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液压捣炉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16357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液压捣炉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冶金行业使用的捣炉机,具体的是全液压捣炉机。
背景技术
在铁合金的冶炼中,炉料的表面极易发生板结,使炉料的透气性受到很大 影响,从而也影响了冶炼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增加了能量的消耗,为此需要 不时的用捣炉机的捣头对板结表面层面进行捣、翻、扎、松等操作,以提高冶 炼的效率。
目前使用的捣炉机虽然样式繁多,大体可归纳为机械链条式和液压式两种, 可在实际使用中却发现它们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和缺欠。
1、 机械式捣炉机结构相对比较复杂一点,捣炉过程中准确率低,翻捣的效 果并不太尽人意,有时还需人工进行操作,从而给操作者增加了劳动强度。
2、 液压传动式捣炉机,其外臂与内臂座落在捣炉机的回转平板上,捣头的 位置与角度的变化依靠回转平板的转动,这种结构在承受较大负荷时回转平板 受力不平衡,在工作过程中回转平板的抗弯能力也较差,这是因为回转平板的 回转半径小,在外力较大时,极易产生塑性变形,当外力较小时,长时间运转 会造成回转平板变形,受疲劳而损坏,以至于无法正常使用。
3、 整机运转及可移动部件的运行需要人为去操作,或至少需要人去锁固相 关工作部件,无形中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目前使用的捣炉机存在着因受力不平衡而使回转 平板变形并极易磨损辊轮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性能稳定,结构科学的全液压捣 炉机。
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全液压捣炉机,包括运载机构、捣炉机构、动力机构、回转梁、行走油杠;
所述运载机构包括底座、车轮,车轮设置在底座的下面,底座四角的下面设置
有柱脚;
所述捣炉机构包括外臂、内臂、捣头、变幅油缸;在外臂内设置有内臂, 内臂与外臂是通过液压进行伸縮动作的动配合连接,内臂的前端设置有捣头,捣头与内臂固定连接,外臂的后部与变幅油缸前部的活动连杆铰接;
所述的动力机构包括电机、油箱和液压泵,电机出轴与液压泵轴固定连接,
液压泵的入口位于油箱中,液压泵的出口通过液压管路分别对应与行走油缸和
变幅油缸相连接,其结构特点是
所述底座上面设置一回转梁,回转梁通过中轴与底座转动连接.,回转梁前
后两端设有L形转动支撑架,L形转动支撑架的内底面与底座两端的下沿面相
扣合,在底座下沿面与L形转动支撑架之间设置有抗拉辊轮,抗拉辊轮通过销
轴与L形转动支撑架的下部转动连接;
底座后端的车轮支架与行走油缸前部的活动连杆紧固连接,行走油缸固定
在地脚上。
上述底座前后两端设置成弧形,两侧设置成立沿。
上述的外臂的前端与回转梁的前端铰接。
上述变幅油缸的低部与回转梁的后端铰接。
上述油箱和液压泵位于回转梁的后部,电机位于油箱和液压泵上。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点是
1、 将目前使用的捣炉机上的回转平板改制成回转梁,回转梁的刚度要远远 地大于回转平板的刚度,机械强度增强了,抗变能力随之得以较大的提高;
2、 同时将回转梁与底座通过抗拉辊轮连成一体,回转梁与底座间即可产生 相对转动,又可同时抵抗变幅油缸工作时对回转梁产生的反力矩体冋转梁产生 变形,这样保护了回转装置不损坏,又保护了回转梁不变形。
3、 根据工作需要通过行走油缸推动底座的轮架,使全液压捣炉机"行走" 到工作位置,并自动进入锁固状态,不用人工推动和锁固,大大减轻了人的劳 动强度。
底座前后两端设置成弧形平面,底座的两侧设置成立沿。回转梁围绕中轴 与底座相对可做60。转动;因底座两侧的立沿的"阻挡",使得回转梁的L形转 动支撑架中的抗拉辊轮不至于离位。
行走油缸推动底座直线移动,再加上回转梁能在底座上转动,这就决定了 回转梁上面的捣头所处在的平面位置,再因变幅油缸前部的活动连杆的伸縮, 进一步决定了捣头的空间位置,从而可依据工作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液压自动调 控,完成整个捣炉的全过程。
本实用新型设计科学、合理、富有创意、整体结构紧凑、严密,耗材少, 成本低廉,功能齐全,操作方便,效率高,制作简单,性能稳定、可靠,实用性较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本实用新型适宜冶金行业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改变本实用新型原理与构思的前提下,所作出的改变 或变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全液压捣炉机,包括运载机构、捣炉机构、动力机构、回转梁;运载机构 包括底座14、行走油缸10;底座14的下面设置有车轮13,底座14四角的下面 设置有柱脚12,底座14后端的车轮支架与行走油缸10前部的活动连杆11紧固 连接,行走油缸10固定在地脚上。
捣炉机构包括外臂3、内臂2、捣头l、变幅油缸9;在外臂3内设置有内 臂2,内臂2与外臂3是通过液压进行伸縮动作的动配合连接,内臂2的前端设 置有捣头1,捣头1与内臂2固定连接,外臂3的后部与变幅油缸9的前部活动 连杆15铰接;外臂3的前端与回转梁4的前端铰接;变幅油缸9的低部与回转 梁4的后部铰接。
动力机构包括电机7、油箱8和液压泵6,电机7出轴与液压泵6轴固定连 接,液压泵6的入口位于油箱8中,液压泵6的出口通过液压管路分别对应与 行走油缸10和变幅油缸9相连接;
底座14上面设置一回转梁4,回转梁4通过中轴5与底座14转动连接;回 转梁4的前后两端设有L形转动支撑架16, L形转动支撑架16的内底面与底座 的弧形边的下沿面相扣合,底座14前后两端设置成弧形平面,底座14的两侧 设置成立沿。在底座14两端弧形的下沿面与L形转动支撑架16之间设置有抗 拉辊轮17,抗拉辊轮17通过销轴与L形转动支撑架16的两边转动连接。油箱 8和液压泵6位于回转梁4的后部,电机7位于油箱8和液压泵6上,相互间固
定连接。
权利要求1、全液压捣炉机,包括运载机构、捣炉机构、动力机构、回转梁、行走油缸(10);所述运载机构包括底座(14)、车轮(13),车轮(13)位于在底座(14)的下面通过车轮支架与底座(14)转动连接,底座(14)四角的下面设置有柱脚(12),所述捣炉机构包括外臂(3)、内臂(2)、捣头(1)、变幅油缸(9);在外臂(3)内设置有内臂(2),内臂(2)与外臂(3)是通过液压进行伸缩动作的动配合连接,内臂(2)的前端设置有捣头(1),捣头(1)与内臂(2)固定连接,外臂(3)的后部与变幅油缸(9)前部的活动连杆(15)铰接;所述的动力机构包括电机(7)、油箱(8)和液压泵(6),电机(7)出轴与液压泵(6)轴固定连接,液压泵(6)的入口位于油箱(8)中,液压泵(6)的出口通过液压管路分别对应与行走油缸(10)和变幅油缸(9)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4)上面设置一回转梁(4),回转梁(4)通过中轴(5)与底座(14)转动连接;回转梁(4)的前后两端设有L形转动支撑架(16),L形转动支撑架(16)的内底面与底座两端的下沿面相扣合,在底座(14)的下沿面与L形转动支撑架(16)的内底面之间设置有抗拉辊轮(17),抗拉辊轮(17)通过销轴与L形转动支撑架(16)的下部转动连接;底座(14)后端的车轮支架与行走油缸(10)前部的活动连杆(11)紧固连接,行走油缸(10)固定在地脚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液压捣炉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底座(14)前 后两端设置成弧形,底座(14)的两侧设置成立沿。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液压捣炉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外臂(3) 的前端与回转梁(4)的前端铰接。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液压捣炉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变幅油缸(9) 的底部与回转梁(4)的后端铰接。
专利摘要全液压捣炉机,包括运载机构、捣炉机构、回转梁;底座的下面设置有车轮,底座四角的下面设置有柱脚,底座后端的车轮支架与行走油缸的活动连杆紧固连接,内臂与外臂是通过液压进行伸缩动作的动配合连接,内臂的前端设置有捣头,外臂的后部与变幅油缸的活动连杆铰接;底座上设置回转梁,回转梁通过中轴与底座转动连接。回转梁前后两端设有L形转动支撑架,L形转动支撑架的底面与底座的弧形边的下面相扣合,在底座边缘的下面与L形转动支撑架之间设有抗拉辊轮,本实用新型设计科学、合理、结构紧凑、严密,耗材少,成本低廉,功能齐全,操作简单,效率高,制作简单,性能稳定、实用性较强,本实用新型适宜冶金行业使用。
文档编号F27D99/00GK201129926SQ20072001526
公开日2008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07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07年10月12日
发明者单世纲 申请人:单世纲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