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煤粉给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84600发布日期:2020-11-20 09:35阅读:90来源:国知局
定量煤粉给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给料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定量煤粉给料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水泥生产过程可简称为“两磨一烧”。一是生料粉磨:将原料破碎或烘干后,按一定比例配合、磨细,并制备为成分合适、质量均匀的生料,称之为第一阶段;二是熟料煅烧:将生料加入水泥窑中煅烧至部分熔融,得到以硅酸钙为主要成分的水泥熟料;三是水泥粉磨:熟料加入适量的石膏,有时还加入一些混合材料,共同磨细为水泥。熟料煅烧的过程中,通常使用煤粉为为生料的预热和煅烧提供热量,煤粉需要定量加入,才能够保证生料能够在较为稳定的温度下进行煅烧。

现有的煤粉定量供给系统是直接把定量螺旋输送机连接到煤粉仓底部的卸料器,定量螺旋输送机是利用调整电机转速来控制转子转速,从而实现能够设定单位时间内输送的煤粉体积,再计算煤粉体积与密度的乘积,得到单位时间内煤粉的供给重量。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由于煤粉储仓的容积较大,一般在200m3以上,高度在20m以上,所以煤粉自重及压力对进入定量螺旋输送机的煤粉的密度有很大影响,煤粉在最低料位和最高料位时,煤粉的密度一般在0.55~0.8g/cm3范围内波动,通常计算用的煤粉密度为一个定值,这样就导致了煤粉的实际供给量与设定量有较大的偏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定量煤粉给料装置,其优点是:能够减小煤粉密度的波动,对煤粉的计量更加精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定量煤粉给料装置,包括煤粉仓的底部连接有第一卸料器,所述第一卸料器的底部连通有过渡仓,过渡仓的底部连接有第二卸料器,第二卸料器的底部连通有输粉管路,过渡仓设置有分隔组件,分隔组件包括隔板和限位部,限位部固定连接于过渡仓的外壁,限位部开设有水平且与过渡仓内部连通的滑槽,隔板位于滑槽内且与限位部沿着过渡仓的径向方向滑动,限位部固定连接有能够带动隔板沿其滑动方向滑动的驱动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煤粉的料位高于隔板的高度时,驱动件带动隔板水平移动,直到隔板与过渡仓的内壁抵接,隔板下方的煤粉为计量体积的煤粉,保证了每次计量的煤粉体积的一致性,同时过渡仓的体积大于每次定量输出的煤粉的体积,但远远小于煤粉仓的体积,从而过渡仓内部不同高度的煤粉密度值更为接近,能够减小煤粉密度的波动,减小了煤粉密度的波动,使对煤粉的计量更加精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渡仓连通有送风管,且送风管与过渡仓的连通位置位于隔板的下方,送风管连通有风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板与过渡仓的内壁抵紧时,随着隔板下方的煤粉逐渐从第二卸料器卸出时,煤粉在过渡仓内占据的体积减小,过渡仓内的气压会降低,此时风源开启,风源通过送风管向过渡仓内送风,保证了过渡仓内压力的稳定,使煤粉能顺利卸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风源为送风风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送风风机向过渡仓内吹风,保证了过渡仓内压力的稳定,使煤粉能顺利卸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渡仓的顶部位置连通有收尘管,收尘管连接有泄压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卸料器向过渡仓内输入煤粉时,煤粉逐渐将过渡仓内的空间占据,过渡仓内压力增加到泄压阀设定压力时,多余气体能及时通过收尘管排出,避免了过渡仓内压力的增加将煤粉压实而造成煤粉密度增加,进一步减小了煤粉密度的波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渡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上凸条和下凸条,上凸条的下表面与隔板的上表面抵接,下凸条的上表面与隔板的下表面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凸条和下凸条对隔板限位,保证了隔板滑动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凸条的上表面沿着远离过渡仓内壁的方向逐渐倾斜向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煤粉落到上凸条的上表面上后,会沿着上凸条的上表面倾斜向下滑动,避免了上凸条位置堆积煤粉。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凸条开设有多个竖直方向上贯穿下凸条的缺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于下凸条上的煤粉,当煤粉的高度位于两个料位计之间,且隔板逐渐插入到过渡仓内时,隔板会推动下凸条上的煤粉移动并从缺口上落下,避免了煤粉在下凸条上彻底堆积而使隔板难以将过渡仓内彻底隔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渡仓设置有竖直分布的两个料位计,且两个料位计位于过渡仓顶部和隔板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煤粉高度低于在下方的料位计时,第一卸料器开始向过渡仓内卸料,当煤粉高度高于在下方的料位计时,第一卸料器停止向过渡仓内卸料,使过渡仓内的煤粉高度位于两个料位计之间,保证了过渡舱内煤粉的高度变化很小,减少了煤粉自重及压力对煤粉密度的影响,提高了煤粉的计量精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设置分隔组件,能够减小煤粉密度的波动,且每次计量的煤粉体积的一致性,使对煤粉的计量更加精确;

2.通过设置送风管,保证了过渡仓内压力的稳定,使煤粉能顺利卸出;

3.通过设置收尘管和泄压阀,避免了过渡仓内压力的增加将煤粉压实而造成煤粉密度增加,进一步减小了煤粉密度的波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过渡仓的剖视图。

图中,1、煤粉仓;11、第一卸料器;12、第二卸料器;13、输粉管路;131、输送风机;2、过渡仓;21、送风管;211、送风风机;22、收尘管;221、泄压阀;23、上凸条;24、下凸条;241、缺口;25、料位计;3、分隔组件;31、隔板;32、限位部;321、滑槽;322、驱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定量煤粉给料装置,包括煤粉仓1的底部连接有第一卸料器11,第一卸料器11的底部连通有过渡仓2,过渡仓2的底部连接有第二卸料器12,第二卸料器12的底部连通有输粉管路13,输粉管路13的一端连通有用于对煤粉进行输送的输送风机131,过渡仓2设置有能够分隔出固定体积煤粉的分隔组件3,过渡仓2的体积大于每次定量输出的煤粉的体积,但远远小于煤粉仓1的体积,从而过渡仓2内部不同高度的煤粉密度值更为接近,能够减小煤粉密度的波动,使得从第二卸料器12移出的煤粉的体积更加精确。

参照图1和图2,分隔组件3包括隔板31和限位部32,限位部32固定连接于过渡仓2的外壁,限位部32开设有水平且与过渡仓2内部连通的滑槽321,隔板31位于滑槽321内且与限位部32沿着过渡仓2的径向方向滑动,限位部32固定连接有能够带动隔板31沿其滑动方向滑动的驱动件322,驱动件322为气缸或者液压缸,驱动件322与限位部32远离过渡仓2的一侧固定连接,驱动件322的活塞杆穿过限位部32并与隔板31固定连接,驱动件322的活塞杆的伸缩方向与隔板31的移动方向平行,过渡仓2设置有竖直分布的两个料位计25,且两个料位计25位于过渡仓2顶部和隔板31之间。驱动件322的活塞杆伸出,驱动件322带动隔板31水平移动,直到隔板31与过渡仓2的内壁抵接,隔板31下方的煤粉为计量体积的煤粉,保证了每次计量的煤粉体积的一致性

参照图1和图2,过渡仓2连通有送风管21,且送风管21与过渡仓2的连通位置位于隔板31的下方,送风管21连通有风源,风源为送风风机211,过渡仓2的顶部位置连通有收尘管22,收尘管22连接有泄压阀221。第一卸料器11向过渡仓2内卸料,而第二卸料器12关闭时,过渡仓2内压力增加到泄压阀221设定压力时,多余气体能及时通过收尘管22排出;第二卸料器12卸料而第一卸料器11关闭时,风源通过送风管21向过渡仓2内送风,保证了过渡仓2内压力的稳定,使煤粉能顺利卸出。

参照图1和图2,过渡仓2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上凸条23和下凸条24,上凸条23的下表面与隔板31的上表面抵接,下凸条24的上表面与隔板31的下表面抵接,上凸条23的上表面沿着远离过渡仓2内壁的方向逐渐倾斜向下,下凸条24开设有多个竖直方向上贯穿下凸条24的缺口241。隔板31逐渐插入到过渡仓2内时,上凸条23和下凸条24对隔板31起到引导作用使隔板31能够稳定的移动,且隔板31能够推动下凸条24表面上的煤粉移动,当煤粉移动到缺口241位置时,煤粉从缺口241掉落,保证了隔板31能够对自身下方计量体积的煤粉阻隔完全。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煤粉高度低于在下方的料位计25时,此时第二卸料器12关闭,第一卸料器11开始向过渡仓2内卸料,过渡仓2内压力增加到泄压阀221设定压力时,多余气体能及时通过收尘管22排出,避免煤粉被较大的气压压实而密度增加,当煤粉高度高于在下方的料位计25时,第一卸料器11停止向过渡仓2内卸料,此时煤粉的料位高于隔板31的高度,驱动件322带动隔板31水平移动,直到隔板31与过渡仓2的内壁抵接,隔板31下方的煤粉为计量体积的煤粉,打开第二卸料器12,煤粉即通过第二卸料器12进入输粉管路13被排出,且开始卸料的同时,风源开启,风源通过送风管21向过渡仓2内送风,保证了过渡仓2内压力的稳定,使煤粉能顺利卸出。

隔板31的设置保证了每次计量的煤粉体积的一致性,且过渡仓2内的煤粉高度位于两个料位计25之间,保证了过渡舱内煤粉的高度变化很小,减少了煤粉自重及压力对煤粉密度的影响,煤粉计量体积和密度的一致性,提高了煤粉的计量精度。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