集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区,所述第二热交换区内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

上述水冷夹套系统中,第一热交换区和第二热交换区均采用钢制管道热交换器或钢制管带热交换器。

上述水冷夹套系统中,供水单元包括:

供水管,该供水管上设有供水泵,所述供水管分别与第一供水支管、第二供水支管和紧急降温供水支管;所述第一供水支管与换热单元的第一组热交换装置的第一进水集箱连接,该第一供水支管上设有第一供水控制阀;

所述第二供水支管与换热单元的第二组热交换装置的第二进水集箱连接,该第二供水支管上设有第二供水控制阀;

所述紧急降温供水支管与分别与第一、第二紧急降温喷枪连接,所述第一、第二紧急降温喷枪分别设在所述换热单元上方,处于焚烧炉进料溜槽入口连接处,所述紧急降温供水支管上设有紧急供水控制阀。

上述水冷夹套系统中,排汽单元包括:排汽集箱,分别与换热单元的第一组热交换装置的第一热交换区用管道连接,以及与换热单元的第二组热交换装置的第二热交换区用管道连接;

总排汽管段连接在所述排汽集箱与循环水处理单元的调节池之间。

上述水冷夹套系统中,排污单元包括:

第一排污管段,连接在第一组热交换装置的第一热交换区底部与循环水处理单元的调节池之间;

第二排污管段,连接在第二组热交换装置的第二热交换区底部与循环水处理单元的调节池之间。

上述水冷夹套系统还包括:可编程控制装置,分别与水泵、各传感器和控制阀连接,根据各传感器控制水泵和对应的控制阀。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焚烧炉进料溜槽水冷夹套系统,该系统包括供水单元、换热单元、排汽单元、排污单元和循环水处理单元;

其中,供水单元包括:供水管A,其上设置供水泵1,第一、第二供水控制阀5、8,紧急供水控制阀2,第一、第二紧急降温喷枪3、4。

所述的换热单元包括:第一、第二进水集箱6、9,第一、第二热交换区7、10,第一、第二热交换区7、10可为钢制管道、钢制管带或其他可达热交换的结构形式,热交换区设第一、第二温度传感器17、18。

所述的排汽单元设置在换热单元上方,包括:从换热区7、10去往蒸汽集箱的连接管B1、B2,排汽集箱15和总排汽管段B。

所述的排污单元设置在换热单元下方,包括:第一、第二排污管段C、D。

所述的循环水处理单元主体为水箱11,水箱11结构为混凝土或钢制,水箱11内部采用可升降挡板12分割为两部分,分别为调节池111和供水池112,调节池111接进水管E、加药管F和第一排污管G,进水管E上对应设进水控制阀13,加药管F上设加药控制阀14和第一排污管G上设排污控制阀15;调节池111内设盐度传感器19;供水池112连接第二排污管H和供水管A,第二排污管H上设电动开关阀16,供水管A上设供水泵1,第一、第二供水控制阀5、8,紧急供水控制阀2,第一、第二紧急降温喷枪3、4;供水池112内设温度传感器20和液位传感器21。

该系统还包括可编程控制装置,与各电气部件连接,根据传感器控制。

本实用新型焚烧炉进料溜槽水冷夹套系统的实施过程如下:

焚烧炉启动初,水箱中设一定的初始水量。供水泵收到从可编程控制装置发出的开启命令后向换热单元供水,第一、第二供水控制阀5、8可调节,其调节开度根据第一、第二热交换区7、10内设置的第一、第二温度传感器17、18反馈信号来设定,即当温度反馈信号显示温度升高,第一、第二供水控制阀调节增大开度,加大供水量;当温度反馈信号显示温度降低,第一、第二供水控制阀调节减小开度,减少供水量,从而达到增大换热效率,有效利用冷却水的目的。第一、第二热交换区7、10可为钢制管道、钢制管带或其他可达热交换的结构形式。本实用新型中热交换区数设为两单元,实际工程中,根据溜管的长度、换热需要及综合成本考虑,热交换区的单元数可设为1~N个。为均布进水,冷却水进水热交换区中设第一、第二进水集箱6、9。

冷却水热交换后部分水蒸发为水蒸汽,根据介质特性,在换热单元上方设排汽集箱15,防止蒸汽在管道里过量增压发生爆管,也防止直接外排烫伤巡检人员,同时利用总排汽管段B冷却水蒸汽,达到废水回用的目的。在换热单元下方设排污管段C、D。总排汽管段B和排污管段C、D中的废水均回收进入水箱11,回用水在水箱11中进一步冷却、调制、沉淀,以备循环利用。

水箱11结构为混凝土或钢制,水箱11内部采用可升降挡板12分割为两部分,分别为调节池和供水池,升降挡板12在调试时设定高度,正常运营时保持固定,在紧急情况下如溜槽或料斗里发现火花开启紧急降温喷枪,系统需要大量供水时可下调挡板。调节池111设盐度传感器19,供水池设温度传感器20和液位传感器21。调节池接进水管E、加药管F和第一排污管G,管道上对应设进水控制阀13、加药控制阀14和排污控制阀15。供水池112接排污管H和供水管A,第二排污管H上设电动开关阀16,供水管A出口连接供水泵1。

紧急供水控制阀2正常运行时为常闭状态,在紧急情况下如料斗里发现火花时开启阀门,向料斗内紧急喷水灭火降温。根据实际情况,紧急降温喷枪可设置1~N个,布置方式上可环形多层布置。

进水控制阀13,加药控制阀14,排污控制阀15,电动开关阀16,供水泵1,供水控制阀5、8,紧急供水控制阀2,由可编程控制装置控制,控制装置收集热交换区温度信号、调节池和供水池内温度及盐度信号、系统的运行状态等,控制阀门和泵的关闭和开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