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壳体负压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13268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层壳体负压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负压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负压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以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为典型代表。该类设备通常以水为冷媒应用各种余热热源进行制冷或制热,包括发生器、蒸发器、吸收器、冷凝器、节流装置。其特点为产生热量和质量交换的蒸发吸收过程和发生冷凝过程需要在低于大气压力的负压或真空环境中实现。现有负压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为单层外壳结构,该单层外壳结构作为真空密封壳体,内含冷凝器、发生器、吸收器和蒸发器中的一个或多个热交换部件。真空密封壳体内壁和系统发生和吸收的溶液的液、气两相接触。同时,系统中配置有不 凝性气体的抽取排除装置。因此在要求外壳焊接密封保障高真空密封性能的同时,系统溶液对外壳内侧的腐蚀危险带来以下问题首先溶液对外壳内侧的腐蚀使得系统溶液污染,产生更多不凝性气体降低系统性能,且可能部分堵塞系统。其次,考虑腐蚀的因素增大外壳壁厚导致成本增加。或者要求外壳采用高成本的高强度耐腐蚀材料如不锈钢,也会大大增加设备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层壳体负压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以降低真空密封外壳的复杂程度,大大降低材料和加工成本。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是将系统溶液的密封要求和真空要求分别以内层壳体和外层壳体来实现,避免外层壳体和溶液接触的腐蚀,从而避免溶液污染,从而大大降低负压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的材料和制造成本,提高长期运行效率。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负压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包括发生器、冷凝器、吸收器以及蒸发器,发生器、冷凝器、吸收器、蒸发器间流动有系统溶液,发生器、冷凝器、吸收器以及蒸发器的至少一个或多个内置于真空密封壳体中,其特征在于,真空密封壳体包括用于密封系统溶液的内层壳体和用于真空密封的外层壳体,内层壳体和外层壳体间非共用部分形成有无系统溶液的真空夹层。所述的负压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其进一步的特点是,外层壳体和内层壳体为两个独立的、彼此完全间隔开的连续壳体。所述的负压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其进一步的特点是,内层壳体由离散壳体连接共用壳体形成,该共用壳体为发生器、冷凝器、吸收器或蒸发器的壳体,或负压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其它换热器壁面,或者外层壳体的一部分。所述的负压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其进一步的特点是,内层壳体的所述离散壳体为防水耐腐蚀的塑料壳体或橡胶壳体或金属壳体。所述的负压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其进一步的特点是,内层壳体和外层壳体均有工艺通道与大气连通,内层壳体的工艺通道采用阀门关闭或直接焊接封闭,外层真空密封壳体与大气连通通道直接焊接封闭或采用阀门关闭并做为不凝性气体排除的工艺口。[0010]外层壳体的材料为适宜真空密封的金属,如碳钢、铝合金等或适宜真空密封的非金属,如玻璃等。内层壳体的材料为防腐蚀防液体渗漏的材料,如塑料、橡胶、或不锈钢等。由于真空密封壳体包括用于密封系统溶液的内层壳体和用于真空密封的外层壳体,内层壳体和外层壳体间非共用部分形成有无系统溶液的真空夹层,因此将系统溶液的密封和真空密封功能分离,达到降低真空密封外壳的复杂程度,大大降低材料和加工成本,同时,避免外层壳体和溶液接触的腐蚀,避免溶液污染,从而大大降低负压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的材料和制造成本,提高长期运行效率。采用外层壳体碳钢内层壳体塑料的双层壳体结构,比单层壳体完全采用不锈钢取得同样耐溶液腐蚀效果的总壳体成本下降60% -80%。同时,该结构还大大简化产品组装过程,提高生产效率。

图I为双层壳体负压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为双层壳体负压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为双层壳体负压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为双层壳体负压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图5为双层壳体负压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的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图6为双层壳体负压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的第六实施例的示意图。图7为双层壳体负压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的第七实施例的示意图。图8为双层壳体负压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的第八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I至图8中,没有显示出壳体内的冷凝器、发生器、吸收器和蒸发器中的一个或多个热交换部件,但这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现,例如一个或多个热交换部件可以采用现有技术来布置或构造在内层壳体中。如图I所示,负压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的真空密封壳体包括内层壳体2和外层壳体4。内层壳体2圈围出用于布置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发生器、冷凝器、吸收器、蒸发器等热交换部件的空间I。外层壳体4容纳了内层壳体2,且与内层壳体2之间形成真空夹层3。内层壳体2连接有稀溶液出口 5,稀溶液出口 5通常和溶液泵进口连通。内层壳体2还连接稀溶液进口 6,稀溶液进口 6通常和溶液泵出口连通。内层壳体2还连接有浓溶液出口 7,浓溶液出口 7通常和溶液热交换器进口连通。内层壳体2还连接有浓溶液进口 8,浓溶液进口 8通常和溶液热交换器出口连通。外层壳体4通过连通到真空夹层3的管道10连接真空阀门9,真空阀门9可连接真空泵,以对真空夹层3抽真空。负压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还包括真空阀门11、连接真空阀门11和真空夹层连通管道13、内层壳体内部连通管道14的集管12。内层壳体2还连接有冷水出口管道15、冷水进口管道16、冷却水出口管道17。18为冷却水进口管道、热水出口管道19、热水进口管道20。其中管道5、6、7、8、10、13、14、15、16、17、18、19、20均与外层壳体4焊接密封。管道5、6、7、8、14、15、16、17、18、19、20和内层壳体2可焊接密封,也可采用其它液体和气体防漏方式密封。管道14为内层壳体的工艺通道,其采用阀门关闭或直接焊接封闭。管道13为外层壳体的工艺通道,其与大气连通通道直接焊接封闭或采用阀门关闭并做为不凝性气体排除的工艺口。外层壳体4用于实现真空密封,其可以采用强度、刚度较高的材料来制造,由于外层壳体4和内层壳体2之间形成真空夹层3,无系统溶液,外层壳体4无需考虑系统溶液被腐蚀的情况,因此可降低外层壳体4的材料要求。内层壳体2用于实现系统溶液的密封,因此其采用防腐材料制成,由于其无需考虑真空密封,因而强度、刚度要求较低,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单层壳体,其材料要求较低。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例图。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内层壳体2通过通道14独立和大气连通。通道14在打压检漏和抽真空完成后可直接焊接封闭。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例图。与第二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取消了 真空夹层的抽真空结构10、9。并以管道12、真空阀门11替代夹层抽真空通道功能。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例图。与第三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将溶液热交换器也放置在外层壳体4内。取消了和外层壳体焊接密封的管道7、8。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例图。与第四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将稀溶液泵也放置在外层壳体4内。取消了和外层壳体焊接密封的管道5、6。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示例图。与第五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其真空密封外层壳体和内层壳体间部分壁面共用。其相对于现有的单层壳体结构也能起到节省成本的作用。为达到同样耐腐蚀效果,共用壁面部分需要采用如不锈钢等耐腐蚀金属,但可以简化进出管道的密封。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结构示例图,表示内层壳体2由非连续的壳体材料21和换热器的分隔系统溶液的部分22、23共同组成。图中换热器的分隔系统溶液的部分22、23为一换热器板片,系统溶液在其间进行热量和质量交换。而加入的内层壳体材料21和热交换器板片22、23的侧面共同组成内层壳体的密封壁面,将系统溶液封闭并和外层壳体内壁隔离。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结构示例图。内层壳体由非连续的壳体材料31、换热器板片32构成。壳体材料31、换热器板片32将系统溶液封闭在壳体材料31、换热器板片32组成的封闭空间内。壳体材料31、换热器板片32共同形成内层壳体。内层壳体和外层壳体4间为真空层。
权利要求1.一种负压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包括发生器、冷凝器、吸收器以及蒸发器,发生器、冷凝器、吸收器、蒸发器间流动有系统溶液,发生器、冷凝器、吸收器以及蒸发器的至少ー个或多个内置于真空密封壳体中,其特征在于,真空密封壳体包括用于密封系统溶液的内层壳体和用于真空密封的外层壳体,内层壳体和外层壳体间非共用部分形成有无系统溶液的真空夹层。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负压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外层壳体和内层壳体为两个独立的、彼此完全间隔开的连续壳体。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负压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其特征在干,内层壳体由离散壳体连接共用壳体形成,该共用壳体为发生器、冷凝器、吸收器或蒸发器的壳体,或者外层壳体的一部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负压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其特征在干,内层壳体的所述离散壳体为防水耐腐蚀的塑料壳体或橡胶壳体或金属壳体。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负压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其特征在干,内层壳体和外层壳体均有エ艺通道与大气连通,内层壳体的エ艺通道采用阀门关闭或直接焊接封闭,外层真空密封壳体与大气连通通道直接焊接封闭或采用阀门关闭并做为不凝性气体排除的エ艺ロ。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压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外层壳体为碳钢、铝合金或玻璃壳体,内层壳体为塑料、橡胶、或不锈钢壳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层壳体负压吸收式制冷空调设备,以降低真空密封外壳的复杂程度,大大降低材料和加工成本,本实用新型包括发生器、冷凝器、吸收器以及蒸发器,发生器、冷凝器、吸收器、蒸发器间流动有系统溶液,发生器、冷凝器、吸收器以及蒸发器的至少一个或多个内置于真空密封壳体中,其特征在于,真空密封壳体包括用于密封系统溶液的内层壳体和用于真空密封的外层壳体,内层壳体和外层壳体间非共用部分形成有无系统溶液的真空夹层。
文档编号F24F13/00GK202403379SQ20112024888
公开日2012年8月29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14日
发明者徐阳 申请人:徐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