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石煤提钒的回转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88843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石煤提钒的回转窑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回转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石煤提钒的回转窑。
背景技术
氧化焙烧是石煤提钒的关键工艺过程,传统的回转窑大多是直筒形的,在回转窑 转速一定的情况下,筒体内物料的运动状态也是相同的,因此不能保证回转窑内预热、焙 烧、均热和冷却带的足够的长度,常造成焙烧温度过高使物料变致密甚至烧结,或焙烧温度 过低不能破坏矿石的结构,均不利于钒的氧化转价,导致石煤物料的焙烧反应不充分,烧成 熟料的浸出转化率低且随机性大。(邹晓勇,欧阳玉祝.石煤钒矿无盐焙烧过程和设备的研 究[J].无机盐工业,2000,01 :33)。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缺陷,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焙烧过程稳定、易实现 小幅升温控制、保证窄级别焙烧温度区间和能提高烧成熟料浸出率的用于石煤提钒的回转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窑体为左、中、右三段筒体联接为一 体的同心圆筒,外形呈哑铃状。出料口位于窑体的左段筒体的左端,左段筒体的内壁直径 2&二2.5 3.5m,其长度与直径比为1^ : 21^ = (3 5) : 1 ;进料口位于窑体的右段筒体 的右端,右段筒体的内壁直径21 2 = 2. 5 3.5m,其长度与直径比为L2 : 2R2=(4 6) : 1; 窑体中段筒体的内壁直径2R3二2 3m,其长度与直径比为L3 : 2R3 = (6 8) : 1 ;窑体 的内衬均砌筑有高铝耐火材料,在出料口安装有煤气烧嘴,煤气烧嘴沿筒体中心线安装。窑 体的左段筒体和右段筒体的壳体分别设置有一对托轮,中段筒体的壳体设置有两对托轮。 其中 窑体为左、中、右三段筒体联接为一体是指左段筒体与中段筒体间、中段筒体与右 段筒体间均为平滑连接,连接处的材料同每段筒体材料。
窑体的安装位置是进料口高于出料口,窑体的中心线倾角为1 3° 。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将回转窑窑体设计为鹏铃状结构,使窑体从进料
口开始自然分为预热带、焙烧均热带和冷却带,当具有一定倾角的窑体转动时,石煤物料在
温度较低的预热带运动速度较快且翻动较强,可在较短的时间完全进行预热过程,使石煤
中低含量的碳和其他还原性矿物完全在预热带进行燃烧反应,避免后续焙烧均热带发生过
烧现象;在温度较高的焙烧均热带的运动速度较慢且翻动较弱,可使物料在较长时间内进
行充分的焙烧反应,并使焙烧反应产生的氧化气氛更容易保留在物料间,促进低价钒的转
价,缓慢的吸热反应及自动蓄热作用使窑内温度更加容易实现小幅升温控制,不易发生过
烧或生烧现象,且由于反应物料的缓慢前行,可保证焙烧带内在较窄的焙烧温度区间;经过
焙烧的物料进入冷却带后,再进入温度较低、运动速度较快且翻动较强的冷却带,可在较短
的时间内进行冷却过程,使烧成后的物料疏松,球状料少,其中的可溶性钒容易浸出,提高浸出率。 故本发明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构造简单,焙烧效率高; 2、容易实现窑内小幅升温控制和保证窄级别的焙烧温度区间; 3、烧成物料疏松,物料浸出率高。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种用于石煤提钒的回转窑,该回转窑窑体3如图l所示为左、中、右三段筒体 联接为一体的同心圆筒,外形呈哑铃状。出料口 l位于窑体3的左段筒体的左端,左段筒 体的内壁直径21^ = 2. 5 3. Om,其长度与直径比为: 21^ = (3 4) : 1 ;进料口 6位 于窑体3的右段筒体的右端,右段筒体的内壁直径2R2 = 2. 5 3. Om,其长度与直径比为 L2 : 2R2=(4 5) : l;窑体3的中段筒体的内壁直径2R3二2 2.5m,其长度与直径比 为Ls : 2R3= (6 7) : 1 ;窑体3的内衬均砌筑有高铝耐火材料4,在出料口安装有煤气 烧嘴5,煤气烧嘴5沿筒体中心线安装。 在窑体3的左段筒体和右段筒体的壳体分别设置有一对托轮2,中段筒体的壳体 设置有两对托轮2。 在本实施例1中,窑体3为左、中、右三段筒体联接为一体是左段筒体与中段筒体 间、中段筒体与右段筒体间均为平滑连接,连接处的材料同每段筒体材料;窑体3的安装位 置是进料口 6高于出料口 1,窑体3的中心线倾角为1 3° 。
实施例2 —种用于石煤提钒的回转窑,除下述技术参数外,其余同实施例1。 左段筒体的内壁直径2Ri = 3.0 3.5m,其长度与直径比为1^ : 21^ = (4
5) : 1 ;右段筒体的内壁直径21 2 = 3.0 3. 5m,其长度与直径比为L2 : 2R2=(5 6) : 1;
窑体3的中段筒体的内壁直径2R3二2.5 3m,其长度与直径比为L3 : 2R3 = (7 8) : 1; 本具体实施方式
将回转窑窑体3设计为鹏铃状结构,使窑体3从进料口 6便开始
自然分为预热带、焙烧均热带和冷却带,当具有一定倾角的窑体3转动时,石煤物料在温度
较低的预热带运动速度较快且翻动较强,可在较短的时间完全进行预热过程,使石煤中低
含量的碳和其他还原性矿物完全在预热带进行燃烧反应,避免后续焙烧均热带发生过烧现
象;在温度较高的焙烧均热带的运动速度较慢且翻动较弱,可使物料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充
分的焙烧反应,并使焙烧反应产生的氧化气氛更容易保留在物料间,促进低价钒的转价,缓
慢的吸热反应及自动蓄热作用使窑内温度更加容易实现小幅升温控制,不易发生过烧或生
烧现象,且由于反应物料的缓慢前行,可保证焙烧带内在较窄的焙烧温度区间;经过焙烧的
物料进入冷却带后,再进入温度较低、运动速度较快且翻动较强的冷却带,可在较短的时间
内进行冷却过程,使烧成后的物料疏松,球状料少,其中的可溶性钒容易浸出,提高浸出率。
故本具体实施方式
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构造简单,焙烧效率高;容易 实现窑内小幅升温控制和保证窄级别的焙烧温度区间;烧成物料疏松,物料浸出率高。
权利要求
一种用于石煤提钒的回转窑,其特征在于窑体(3)为左、中、右三段筒体联接为一体的同心圆筒,外形呈哑铃状;出料口(1)位于窑体(3)的左段筒体的左端,左段筒体的内壁直径2R1=2.5~3.5m,其长度与直径比为L1∶2R1=(3~5)∶1;进料口(6)位于窑体(3)的右段筒体的右端,右段筒体的内壁直径2R2=2.5~3.5m,其长度与直径比为L2∶2R2=(4~6)∶1;窑体(3)的中段筒体的内壁直径2R3=2~3m,其长度与直径比为L3∶2R3=(6~8)∶1;窑体(3)的内衬均砌筑有高铝耐火材料(4),在出料口安装有煤气烧嘴(5),煤气烧嘴(5)沿筒体中心线安装;在窑体(3)的左段筒体和右段筒体的壳体分别设置有一对托轮(2),中段筒体的壳体设置有两对托轮(2)。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用于石煤提钒的回转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窑体(3)为左、中、右三段筒体联接为一体是左段筒体与中段段筒体间、中段筒体与右段筒体间均为平滑连接,连接处的材料同每段筒体材料。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用于石煤提钒的回转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窑体(3)的安装位置是进料口 (6)高于出料口 (l),窑体(3)的中心线倾角为1 3° 。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石煤提钒的回转窑。其技术方案是窑体(3)为左、中、右三段筒体联接为一体的同心圆筒,外形呈哑铃状。左段筒体的内壁直径2R1=2.5~3.5m,其长度与直径比为L1∶2R1=(3~5)∶1;右段筒体的内壁直径2R2=2.5~3.5m,其长度与直径比为L2∶2R2=(4~6)∶1;窑体(3)的中段筒体的内壁直径2R3=2~3m,其长度与直径比为L3∶2R3=(6~8)∶1。窑体(3)的内衬均砌筑有高铝耐火材料(4),出料口安装有煤气烧嘴(5)。中段筒体的壳体设置有两对托轮(2),其余两段分别设置有一对托轮(2)。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焙烧过程稳定、易实现小幅升温控制、可保证窄级别焙烧温度区间和能提高烧成熟料浸出率的特点。
文档编号F27B7/34GK101762153SQ20101002896
公开日2010年6月30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12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12日
发明者刘涛, 包申旭, 吴世洲, 张一敏, 陈铁军, 黄晶 申请人:武汉科技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