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45409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送风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提供设有自动摆头机构并且能实现节省空间的送风装置。通过使外壳(20)绕配置于风扇电机(12)后方的大致水平方向的转动轴(10)转动,从而进行上下方向的摆头。由此,能在外壳(20)内部收纳包括驱动转动轴(10)的电机等的摆头机构部(30),与在外壳的外侧设置摆头机构的情况比较,能实现节省空间。
【专利说明】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能向上下方向摆头的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送风装置具备的叶轮(风扇)被风扇保护罩覆盖。特别是,在构成为循环器的送风装置中,一般在具有作为风扇保护罩的功能的I个外壳内收纳有风扇和风扇驱动电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0003]另外,现有的循环器大多构成为如下:利用左右一对支撑构件能自由转动地支撑收纳有风扇和风扇驱动电机的外壳的外周面,由此能在上下方向调节送风角度。
_4] 现有技术文献_5] 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登录实用新型登录第3104900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 — 1215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9]循环器在室内使用,节省空间,是优选的。但是,在如上述的现有的循环器中,在外壳的外周面设有支撑构件,所以在想要利用电机等驱动装置设置自动摆头机构的情况下,需要在外壳外周面的更外侧设置驱动装置,因此存在难以实现节省空间的问题。
[0010]另外,具备外壳的送风装置与不具备外壳的送风装置(例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电扇)相比,从送风装置吹出的空气的直进性(以下称为送风直进性)有所提高。
[0011]但是,在具备外壳的送风装置中,在叶轮的外周端部与外壳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产生紊流。其结果是,特别是在下游侧开口的开口缘部附近,有时空气向与送风方向不同的方向流动(例如,空气通过下游侧开口从外壳的外部向内部流入)。
[0012]以下将向送风方向流通的空气称为送风流,将向与送风方向不同的方向流通的空气称为非送风流。
[0013]在下游侧开口的径向中央部,空气向送风方向流动。但是,被在下游侧开口的开口缘部附近产生的非送风流干扰,使送风流的流速降低,使得送风直进性变差。
[0014]为了抑制这样的紊流的产生,考虑到缩短叶轮与外壳的内表面之间的离开距离。
[0015]但是,当该离开距离过短时,外壳对送风流的干扰变大,因此送风直进性变差。
[0016]故此,期望能在使叶轮与外壳的内表面充分离开的同时,抑制由于非送风流引起的送风直进性的劣化。
[0017]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设置自动摆头机构的同时能够实现节省空间的送风装置。
[0018]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在于提供如下送风装置:通过采用分隔外壳的送风方向下游侧的开口处的送风流和非送风流的构成,能够提高送风直进性。
[0019]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20]本发明的送风装置具备:外壳,其收纳电机和装配于该电机的输出轴的叶轮;以及支座,其支撑该外壳,使该外壳能够绕轴向为大致水平方向的转动轴转动,上述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使上述外壳绕上述转动轴转动的驱动单元,在向与上述叶轮的装配侧相反一侧离开上述电机的位置配置有上述转动轴。
[0021]本发明的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限制单元,上述限制单元以使上述输出轴的仰角不足90度的方式限制利用上述驱动单元的上述外壳的转动范围。
[0022]本发明的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限制单元以使上述输出轴的仰角为88度以下的方式限制利用上述驱动单元的上述外壳的转动范围。
[0023]本发明的送风装置具备:叶轮,其通过旋转而向轴长方向送风;以及圆筒状的外壳,其与该叶轮同轴配置,围绕上述叶轮,上述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分隔壁,上述分隔壁在上述外壳的基于上述叶轮的送风方向的下游侧的开口处分隔向上述送风方向流通的空气和向与上述送风方向不同的方向流通的空气。
[0024]本发明的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分隔壁形成内径比上述叶轮的外径大、外径比上述外壳的内径小的圆筒状,在上述叶轮的上述送风方向的下游侧与上述叶轮同轴配置。
[0025]本发明的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外壳具有:圆筒状的主外壳;以及圆筒状的副外壳,其能装拆地装配于该主外壳的上述送风方向的下游侧,上述分隔壁以该分隔壁的外表面与上述副外壳的内表面相对的方式与上述副外壳一体形成。
[0026]在本发明中,将外壳的转动轴设于驱动叶轮的电机的后侧。由此,能将使外壳转动的驱动单元收纳于外壳内部,不必在外壳的外侧设置驱动装置,因此可实现装置整体的节省空间。
[0027]另外,在本发明中,因为以使电机输出轴的仰角不足90度、更优选为88度以下的方式限制外壳的转动范围,所以可抑制送风方向为向上的情况下的急剧的重心的移动。
[0028]而且,在本发明中,送风装置具备叶轮、外壳以及分隔壁。通过叶轮送风,从而在下游侧开口处产生作为常规的空气的流动的送风流和作为非常规的空气的流动的非送风流。分隔壁分隔送风流和非送风流。因此,可抑制非送风流干扰送风流。故此,送风直进性提高。
[0029]在本发明中,圆筒状的分隔壁在叶轮的送风方向下游侧与叶轮同轴配置。分隔壁的内径比叶轮的外径大,分隔壁的外径比外壳的内径小。在该情况下,当叶轮送风时,在分隔壁的内侧产生送风流,在分隔壁的外侧产生非送风流。即,分隔壁能将下游侧开口的径向中央部的送风流和下游侧开口的开口缘部附近的非送风流分隔。
[0030]在本发明中,外壳具有各圆筒状的主外壳和副外壳。副外壳能装拆地装配于主外壳的送风方向下游侧。在副外壳一体形成分隔壁。
[0031]因此,通过分别形成主外壳和具有分隔壁的副外壳并组装,能容易制造送风装置。
[0032]另外,使用者只要从主外壳拆下副外壳,就能容易进行叶轮和外壳等的维修保养。
[0033]分隔壁的外表面与副外壳的内表面相对。因此,当叶轮送风时,在被分隔壁的内表面围绕的空间产生送风流,在被分隔壁的外表面和副外壳的内表面围绕的空间产生非送风流。
[0034]以下将被分隔壁的内表面围绕的空间称为送风流路,将被分隔壁的外表面和副外壳的内表面围绕的空间称为非送风流路。
[0035]但是,期望在送风装置中以覆盖送风流路的下游侧开口的方式设置风扇保护罩。但是,由于分隔壁的内径比叶轮的外径大,因此不必设置覆盖非送风流路的下游侧开口那样的风扇保护罩。因此,相对于主外壳装拆副外壳的作业者只要将手指放入非送风流路中,就能容易地把持副外壳。因此,能容易进行副外壳的装拆作业。
[0036]发明效果
[0037]根据本发明,能够在利用驱动单元设置自动摆头机构的同时实现节省空间。
[0038]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抑制送风方向为向上的情况下的重心移动的产生,因此能够提高装置整体的姿态稳定性。
[0039]而且,在采用本发明的送风装置的情况下,由于具备分隔壁,因此能够抑制非送风流干扰送风流。因此,能够提高送风直进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0]图1是实施方式I的送风装置的主视图。
[0041]图2是实施方式I的送风装置的侧视图。
[0042]图3是图1的III — III线的截面图。
[0043]图4是表示送风方向为向上的情况下的送风装置的主视图。
[0044]图5是表示送风方向为向上的情况下的送风装置的侧视图。
[0045]图6是图4的VI — VI线的截面图。
[0046]图7是表示限制外壳的转动范围的限制单元的构成的示意图。
[0047]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送风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构成的框图。
[0048]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送风装置的构成的主视图。
[0049]图10是表示送风装置的构成的侧视图。
[0050]图11是表示送风装置的上部的构成的纵截面图。
[0051]图12是用于说明由于有无送风装置具备的分隔壁引起的差异的示意图(存在分隔壁的情况)。
[0052]图13是用于说明由于有无分隔壁引起的差异的示意图(不存在分隔壁的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0053]以下,基于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附图具体地说明本发明。
[0054]实施方式1.
[0055]图1是实施方式I的送风装置I的主视图,图2是其侧视图,图3是图1的III —III线中的截面图。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I构成为落地式的循环器。在图1?图3中,表示送风装置I的送风方向为水平方向的姿态。
[0056]送风装置I具备载置于地面、架子上的支座14和利用支座14能转动地支撑的外壳20。
[0057]支座14具备:形成为俯视时为圆形的台座部141 ;从比该台座部141的中心靠后方侧垂直地立设的支柱部142 ;以及外壳支撑部143,其设于支柱部142的上侧,能转动地支撑收纳有风扇11和风扇电机12的外壳20。外壳20收纳风扇电机12等,风扇电机12驱动用于产生空气流的风扇11。
[0058]外壳20具有大致水平方向(横向)的转动轴10,外壳支撑部143具备轴支撑该转动轴10的左右一对轴承部40 (参照图7)。在外壳20内设有具备摆头电机31的摆头机构部30,将摆头电机31的驱动力通过减速齿轮32等多个齿轮传递到转动轴10,使外壳20绕转动轴10转动,由此使外壳20向上下方向摆头,使风扇11的送风方向在上下方向变化。
[0059]外壳支撑部143构成为相对于支柱部142能在垂直方向移动,通过操作设于支柱部142的钮143a,从而使外壳支撑部143上下移动,并构成为能设定外壳20的高度。另外,外壳支撑部143相对于支柱部142能向左右方向转动地被轴支撑。由此,能进行外壳20的左右方向的摆头,能使风扇11的送风方向向左右方向变化。送风装置I为了使左右方向的摆头自动地进行,具备用于使外壳支撑部143绕支柱部142的轴长方向转动的电机143b。
[0060]送风装置I的风扇11例如具备3个叶片构件,装配于风扇电机12的输出轴121。通过被风扇电机12驱动,风扇11向规定方向(从正面看绕顺时钟)旋转,产生向与风扇电机12相反一侧的空气流。即,在图2所示的侧视图中,构成为:利用风扇11产生的空气流向比风扇11更靠左侧送出。以下将送风方向的下游侧设为外壳20的前方,将送风方向的上游侧设为外壳20的后方。
[0061]外壳20包括:设有风扇电机12和上下方向的摆头机构部30的电机壳部21 ;覆盖风扇11的外周和后方的风扇保护罩部22 ;以及覆盖风扇11的前方的罩23。电机壳部21和风扇保护罩部22 —体形成,罩23能装拆地装配于风扇保护罩部22。
[0062]电机壳部21具备收纳风扇电机12的第I收纳部211和收纳摆头机构部30的第2收纳部212。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I具备离子发生装置213a,电机壳部21除了具备上述第I和第2收纳部212之外,还具备用于收纳离子发生装置213a的第3收纳部213。
[0063]第I收纳部211具备开口部211a,上述开口部21 Ia设于电机壳部21的前方侧中央附近,使风扇电机12的输出轴121向风扇保护罩部22侧突出。风扇电机12在输出轴121从开口部211a向前方突出的状态下固定于第I收纳部211内。
[0064]第2收纳部212设于电机壳部21的后方侧中央附近(第I收纳部211的后方),在其内部收纳使外壳20向上下方向转动的摆头机构部30。在本发明中,以如下作为特征之一:在向与风扇11的装配侧相反一侧离开风扇电机12的位置(即,风扇电机12的后方)配置有外壳20的转动轴10。
[0065]第3收纳部213设于电机壳部21的前方侧上部(第I收纳部211的上侧),在其内部收纳尚子发生装置213a。在第3收纳部213的前方侧设有尚子送出口 213b。从尚子发生装置213a产生的离子通过离子送出口 213b在风扇保护罩部22内扩散,利用伴随风扇11的旋转的送风流向前方运送。
[0066]风扇保护罩部22构成为:在前方侧具有俯视为圆形的开口缘部221,通过该开口缘部221能装拆地装配罩23。另外,在风扇保护罩部22的后方侧一体形成有上述的电机壳部21。在风扇保护罩部22的外周部和后方部设有吸入口 222、223,构成为:在风扇11驱动时,通过吸入口 222、223将装置外部的空气导入风扇保护罩部22的内部,利用风扇11的旋转而产生空气流。
[0067]罩23形成为俯视时为圆形,如图1所示,具备从中心呈放射状设置的多个风切换构件231、231、231、…。送风装置I构成为:利用设于罩23的风切换构件231来变更要利用风扇11向前方外侧扩散的风的方向,提高送风方向的直进性。
[0068]罩23具有开口缘部232,上述开口缘部232具有比风扇保护罩部22的开口缘部221的外径稍大的外径。在该开口缘部232的内周面沿周向形成有多个卡止槽。另外,在风扇保护罩部22的前方侧的开口缘部221形成有与卡止槽相同数量的卡止突起。使用者使罩23侧的卡止槽和风扇保护罩部22侧的卡止突起位置对准,将罩23侧的卡止槽插到风扇保护罩部22侧的卡止突起,在周向包围罩23,由此使两者卡合,进彳丁罩23向风扇保护罩部22的装配。
[0069]另外,罩23具有环状的分隔壁233,上述分隔壁233具有比罩外周面的内径小的外径,以与罩外周面相对的方式设置。如图1所示,该分隔壁233的内径构成为比风扇11的外径大。通过风扇11的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通过该分隔壁233的内侧向送风装置I的外部送出。另一方面,由罩23的嵌合部和分隔壁233所形成的间隙成为空气从送风装置I的外侧向外壳20内部流入的开口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如下构成:利用分隔壁233分离风扇11的向下游方向的空气流和从装置外部流入的向上游方向的空气流。由此,可减轻从装置外部流入的空气流和风扇11的向下游方向的空气流之间的干扰,所以可避免风扇11的送风流被削弱、或者送风方向的直进性降低。
[0070]图4是表示送风方向为向上的情况下的送风装置I的主视图,图5是其侧视图,图6是图4的VI — VI线的截面图。在图4?图6中表示送风装置I的送风方向为向上的姿态。在本发明中,以如下作为特征之一:以风扇电机12的输出轴121在仰角区域不足90度,更优选为88度以下的方式限制外壳20的转动范围。另外,送风装置I以俯角为10度以下的方式限制外壳20的转动范围。
[0071]图7是表示限制外壳20的转动范围的限制单元的构成的示意图。如前所述,外壳支撑部143具备在两端轴支撑外壳20的转动轴10的左右一对轴承部40。外壳20构成为:利用摆头机构部30所具备的摆头电机31的驱动力绕转动轴10转动。在轴承部40设有转动轴10的端部嵌合的凹部。转动轴10的两端分别与左右一对轴承部40的凹部嵌合,由此转动轴10被外壳支撑部143支撑。
[0072]轴承部40具备在转动轴10的轴长方向立设的限制构件41。限制构件41具有:用于限制外壳20的仰角区域中的转动范围的上侧抵接面411 ;以及用于限制俯角区域中的转动范围的下侧抵接面412。在摆头机构部30的箱体形成有向外突出的突片35,构成为:在外壳20绕转动轴10向上方转动的情况下,突片35抵接于上侧抵接面411,在外壳20绕转动轴10向下方向转动的情况下,突片35抵接于下侧抵接面412。
[007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突片35抵接于上侧抵接面411的情况下,以风扇电机12的输出轴121的仰角不足90度、更优选为88度以下的方式预先调节突片35和上侧抵接面411的位置关系。另外,在突片35抵接于下侧抵接面412的情况下,以风扇电机12的输出轴121的俯角为10度以下的方式预先调节突片35和下侧抵接面412的位置关系。
[0074]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送风装置I的控制系统的构成的框图。送风装置I具备操作部101、遥控信号接收部102、控制部103、第I和第2电机驱动器104、105、风扇电机12、以及摆头电机31。此外,在图8中,对用于进行左右方向的摆头的控制系统的构成、和用于控制离子发生装置213a的动作的控制系统的构成没有图示。
[0075]操作部101设于例如台座部141的正面侧,具备各种操作钮。操作部101具备的操作钮包括:使送风开始或者停止的操作钮;调节风量的操作钮;以及使外壳20的上下方向的摆头开始或者停止的操作钮。在通过用户的操作按下任意的操作钮的情况下,操作部101向控制部103输出表示该状况的信号。
[0076]遥控信号接收部102接收从未图示的遥控器发送的红外线信号。与操作部101同样,遥控器包括:用于使送风开始或者停止的操作钮;调节风量的操作钮;以及用于使外壳20的上下方向的摆头开始或者停止的操作钮等。在通过用户的操作而接通切断任意的操作钮的情况下,遥控器发送表示该状况的红外线信号。遥控信号接收部102在接收到来自遥控器的红外线信号的情况下,对红外线信号解码,将与遥控器的操作相应的信号向控制部103输出。
[0077]控制部103具备例如微处理器。控制部103在接收到从操作部101或者遥控信号接收部102输出的信号的情况下,进行与接收的信号相应的控制。例如,控制部103在从操作部101或者遥控信号接收部102接收到表示送风开始指示的信号的情况下,将指示作为DC电机的风扇电机12的驱动开始的控制信号向第I电机驱动器104输出。接收到该控制信号的第I电机驱动器104导通向风扇电机12的电流,开始风扇电机12的驱动。
[0078]另外,控制部103在从操作部101或者遥控信号接收部102接收到表示上下方向的摆头开始指示的信号的情况下,将指示作为步进电机的摆头电机31的驱动开始的控制信号向第2电机驱动器105输出。接收到该控制信号的第2电机驱动器105交替地输出使摆头电机31的输出轴向正向旋转规定角度的脉冲信号和向反向旋转规定角度的脉冲信号,利用摆头电机31实施上下方向的外壳20的摆头。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设于轴承部40的限制构件41在物理上限制转动范围,所以不必利用第2电机驱动器105的控制进行外壳20的角度控制。因此,第2电机驱动器105只要设为如下构成即可:交替地输出在超出外壳20的转动范围的角度范围(例如,100度以上)使摆头电机31向正向转动的脉冲信号和向反向转动的脉冲信号。
[0079]此外,控制部103在从操作部101或者遥控信号接收部102接收到表示上下方向的摆头停止指示的信号的情况下,将指示摆头电机31的驱动停止的控制信号向第2电机驱动器105输出。此时,第2电机驱动器105停止用于驱动摆头电机31的脉冲信号的输出。
[0080]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外壳20绕配置于风扇电机12的后方的大致水平方向的转动轴10转动,从而进行上下方向的摆头。由此,能将包括驱动转动轴10的电机等的摆头机构部30收纳在外壳20内部,与在外壳20的外侧设置摆头机构的情况比较,能实现节省空间。
[008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利用摆头电机31的驱动力使外壳20在上下方向摆头,使送风方向在上下方向自动地变化。在使外壳20在上下方向摆头时,摆头机构部30将摆头电机31的驱动力通过减速齿轮32等多个齿轮传递到转动轴10,由此使外壳20绕转动轴10转动。在外壳20为向上的情况下,由于摆头机构部30中的齿隙存在的原因,有时发生外壳20的急剧的重心变动,送风装置I的姿态变得不稳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限制外壳20的转动范围的限制构件41,以风扇电机12的输出轴在仰角区域不足90度、更优选为88度以下的方式限制外壳20的转动范围,所以能抑制如上述的外壳20的急剧的重心变动,能维持送风装置I的姿态的稳定性。
[0082]实施方式2.
[0083]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送风装置I的构成的主视图。以下将图9的上下左右称为送风装置I的上下左右。另外,将图9的纸面垂直方向的眼前侧和里侧称为送风装置I的前侧和后侧。
[0084]图10是表示送风装置I的构成的侧视图。图10表示送风装置I的右侧的侧面。
[0085]图11是表示送风装置I的上部的构成的纵截面图。图11也是图9中的XI — XI线的截面图。
[0086]图10和图11的左侧和右侧是送风装置I的前侧和后侧。图10和图11的纸面垂直方向的眼前侧和里侧是送风装置I的右侧和左侧。
[0087]送风装置I构成为落地式的循环器。送风装置I具备风扇(叶轮)11、风扇电机
12、支座14、以及外壳20。
[0088]外壳20具有主外壳20A和副外壳20B。
[0089]支座14设置在地面上。主外壳20A具备设置在支座14的上部的电机壳部21和配置于电机壳部21的前部的风扇保护罩部22。在主外壳20A的前侧能装拆地装配有副外壳 20B。
[0090]在电机壳部21收纳有风扇电机12。但是,风扇电机12的输出轴突出到主外壳20A的内部。
[0091]在风扇电机12的输出轴上装配有3个叶片的风扇11。风扇11被风扇电机12驱动而旋转。此时,风扇11向旋转轴长方向送风。更详细地,风扇11从后侧向前侧送风。即,所谓风扇11的送风方向的下游侧是指前侧。所谓风扇11的送风方向的上游侧是指后侧。
[0092]以下,关于外壳20的各开口,在风扇11送风的情况下,将在此通过而在送风方向被吸入空气的开口称为吸入口,将在此通过而在送风方向被吹出空气的开口称为吹出口。
[0093]主外壳20A和副外壳20B均与风扇11同轴配置。S卩,外壳20与风扇11同轴配置。
[0094]主外20A形成朝向前方展开的中空的接近于圆锥台的圆筒状。副外壳20B形成朝向后方展开的中空的接近于圆锥台的圆筒状。主外壳20A的轴长方向的长度比副外壳20B的轴长方向的长度长。
[0095]主外壳20A围绕风扇11。即,主外壳20A的内径比风扇11的外径大。
[0096]在主外壳20A的前侧的开口缘部能装拆地装配有副外壳20B的后侧的开口缘部。因此,在主外壳20A的开口缘部形成有卡止突起,在副外壳20B的开口缘部形成有卡止槽。
[0097]卡止槽设置在周向上。
[0098]卡止槽的一端侧设成:能将位于卡止槽的外部的卡止突起从卡止槽的后方向卡止槽的一端侧插入,且能将位于卡止槽的内部的卡止突起从卡止槽的一端侧向卡止槽的后方拔出。
[0099]卡止槽的另一端侧设成:插入到卡止槽的卡止突起能解除卡合。从卡止槽的外部相对于卡止槽的另一端侧不能插入卡止突起。另外,不能从卡止槽拔出与卡止槽的另一端侧卡合的卡止突起。
[0100]在将副外壳20B装配于主外壳20A的情况下,使用者在卡止槽的一端侧插入卡止突起。接着,使用者使副外壳20B向周向的一方向旋转,使卡止突起向卡止槽的另一端侧移动,使卡止突起与卡止槽的另一端侧卡合。
[0101]在将副外壳20B从主外壳20A拆下的情况下,使用者使副外壳20B向周向的另一方向旋转,由此解除卡止槽的另一端侧与卡止突起的卡合,使卡止突起向卡止槽的一端侧移动。接着,使用者从卡止槽的一端侧拔出卡止突起。
[0102]在副外壳20B装配于主外壳20A时,通过主外壳20A的后侧的开口和副外壳20B的前侧的开口,主外壳20A和副外壳20B连通。
[0103]主外壳20A的后侧的开口作为吸入口 223发挥作用。吸入口 223形成于与电机壳部21 —体地设置的风扇保护罩部22。
[0104]在主外壳20A的侧面遍及周向整体设有开口。在风扇11送风的情况下,通过该开口吸入空气,因此以下将该开口称为吸入口 222。吸入口 222形成于构成主外壳20A的一部分的风扇保护罩部22。
[0105]副外壳20B的内径比风扇11的外径大。
[0106]在副外壳20B —体形成有圆筒状的分隔壁233。分隔壁233的轴长方向的长度比副外壳20B的轴长方向的长度短。分隔壁233在副外壳20B的内部的前侧与副外壳20B同轴配置。
[0107]S卩,分隔壁233的外表面和副外壳20B的内表面相对。另外,分隔壁233在风扇11的前侧与风扇11同轴配置。
[0108]分隔壁233的内径比风扇11的外径大。分隔壁233的外径比副外壳20B的内径小。优选分隔壁233的外表面和副外壳20B的内表面的离开距离设定为1mm?20mm程度。这是在后述的非送风流路236中能插入使用者的手指的程度的距离。
[0109]分隔壁233的内侧的空间作为送风流路234发挥作用。送风流路234的前侧的开口作为吹出口 235发挥作用。吹出口 235被与分隔壁233 —体地设置的风扇保护罩覆盖。
[0110]分隔壁233的外表面与副外壳20B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作为非送风流路236发挥作用。在分隔壁233的外表面与副外壳20B的内表面之间,在周向呈均等分配地形成有多个连结分隔壁233和副外壳20B的肋。这样的肋没有覆盖非送风流路236的前侧的开口。因此,能通过非送风流路236的前侧的开口向非送风流路236插入使用者的手指。
[0111]在针对主外壳20A装拆副外壳20B的情况下,使用者能在非送风流路236中插入手指的状态下把持副外壳20B。故此,与不能在非送风流路236插入使用者的手指的情况(例如,肋或者风扇保护罩覆盖非送风流路236的前侧的开口的情况)相比,能容易把持副外壳20B。
[0112]图12和图13是用于说明由于有无分隔壁233而形成差异的示意图。图12表示存在分隔壁233的情况,图13表示不存在分隔壁233的情况。
[0113]如图13所示,在不存在分隔壁233的情况下,副外壳20B的前侧的开口作为吹出口 205发挥作用,副外壳20B的内侧的空间作为送风流路204发挥作用。
[0114]如图12和图13所示,当风扇11送风时,主外壳20A的后方和周围的空气通过吸入口 222、223被吸入到主外壳20A的内部。另外,当风扇11送风时,在风扇11的外周端部与主外壳20A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会产生紊流。
[0115]在不存在分隔壁233的情况下,如图13所示,被吸入到主外壳20A的内部的空气向送风流路204流通。向送风流路204流通的空气通过吹出口 205向副外壳20B的前方吹出。
[0116]但是,由于在外壳20的内部产生的紊流,副外壳20B的前方的空气通过吹出口 205流入到送风流路204。此时,在送风流路204中产生的非送风流干扰送风流路204中的送风流。因此,从送风装置I吹出的空气的流速降低。即,送风装置I的送风直进性变差。
[0117]于是,由于在外壳20的内部产生的紊流引起的非送风流会产生在吹出口 205的开口缘部附近、即副外壳20B的前侧的开口缘部附近。
[0118]在存在分隔壁233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被吸入到主外壳20A的内部的空气向送风流路234流通。向送风流路234流通的空气通过吹出口 235向副外壳20B的前方吹出。
[0119]即使在存在分隔壁233的情况下,也会由于在外壳20的内部产生的紊流,使副外壳20B的前方的空气通过副外壳20B的前侧的开口向副外壳20B的内部流入。但是,此时,副外壳20B的前方的空气向非送风流路236流入。如前所述,这是因为非送风流是在副外壳20B的前侧的开口缘部附近产生。
[0120]在该情况下,在非送风流路236中流通的空气不会干扰在送风流路234中流通的空气。因此,从送风装置I吹出的空气的流速不会降低。即,送风装置I的送风直进性提高。
[0121]如上所述,分隔壁233将在副外壳20B的前侧的开口处向送风方向流通的空气和在副外壳20B的前侧的开口处向与送风方向不同的方向流通的空气分隔。
[0122]但是,分隔壁233具有比风扇11的外径大的内径,而且由于在径向和轴向离开风扇11,因此不能忽视分隔壁233对风扇11送风的空气的干扰。假设在为了抑制紊流的产生而减小主外壳20A的内径的情况下,也不能忽视主外壳20A对风扇11送风的空气的干扰。即,如果与减小主外壳20A内径的情况相比,设置分隔壁233能提高送风装置I的送风直进性。
[0123]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只是例示,而应认为这并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上述的意思,而是包含与权利要求等同的意思和权利要求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0124]另外,只要具有本发明的效果,送风装置I也可以包含没有在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构成要素。
[0125]附图标记说明
[0126]I 送风装置
[0127]10 转动轴
[0128]11 风扇
[0129]12 风扇电机
[0130]14 支座
[0131]20 外壳
[0132]31 摆头电机
【权利要求】
1.一种送风装置,具备:外壳,其收纳电机和装配于该电机的输出轴的叶轮;以及支座,其支撑该外壳,使该外壳能够绕轴向为大致水平方向的转动轴转动,上述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使上述外壳绕上述转动轴转动的驱动单元, 在向与上述叶轮的装配侧相反一侧离开上述电机的位置配置有上述转动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限制单元,上述限制单元以使上述输出轴的仰角不足90度的方式限制利用上述驱动单元的上述外壳的转动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限制单元以使上述输出轴的仰角为88度以下的方式限制利用上述驱动单元的上述外壳的转动范围。
4.一种送风装置,具备:叶轮,其通过旋转而向轴长方向送风;以及圆筒状的外壳,其与该叶轮同轴配置,围绕上述叶轮,上述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分隔壁,上述分隔壁在上述外壳的基于上述叶轮的送风方向的下游侧的开口处分隔向上述送风方向流通的空气和向与上述送风方向不同的方向流通的空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分隔壁形成内径比上述叶轮的外径大、外径比上述外壳的内径小的圆筒状,在上述叶轮的上述送风方向的下游侧与上述叶轮同轴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壳具有: 圆筒状的主外壳;以及 圆筒状的副外壳,其能装拆地装配于该主外壳的上述送风方向的下游侧, 上述分隔壁以该分隔壁的外表面与上述副外壳的内表面相对的方式与上述副外壳一体形成。
【文档编号】F24F7/007GK104204536SQ201380017907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5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9日
【发明者】志茂胜则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