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循环低氮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53748发布日期:2019-01-18 19:39阅读:816来源:国知局
内循环低氮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烧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内循环低氮燃烧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能源消耗显著提高,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峻。目前我国环保部门对燃烧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限制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燃气锅炉的NOx排放标准已经提高至<100mg。为此,降低NOx排放是目前燃气燃烧器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

燃气燃烧器停机时间较长时,应当关闭燃气管路阀门,以免发生燃气泄漏,造成安全隐患,传统的燃气燃烧器未设有关于未关闭燃气管路阀门的报警系统,容易出现上述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可提醒关闭燃气管路阀门、有效避免燃气泄漏的内循环低氮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解决的:

一种内循环低氮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风机,风机前侧设有进风口,风机后侧设有电机,风机右侧设有风机连接,风机和风机连接之间设有风门伺服电机,风机连接右侧设有电控箱,风机连接前侧设有混合筒,混合筒前侧设有燃烧筒,混合筒底部设有燃气伺服电机,燃气伺服电机上设有燃气阀组,该燃气阀组为电池阀,燃烧筒外侧设有电眼观火筒,电眼观火筒后侧设有电眼;所述电机、风门伺服电机、燃气伺服电机、燃气阀组、电眼观火筒、电眼均和电控箱电连接;

还包括有报警系统,该报警系统包括有温度传感器和控制盒,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燃烧筒外侧,控制盒设置混合筒外侧,所述控制盒内设有报警器、控制器、蓄电池和开关;所述温度传感器、报警器、开关、燃气阀组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温度传感器、报警器、开关、燃气阀组、控制器均与蓄电池电连接。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述报警器为蜂鸣报警器。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述控制盒包括有顶部为开口的盒体,盒体上铰接有与其形状相配合的盖体,所述盖体与盒体相卡接。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盖体为透明材质。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处于报警器上方的盖体上开设有多个通孔。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当关机时间较久时,设置在燃烧筒外侧的温度传感器将长期感应到室温温度,当处于一定范围的室温温度一段时间后,控制器将检测燃气阀组的状态,若燃气阀组处于关闭状态则不启动报警器,若燃气阀组处于开启状态,控制器将启动报警器报警,直到关闭燃气阀组,报警器才停止警报,本实用新型燃烧器可有效避免长期未使用且未关闭燃气阀组而造成的燃气外泄,确保生产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控制盒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内循环低氮燃烧器,包括有风机1,风机1前侧设有进风口2,风机1后侧设有电机3,风机1右侧设有风机连接4,风机1和风机连接4之间设有风门伺服电机5,风机连接4右侧设有电控箱6,风机连接4前侧设有混合筒7,混合筒7前侧设有燃烧筒8,混合筒7底部设有燃气伺服电机9,燃气伺服电机9上设有燃气阀组10,该燃气阀组10为电池阀,燃烧筒8外侧设有电眼观火筒11,电眼观火筒11后侧设有电眼12。电机3、风门伺服电机5、燃气伺服电机9、燃气阀组10、电眼观火筒11、电眼12均和电控箱6电连接。

还包括有报警系统,该报警系统包括有温度传感器13和控制盒14,所述温度传感器13设置在燃烧筒8外侧,控制盒14设置混合筒7外侧,如图4所示,所述控制盒14内设有报警器15、控制器16、蓄电池18和开关19。温度传感器13、报警器15、开关19、燃气阀组10均与控制器16电连接,报警器15优选为为蜂鸣报警器。温度传感器13、报警器15、开关19、燃气阀组10、控制器16均与蓄电池18电连接。

控制盒12包括有顶部为开口的盒体20,盒体20上铰接有与其形状相配合的盖体21,所述盖体21与盒体20相卡接。其中盖体21选用透明材质,处于报警器15上方的盖体21上开设有多个通孔17,利于报警器15的声音传递。

在使用本燃烧器前,实现在控制器16设置好启动报警器各个参数。在工作时,温度传感器13将感应到的温度信号传至控制器16,当关机时间较久时,设置在燃烧筒8外侧的温度传感器13将长期感应到室温温度,当处于一定范围的室温温度一段时间后,控制器16将检测燃气阀组10的状态,若燃气阀组10处于关闭状态则不启动报警器15,若燃气阀组10处于开启状态,控制器16将启动报警器15报警,直到关闭燃气阀组10,报警器15才停止警报。本实用新型燃烧器可有效避免长期未使用且未关闭燃气阀组10而造成的燃气外泄,确保生产安全。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