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冻干机的冷凝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84813阅读:5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冻干机的冷凝器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冻干机,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冻干机的冷凝器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冻干机一般采用"直膨式"冷凝器系统,即利用制冷剂(氟利昂)直接膨胀并通过外部热交换器制冷,由于冷凝器内只有制冷剂(氟利昂),所以温度很难被控制,而冷凝器温度又是冻干制品重演性的重要部分(板层温度、冷凝器温度和真空度);而且如果遇到停电的情况发生,制冷压縮机停机,则冷凝器不能制冷,从而直接影响了冻干制品的安全,特别是在前期大量升华时,可能导致冻干制品的报废,产生严重的后果。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用于冻干机的冷凝器系统,以实现有效控制冷凝器温度,保护冻干制品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用于冻干机的冷凝器系统,所述的冷凝器系统包括冷凝器体、通过真空管道与该冷凝器体连接的冻干箱、主阀、电加热器、第一循环泵、第二循环泵、真空泵、制冷压縮机、第一循环阀门、第二循环阀门和制冷控制阀门,其中,所述冻干箱内部设置有若干块板层,所述的主阀位于所述冻干箱和冷凝器体之间的真空管道内,所述冷凝器体包括外壳和设置在该外壳内部的若干块三重热交换板,每块三重热交换板包括四方体的板壳、铜管和若干筋条, 所述若干个筋条的长度小于所述板壳内腔的长度,该若干个筋条的上、下端面分
别固定连接在板壳的顶面与底面上,该若干个筋条在板壳内腔是以前后间隔一致、且一侧
面分别交错顶靠在板壳的左右侧面上的方式排列,使该板壳内腔形成一迷宫式结构; 所述铜管从板壳一侧面外的前部插入,且依次在所述相邻筋条的间隔空档及筋条
侧面与板壳左右侧面的空挡内曲折迂回地绕制,并从板壳的一侧面后部穿出; 所述铜管内填充有制冷剂,所述铜管与板壳的间隙内填充有导热油。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冻干机的冷凝器系统中,所述的若干个三重热交换板在所述冷
凝器外壳内呈扇形排列。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冻干机的冷凝器系统中,所述三重热交换板的板壳内腔中的相邻筋条的间隔距离大于所述铜管的直径。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冻干机的冷凝器系统中,所述的制冷剂为氟利昂;所述的导热油为硅油。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解决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冷凝器体中设置空心板式的三重热交换板,并在其中设有填充制冷剂(氟利昂)的铜管和填充导热油(硅油)作为介质,以及通过各种阀门的间歇式的开闭来控制整个系统内的导热油(硅油)的温度;同时,由于导热油(硅油)的热容量大,温度变化慢,因此,在冻干机突然遭遇停电危险时,制冷压縮机停机时,也能降低冷凝器的升温速度,从而尽可能地保护了冻干制品。另外,通过将三重热交换板设计成扇形排列方式,可以使水蒸汽流动更顺畅,结霜更均匀,捕水效果更出色。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冻干机的冷凝器系统的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冻干机的冷凝器系统的冷凝器体中三重热交换板的俯视图(去掉板壳顶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列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即一种用于冻干机的冷凝器系统,包括冷凝器体1、通过真空管道5与该冷凝器体1连接的冻干箱3、主阀6、电加热器7、第一循环泵8、第二循环泵9、真空泵10、制冷压縮机11、第一循环阀门12、第二循环阀门13和制冷控制阀门14,其中,冻干箱3内部设置有若干块板层4 ;主阀6位于冻干箱3和冷凝器体1之间的真空管道5内。 冷凝器体1包括外壳(图中未示)和呈扇形排列在该外壳内部的若干块三重热交换板2,每个三重热交换板2包括四方体的板壳21、铜管22和若干筋条23,筋条23的长度小于板壳21内腔的长度,该若干个筋条23的上、下端面分别固定连接在板壳21的顶面与底面上,该若干个筋条23在板壳21内腔是以前后间隔一致、且一侧面分别交错顶靠在板壳21的左右侧面上的方式排列,使该板壳21内腔形成一迷宫式结构;铜管22从板壳21—侧面外的前部插入,且依次在相邻筋条23的间隔空档及筋条23侧面与板壳21左右侧面的空挡内曲折迂回地绕制,并从板壳21的一侧面后部穿出,且相邻筋条23的间隔距离大于铜管22的直径;铜管22内填充有由制冷压縮机11提供的制冷剂(氟利昂),铜管22与板壳21的间隙内填充有导热油(硅油)。 真空泵10与冷凝器体1连接,用于将冻干箱3和冷凝器体1内部抽成真空;[0018] 电加热器7的两端通过循环管道(图中未示)分别与板层4和第一循环泵8连接; 制冷压縮机11通过制冷管道(图中未示)与三重热交换板2内的铜管22连接;[0020] 板层4内部的导热油(硅油)通过循环管道、电加热器7、第一循环泵8、第一循环阀门12与三重热交换板2内部的导热油(硅油)连通;[0021] 第一循环泵8与第二循环泵9通过循环管道相并联。[0022]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预冻时,主阀6、第二循环泵9、第二循环阀门13和制冷控制阀门14关闭,第一循环泵8和第一循环阀门12打开,通过制冷压縮机11制冷三重热交换板2内部的导热油(硅油),并通过第一循环泵8的工作与板层4内部的导热油(硅油)连成一体,从而达到制冷板层4的目的。预冻结束后,真空泵10对冷凝器体1抽真空。 在升华时,第一循环阀门12关闭,第二循环阀门13和主阀6打开,电加热器7、第一循环泵8和第二循环泵9打开,从而使冻干箱3和冷凝器1形成两个循环;冻干箱3中若干板层4内部的导热油(硅油)通过循环管道、电加热器7、第一循环泵8和第二循环阀门13形成一个热循环,使制品升华干燥;而冷凝器体1中三重热交换板2内部的导热油(硅油)则仍通过循环管道、第二循环泵9和制冷压縮机11制冷,形成一个冷循环;当冻干箱3中板层4的温度超过设定值时,可通过第一循环阀门12的间歇开关来调节板层4内部导热油(硅油)的温度;同时可以利用导热油(硅油)的热容量大、升温速度慢的特性,并通过制冷控制阀门14的打开,实现制冷压縮机11高低压直接平衡,停止对三重热交换板2内部的导热油(硅油)的制冷;当制冷控制阀门14关闭时,再重新对三重热交换板2内部的导热油(硅油)进行制冷,从而达到对冷凝器恒温控制的目的。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用于冻干机的冷凝器系统,所述的冷凝器系统包括冷凝器体、通过真空管道与该冷凝器体连接的冻干箱、主阀、电加热器、第一循环泵、第二循环泵、真空泵、制冷压缩机、第一循环阀门、第二循环阀门和制冷控制阀门,其中,所述冻干箱内部设置有若干块板层,所述的主阀位于所述冻干箱和冷凝器体之间的真空管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体包括外壳和设置在该外壳内部的若干块三重热交换板,每块三重热交换板包括四方体的板壳、铜管和若干筋条,所述若干个筋条的长度小于所述板壳内腔的长度,该若干个筋条的上、下端面分别固定连接在板壳的顶面与底面上,该若干个筋条在板壳内腔是以前后间隔一致、且一侧面分别交错顶靠在板壳的左右侧面上的方式排列,使该板壳内腔形成一迷宫式结构;所述铜管从板壳一侧面外的前部插入,且依次在所述相邻筋条的间隔空档及筋条侧面与板壳左右侧面的空挡内曲折迂回地绕制,并从板壳的一侧面后部穿出;所述铜管内填充有制冷剂,所述铜管与板壳的间隙内填充有导热油。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冻干机的冷凝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若干个三重热交换板在所述冷凝器外壳内呈扇形排列。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冻干机的冷凝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重热交换板的板壳内腔中的相邻筋条的间隔距离大于所述铜管的直径。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冻干机的冷凝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冷剂为氟利昂;所述的导热油为硅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冻干机的冷凝器系统,所述的冷凝器系统包括冷凝器体、通过真空管道与该冷凝器体连接的冻干箱、主阀、电加热器、第一循环泵、第二循环泵、真空泵、制冷压缩机、第一循环阀门、第二循环阀门和制冷控制阀门,其中,所述冻干箱内部设置有若干块板层,所述的主阀位于所述冻干箱和冷凝器体之间的真空管道内,所述冷凝器体包括外壳和设置在该外壳内部的若干块三重热交换板,每块三重热交换板包括四方体的板壳、铜管和若干筋条。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地控制冷凝器温度,提供大量能量,并且在断电等突发情况下尽可能地保护冻干制品。
文档编号F26B5/06GK201488475SQ20092020995
公开日2010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23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3日
发明者唐惠兴, 李玮, 郑效东 申请人:上海共和真空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