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进风式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41383发布日期:2020-12-11 15:10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上进风式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灶具燃烧器,尤其是一种上进风式灶具燃烧器。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一种上进风式燃烧器,包括中心火盖、外环火盖、分火器座和炉头,分火器座包括圆形座板、设在上表面中心的中心火盖座、与中心火盖座连通的中心进气管、外环燃气槽、外环进气槽和轴向燃气通道,轴向燃气通道上端与外环燃气槽相通、下端贯通圆形座板与外环进气槽连通,相邻二个轴向燃气通道之间的外环燃气槽和圆形座板构成径向二次空气通道;炉头包括中心火盖、外环燃气槽、中心引射管和外环引射管。存在问题是:不能实现上进风,清洁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进风式燃烧器,它不仅实现上进风,而且分火器座拆装方便。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上进风式燃烧器,包括中心火盖、外环火盖、分火器座、炉头、点火针和感应针,分火器座包括圆形座板、设在上表面中心的中心火盖座、与中心火盖座连通的中心进气管、外环燃气槽和轴向燃气通道,轴向燃气通道上端与外环燃气槽相通、下端贯通圆形座板;相邻二个轴向燃气通道之间的外环燃气槽和圆形座板构成径向二次空气通道;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炉头具有上开口的腔体,炉头的上部设有环绕炉头的圆环形座板;炉头的底板上设有中心进气道、中心出气座、外环进气道、位于第二象限内第一外环出气座和位于第四象限内的第二外环出气座,第一外环出气座的出气方向朝前,第二外环出气座的出气方向朝后,中心进气道与中心出气座连通,外环进气道与第一外环出气道和第二外环出气道连通;中心出气座设有中心喷嘴,第一外环出气座和第二外环出气座上设有外环喷嘴;

还包括外环引射预混装置,外环引射预混装置包括位于中心的进气导气腔、位于前部的第一预混腔、与第一预混腔连通的第一引射管、与第一引射管的进气端配合的第一空气腔、位于后部的第二预混腔、第二引射管、与第二引射管进气端配合的第二空气腔和设在第一预混腔和第二预混腔外表面上的支撑架板,

第一预混腔和第二预混腔的上开口端与所述圆形座板的下表面贴合,外环引射预装置与圆形座板固定连接,轴向燃气通道的下端与第一预混腔和第二预混腔连通,中心进气管的下端插入进气导气腔的上端内;外环引射预混装置插入炉头内,炉头的上端支撑支撑架板的梯级,第一外环出气座上的外环喷嘴与第一引射管相对,第二外环出气座上的喷嘴与第二引射管相对,圆形座板与炉头的法兰之间的间隙为水平向一次空气通道,外环引射预装置与炉头可拆卸配合;点火针和感应针分别固定在炉头的底板,点火针穿过第一空气腔、圆形座板上的点火针孔,感应针分第二空气腔、圆形座板上的感应针孔。

所述的一种上进风式燃烧器,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中心进气道包括中心进气纵向部和中心横向部,中心横向部与中心出气座连通;

所述外环进气道包括进气纵向部和横向部,所述第一外环出气座与横向部连通,所述第二外环出气座与进气纵向部连通。

所述的一种上进风式燃烧器,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轴向燃气通道有四个,圆形座板上设有前导气槽、后导气槽,前导气槽的两端与前部的二个轴向燃气通道连通,后导气槽与后部的二个轴向燃气通道连通;

前导气槽与第一预混腔连通、后导气槽第二预混腔连通。

所述的一种上进风式燃烧器,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第二预混腔的底部设有第二避空槽,第二避空槽与第一空气腔连通;

所述第一预混腔的底部设有第一避空槽,第一避空槽与第二空气腔连通;

第二避空槽与第一外环出气座配合,第一避空槽与第二外环出气座配合。

所述的一种上进风式燃烧器,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炉头左侧和右侧分别设有由外表面向内表面凸的凸腔;

所述外环引射预混装置的两侧设有凹槽;

凸腔和凹槽配合。

所述的一种上进风式燃烧器,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中心进气管的上端伸入中心火盖内。

所述的一种上进风式燃烧器,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外环引射预混装置包括上体部和底盖部,

上体部包括位于中心的上进气导气腔、位于前部的第一预混腔、与第一预混腔连通的上半第一引射管、与上半第一引射管的进气端配合的第一空气腔、位于后部的第二预混腔、上半第二引射管、与上半第二引射管进气端配合的第二空气腔和设在第一预混腔和第二预混腔外表面上的支撑架板,

底盖部包括下进气导气腔、下半第一引射管和下半第二引射管;

上进气导气腔与下进气导气腔对接,上半第一引射管和下半第一引射管扣合,上半第二引射管和下半第二引射管扣合。

本实用新型一种上进风式燃烧器,由于采用这样的结构,实现上进风,将分火器座及外环引射预混装置一起与炉头拆装方便,拆卸后,可以清洁炉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a—a视图。

图3是图1的b—b视图.

图4是图2的c—c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炉头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外环引射预混装置的立体图之一。

图7是本实用新型外环引射预混装置的立体图之二。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之一。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之二。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之三。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之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上进风式燃烧器,包括中心火盖1、外环火盖2、分火器座3、炉头4、点火针5和感应针6,分火器座3包括圆形座板31、设在上表面中心的中心火盖座32、与中心火盖座连通的中心进气管33、外环燃气槽34和轴向燃气通道35,轴向燃气通道35上端与外环燃气槽34相通、下端贯通圆形座板31;相邻二个轴向燃气通道35之间的外环燃气槽34和圆形座板31构成径向二次空气通道36;中心火盖1与中心火盖座32扣合,外环火盖2与外环燃气槽34扣合。

所述炉头4具有上开口的腔体,炉头4的上部设有环绕炉头的圆环形座板41;炉头4的底板上设有中心进气道42、中心出气座421、外环进气道43、位于第二象限内第一外环出气座431和位于第四象限内的第二外环出气座432,第一外环出气座431的出气方向朝前,第二外环出气座432的出气方向朝后,中心进气道42与中心出气座421连通,外环进气道43与第一外环出气道431和第二外环出气道432连通;中心出气座421设有中心喷嘴,第一外环出气座431和第二外环出气座432上设有外环喷嘴;

还包括外环引射预混装置7,外环引射预混装置7包括位于中心的进气导气腔71、位于前部的第一预混腔721、与第一预混腔连通的第一引射管721、与第一引射管的进气端配合的第一空气腔723、位于后部的第二预混腔731、第二引射管732、与第二引射管进气端配合的第二空气腔733和设在第一预混腔721和第二预混腔731外表面上的支撑架板74,

第一预混腔721和第二预混腔72的上开口端与所述圆形座板31的下表面贴合,外环引射预装置7与圆形座板31固定连接,轴向燃气通道35的下端与第一预混腔721和第二预混腔731连通,中心进气管33的下端插入进气导气腔71的上端内;外环引射预混装置7插入炉头4内,炉头7的上端支撑支撑架板74的梯级,第一外环出气座431上的外环喷嘴与第一引射管722相对,第二外环出气座532上的喷嘴与第二引射管732相对,圆形座板31与炉头4的法兰41之间的间隙为水平向一次空气通道,外环引射预装置7与炉头4可拆卸配合;点火针和感应针分别固定在炉头的底板,点火针5穿过第一空气腔723、圆形座板31上的点火针孔,感应针6穿过第二空气腔733、圆形座板31上的感应针孔。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炉头4的上端穿过灶具面板或接液盘的贯通孔伸出灶具底壳,螺丝穿过灶具面板或接液盘上的连接孔与炉头4的圆环形座板41螺合;灶具面板或接液盘上部的室内空气,一次空气经圆形座板31和灶具面板或接液盘之间的间隙,进入第一空气腔723和第二空气腔733;及外环引射预混装置7下部的炉头4内。

所述中心进气管33的上端伸入中心火盖1内。

所述中心进气道42包括中心进气纵向部42a和中心横向部42b,中心横向部42b与中心出气座421连通;

所述外环进气道43包括进气纵向部43a和横向部43b,所述第一外环出气座431与横向部43b连通,所述第二外环出气座432与进气纵向部43a连通。

所述轴向燃气通道35有四个,圆形座板31上设有前导气槽311、后导气槽312,前导气槽311的两端与前部的二个轴向燃气通道35连通,后导气槽312与后部的二个轴向燃气通道35连通;

前导气槽311与第一预混腔721连通、后导气槽312第二预混腔731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预混腔731的底部设有第二避空槽7311,第二避空槽7311与第一空气腔723连通;

所述第一预混腔721的底部设有第一避空槽7211,第一避空槽7211与第二空气腔733连通;

第二避空槽7311与第一外环出气座431配合,第一避空槽7211与第二外环出气座432配合。

如图5所示,所述炉头4左侧和右侧分别设有由外表面向内表面凸的凸腔44;

如图6、图7所示,所述外环引射预混装置7的两侧设有凹槽75;

凸腔44和凹槽75配合。

如图10、图11所示,所述外环引射预混装置7包括上体部7a和底盖部7b,

上体部7a包括位于中心的上进气导气腔711、位于前部的第一预混腔721、与第一预混腔连通的上半第一引射管7221、与上半第一引射管的进气端配合的第一空气腔723、位于后部的第二预混腔731、上半第二引射管7321、与上半第二引射管进气端配合的第二空气腔733和设在第一预混腔和第二预混腔外表面上的支撑架板74,

底盖部7b包括下进气导气腔712、下半第一引射管7222和下半第二引射管7322;

上进气导气腔711与下进气导气腔712对接,上半第一引射管7221和下半第一引射管7222扣合,上半第二引射管7321和下半第二引射管7322扣合。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先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