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72831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换热器作为热交换器件,应用于众多热交换领域,其中平行流道换热器具有制冷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耐压强等特点,平行流换热器主要有微通道扁管、散热翅片和集流管组成,集流管用于分配和汇集换热介质,相邻微通道扁管之间设置有散热翅片,用以加强换热器与空气侧的换热效率。平行流换热器可以设置多层,多层平行流换热器因为换热介质流经的路径较长,换热性能更好。

多个换热层之间一般采用折弯方式,换热层折弯处使扁管产生变形,折弯处也不能安装翅片,换热层折弯减小了有效换热面。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装置,有利于提高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换热装置,包括第一集流管腔、第二集流管腔、若干第一流通通道以及若干第二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流通通道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腔连通,所述第二流通通道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腔连通,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若干平行设置的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包括第一连通腔及与所述第一连通腔连通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该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贯穿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管壁,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的另一端与相应所述第一接口组装,且该第一流通通道与相应所述第一连通腔连通,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的一端与相应所述第二接口相对应,且该第二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一连通腔连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与相应所述第二流通通道通过所述第一连通腔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在换热装置内设置连接器,实现不同换热层的连通,有利于提高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换热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换热装置沿a-a面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所示连接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换热装置沿d-d面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第一连接管连接主体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换热装置沿a-a面另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换热装置沿a-a面又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换热装置第二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9为换热装置第三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集流管沿i-i面的截面示意图;

图11为换热装置第四实施例的一截面示意图;

图12为换热装置第四实施例的另一截面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第一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及图12所示的连接通道沿

c-c面的截面示意图;

图14为换热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的又一截面示意图;

图15为图14所示第一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及图14所示的连接通道沿

b-b面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图1是一种换热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换热装置沿a-a面的截面示意图,换热装置包括换热介质进口管21、换热介质出口管22和换热器,换热介质出口管和换热介质进口管之间通过换热器连通,换热器包括与换热介质进口管21连通的第一集流管31、与换热介质出口管22连通的第二集流管32,第一集流管31和第二集流管32位于换热器的同一端,第一集流管31与第二集流管32平行设置,其中,第一集流管设置一开口,换热介质进口管21与第一集流管的该开口连通而与第一集流管连通或者换热介质进口管21伸入第一集流管的该开口而与第一集流管的内腔连通,同样地,第二集流管设置一开口,换热介质出口管22与第二集流管的该开口连通而与第二集流管连通或者换热介质出口管22伸入第二集流管的该开口而与第二集流管的内腔连通,换热介质进口管和/或换热介质出口管也可以与相应的集流管一体成型而形成供换热介质的流通口。换热器还包括与第一集流管31连通的第一换热片41(未图示)、与第二集流管32连通的第二换热片42(未图示),第一换热片41与第二换热片42平行设置或大致位于同一平面,其中,第一换热片包括若干第一流通通道411,第一流通通道411包括扁管及贯穿扁管的腔体,其中,换热介质从贯穿该扁管的腔体内流通,每个第一流通通道包括一个扁管及贯穿该扁管的腔体,第一换热片还包括相邻扁管之间的翅片413,形成若干第一流通通道411的若干扁管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第二换热片包括第二流通通道421,第二流通通道421包括扁管及贯穿扁管的腔体,其中,换热介质从贯穿该扁管的腔体内流通,每个第二流通通道包括一个扁管及贯穿该扁管的腔体,第二换热片还包括相邻扁管之间的翅片,同样地,形成若干第二流通通道的若干扁管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也可以说第一集流管与第一流通通道连通,第二集流管与第二流通通道连通。第一换热片还包括与换热片最外侧扁管通过翅片固定的边板412,同样,第二换热片也包括与换热片最外侧扁管通过翅片固定的边板。换热器还包括设置于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之间的第一连接器,第一流通通道411通过第一连接器与第二流通通道421连通。

请参阅图1、图2及图4,图4是图1所示换热装置沿d-d面的截面示意图。第一集流管31包括纵长型的圆管形主体部311,第一集流管的主体部311的两端通过端盖312封闭,第一集流管的主体部和端盖312合围形成第一集流管腔。第一集流管主体部靠近一端的侧部设置一开口,换热介质进口管21与该开口组装或伸入该开口与第一集流管腔连通。第一集流管主体部还设置有若干相互平行且贯穿第一集流管主体部管壁的插槽3111,第一集流管的插槽3111与第一集流管的纵向轴线垂直,第一流通通道411一端与第一集流管的插槽3111连通或者第一流通通道411一端伸入第一集流管的插槽3111而与第一集流管腔连通。第二集流管32包括纵长型的圆管形主体部321(未图示),第二集流管的主体部321的两端通过端盖322封闭,第二集流管的主体部和端盖322合围形成第二集流管腔。第二集流管主体部靠近一端的侧部设置一开口,换热介质出口管22与该开口组装或伸入该开口而与第二集流管腔连通。第二集流管的主体部321还设置有若干相互平行且贯穿第二集流管的主体部管壁的插槽3211(未图示),第二集流管的插槽与第二集流管的纵向轴线垂直,第二流通通道421一端与第二集流管的插槽连通而或者第二流通通道421一端伸入第二集流管的插槽而与第二集流管腔连通。可以知道,换热介质进口管或出口管也可以与集流管的主体部端口或集流管的端盖的开口连通而与集流管腔连通,换热介质进口管21和换热介质出口管22可以位于换热器同侧或异侧。第一集流管31和第二集流管32可以是一体成型,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共用一个管壁,但相互不直接连通;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也可以是两个分立部件,通过管壁焊接而成一体,或者通过连接件焊接为一体。

形成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连通通道的扁管为纵长扁平矩形体,沿其纵长方向形成若干间隔壁,该间隔壁将扁平矩形空腔分隔成若干平行的流道,或者说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包括扁管中的若干平行流道。换热片扁管的平行流道也可以是包括若干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圆形流通孔道或其他形状的流通孔道。

请参阅图2、图3及图5,图3是图2中所示连接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所示第一连接管连接主体部的结构示意图。第一连接器包括若干相互平行的第一连接管51,各个第一连接管为分立部件,通过连接管管壁固定,如焊接或粘接,或者通过连接件将第一连接管焊接为一体,形成第一连接器。第一连接管51包括连接主体部511,连接主体部511为中空纵向长的圆管,第一连接管连接主体部511的两端通过端盖512封闭,形成换热介质流通的第一连通腔513,或者说形成用于连通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的第一连通腔513。第一连接管的连接主体部为直管,也就是说第一连接管的连接主体部的横截面均相同,具体地说,第一连接管连接主体部横截面沿轴向形状及面积不发生变化,这样冷媒在第一连通腔513的流通路径相同,冷媒压力不会出现波动。第一连接管的连接主体部511还设置有贯穿连接主体部511管壁的第一接口5111和第二接口5112,第一接口5111和第二接口5112间隔设置且其纵向轴线大致在同一直线,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纵向轴线与第一连接管纵向轴线平行。第一连接管与第一、第二流通通道相交设置,具体地,第一流通通道411的另一端与第一接口5111连通或者第一流通通道411的另一端伸入第一接口而与第一连通腔513连通,或者说第一流通通道与第一集流管连接端的相对端与第一接口5111连通而与第一连通腔连通,第二流通通道421的另一端与相应第二接口5112连通或者第二流通通道421的另一端伸入第二接口而与第一连通腔513连通,或者说第二流通通道与第二集流管连接端的相对端与第二接口5112连通而与第一连通腔连通。可以知道,相邻第一连通腔不连通,具体地,相邻连接管的管壁将相邻连通腔相对隔离,相邻连通腔不直接连通。与同一连接管的连通腔连通的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经第一连通腔连通,与同一连通腔连通的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大致位于同一平面。第一连接管横截面设置为圆形或近似圆形,能够提高连接管的耐压能力,有利于增大换热工质的选择范围及扩大换热装置的运行条件。可以知道,第一连接管的横截面形状也可以是椭圆形或者矩形,同样地,集流管横截面形状也可以是椭圆形或者矩形;第一连接管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及集流管插槽形状与相应的扁管横截面形状大致相同,尺寸相近,以方便组装。第一连接管横截面为矩形,具体地,形成第一连通腔的第一连接管也可以矩形管,若干矩形管焊接一体形成第一连接器,或者第一连器由前后两个平板、及两个板片之间平行设置的若干隔板、及上下两个板片焊接形成,其中前后平板之一设置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与相邻隔板之间的第一连通腔连通。

请参阅图1,第一换热片的相邻第一流通通道之间的距离为t,相邻第一连接管通过相邻管壁焊接,相邻第一连接管轴线的距离大致也为t,所以第一连接管直径大致为t,一般相邻连通通道的间距t较小,连接管直径也较小,相对于换热装置的迎风面面积,第一连接器在迎风面所占面积远远小于换热装置的迎风面,相当于提高了换热装置的有效换热面积,有利于提高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相邻连接管通过管壁直接固定连接,可以减小相邻第一连接管的距离,相应减小相邻第一流通通道之间的距离,相同条件下增加连通通道数量,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

组装时,换热介质进口管21安装于第一集流管31主体部靠近一端的侧部,第一流通通道411一端插入第一集流管的插槽3111内,第一流通通道411另一端插入第一接口5111内,然后通过第一集流管的插槽和第一接口5111焊接将第一流通通道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一连接器固定,翅片413设置于形成第一流通通道的相邻扁管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形成第一流通通道的扁管固定。第二流通通道421一端插入第二集流管的插槽3211,第二流通通道421另一端插入第二接口5112,然后通过焊接将第二流通通道与第一连接管和第二集流管固定。其中扁管插入相应集流管内部一定深度,扁管的端部与集流管内壁相距一定距离,使得集流管腔与扁管的微通道或平行流道完全相互连通。

工作时,请参阅图2,换热介质通过换热介质进口管21进入第一集流管腔,然后换热介质通过第一流通通道411进入第一连接管51,换热介质在第一流通通道流动时,部分液态换热介质气化变成气态换热介质,换热介质由液相变为气相时换热介质需要吸热,换热介质通过形成第一流通通道的扁管与周围空气进行热交换,翅片在这里起增强换热的作用,吸取周围空气热量。第一连接管51内的换热介质流入与同一连接管连通的第二流通通道而进入第二集流管腔,换热介质在第二集流管汇流后经换热介质出口管流出。同样,第二流通通道的部分液态换热介质气化变成气态换热介质,换热介质由液相变为气相时换热介质吸热,换热介质通过扁管与周围空气进行热交换,吸取周围空气热量。

请参阅图6及图7,图6是图1所示换热装置沿a-a面另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图7是图1所示换热装置沿a-a面又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形成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的扁管为一体结构,或者说与同一连接管连通的第一流通通道411和第二流通通道421为一体结构。具体请参阅图6,换热器在第一流通通道411和第二流通通道421的两组流道之间设置有第一缺口410和第二缺口420,第一缺口410和第二缺口420位于一体结构扁管的两端,第一缺口410将一体扁管与集流管的连接端分为第一连接端414和第二连接端424,第一连接端414与第一集流管的插槽3111连通而与第一集流管腔连通,第二连接端424与第二集流管插槽3211连通而与第二集流管腔连通,第二缺口420将一体扁管与第一连接管的连接端分为第三连接端415和第四连接端425,第三连接端415与第一接口5111连通而与第一连通腔513连通,第四连接端425与第二接口5112连通而与第一连通腔513连通。在本实施例,具体请参阅图7,一体扁管与第一连接管的连接端也可以不设置第二缺口420,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在该端连为一体,相应地,第一连接管的主体部511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在第一连接管主体管壁连通形成组合接口(未图示),一体扁管与第一连接管组合接口连通而与第一连通腔513连通,该组合接口的形状和一体扁管横截面形状大致相同。

请参阅图4、图5及图8,图8为换热装置第二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与实施例一相比,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器和第三换热片43(未图示),第三换热片43设置于第一换热片和第二换热片之间,同样,第三换热片43包括第三流通通道431,第三流通通道包括扁管及贯穿该扁管的腔体,换热片还包括相邻扁管之间的翅片,具体地,第三流通通道为微通道扁管或平行流道扁管,第三换热片的各个第三流通通道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第三换热片43还包括与第三换热片的最外侧扁管通过翅片固定的边板。第二连接器包括若干相互平行的第二连接管52,第二连接管52包括连接主体部521,连接主体部521为中空纵向长圆管,第二连接管的连接主体部521的两端通过端盖522封闭,形成换热介质流通的第二连通腔523。第二连接管的连接主体部521包括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未图示),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贯穿第二连接管连接主体部521的管壁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间隔设置且纵向轴线大致在同一直线,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纵向轴线与第二连接管纵向轴线平行。可以知道,相邻第二连通腔不连通,具体地,相邻连接管的管壁将相邻连通腔相对隔离,相邻连通腔不直接连通。

换热介质进口管21与第一集流管31连通,换热介质出口管22与第二集流管32连通,第一流通通道411一端与第一集流管的插槽3111连通而与第一集流管腔连通,第一流通通道411另一端与第一接口5111连通而与第一连通腔连通,第三流通通道431一端与相应第二接口5112连通而与第一连通腔连通,第三流通通道431另一端与第三接口连通而与第二连通腔连通,第二流通通道421的一端与第四接口连通而与第二连通腔连通,第二流通通道421另一端与第二集流管的插槽3211连通而与第二集流管腔连通。与同一连接管连通的相邻扁管或连通通道大致位于同一平面。可以知道,第一集流管位于第二连接管一侧,第二集流管位于第一连接管一侧,或者第二集流管和第一集流管位于换热装置的相对两侧。

组装时,与实施例一相比,第三流通通道431一端插入第二接口,第三流通通道另一端插入第三接口,然后通过焊接将第三流通通道两端与第一连接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固定;第二流通通道431一端插入第四接口,第二流通通道的另一端插入第二集流管插槽3211,然后将第二流通通道两端与第二连接管和第二集流管焊接固定。同样地,上述流通通道插入相应集流管内部一定深度,上述流通通道端部与集流管内壁相距一定距离,使得集流管内腔与上述流通通道相互完全连通。换热介质进口管和换热介质出口管位于换热器相对两侧,并且换热介质进口管和换热介质出口管分别位于换热器上端和下端。

工作时,如图8所示,换热介质通过换热介质入口管进入第一集流管腔,换热介质在第一集流管分流后进入第一流通通道,然后换热介质通过第一流通通道进入第一连接管,换热介质在第一流通通道的内流动时,部分液态换热介质气化变成气态换热介质,换热介质由液相变为气相时换热介质需要吸热,换热介质通过扁管与周围空气进行热交换,吸取周围空气热量。第一连接管内的换热介质通过与同一连接管连通的第三流通通道的进入第二连接管,换热介质经第二连接管流入第二流通通道,然后换热介质在第二集流管汇流后经换热介质出口管流出。同样,第二流通通道和第三流通通道的微通道内的部分液态换热介质气化变成气态换热介质,换热介质由液相变为气相时换热介质吸热,换热介质通过扁管与周围空气进行热交换,吸取周围空气热量。换热装置设置第三流通通道,增加了换热介质换热流程,换热更充分,提高换热效率。

请参阅图9及图10,图9为换热装置第三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集流管沿i-i面的截面示意图。与第二实施例相比,换热装置不包括第三流通通道。具体地,第二连接管连接主体部521两端开口。第二连接管还包括第一挡板5213,第一挡板5213设置于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之间的第二连通腔,第一挡板与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之间的连接管管壁固定,将第二连通腔分为不相连通的第一内腔5231和第二内腔5232。第一流通通道一端与第三接口连通而与第一内腔5231连通,第一流通通道另一端与第一接口连通而与第一连通腔513连通,第二流通通道一端与第四接口连通而与第二内腔连通,第二流通通道另一端与第二接口连通而与第一连通腔513连通。

第一集流管的主体部311两端通过端盖312封闭,形成换热介质的流通腔,换热介质进口管21位于第一集流管主体部靠近一端的侧部。第一集流管主体部还设置有若干贯穿第一集流管主体部管壁的开口314,第一集流管的开口314可以是若干圆形开口,第一集流管的开口314沿第一集流管轴向排布,若干圆形开口圆心大致在同一直线,相邻圆形开口相切的侧壁重合,或者相邻圆形开口大致在相切处连通,该圆形开口内经稍大于第二连接管52外径;或者第一集流管的主体部设置一狭缝(未图示),第一集流管的主体部狭缝的长边与第一集流管纵向轴平行,第一集流管的主体部狭缝短边稍大于第二连接管外径。第一集流管的主体部狭缝或开口与第二连接管一开口端连通,而与第二连接管的第一内腔连通。同样地,第二集流管的主体部设置有若干贯穿第二集流管主体部管壁的圆形开口或狭缝,第二集流管的圆形开口或狭缝与第二连接管另一开口端连通,而与第二连接管的第二内腔连通。可以知道,集流管开口与相应连接管横截面形状相同,如连接管横截面为圆形时,集流管开口为圆口;如连接管横截面为矩形时,集流管开口为矩形口;集流管狭缝短边可以是直线或弧形,以配合连接管形状。

请参阅图10及图11,图11为换热装置第四实施例的一截面示意图。与第三实施例相比,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三换热片43(未图示),第三换热片43包括若干第三流通通道431,第三流通通道设置于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之间。第一连接管还包括第二挡板5113,具体地,第一连接管的连接主体部511一端通过端盖512封闭,第一连接管的连接主体部511另一端呈开口设置,第一连接管开口端与第二集流管开口或狭缝连接而与第二集流管腔连通;第一连接管连接主体部511设置有贯穿连接主体部511管壁的第一接口5111、第二接口5112和第五接口(未图示),第一接口5111、第二接口5112和第五接口间隔设置且纵向轴线大致在同一直线,第一接口5111纵向轴线与第一连接管纵向轴线平行,第二接口相对第一接口邻近第五接口,第五接口相对靠近第一连接管开口端。第二挡板5113设置于第二接口和第五接口之间的第一连通腔,第二挡板与第二接口和第五接口之间的连接主体部管壁固定,第二挡板5113将第一连通腔分为相对隔离的第三内腔5131和第四内腔5132,第三内腔和第四内腔不直接连通,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与第三内腔连通,第五接口与第四内腔连通,可以知道第二集流管腔与第四内腔连通。

第二连接管的连接主体部521一端通过端盖522封闭,第二连接管的连接主体部521另一端呈开口设置,第二连接管521开口端与第一集流管的开口或狭缝连通或者该开口端伸入第一集流管的开口或狭缝而与第一集流管腔连通,第二连接管的连接主体部521还设置有贯穿连接主体部521管壁的第三接口、第四接口和第六接口(未图示),第三接口、第四接口和第六接口间隔设置且纵向轴线大致在同一直线,第三接口纵向轴线与第一连接管纵向轴线平行,第四接口相对第三接口邻近第六接口,第三接口相对靠近第二连接管的开口端。第二连接管在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之间还设置有第一挡板5213,第一挡板5213将第二连通腔523分为相对隔离的第一内腔5231和第二内腔5232,第三接口与第一内腔连通,第四接口、第六接口与第二内腔连通。可以知道,第一集流管腔与第一内腔连通;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位于换热装置的相对两侧。

第一流通通道411一端与第一接口5111连通或者该端伸入第一接口而与第三内腔5131连通,第一流通通道411另一端与第三接口连通或该端伸入第三接口而与第一内腔5131连通,或者说第三内腔通过第一流通通道与第一内腔连通;第二流通通道421一端与第五接口连通而与第四内腔5132连通,第二流通通道另一端与第六接口连通而与第二内腔5232连通,或者说第四内腔通过第二流通通道与第二内腔连通;第三流通通道431一端与相应第二接口5112连通而与第三内腔5231连通,第三流通通道431另一端与第四接口连通而与第二内腔5132连通,或者说第三内腔通过第三流通通道与第二内腔连通。其中,第一流通通道411与第三流通通道431通过第三内腔5231连通,第二流通通道与第三流通通道通过第二内腔连通。或者说,同一连接管连通的第一流通通道411、第二流通通道421和第三流通通道431相互连通形成换热介质的流通通道,并且大致位于同一平面。在其它实施例中,换热装置也可以是包括第四流通通道或第五流通通道或者更多流通通道,相应地在连接管中设置挡板改变换热介质流向。

请参阅图11,换热介质通过换热介质入口管进入第一集流管腔,换热介质在第一集流管腔内分流后,换热介质进入第一内腔5231,换热介质通过第一流通通道进入第三内腔5131,换热介质在第一流通通道内流动时,部分液态换热介质气化变成气态换热介质,换热介质由液相变为气相时换热介质需要吸热,换热介质通过第一流通通道与周围空气进行热交换,吸取周围空气热量。第三内腔的换热介质进入与之连通的第三流通通道,然后进入第二连接管的第二内腔5232,换热介质经第二内腔流入第二流通通道,然后换热介质流入第四内腔5132,换热介质在第二集流管32汇流后经换热介质出口管22流出。同样,第二流通通道和第三流通通道的部分液态换热介质气化变成气态换热介质,换热介质由液相变为气相时换热介质吸热,换热介质通过扁管与周围空气进行热交换,吸取周围空气热量。

在本实施例,与同一连接管连通的第一流通通道、第二流通通道和第三流通通道也可以为一体结构,或者形成第一流通通道、第二流通通道和第三流通通道的扁管为一体结构扁管,请参阅图12-图15。具体请参与图12及图13,图12为换热装置第四实施例的另一截面示意图,图13为图12所示第一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及图12所示的连接通道沿c-c面的截面示意图。一体结构的扁管在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处设置第三缺口401和第四缺口402,第三缺口401将一体结构的扁管与第二连接管的连接端分为第五连接端430和第六连接端440,第四缺口402将一体结构的扁管与第一连接管的连接端分为第七连接端450和第八连接端460。相应地,第一连接管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在管壁连通形成组合接口5117,第二连接管的第四接口和第六接口在管壁上连通形成组合接口(未图示),第五连接端430与第三接口连通而与第一内腔5231连通,第六连接端440与第二连接管组合接口连通而与第二内腔5232连通,第七连接端450与第一连接管组合接口5117连通而与第三内腔5131连通,第八连接端460与第五接口连通而与第一连接管第四内腔5132连通。

可以知道,与同一连接管连通第一流通通道、第三流通通道为一体结构,第二流通通道为分立结构,一体结构的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三流通通道可以在与第一连接管的连接端设置缺口,该缺口将一体扁管分为与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连接两个连接端;或者一体扁管在与第一连接管的连接端不设置缺口,相应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在管壁上连通形成组合接口5117,该连接端与第一连接管组合接口5117连通而与第三内腔连通。同样地,与同一连接管连通的第二流通通道、第三流通通道为一体结构,第一流通通道为分立结构,一体扁管与第二连接管连接端可以设置缺口,相应地,第四接口和第六接口为两个间隔设置的独立接口;或者不设置缺口,相应地,第四接口和第六接口在管壁上连通形成组合接口。

在本实施例,与同一连接管连通的第一流通通道、第二流通通道和第三流通通道为一体结构,具体请参阅图14及图15,图14为换热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的又一截面示意图,图15为图14所示第一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及图14所示的连接通道沿b-b面的截面示意图。相应地,第一连接管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五接口在管壁上连通而形成组合接口5118,一体结构的扁管一端与第一连接管组合接口5118连通,其中,第二挡板相应设置一缺口,一体扁管一端插入第二挡板缺口与第二挡板连通;第二连接管的第三接口、第四接口和第六接口在管壁上连通而形成第二连接管组合接口(未图示),一体扁管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管的组合接口连通,其中,第一挡板相应设置一缺口,一体扁管插入第一挡板缺口与第一挡板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换热装置设置能够连接不同换热层的连接器,实现不同换热层的连通,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