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民用锅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89646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立式民用锅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民用锅炉,具体是带炉胆的立式民用锅炉。
背景技术
目前一些小企业、小单位、学校使用的民用锅炉大都是只靠炉壁来使热水进行循环,能量消耗较大,热效率低;尤其一些居民家庭大多用自制的土锅炉来供热,环境污染大,不卫生,耗煤量高,热效率更低。每逢到采暖季节,从烟囱排出的烟尘,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充分利用热量,提高热效率,有效避免烟尘外排,减少环境污染的立式民用锅炉。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立式民用锅炉包括炉体、炉膛、炉壁、烟道,炉壁为夹层水室结构,炉体内有四种不同结构的炉胆,炉胆与炉壁相通,水在炉壁、炉胆内循环,炉壁与炉胆之间的空腔为烟道。
所述的四种不同结构的炉胆分别为管式炉胆、半圆形炉胆、圆形炉胆、环形炉胆。
上述方案中也可选用四种不同结构炉胆中的任意三种混合设置。
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在炉体内采用不同结构的炉胆,炉胆分别与炉壁相通,增加了受热面积,升温快,节省燃料,使热量得到充分的利用,降低了热损耗;2、炉壁的表面与炉胆的外表面构成的烟道,使烟在烟道内曲线上升,降低了烟尘从锅炉中排出速度,增加了烟尘在锅炉中的停留时间,使烟尘沉降于锅炉内,有效的避免了烟尘的外排,减少环境污染。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图3是图2中A-A剖面图;图4是图2中B-B剖面图;图5是图2中C-C剖面图;图6是图2中D-D剖面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炉箅示意图。
图中1炉体 2炉壁 3烟道 4a、4b、4c、4d炉胆 5清灰门 6炉门 7a、7b、7c炉壁门 8进水口 9出水口 10炉膛 11炉箅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图1和图2所示结构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和剖视图,图中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炉体1、炉壁2、烟道3、炉膛10。炉体1有进水口8、出水口9,炉膛10在炉体1的下部,炉箅11安装在炉膛10内,炉膛10有清灰门5、炉门6。炉壁2为夹层水室结构,炉膛10至炉体1顶部的炉壁2有炉壁门(7a、7b、7c),用于清理炉体1内沉积的烟尘,炉壁门的数量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炉体1内有四种不同结构的炉胆,分别为管式炉胆4a、半圆形炉胆4b、圆形炉胆4c,环形炉胆4d,从上至下排列于炉体1内,与炉壁2相通。炉壁2与各炉胆(4a、4b、4c、4d)之间的空腔构成烟道3,烟道3呈弯曲状。水在炉胆(4a、4b、4c、4d)、炉壁2内循环,可使受热面积增加,烟尘在烟道3内曲线上升,可降低烟尘从锅炉中排出的速度,增加烟尘在锅炉中的停留时间,烟尘沉积在锅炉内,有效的避免了烟尘的外排,减少环境污染,同时热量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降低了热损耗。
图3是本实用新型管式炉胆在图2中A-A向剖视图,图中管式炉胆4a由多根管横向错排,也可以顺排,管的两端与炉壁2相通。
图4是本实用新型半圆形炉胆4b在图2中B-B向剖视图,图中提供了半圆形炉胆4b的结构,半圆形炉胆4b为半圆形的夹层水室结构,半圆形的夹层水室占炉体1截面积的3/5左右,炉胆的夹层水室与炉壁2相通,炉体1截面积的2/5左右为烟道。
图5是本实用新型在图2中C-C向剖视图,图中提供了圆形炉胆4c的结构,圆形炉胆4c中间为圆形的夹层水室结构,圆形炉胆4c与炉壁2之间的空腔为烟道3,圆形炉胆4c的夹层水室与炉壁2相通。
图6是本实用新型在图2中D-D向剖视图,图中提供了环形炉胆4d的结构,环形炉胆4d为环形的夹层水室结构,中心孔作为烟道3,炉胆的夹层水室与炉壁2相通。
图7是本实用新型炉箅的结构示意图。
权利要求1.一种立式民用锅炉,包括炉体(1)、炉壁(2)、烟道(3)、炉膛(10),炉壁(2)为夹层水室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炉体(1)内有四种不同结构的炉胆,炉胆与炉壁(2)相通,水在炉壁(2)、炉胆内循环,炉壁(2)与炉胆之间的空腔为烟道(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民用锅炉,其特征是所述的四种不同结构的炉胆分别为管式炉胆(4a)、半圆形炉胆(4b)、圆形炉胆(4c)、环形炉胆(4d)。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民用锅炉,其特征是选用管式炉胆(4a)、半圆形炉胆(4b)、圆形炉胆(4c)、环形炉胆(4d)四种不同结构中的任意三种混合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立式民用锅炉,其特征是所述的炉膛至炉体(1)顶部的炉壁(2)有炉壁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立式民用锅炉,包括炉体、炉壁、烟道、炉膛,炉壁为夹层水室结构,炉体内有四种不同结构的炉胆,炉胆与炉壁相通,水在炉壁、炉胆内循环,炉壁与炉胆之间的空腔为烟道;所述的四种不同结构的炉胆分别为管式炉胆、半圆形炉胆、圆形炉胆、环形炉胆。这种立式民用锅炉不仅可以实现热量的充分利用,提高热效率,节能降耗,同时又有效的避免了烟尘的外排,减少环境污染。
文档编号F24H1/26GK2771729SQ20052002048
公开日2006年4月12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2005年3月24日
发明者刘继国 申请人:刘继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